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用排饱和碳酸氢钠除去碳酸钠溶液的方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而不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

为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盐酸,最适合的试剂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选择一种),选用该试剂的理由是_________,不选另一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百度作业帮
为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盐酸,最适合的试剂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选择一种),选用该试剂的理由是_________,不选另一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为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盐酸,最适合的试剂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选择一种),选用该试剂的理由是_________,不选另一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因为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小,而氯化氢溶于水,可以除氯化氢;CO2+Na2CO3+H2O==2NaHCO3
饱和碳酸氢钠因为饱和碳酸钠和CO2反应生成NaHCO3吸收以后就什么都不剩了=.=
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多,按一比一反应(1)B? (2)①i.D?ii.吸收NH3,防止出现倒吸?iii.过滤?②i.NH3 CO2?ii.增大气体与溶液接解面积,提高CO2吸收率?(3)用碳酸氢铵与适量饱和食盐水反应?(注:或往烧碱溶液中通入过量 CO2;往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等其他合理方法均可)解析:NaHCO3溶解度较小,故饱和NH4HCO3与食盐水反应析出NaHCO3晶体。?(2)①乙应为除杂装置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应用蒸馏水,最好为饱和NaHCO3溶液。丁装置为一倒扣漏斗,目的防倒吸。而极易溶于水的只有NH3故防止NH3溶于水倒吸。NaHCO3晶体结晶析出,故应为过滤。?②由侯氏制碱法推知必先通入NH3,后通入CO2,由于CO2能溶于水,溶解度较小,故已装置应为增大接触面积充分反应而设计的。?(3)饱和溶液①NH4HCO3+NaCl══NaHCO3↓+NH4Cl?②NaOH溶液中通入过量CO2。?③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等。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化学
题型:阅读理解
(2011?平顶山二模)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是一种常用的日用化学品.在实验室里,可用如图所示装置,以氯化钠、二氧化碳、氨等为原料制备纯碱.实验时,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再向各仪器中加入试剂,打开启普发生器(装置A)活塞,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制备纯碱.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2O+CO2↑2NaHCO3
Na2CO3+H2O+CO2↑;实验时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C装置的锥形瓶中,装有含氨的饱和食盐水,则溶液1应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溶液2应为稀硫酸.(2)实验中,要注意控制二氧化碳的通入速度(以出现能数得清的连续气泡为好)和水浴的温度.实验中不能过快的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率.化学实验中水浴加热法的优点为利于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和使其受热均匀.实验时,锥形瓶中产生了NH4HCO3、NaCl、NaHCO3和NH4Cl的混合液.右表是四种化合物在部分温度下的溶解度.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时水浴的温度不能超过40℃.反应结束,将反应混合液冷却到15℃左右,析出的固体应主要含有NaHCO3(填化学式).
45.8(3)饱和食盐水,还可以通过电解过程制取烧碱.制备过程中,烧碱溶液主要在电解池的阴极区产生,原因是该极区氢离子放电,产生出氢氧根离子.
科目:高中化学
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下列有关碳酸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热的纯碱溶液常用于去除物品表面的油污B、相同温度下,纯碱的溶解度比小苏打的溶解度大C、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Na2CO3溶液的pH比NaHCO3溶液的大D、在医疗上,纯碱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科目:高中化学
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下列与碳酸钠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Na2CO3的稳定性介于Na2CO3?10H2O和NaHCO3之间B、“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是指NaHCO3C、可用盐酸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D、纯碱有时可代替烧碱使用,比如溶解石英、促进乙酸乙酯的水解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届湖北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下列与碳酸钠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Na2CO3的稳定性介于Na2CO3·10H2O和NaHCO3之间
B.“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是指NaHCO3
C.可用盐酸鉴别Na2CO3
和NaHCO3固体
D.纯碱有时可代替烧碱使用,比如溶解石英、促进乙酸乙酯的水解等
科目:高中化学
题型:单选题
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下列与碳酸钠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Na2CO3的稳定性介于Na2CO3·10H2O和NaHCO3之间B.“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是指NaHCO3C.可用盐酸鉴别Na2CO3和NaHCO3固体D.纯碱有时可代替烧碱使用,比如溶解石英、促进乙酸乙酯的水解等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当前位置:
>>>有人提出工业生产回收利用空气中CO2的构想:把空气吹入饱和碳酸钠..
有人提出工业生产回收利用空气中CO2的构想:把空气吹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溶液可吸收CO2生成碳酸氢钠;加热碳酸氢钠固体又分解放出CO2;在合成塔内CO2与氢气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简要的生产流程如下图所示:
[资料卡片]碳酸氢钠分解温度是270℃,碳酸钠在856℃熔化,但还未达到分解温度。请回答下列问题:(1)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大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A、温室效应B、南极出现臭氧空洞C、酸雨(2)分解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合成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流程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1)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或“燃烧石油”或“燃烧煤”或“燃烧天然气”);A(2)2NaHCO3
Na2CO3 +H2O +CO2↑(3)CO2 + 3H2
CH3OH + H2O(4)Na2CO3 、H2O 、CO2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有人提出工业生产回收利用空气中CO2的构想:把空气吹入饱和碳酸钠..”主要考查你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主观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方程式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1)写:根据实验事实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在左,生成物在右,中间用横线连接,如: H2+O2——H2O,H2O——H2+O2。 (2)配: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的原则,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在反应前后相等,然后将横线变成等号。配平后,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如:2H2+O2=2H2O,2H2O= 2H2+O2。 (3)注:注明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常用“△”表示)、光照、通电等〕和生成物的状态(气体用“↑”。沉淀用“↓”。)。如:2H2+O22H2O,2H2O2H2↑+O2↑。 化学计量数:化学计量数指配平化学方程式后,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在化学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是最简整数比,计数量为1时,一般不写出。书学化学方程式的常见错误: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条件和气体、沉淀符号的使用:(1).“△”的使用 ①“△”是表示加热的符号,它所表示的温度一般泛指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 ②如果一个反应在酒精灯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用“△”,如:2KMnO4 K2MnO4+MnO2+O2↑。 ③如果一个反应需要的温度高于用酒精灯加热的温度,一般用“高温”表示;如:CaCO3CaO+ CO2↑&(2)“↑”的使用&①“↑”表示生成物是气态,只能出现在等号的右边。 ②当反应物为固体、液体,且生成的气体能从反应体系中逸出来,气体化学式后应该加“↑”。如Fe+ 2HCl==FeCl2+H2↑。 ③当反应物是溶液时,生成的气体容易溶于水而不能从反应体系中逸出来,则不用“↑”,如:H2SO4+ BaCl2==FeCl2+2HCl④只有生成物在该反应的温度下为气态,才能使用“↑”。 ⑤若反应物中有气态物质,则生成的气体不用标 “↑”。如:C+O2CO2 (3)“↓”使用 ①“↓”表示难溶性固体生成物,只能出现在等号的右边②当反应在溶液中进行,有沉淀生成时,用 “↓”,如:AgNO3+HCl==AgCl↓+HNO3③当反应不在溶液中进行,尽管生成物有不溶性固体,也不用标“↓”,如:2Cu+O22CuO ④反应在溶液中进行,若反应物中有难溶性物质,生成物中的难溶性物质后面也不用标“↓”。如:Fe +CuSO4==FeSO4+Cu.化学方程式中“↑”和“↓”的应用:①“↑”或“↓”是生成物状态符号,无论反应物是气体还是固体,都不能标“↑”或“↓”; ②若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且生成物中有沉淀,则使用“↓”;若不在溶液中进行,无论生成物中是否有固体或难溶物,都不使用“↓”; ③常温下,若反应物中无气体,生成物中有气体.提取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书写信息型化学方程式是中考热点,题目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科技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考查了同学们接受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日的关键是掌握好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可按两步进行:首先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注明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状态;第二步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对环境的影响: &&& 主要是温室效应。因为二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会逐渐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近100年,全球气温升高0.6℃,照这样下去,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将升高1.5——4.5℃。由温室效应所引起的海平面升高,也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两极海洋的冰块也将全部融化。所有这些变化对野生动物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 大家要共同爱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CO2的产生: ⑴凡是有机物(包括动植物)在分解、发酵、腐烂、变质的过程中都可释放出CO?。 ⑵石油、石腊、煤炭、天然气燃烧过程中,也要释放出CO?。⑶石油、煤炭在生产化工产品过程中,也会释放出CO?。⑷所有粪便、腐植酸在发酵,熟化的过程中也能释放出CO?。 ⑸所有动物在呼吸过程中,都要吸氧气吐出CO?。⑹所有绿色植物都吸收CO?释放出氧气,进行光合作用。CO?气体,就是这样,在自然生态平衡中,进行无声无息的循环。⑺一切工业生产,城市运转,交通等都离不开排放二氧化碳。危害: &&& 现在地球上气温越来越高,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因为二氧化碳具有保温的作用,现在这一群体的成员越来越多,使温度升高,近100年,全球气温升高0.6℃,照这样下去,预计到2 二氧化碳的危害二氧化碳的危害(7张)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将升高1.5——4.5℃。海平面升高,也是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近100年,海平面上升14厘米,到21世纪中叶,海平面将会上升25——140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亚马逊雨林将会消失,两极海洋的冰块也将大部分融化。所有这些变化对野生动植物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 空气中一般含有约0.03%二氧化碳,但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影响,近年来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旨在遏制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京都议定书》已经生效,有望通过国际合作遏制温室效应。 &&& 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1%以上,就会使人头晕目眩。达到4~5%,人便会恶心呕吐,呼吸不畅。超过10%,人便会死亡。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主要是指以氧气、氢气、碳、硫、磷等为代表的非金属单质,以铝、镁、锌、铁、铜为代表的金属单质,以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为代表的非金属氧化物,以氧化铜、氧化铁等为代表的金属氧化物,以盐酸、硫酸、碳酸等为代表的酸,以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为代表的碱,以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为代表的盐,等等物质之间的相互和制备.物质的相互转化: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制备: (1)NaOH的制备方法一:Na2O+H2O==2NaOH 方法二:Na2CO3+Ca(OH)2==CaCO3↓ +2NaOH(2)Ca(OH)2的制备方法:CaO+H2O==Ca(OH)2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 Na→Na2O→NaOH→Na2CO3 C→CO→CO2→H2CO3 Fe→Fe2O3→Fe2(SO4)3→Fe(OH)3→FeCl3 S→SO2→SO3→H2SO4(单质硫不能直接转化为SO3) 各类物质间的转化关系:(1)金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 (2)碱性氧化物(可溶)+水碱(可溶)&(3)碱(难溶)碱氧(难溶)+水 (4)酸+碱盐+水 ;(5)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6)酸性氧化物(易溶)+水酸(易溶)&(7)酸(易挥发/难溶)酸氧+水(易挥发/难溶) 从纵向来看,金属碱性氧化物碱盐,其中金属元素相同。非金属酸性氧化物酸(含氧酸)盐,其中非金属元素相同。横向:(8)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9)碱氧+酸氧(含氧酸)盐&(10)含氧酸盐碱氧+酸氧&(11)盐+盐两种新盐 交叉:(12)酸+碱氧盐+水&(13)碱+酸氧盐+水&(14)酸+盐新酸+新盐&;(15)碱+盐新碱+新盐&(16)金属+酸盐+ (17)金属+盐新盐+新金属(18)金属+盐新盐+新金属&(置换反应)
发现相似题
与“有人提出工业生产回收利用空气中CO2的构想:把空气吹入饱和碳酸钠..”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76708235923144397175726282585198369某制碱厂以海水为主要原料生产纯碱(碳酸钠)和其他副产品.(一)将海水进行处理后获得精盐水.海水中,除氯化钠外,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硫酸钠等杂质.其处理的主要流程如下:(1)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除去海水中的氯化镁.(2)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3)操作1所得的沉淀是混合物,其成分有:BaSO4、Mg(OH)2、CaCO3、BaCO3(填化学式).(4)向滤液中滴加适量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滤液中的NaOH和Na2CO3.(二)将精盐水制成饱和溶液,先向其中通入足量的氨气,再向其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至有大量晶体(碳酸氢钠,NaHCO3)析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NH3+CO2+H2O=NH4Cl+NaHCO3↓;将晶体转移出来后,加热至不再有气体产生,所得固体即为纯碱.(1)加热晶体碳酸氢钠获得纯碱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Na2CO3+CO2↑+H2O.(2)称取一定质量的纯碱样品,经多次充分加热后,再称重,质量无变化;另取少量纯碱样品加入适量水,样品完全溶解,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稀HNO3,再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根据上述实验可确定纯碱样品含有杂质NaCl(写化学式).(三)为测定上述方法获得的纯碱产品中碳酸钠的纯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纯碱产品进行检测.取22克该样品于烧杯中,加水将其溶解,然后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并不断振荡.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滴加盐酸过程中首先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HCO3+NaCl;然后发生的反应是:NaHCO3+HCl=NaCl+H2O+CO2↑,在上述过程中烧杯中溶液质量与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关系如图甲所示:(1)某同学认为,在上述纯碱含量测定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能使测定误差减小,其理由是促使纯碱与盐酸充分反应,同时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散逸.(2)请你根据图甲提供的信息,在图乙的坐标系中画出检测过程中产生CO2的质量随滴加盐酸质量的变化曲线.(标明二氧化碳质量的相应数值)(3)计算该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解:(1)海水中存在的杂质离子有硫酸根离子、镁离子和钙离子,可通过加入氯化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逐一转化成沉淀除去,故加氢氧化钠的目的是:除去海水中的氯化镁;故答案是:除去海水中的氯化镁;(2)根据操作Ⅰ后的物质分类(沉淀和滤液)知,该步骤的名称为:过滤;故答案是:过滤;(3)因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镁沉淀,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生成碳酸钙沉淀,又因碳酸钠还能与过量的除杂试剂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过滤后的沉淀物有:硫酸钡、氢氧化镁、碳酸钙和硫酸钡;故答案是:CaCO3、BaCO3(4)加稀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试剂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以得到精盐水;故答案是:除去滤液中的NaOH和Na2CO3(二)(1)碳酸氢钠受热后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其反应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CO2↑+H2O;故答案是:2NaHCO3Na2CO3+CO2↑+H2O;(2)由题意可知,滴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此沉淀即AgCl,所以反应物中一定有氯离子,并且样品完全溶于水,由此可以推断纯碱样品含有杂质NaCl;故答案为:NaCl;&(三)(1)从用玻璃棒搅拌能减小实验误差的角度看,应该是促使纯碱与盐酸充分反应,同时有利于二氧化碳的逸散.故答案是:促使纯碱与盐酸充分反应,同时有利于二氧化碳的散逸;&&&&&&&(2)据图甲可以看出,当加入盐酸的量为50g时开始产生二氧化碳,当加入盐酸的量为100g时不再生成二氧化碳,设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则有NaHCO3+HCl=NaCl+H2O+CO2↑.&&&&&& 36.5&&&&&&&&&44&&&&& 50g×14.6%&&& x&& 36.5:50g×14.6%=44:x&&&&&&&&&&&&&&& 解得,x=8.8g所以本题答案为:(3)根据题意可以看出,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共有100g,设碳酸钠的质量为y,则有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73y&&&& 100g×14.6% 106:y=73:100g×14.6% 解得,y=21.2g,所以该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为:=96.4%答:该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96.4%.(一)根据除杂的原则,利用复分解反应将杂质离子镁离子、钙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新增的钡离子一一转化成沉淀除去,经过滤后再利用稀盐酸 将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除去;(二)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确定纯碱样品含有的杂质,可用反向思维方法,先确定白色沉淀,再推断杂质是什么进行分析;(三)(1)从题意用玻璃棒搅拌能减小实验误差来分析;(2)计算出开始产生二氧化碳的点和不再产生二氧化碳的点即可绘得变化的曲线;(3)要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需要求得碳酸钠的质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碳酸氢钠除去碳酸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