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中修辞手法 对偶是对仗还是对偶

苏教版五下七单元:《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1、精读两首古诗,补充略读《饮湖上初晴后雨》。精读,能正确朗读古诗,理解“四时”“无穷碧”“别样红”“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卷地风”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够想象、描述诗句所呈现的画面。2、整体入手,在境中诵读、比较,感受两首诗的异同,咀嚼品味诗句的意蕴,体会《晓出净慈寺》中晴日西湖静态的明艳的美以及《望湖楼醉书》中暴雨西湖动态的风云变幻的美,并能熟读成诵。【教学过程】一、意境导入,寻相同处播放课件:(西湖十景)看出来了?这是哪里的风光?这就是著名的西湖十景。的确,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杭州的西湖,是一个梦,一个在心底萦回了千年的梦,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驻足,留下了数不尽的诗篇,今天,我们就要走进北宋文学家苏轼和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两首诗中去,诵读、品味,用心感受西湖的韵味。(出示)(一)请你们先自由读读这两首诗,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二)交流: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谁来读读这首诗?(2)“晓”是清晨的意思,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名寺,题目是什么意思?(3)理解了题目,诗应该能读得更好!我们一起读这首诗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谁再读这首。(2)“遮”是个生字,齐读――(3)诗题也很长,什么意思?(4)望湖楼也位于西湖畔,楼高十八丈,是观湖绝胜处。当年,苏轼就是在这里趁着醉意写下这首著名的诗作。一起读诗。3、两首诗都读通顺了,同学们,刚才乍一读,你们发现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都是写景的,都是写夏天的,都是写西湖景色的……(追问:从哪看出?)二、扣住诗眼,品味诗情(一)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过渡:同是写六月西湖的风光,两首诗读来,感觉却大不相同。我们先随杨万里走进大约八百年前,六月的那个清晨,诗人步出西湖西南的净慈寺,送友人林子方,蓦然间,晨曦一片中,满湖的莲叶映入眼帘,诗人不禁脱口而出――(出示《晓出净慈寺》)读――(读全诗)2、体会“风光不与四时同”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林子方啊,你舍得离这而去吗?毕竟是六月的西湖呀!风光――(生接读“风光不与四时同。”)知道“四时”指什么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好的,带进去说说诗意,发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说?(其他时节)它不同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日西湖,六月西湖的风光是,――(齐读:);也不同冰封湖面,断桥残雪的冬天西湖,六月西湖,――(齐读);还不同于春燕呢喃柳丝轻拂的春日西湖,六月的西湖,――(再读);3、读着读着,哪个词跃入你的眼前?――“接天”“接”在字典中是“触碰”,荷叶真的能碰到天吗?还有哪个词跃于你的眼前?――“无穷碧”(板书)“无穷碧”是什么意思?(无比的绿,无边无际的绿色,翠色欲流,一碧千里……)为什么会“无穷碧”?(因为此时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呀!)――“别样红”,(板书)别样红是怎样的红?(很特别,红得那样不同寻常)此时的荷花为什么会“别样红”呢?(在清晨阳光的映照之下。)是呀!“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可是,仅仅因为映日吗?再读读诗,琢磨琢磨。(因为接天莲叶无穷碧,在一片清新的绿色之中,荷花格外红艳娇美。因为此时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呀!)创设情境反复诵读4、出示课件:好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画卷啊!看着这画面,诗意应是从心底流淌出来了,谁能为我们吟诵?(指名背诵)(齐读)5、假如你是一旁的林子方,看着这一湖的莲叶、荷花,听着好友杨万里吟诵的诗句,你会感叹些什么?6、小结:在杨万里的笔下,六月的西湖静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美得明艳,美得让人不忍离去。可是,西湖总是这样静静的么?(二)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过渡: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苏轼《望湖楼醉书》中,看看暴雨时的西湖,又是怎样的景象!(出示诗)。1、这首诗有一定难度,同学们先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想想每行分别描绘什么景物?(生读、解、议,师巡视)2、交流:(1)诗中每行分别描绘什么景物?各用一个字概括。(板书:云、雨、风、水)(2)一句一画面,这一句句诗中包含着怎样的画面呢?(师适时点拨)――云是怎样的?(云像倒翻的墨水似的)(板书:翻墨)好一个“翻墨”!墨水倒翻是怎样的景象(快,一下就黑了……)这是怎样的场面――(看课件图)看着图,谁能读出这种迅猛气势!――“黑云翻墨”(天色骤变,像泼翻的墨汁似的,黑云一下子堆积到空中,但远处的群山却还未被遮住。)为什么“黑云翻墨”了,却“未遮山”?多奇特!读――怎样的雨?(板书:跳珠)(急骤的雨点,就像跳动的玉珠,纷纷跳入游船中。)白雨跳珠是怎样的画面?多么大而急的雨点啊!读。这两个词语“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有趣吗?我不禁想起刚才的“无穷碧”“别样红”,异曲同工,“黑云翻墨”也衬出了“雨”的……(板书:白雨:大而急的雨)(晶莹、活泼、精致、可爱……)真有趣!谁来读读这两句――读出云翻雨跳的趣味来。(好一场瓢泼大雨!我仿佛看到一场暴雨的到来!玉珠飞溅,触手可及!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么妙的诗句,谁能试着诵一诵?――风又是怎样的?(板:卷地)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之间把什么吹散了?(云、雨)――转眼功夫,站在望湖楼上向下俯瞰,这一池的西湖水呀,又是怎样的?(板:如天)是啊,天映水,水连天,忽然之间,平静的湖面,就像雨后的长空一样明净,(放课件)谁能读出这种变化之美。(个别读。)一起吟诵。3、同学们,反复读着苏轼的这首诗,回味着“云翻墨,雨跳珠,风卷地、水如天”这些词,夏日的西湖,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和印象?(暴雨来去匆匆、风云变幻、瞬息万变……)看着板书,读出风云变幻的奇妙感觉来。(全体背)4、这风云变幻的西湖,这瞬息万变的西湖啊,诗人不禁在望湖楼上挥笔――生接读诗题(醉书)。是啊,醉了,此景让人心醉,此景令人陶醉,诗人又怎能不――生接读诗题。三、回归整体,拓展提升(一)无论东坡笔下奇丽飞动的暴雨西湖,还是杨万里诗中清丽明艳的晴日西湖,都是美的,一片西湖,就是一首好诗。所以,苏轼前后两次到杭州的五年时间里,歌咏西湖的诗竟多达一百六十首。其中有一首诗既赞美了晴日西湖,有赞雨中西湖,有谁知道?(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谁来读读“初晴”那句(学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引导读出味道)“后雨”这句谁来读(学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引导读出味道)后两句一起读――知道“西子”指谁吗?――这也就是后人又称西湖为西子湖的原由了。(二)(滚动播放以下诗名:)不仅晴日的西湖很美,雨中的西湖很美,其实,雪中的西湖,夜晚的西湖,春日的西湖,秋日的西湖,都有各不相同的韵味:湖心亭看雪(张岱)苏轼《夜泛西湖》 欧阳修《西湖》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同朝代的诗人,也许他们描写的角度不同,也许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可他们描绘的西湖给我们相同的感受是――美(板书),一种新鲜的独特的美。苏东坡说:“西湖天下景。游者无贤愚。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建议同学们课后再读读这几篇描写西湖的诗文,下节课交流阅读的体会。
请收藏到:
更多本课教学资料
中考 高考名著
新学网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中修辞是对仗还是对偶_百度作业帮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中修辞是对仗还是对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中修辞是对仗还是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导学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_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赵 龙(22660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 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 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 一、简言引入:&&& 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2、《古诗两首》中收录了两位诗人写西湖的作品,一位是杨万里,一位是苏轼。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学期我们就学过杨万里的一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一起来背一背。&&& 二、师生共品:&&& 1、导语:杨万里眼中的春天很美,他眼中的西湖怎样?让我们进入专题学习网站,打开古诗,去读一读杨万里笔下的西湖。&&& 2、学生试读古诗,指名学生读,从字音、停顿、节奏方面评,让学生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律来。(齐读)&&& 3、课前同学们已经作了预习,关于这首诗,哪些字和词你不大明白?&&& 4、不明白的地方网络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已经明白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利用网络验证一下,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好,同学们借助网络,去把这首诗的意思弄清楚、想明白。&&& 5、学生上网学习。&&& 6、能试着说一说诗的意思吗?我们从题目开始。诗的一二两句是什么意思?三四两句的意思谁来说?(关键词的点拨:毕竟、四时、接天、无穷、映日、别样)&&& 7、自己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8、知道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学生自己读;&&& 9、指名读,评价:(先让学生评)更顺畅了;越听越有味道了。&&& 10、明白了诗的意思仅仅是得了诗的皮毛,我们知道,古人写诗讲究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学诗就应该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同学们想不想找到那幅画,成为画中人?()好,我们继续!共4页,当前第1页1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辞手法 对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