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病人上下之婴儿肌张力高的表现增高,怎么处理?有时药物的作用不是很理想。

肌张力增高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3.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肌张力增高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舒筋颗粒对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探讨--《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舒筋颗粒对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探讨
【摘要】:肌张力增高(Hypertonia)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可见于脑卒中、帕金森氏病、脑外伤、脊髓损伤等,尤以卒中后为多见,主要表现为肌群的肌张力增高以及由此导致的肌肉运动协调异常。严重影响了中风病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是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主要难题。文章回顾了中西医方面有关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作用机制作探讨的基础上,试图从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探讨导师经验方——舒筋颗粒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机理,通过观察对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对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大鼠痛域改变和行为学评分的变化、P物质(Substance P,SP)、r-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GABA)表达的影响,探讨舒筋颗粒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可能作用机制,从而为舒筋颗粒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提供理论、临床和实验依据,探索出新的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药物。
一、理论研究
从中西医两个方面回顾了对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病因病机的认识,对本病的的源流、现状进行了概括,认为中医对肢体痉挛的认识有“经筋病”和“脏腑病”的不同,病机也有“阴阳失调”“偏胜偏虚”的不同。西医强调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具体的病理生理仍不十分清楚。
随着神经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神经肽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关注,其中SP与GABA是研究得较多的两种,此两种神经递质在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两种神经递质在分布位置上高度重迭,而且在骨骼肌痉挛的产生及痛觉传递中互相影响,因此通过某种方法调节此两种神经递质,从而达到降低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和减轻疼痛的目的,是治疗痉挛性偏瘫的又一新思路。
二、临床研究
目地:舒筋颗粒是导师黄培新教授结合多年来临床经验总结,对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有一定疗效,为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效果的可靠性,进行本课题研究。
方法: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在2003年11月~2005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肌张力增高的病人,按照随机方法分为舒筋颗粒组与巴氯酚组。
结果:两组基本情况、既往史比较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在脑病中心基础治疗方案上,分别加用舒筋颗粒和巴氯酚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21天及28天,进行测评肌力、上下肢肌张力、FM评分(Fugl-Meyer:躯体能力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肌力、上下肢肌张力、FM评分、生活自理能力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5【分类号】:R277.7【目录】:
第一部分 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中西医认识及基础研究11-16
一、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中医源流及病因病机11-12
二、现代医学对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认识12-16
(一) P物质在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中的作用13-14
(二) GABA在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中的作用及其与P物质的关系14-16
第二部分 中西医治疗现状及课题思路16-23
一、中医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现状16-18
(一) 针刺治疗16
(二) 针刺加中药辨证治疗16-17
(三) 中药辨证治疗17-18
二、西医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现状18-20
(一) 药物治疗18-19
(二) 物理化学治疗19-20
三、舒筋颗粒治疗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思路20-23
(一) 芍药甘草汤的基础研究20-21
(二) 芍药甘草汤的临床运用21
(三) 立题依据21-23
第三部分 舒筋颗粒对60例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患者的临床随机试验23-3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23-25
二、研究结果25-30
三、小结30-32
第四部分 舒筋颗粒对肌张力增高大鼠的可能作用机制探讨32-41
一、舒筋颗粒对肌张力增高大鼠痛阈、肌张力及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的影响32-37
二、舒筋颗粒对肌张力增高大鼠脊髓后角SP及GABA表达的影响37-41
第五部分 分析与讨论41-44
第六部分 结语44-46
参考文献及附录46-7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苏;[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鄢顺琴,吴愫清,凤良元,徐兆兰,张陆军;[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郭峰,赵云富,姜晓钟,高爱芝;[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赵冬林;[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5年02期
,许红力;[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0年04期
;[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9年02期
吴红专,朱文宗;[J];湖北中医杂志;2002年05期
郭志玲;[J];淮海医药;2000年02期
龙志刚,林菲;[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李静铭;[J];江苏中医;2000年08期
王丽梅,马艳辉,赵振峰;[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传,姜华琦,王启典;[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年02期
俞红五;韩为;王颖;张闻东;;[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年02期
王仁俊;曾庆华;;[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魏玉华;;[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张丽萍;王宝玉;董荣芬;武士英;;[J];北京中医;2006年01期
隋强;;[J];北京中医;2007年01期
陈志琴;;[J];兵团医学;2007年03期
张运克,冯福海,张富山;[J];中国医药学报;2001年04期
李丽;李东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吴慧丽;郑健刚;;[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岳进;陈丽容;;[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全国第十九届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岳进;陈丽容;;[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杨进廉;苟春雁;;[A];二○○九年重庆市针灸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崔瑛;冯静;王辉;申秀丽;孙曙光;靖慧军;翟立武;;[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李海峰;王俊华;冯金彩;徐远红;高峰;吴远鸿;;[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赵敏;李涛;;[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欧阳泠星;潘朝霞;吴远华;吴邦启;朱广旗;;[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杨海涛;陈兴华;;[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赵艳玲;赵京伟;李咏兰;;[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五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李佩芳;齐慧萍;董赟;张友贵;王颖;浦芳;孙培养;王涛;柳刚;;[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鹏;[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钟雪玉;[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Amir Hooman K[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郑佑君;[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黄康柏;[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郎建英;[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蔡宏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廖秀莲;[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李佑生;[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叶剑锋;[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可;[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刘婷;[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杨清;[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晓蕾;[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于志刚;[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张亦弛;[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黄立辉;[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刘刚;[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吕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刘仁静;[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维芳;;[J];淮海医药;2010年03期
马达;和瑞欣;楚海波;;[J];河南中医;2010年01期
徐星星;王宝玉;;[J];江苏中医药;2010年05期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陈华;张昭;闫晓瑞;周建伟;;[J];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02期
秦绍森,张晓燕,罗盛,王作为,刘明,陈海波;[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2期
刘春岭,黄如训,解龙昌,林健雯,朱良付,师晓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01期
王彩丽,尹爱兵;[J];山东中医杂志;2003年02期
胡万华,朱文宗,吴红专;[J];山西中医;2002年03期
朱芬;陈尚杰;查思想;黄石钊;;[J];上海针灸杂志;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培新;陈党红;;[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楚正绪,沈洪兴,竺青,陈志来,谭建权;[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1年05期
赵云富,姜晓钟,胡世辉,刘渊,宋朝佑;[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刘志顺,李以松;[J];甘肃中医;1997年03期
,古希晨;[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运动医学分册);1983年01期
赵冬林;[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5年02期
李忠仁;[J];江苏中医;1992年06期
李静铭;[J];江苏中医;2000年08期
王隆谟;;[J];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02期
秦绍森,张晓燕,罗盛,王作为,刘明,陈海波;[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2期
田恒力;[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蔡业峰;陈党红;黄培新;;[J];中国基层医药;2007年08期
曲东锋;[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年04期
廖华薇;;[J];海南医学;2007年05期
赵真豪;吴节;;[J];四川中医;2007年10期
,于兆华;[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6期
廖华薇;;[J];四川中医;2006年09期
陈党红;蔡业峰;黄培新;;[J];新中医;2008年02期
郑庆平;胡永善;白玉龙;孙莉敏;朱大年;崔晓;贾杰;;[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林晓东;[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1994年01期
王元业;[J];中原医刊;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培新;陈党红;;[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夏斌;赵忠新;王春燕;;[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潘永清;;[A];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十五届全国针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程井军;吴其恺;彭锐;孙国杰;;[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三届内科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杨珺超;宋康;鲁建锋;陈君峰;夏永良;;[A];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廖慧慧;李芳;何燕萍;;[A];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王进荣;王平;孟宪丽;杨永茂;张艳;;[A];第十一届全国中药药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10年
史大卓;;[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方杰;胡昔权;郑海清;潘三强;李莉莉;;[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孙琳;郭春妮;赵永波;;[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刘霞;[N];科技日报;2011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郑健刚;杜元灏;石学敏;[N];中国医药报;2005年
;[N];中国医药报;2003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孙忻;[N];科技日报;2003年
阿胜;[N];医药经济报;2002年
程源;[N];大众卫生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党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杨建新;[D];湖北中医学院;2004年
杨丹榕;[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李玉茹;[D];吉林大学;2005年
卢奕;[D];苏州大学;2005年
潘静薇;[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王连友;[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陈来照;[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朱志宏;[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于文涛;[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冷婧;[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孙超;[D];青海大学;2013年
向芳;[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吴芳庚;[D];南昌大学;2011年
郭亚玲;[D];蚌埠医学院;2013年
张智;[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耿立敏;[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杨科峰;[D];郑州大学;2011年
贾涛;[D];山西医科大学;2013年
钟丽敏;[D];苏州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ADL能力的影响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ADL能力的影响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参见附件(5529kb)。&&&&
【摘要】 目的 观察白脉软膏在治疗脑卒中患者肌张力增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开放性试验,通过观察30例患者外用涂抹白脉软膏于肌腹,2次/d,共3个月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的疗效指标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肌张力评定、软组织肌张力评定和疼痛VAS评分。结果 试验组在各个治疗时间点,NIHSS评分、Ashworth评分显著性下降(P<0.01~ P<0.001),前后差值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疼痛VAS评分从30 d开始显著性下降,(P<0.001),组间差值比较在30、60、90 d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软组织张力得分在治疗30、60、90 d时间点均出现显著性下降,(P<0.001)。结论 白脉软膏能有效降低恢复期卒中患者的肌张力,同时有一定的止痛效果,且安全性好。
&&&&【关键词】
&&&&脑卒中;白脉软膏;肌张力;疗效;安全性
&&&&脑卒中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200/10万,随着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发展以及外科对脑卒中治疗的开展和普及,使其病死率有所下降。研究表明脑卒中70%~80%患者可以致残,其中10%患者为重残。肌张力增高是偏瘫患者未进行正规康复常出现的并发症,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现代医学对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多,且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而外科治疗难度大,对技术要求高,不易普及和推广。
&&&&白脉软膏是由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该药是藏医传统古验方,有数百年的应用历史,具有舒经活络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白脉病、偏瘫、筋腱强直、外伤引起的经络计筋腱断伤、手足挛急、跛行。已经有药效学的基础试验证实其治疗卒中的疗效,但是用于临床上治疗卒中后患者功能恢复的详细评价尚不甚完善,报道资料亦不多见。因此为进一步验证其对卒中患者出现的肌张力异常改善的疗效和安全性,特进行此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入选标准
&&&&①诊断为急性前/及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患者,且病程3个月之内的患者。诊断标准参照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②年龄40~80岁,性别不限。③有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为4~18分。④应首次发病或过去发病未留有肢体瘫痪等后遗症的再次发病MRS≤1者。
&&&&1.1.2 排除标准
&&&&①经检查证实有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引起者。②单纯后循环脑梗死者。③妊娠、哺乳期妇女。④其他严重神经功能者、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血液疾病及出血倾向患者。⑤正在接受其他新药研究者。
&&&&1.1.3 中断治疗/推出试验的标准
&&&&①对本品过敏者。②入选者不能按规定用药、试验中途退出者和脱落者。③病情加重、影响转归及复发者。
&&&&1.2 给药方法
&&&&1.2.1 试验药物 白脉软膏,规格:20 g/支,批号:070301,由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提供。
&&&&1.2.2 给药方法和疗程 白脉软膏,外用敷法2/日,选择患者出现肌张力增高的肌肉肌腹部位,按摩15 min+电疗。对照组:按摩+电疗,病程:90 d。
&&&&1.3 疗效指标和评价标准
&&&&1.3.1 主要的疗效指标包括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肌张力评定-修订Ashworth量表、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和疼痛VAS评分。
&&&&1.3.2 观察时点 患者按要求在用药前、用药后14、30、60、90 d五个时间段各项指标的评定。
&&&&1.3.3 评价标准 试验组各时间段疗效评价,以及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用药对康复的疗效评价。
&&&&1.4 安全性指标
&&&&在入组之前、试验中、试验结束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评定,另外,试验中时时观察敷药部位皮肤的刺激性变化以及全身的不良反应,并进行相关的记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本研究共入组60例,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全部完成临床研究。其中试验组,男22名,女8名,年龄41~80岁,平均(63.77±10.25)。对照组,男21例,女9例,平均(66.27±11.96)岁。两组性别比较采用χ2检验,(χ2=0.0068,P=0.9345)。两组男女比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比例均衡。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5),(Wilcoxon 秩和检验)。
&&&&2.1 主要疗效指标
&&&&2.1.1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情况及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3)。试验组在各个治疗时间点,NIHSS评分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对照组在各个治疗时间点,NIHSS评分同样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在各个治疗时间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前后差值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1.2 肌张力评定-修订Ashworth得分
&&&&治疗前两组Ashwort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因此,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同一时间点比较无统计意义,主要考虑组内各时间点评分比较及前后差值两组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14 d治疗时间点,Ashworth评分均无显著性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30、60、90 d时间点Ashworth评分较前一治疗时间点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而对照组在各个治疗时间点,Ashworth评分均无显著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前后差值两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1.3 软组织张力测试分析
&&&&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14 d治疗后软组织张力与开始时即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肌张力高的表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