结肠 血供来自肠系膜上,下颈外动脉分支的分支 对吗

国人肠系膜上动脉结肠支的分支状态--《解剖学报》1965年01期
国人肠系膜上动脉结肠支的分支状态
【摘要】:正 一、前言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主要分布于小肠、结肠及胰腺、十二指肠之一部,本文只观察了分布于结肠部分的动脉分支状况。一般解剖学教科书对肠系膜上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及分布等均有概括的记载。有关这方面的专题报导,就所能查阅的文献主要有Ada-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一、前 口泣 踢系膜_上动脉的分支,主要分布于小踢、精踢及胰腺、一卜二指踢之一部,本文只观察了分布于桔腮部分的动脉分支状况。一般解剖学教科书[l一6〕对踢系膜上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及分布等均有概括的昆载。有关这方面的专题报导,就所能查阴的文献主要有Ada-ehi(r92s)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富;[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3年S1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英林,胡滨成;[J];局解手术学杂志;1997年03期
张巧德,孙景成,王振国;[J];前卫医药杂志;1994年05期
马富;[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4年02期
马富;[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林正琰,王启华;[J];解剖学研究;1980年01期
邝国壁;[J];解剖学研究;1980年02期
徐达传,王兴海,董敬朋;[J];解剖学研究;1980年02期
张万盛;王文贵;;[J];遵义医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杨镇洙;易信刚;王永贤;;[J];延边大学医学学报;1980年04期
佟德顺;[J];解剖学研究;1981年01期
徐达传;[J];解剖学研究;1981年02期
陈远志;;[J];解剖学研究;1982年01期
张宝琳;;[J];解剖学研究;1982年01期
李吉;孙尔玉;;[J];解剖学杂志;1982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潘秀珍;;[A];华东地区第二次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3年
周宗骏;;[A];华东地区第二次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3年
乔玉玲;顾京荣;;[A];全国外科护理学术会议暨专题讲座论文汇编[C];2000年
张晖;陈敏华;霍苓;严昆;廖盛日;张琳;;[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游箭;李强;朱结辉;;[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王兴卉;;[A];第八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黎君友;孙丹;吕艺;晋桦;胡森;;[A];2003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张玉国;王嘉桔;许凯;王永安;;[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换届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金可可;王万铁;王卫;许益笑;宋张娟;;[A];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第八届学术会议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江涛;王西墨;;[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汪敏;[N];健康报;2003年
王其玲;[N];健康报;2003年
汪敏;[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汪敏;[N];中国医药报;2003年
通讯员 汪 敏;[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3年
黄剑钊;[N];广东科技报;2004年
陈锦屏;[N];健康报;2004年
陈燕奎 李天舒;[N];健康报;2004年
罗刚 陈起坤;[N];健康报;2004年
龚经文;[N];家庭医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泽宽;[D];南京医科大学;2001年
罗世成;[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王一芳;[D];南京医科大学;2004年
周荣;[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张波;[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唐勇;[D];四川大学;2005年
温桂荣;[D];湖北中医学院;2006年
乔海泉;[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李涛;[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高昌俊;[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谭华桥;[D];苏州大学;2001年
林菡;[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高嵩;[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张雷;[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胡博;[D];天津医科大学;2005年
李春志;[D];延边大学;2005年
孙运粉;[D];山东大学;2005年
刘震杰;[D];浙江大学;2006年
辛福泽;[D];青岛大学;2005年
彭国栋;[D];青岛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800-810-661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800-810-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结肠( 11:48:40)
结肠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右半结肠由肠系膜上动脉所供应,分出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和中结肠动脉;左半结肠是由肠系膜下动脉所供应,分出左结肠动脉和数支乙状结肠动脉。静脉和动脉同名,经肠系膜上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而汇人门静脉。结肠的淋巴结分为结肠上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中间淋巴结和中央淋巴结四组,中央淋巴结位于结肠动脉根部及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周围,再引流至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
支配结肠的副交感神经左右侧不同,迷走神经支配右半结肠,盆腔神经支配左半结肠。交感神经纤维则分别来自肠系膜上和肠系膜下神经丛。
(七)直肠肛管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1.动脉齿状线以上的供应动脉主要来自肠系膜下动脉的终末支—直肠上动脉,其次为来自骼内动脉的直肠下动脉和骸正中动脉。齿状线以下的血液供应为肛管动脉。它们之间有丰富的吻合。
2.静脉直肠肛管有两个静脉丛。直肠上静脉丛位于齿状线上方的粘膜下层,汇集甲蘸…A l AN成数支小静脉,穿过直肠肌层汇成为直肠上静脉,经肠系膜下静脉回流人门静脉。直肠下静脉丛位于齿状线下方,在直肠、肛管的外侧汇集成直肠下静脉和肛管静脉,分别通过骼内静脉和阴部内静脉回流到下腔静脉。
3,淋巴直肠肛管的淋巴引流亦是以齿状线为界,分上、下两组(图40-3)。上组在齿状线以上,有三个引流方向。向上沿直肠上动脉到肠系膜下动脉旁淋巴结,这是直肠最主要的淋巴引流途径;向两侧经直肠下动脉旁淋巴结引流到盆腔侧壁的骼内淋巴结;向下穿过肛提肌至坐骨肛管间隙,沿肛管动脉、阴部内动脉旁淋巴结到达骼内淋巴结。下组在齿状线以下,有两个引流方向:向下外经会阴及大腿内侧皮下注人腹股沟淋巴结,然后到骼外淋巴结;向周围穿过坐骨直肠间隙沿闭孔动脉旁引流到骼内淋巴结。上、下组淋巴网有吻合支,因此,直肠癌有时可转移到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乙状结肠动脉骼总动脉直肠后淋巴结骼内动脉骼内腹股沟淋巴直肠下动脉肛管动脉图40-3直肠肛管淋巴引流
4.神经以齿状线为界,齿状线以上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图40-4)。交感{神经主要来自骸前(上腹下)神经丛。该丛位于骸前,腹主动脉分叉下方。在直肠固有筋能神经丛(上腹下丛)盆神经丛(下腹下丛)能部副交感神经
(盆神经)图40-4直肠的神经支配膜外组合成左右两支,向下走行至直肠侧韧带两旁,与来自骸交感干的节后纤维和第2-4骸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形成盆(下腹下)神经丛。骸前神经损伤可使精囊前列腺失去收缩能力,不能射精。直肠的副交感神经对直肠功能的调节起主要作用,来自盆神经,含有连接直肠壁便意感受器的副交感神经。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在直肠上部较少,愈往下部愈多,直肠手术时应予以注意。第2-4骸神经的副交感神经(图40-4)形成盆神经丛后分布于直肠、膀胧和海绵体,是支配排尿和阴茎勃起的主要神经,所以亦称勃起神经。在盆腔手术时,螺'漪鳞)匡门神经前括约肌神经肛管外括约叽深部会阴神经」匡尾神经肛管外括约)几浅部肛管外括约肌皮下氰图40-5肛管的神经支配L里.‘‘‘‘r眨‘‘百叮卜.‘l‘‘‘琶下……‘1.…l要注意避免损伤。
齿状线以下的肛管及其周围结构主要由阴部神经的分支支配(图40-5)。主要的神经分支有肛直肠下神经、前括约肌神经、会阴神经和肛尾神经。肛直肠下神经的感觉纤维异常敏锐,故肛管的皮肤为“疼痛敏感区”。肛周浸润麻醉时,特别是在肛管的两侧及后方要浸润完全。
结、直肠肛管的生理功能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储存和转运粪便,也能吸收葡萄糖、电解质和部分胆汁酸。吸收功能主要发生于右侧结肠。此外,结肠能分泌碱性粘液以润滑粘膜,也分泌数种胃肠激素。
直肠有排便、吸收和分泌功能。可吸收少量的水、盐、葡萄糖和一部分药物;也能分泌粘液以利排便。肛管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粪便。排便过程有着非常复杂的神经反射。直肠下端是排便反射的主要发生部位,是排便功能中的重要环节,在直肠手术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用户评论:
姓名:连磊
职称:医生
名望:0&nbsp
您好连医生;我是医讯通管理中心;安阳负责人王梓任,希望您完善您的个人资料;照片;简介等;方便患者与您沟通!
医生:医讯通
总访问:457596次
总文章:9468篇
总咨询:1个
上次在线: 22:00:38
开通时间: 20:11:55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急性缺血性肠病救治 2012-PPT(精)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急性缺血性肠病救治 2012-PPT(精),急性,治疗,ppt,PPT,缺血性肠病,急性缺血性肠病,阿米巴肠病,黑肠病,炎症性肠病,肠病性肢端皮炎,肠病症状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24|
上传日期: 00:33:10|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急性缺血性肠病救治 2012-PPT(精).PPT乙状结肠单腔造瘘术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与共享了内容目录1 手术名称2 别名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3 分类普通/手术/结肠造口术4 ICD编码46.10045 概述乙状结肠单腔造瘘术多用于术或Hartmann术。6 结肠相关解剖结肠长约1.5m,约为的1/4。结肠外观上有4个特征,易与小肠鉴别:①结肠带:是结肠壁纵肌层集聚而成的3条纵带,自端至乙状结肠交界处;②结肠袋:因结肠带较短而结肠较长,引起肠壁皱缩成囊状;③垂(肠脂垂):是结肠的脏层下脂肪集聚而成,沿结肠带分布最多,在近端结肠较扁平,在乙状结肠则多呈带蒂状;④较大,肠壁较薄(图1.7.3.4-0-1)。结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及乙状结肠等。结肠的主要是和储存粪便(图1.7.3.4-0-2)。吸收以右半结肠为主,因其内容物为液体、半液体及软块样,故主要吸收水分、无机盐、气体、少量的糖和其他水溶性物质,但不能吸收与脂肪。若右半结肠降低,则加强吸收;横结肠内若有硬的粪块,常导致。左半结肠的内容物为软块、半软块或固体样,故仅能吸收少量的水分、盐和糖。若左半结肠肠蠕动增强,则降低吸收能力,常有或稀便。结肠黏膜仅能分泌黏液,使黏膜润滑,以利粪便通过。切除结肠后,吸收水分的功能逐渐由所代替,故主要对切除结肠的任何部分,甚至全部,也不致造成永久性障碍。
盲肠位于右髂窝,为升结肠的起始部,与回肠末端相接,在其端有盲管状的。回肠突入盲肠处的黏膜折成唇状为回盲瓣,它具有的作用,可防止肠内容物反流。盲肠全被腹膜所覆盖,故有一定的性。若活动范围过大,可形成移动性盲肠,并可扭转,也可进入疝囊中。升结肠是盲肠的延续,上至肝右叶的下方,向左弯成结肠肝曲,其移行于横结肠。升结肠前面及两侧有腹膜覆盖,位置固定。但后面以蜂窝组织与腹后壁自右肾和相隔。结肠肝曲内侧稍上方有降部,在右半结肠切除时,切勿损伤十二指肠,特别是有粘连时更应。横结肠自结肠肝曲开始,向左在脾变成锐角,形成结肠脾曲,向下连接降结肠。横结肠全被腹膜所包裹,并形成横结肠系膜,同时借此系膜连于腹后壁。结肠脾曲的位置较高,上方与胰尾及脾相接近,在结肠切除时须注意对胰、脾的保护。同样,在大及巨脾切除时,也应随时防止结肠脾曲的损伤。降结肠自结肠脾曲开始,向下至左髂嵴处与乙状结肠相接。降结肠与升结肠大致相同,只在前面和两侧被以腹膜。由于升、降结肠的后面均在腹膜之外,故在腹膜后有存在时,须游离结肠探查其腹膜外部分,以免遗漏造成严重后果。乙状结肠起自左髂嵴,至第3骶椎上缘连于直肠。乙状结肠的系膜比较长,故活动性较大,可能成为的诱因之一。
右半结肠的供应(图1.7.3.4-0-3)来自上分出的结肠中动脉的右侧支、结肠右动脉和回结肠动脉。约25%病人无结肠中动脉,而由结肠右动脉的一支代替,有的病人有两条结肠中动脉。横结肠的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的结肠中动脉。左半结肠血液来自肠系膜下动脉分出的结肠左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与动脉伴行,最终注入门静脉。有的结肠左动脉与结肠中动脉之间无,也很少有边缘动脉,此处称Roilan点,手术时应加注意。也与伴行,经过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淋巴管至腹主动脉旁,最后注入。因此,在根治时,须将该部结肠动脉所供应的整段肠管及其系膜全部切除。
7 适应症乙状结肠单腔造瘘术适用于:
1.低位根治术后,做永久性人工,如后。一般称Miles手术。
2.有时切除病变后,由于肠壁或全身情况不佳,不能做一期肠吻合或远断端不能提出腹腔外行双腔造口时,可将远断端缝合关闭,并置入腹内,一般称为Hartmann术(图1.7.3.4-1)。若远端结肠不易缝合,可与缝合行造口,此称为改良的Hartmann术(图1.7.3.4-2)。
8 术前准备1.对病人要说明必须施行结肠造口术(人造肛门)的理由,如处理得当,仍可以正常生活。最好先介绍一个已能正常生活的结肠造口病人,同他交谈则力更大。
2.尽量改善病人全身情况,如纠正,应在12g以上;蛋白过低或减轻显著者,应先做静脉营养。
3.女人应做检查,了解有否癌肿浸润。需切除阴道后壁者,手术前2d,每洗阴道。
4.低位较固定的,或癌位于直肠前壁且有泌尿系症状,应做镜检查及逆行输尿管造影或,以了解泌尿该部位有无侵犯。
5.后在严格下安置导尿管,最好用Foley气囊导尿管,然后将和(连同导尿管)以橡皮膏固定于右大腿内侧,导尿管连接至手术台下瓶中。
6.术前所有的病人都应估量一下仰卧、坐位、站立时结肠造口的位置,并做一记号,最好注射少许墨汁,以免术中定位不当。9 麻醉和体位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常规采用头低脚高的膀胱截石位(图1.7.3.4-3)。大腿外展,骶部稍垫高。手术分两组(腹部手术组及手术组)进行。优点是当腹部手术完毕后,不需翻转病人,即可进行会阴部手术,而且在有困难的情况下,两手术组可以联合进行操作,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并缩短手术时间。
10 手术步骤1.行左下腹部旁正中切口,上自脐上2~4cm,下至联合。进入腹腔后,有步骤地探查全腹腔内有无癌肿。首先触摸有无硬结,然后检查腹主动脉前、肠系膜管和髂内血管附近淋巴结有无转移。最后查明癌肿的范围及其周围情况。如确定可以切除时,即用湿盐水纱布垫将小肠推向上腹部,充分显露手术野。用纱布条在癌肿近端扎住肠管。提起乙状结肠,拉向右侧,沿乙状结肠系膜左部及降结肠的腹膜处剪开,并向部延长到直肠膀胱陷凹(女性为直肠陷凹)。向左盆腔腹膜,显露左侧输尿管、血管或血管,避免损伤。向右游离乙状结肠系膜到腹主动脉分叉处,注意分离和切除左髂血管附近的淋巴结(图1.7.3.4-4)。
2.再将乙状结肠翻向左侧,用同样将乙状结肠系膜的右侧根部切开,向上到肠系膜下动脉根部,向下至直肠膀胱陷凹,与对侧切口相会合,同时认清右侧输尿管的走向(图1.7.3.4-5)。
3.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的右侧显露肠系膜下静脉,注入抗癌后(一般注入5-Fu 250mg),用中号不吸收线结扎两道。再用3把钳夹住肠系膜下动脉(近端2把,远端1把),切断后用不吸收线结扎两道。如已发现乙状结肠系膜内淋巴结肿大、发硬,疑有癌肿转移时,应在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结扎,结扎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输尿管(图1.7.3.4-6)。
4.在骶岬前进入骶前间隙,直视下锐性分离游离直肠背侧到盆底,超越尘(图1.7.3.4-7)。目前认为,直肠癌根治性切除应包括全部直肠系膜或至少包括肿瘤下5cm的直肠系膜,故称之为直肠系膜全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因直肠系膜内肿瘤残留是术后局部复发主要原因之一。过去用手做钝性分离,易撕破直肠系膜,导致切除不全,分离时要注意不要损伤骶前静脉丛。万一有损伤出血量大时,可先以纱垫填压,继以手指压迫面上的静脉孔,再以特制的不锈钢钉钉入,可获满意的止血效果。如无不锈钢钉可填入热盐水纱布垫压迫止血。
5.向上向后提起直肠,用、电刀或剥分离直肠前壁,使之与膀胱、、精囊、后壁分开(女性应将直肠与阴道后壁分开)(图1.7.3.4-8)。
6.分离两侧直肠侧。先将直肠向上向左提起,显露右侧直肠侧韧带,用两把长弯止血钳夹住后,切断结扎(直肠下动脉亦被结扎在内)。钳夹或结扎时都应注意避免损伤输尿管。然后用同法处理左侧直肠侧韧带。将直肠左右都分离到肛提肌平面(图1.7.3.4-9)。
7.在原切口左侧,相当髂前上棘与脐孔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即术前做造口记号处)。做一直径约2.5~3cm的圆形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膜切除。顺方向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切开腹膜。用一把有齿直止血钳自此造口处伸入腹腔内,夹住预定切断的近端乙状结肠,在其远侧再夹一把止血钳,在两钳间切断乙状结肠。将近端乙状结肠断端自造口处拉出腹外约4~6cm,做人造肛门用(图1.7.3.4-10)。或者按Goligher的办法,将近端乙状结肠通过腹膜后隧道引至造口位置。腹膜外结肠造口法最大优点是:造口肠段经腹膜外引出,消除了结肠旁沟间隙,排除了小肠内疝的潜在危险。又因被覆的腹膜有一定保护作用,能抵御造口回缩、脱出及旁疝的发生,且可减少梗阻、狭窄和造口水肿等并发症。
8.近端结肠断端暂用纱布保护,远端结肠断端用粗不吸收线做荷包缝合,使残端包埋入肠腔,再用纱布包扎或橡皮手套套上,送入骶前凹内(图1.7.3.4-11)。
9.当会阴部手术组将乙状结肠及直肠切除后,腹腔内用温盐水冲洗。经彻底止血后,用1-0号铬制肠线连续缝合盆腔底部两侧腹膜,盆底(图1.7.3.4-12)。
10.近端结肠壁的脂肪与腹膜、和皮下组织各用细不吸收线间断缝合数针。拉出腹外的结肠仍用有齿止血钳夹住,术后48h松开(图1.7.3.4-13)。
11.目前结肠造口处多采用开放缝合法。即切除被有齿止血钳钳夹的结肠断端,用消毒和止血后,将肠壁边缘全层与周围皮肤边缘用1-0号铬制肠线间断缝合一圈,每针相隔1cm(图1.7.3.4-14)。
12.人工肛门手术完毕后,立即用消毒一件式或二件式人造肛门袋;可防止伤口,也减轻护理负担。
13.将近端乙状结肠系膜用细不吸收线间断缝合于外侧壁层腹膜上,以防术后形成内疝(图1.7.3.4-15)。最后将小肠恢复正常位置,将拉下覆在小肠上,使小肠不与腹壁切口接触,以防术后肠粘连。切口按层缝合。
14.当腹部手术组已将直肠完全分离后,会阴部手术组即开始手术。先用一块干纱布塞入直肠内,后用粗不吸收线围绕肛门缘做一荷包缝合,关闭肛门口。再在距离肛门2~3cm处做一梭形切口,前面到会阴中间,后面到尾骨尖端(图1.7.3.4-16)。
15.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结扎出血点。用组织钳夹住肛门侧皮肤切口的两侧边缘,包住肛门。手持组织钳,把肛门拉向另一侧,用拉钩将切口外侧边缘向外牵开,沿坐骨结节及臀大肌内侧缘继续分离,并尽量切除坐骨直肠窝脂肪,显露肛提肌,注意结扎肛门动脉(图1.7.3.4-17)。
16.将肛门直肠推向前方,在尾骨尖前方切断肛门尾骨韧带,显露肛提肌(图1.7.3.4-18)。
17.用左手示指插入肛提肌上面的直肠后间隙,将左侧髂骨尾骨肌向下牵拉,使左前髂骨尾骨肌显露更加明显,在紧贴其外侧附着处用电断,注意结扎出血点。然后用同法用电刀切断右侧髂骨尾骨肌(图1.7.3.4-19)。
18.将肛门直肠向前牵拉,用电刀横形切开盆筋膜壁层,用手指钝性分离,伸入骶骨前间隙,与腹部手术组会合。然后将远端乙状结肠和直肠拉出切口外,切断直肠肌和部分耻骨直肠肌。在男性应按留置导尿管所标志的尿道位置细心分离,避免损伤尿道膜部;在女性须将直肠与阴道分离。这样就将肛门、直肠和乙状结肠由会阴部切除(图1.7.3.4-20)。
19.盆腔创面经彻底冲洗及止血后,在创口内放两根双套管引流,各自在切口两侧另做戳创引出。会阴部皮肤切口用不吸收线间断褥式缝合(图1.7.3.4-21)。近年来,有人设计股薄肌或臀大肌代替括约肌以及套叠式人造肛门的手术,试图在去除肛管括约肌的情况下,即在Miles手术时,将近端乙状结肠改置于会阴部切口处,一期或二期行括约肌成形术。目前虽有好的疗效报道,但随访时间短,需实践总结。
若直肠癌侵犯盆腔脏器,不能用Miles手术完成根治性切除,但病人身体良好,能承受扩大手术,可行全盆腔切除尿路改,即切除盆腔全部脏器及其淋巴结,包括直肠、乙状结肠、子宫、阴道或前列腺及全膀胱,并做尿路改道、回肠代膀胱手术(Bricker尿粪改道术)(图1.7.3.4-22)。本手术指征应严格掌握,因手术对病人影响较大,病人术后生存亦极不方便。
若病人因年老、体弱等原因不能行Miles手术或一期切除吻合,可腹直肠切除,永久性结肠造口(Hartmann手术)(图1.7.3.4-23)。即经腹将肿瘤切除,远端直肠封闭,近端结肠拉出做人造肛门。此法优点是手术操作简易迅速,出血及并发症少,恢复期短。缺点是根治性差。
11 术中注意要点1.向下切开腹膜时,注意先推开膀胱勿使受损,尤其是病人更应注意。
2.腹腔探查时要注意到肿瘤的固定是浸润还是肿瘤所致。有些肿瘤往往外表似已固定,但固定也可能是由于炎症浸润所致,在试行分离后往往还是可以将肿瘤切除。坚定细致的分离有时可使看来无法切除的癌瘤变成可以切除。
3.术中应将双侧输尿管仔细显露及保护,特别是左侧输尿管十分接近乙状结肠系膜根部,在切断这些组织时,要将左侧输尿管牵向的左侧,以免损伤。若癌肿在腹膜反折以下,体积巨大,或已浸润直肠侧韧带时,可在手术前经膀胱镜先行安置双侧输尿管导管,使输尿管易于显露而免受损伤。
4.结扎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时,必须证实肠系膜下动脉在根部结扎后,造口处乙状结肠仍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在有疑问时,应以无损伤肠钳肠系膜下动脉的血流,随后观察造口部乙状结肠的肠壁小动脉有无搏动,再做决定。多年来,人们认为在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结扎,对癌肿的治疗是重要的。但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在该处结扎血管并不能提高手术的效果,却可能有左结肠血供缺乏的潜在危险,因此Bricker等认为,在肠系膜下动脉分支的起始处结扎直肠上动脉较为恰当。此分处在主动脉分支的平面,即使病人十分肥胖也容易找到。此处也是左结肠动脉的。
5.进入骶前间隙后,应在直视下紧贴直肠系膜背侧进行锐性分离,尽可能保留骶前丛,并注意勿损伤骶前静脉丛,特别忌用暴力进行钝性分离。
6.在女性会阴部阶段时,必要时将一手指置入阴道,以确保该组织免受损伤;但有时为了彻底切除肿瘤,阴道后壁也可连同肿瘤一起切除。
7.肛管、直肠、乙状结肠切除后,在骶骨前遗留一很大的空腔,这空腔实际上只是一个潜在的间隙,是由于手术拉开造成的。当腹压恢复后,女性的子宫、男性的膀胱、前列腺,以及其他附近的盆腔下降而使这一间隙闭合。骶前空腔的闭合有赖于:①空腔内渗血要完全制止,特别是前列腺两侧附近要注意;②用大量等渗盐水冲洗可以看清有无小的出血,还可清除由于广泛淋巴管破坏而可能残留的;③创口内用双套管引流,可防止血清、血液及渗出物的积累,但务必使引流为顺位。引流各自在伤口两侧引出,一般不自原切口引出、防止伤口感染。骶前腔内止血完善,一般不需纱布填塞,因填塞能增加骶前腔隙感染和盆腔底部肠粘连的可能性。12 术后处理乙状结肠单腔造瘘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持续胃肠减压,待音恢复人造肛门排气后,可进流食。禁食期间应静脉补液。术后当天最好能再1次,以补偿会阴部伤口内血液及的损失。
2.直肠切除后,多数病人有排尿功能障碍,留置导尿管可防止尿潴留和膀胱膨胀,膀胱壁的张力,因过度膨胀能使膀胱肌层和壁间神经受到损害,导致长期尿潴留。一般留置导尿管在术后7d左右拔出,拔出后仍需注意观察排尿情况,如排尿困难,或残余尿超过60ml,应继续放留置导尿管。
3.双套管引流液若变为浆液性,或每天少于50ml时可拔除引流,一般需放3~5d。
4.结肠造口的处理。
(1)如采用肠壁与皮肤开放缝合法,在术后1周内应每天观察造口肠壁的颜色,注意有无回缩、出血或等情况。
(2)如采用闭式缝合法,止血钳在术后48h取除。
(3)术后可立即应用粘贴式人造肛门袋,根据情况,可选用一件式或二件式,并教会病人自己更换。
(4)术后2周,人工肛门处应做手指检查,注意有无狭窄,如有狭窄倾向,则须定期用手指扩张。
(5)会阴部,术后应进行负压吸引,并记录每天引流量。3~5d后,引流液变为浆液性,每天少于50ml时拔除导管。13 并发症13.1 1.尿潴留Miles术后,所有病人均出现程度不等的尿潴留,尤以盆腔后部内脏整块切除术后或盆腔侧壁髂内淋巴结广泛切除后更为严重。其原因是:①膀胱神经供应的损害:表现为逼尿肌松弛、膀胱颈收缩和膀胱膨胀消失等。膀胱测压发现在充盈膀胱时压力不断增高,膀胱容量增大,往往无膀胱膨胀和鉴别冷热的感觉。多数病例在留置导尿管、不使膀胱膨胀并严格控制下,逼尿肌张力多能逐渐部分恢复;术后2~3周,在排尿时如能用力收缩腹壁,并在耻骨上以手法加压,膀胱可能较满意地排空,形成所谓自主性神经原膀胱:最后残余尿逐渐减少,直至60ml以内。②膀胱后移位:直肠切除后,在盆腔后部骶骨前遗留下一个很大的空腔,在仰位时,膀胱由于缺乏支持而向后、向骶前凹倾斜移位,使膀胱和尿道成角较正常为显。当病人离床后,排尿困难有时就能好转,因此术后应尽量鼓励病人在俯位或起立排尿。③膀胱底部及其神经供应的损伤:这可致逼尿肌暂时失去收缩力,若是轻度损伤,如在术后留置导尿管7~14d,往往能使膀胱收缩力恢复正常。13.2 2.结肠造口的并发症(1)回缩:这是一种少见的早期并发症,多见于肠壁与腹膜开放缝合法,回缩的原因主要是手术时拉出于腹壁外的结肠及其系膜过短或张力过高所致。如属轻度回缩,造口边缘的黏膜尚全部可见时,经及手指扩张,防止狭窄,如狭窄严重,宜重建造口。如属重度回缩,造口边缘已不能见到,或已有局部腹膜体征,应立即手术处理。凡伴有结肠梗阻或肠腔准备欠佳的病人,都不应做开放缝合法。
(2)缺血性坏死:多由于合并术后其他并发症,如疝、脱垂及狭窄等,影响了结肠中动脉的血循所致。坏死多为局限性,通常在肠系膜对侧距造口几cm处,轻者留置观察,黏膜将自行坏死脱落,长出或上皮化。如肠段坏死广泛,应立即再手术处理。切口自造口处斜行向上方延伸,将近端的健全结肠游离后,再拉出至腹壁外造口,并切除坏死肠段。预防的方法,术中对造口段的血运要倍加保护,防止误伤;拉出的结肠及系膜不能有张力或扭曲;腹壁造口处开孔不能太小以至挤压肠壁和系膜。凡并发急性造口脱垂时要积极治疗,避免恶化发生坏死。
(3)狭窄:这是一种较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外置造口法。由于肠管拖出腹壁外约3~4cm,腹壁各层都与层间断缝合,因此浆膜易受粪便、分泌物等刺激而引起浆膜炎,炎性肉芽组织增生,日久挛缩,导致结肠造口皮肤平面的环状狭窄。如狭窄在皮肤平面,尚能容纳全部伸入时,则每天以手指扩张,多能逐步改善,直至能通过全部示指为度。如狭窄区不能通过小指,多需采用结肠造口术,将结肠造口周围、皮肤平面的一圈瘢痕和挛缩组织环形切除,再以铬制细肠线间断缝合肠壁和皮肤边缘。如狭窄在皮肤平面以下的腹壁层,严重者也需手术修复,但若早期用手指扩张也可得到纠正。目前自采用黏膜和皮肤一期缝合的造口法后,狭窄倾向已大为减少。凡采用外置造口者,术后都应早期定期扩张。以防狭窄。13.3 3.会阴伤口的并发症(1)会阴部创面出血:早期出血多由于手术时止血不彻底或结扎线脱落所致,骶前静脉丛曾损伤的病例较易发生。如出血较多,输血不能纠正者,应再次手术止血。在全身麻醉头低膀胱截石位,拆除全部缝线,用热盐水(50℃)冲洗创面清除血块后,出血点以电凝或缝扎法控制,并加引流。如出血仍不易控制,可用长纱条或纱布填塞骶前腔压迫止血。术后5~7d逐渐取出。
(2)会阴部创口延迟愈合:常见的原因为创面感染,结扎线等异物的残留,以及引流的外口太小所致。因此会阴部手术尽量用电刀止血,减少异物存留。如术后1个月仍有很深的会阴部窦道,应扩大外口进行详细检查,去除坏死组织和结扎线等异物,并对不健全创面进行搔刮。13.4 4.急性肠梗阻常由于:①未封闭造口肠袢与腹侧壁所形成的空隙,引起内疝。若采用腹膜外结肠造口法,多可避免此并发症。②小肠与造口的结肠或盆腔腹膜等处粘连。术中若将小肠排列好,并将大网膜覆盖好,常可减少此并发症。③盆底腹膜缝合处裂开,小肠脱出。此并发症很少见,若仔细缝合盆底腹膜,多可避免此并发症。相关文献
参与评价: ()
昵称(必填)
电子邮箱(我们会为您保密) (必填)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为开放式编辑模式,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本页最后修订于 日 星期二 10:46:12 (GMT+08:00)
关于医学百科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链接及网站事务请与Email:联系
编辑QQ群:8511895 (不接受疾病咨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颈外动脉分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