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岗哪儿有做电源的厂家 想就近找一个工作 本人做过谐振电源 零电压电流公式零电流的 不过没稳压 做温控用的

请教:开关电源的发展趋势-电源网
当前位置:
请教:开关电源的发展趋势
阅读: 7732
楼层直达:
开关电源的发展趋势如何,请各位各抒己见,共同进步.
开关电源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将是未来的主要趋势,功率密度将越来越大,对工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半导体器件和磁性材料没有新的突破之前,重大的技术进展可能很难实现,技术创新的重点将集中在如何提高效率和减小重量.因此,工艺水平将会在电源制造中占的地位越来越高.另外,数字控制集成电路的应用也是将来开关电源发展的一个方向.这信赖于DSP运行速度和抗干扰技术的不断提高.至于先进的控制方法,目前个人觉得还没有看到实用性特别强的方法出现,也许随着数字控制的普及,会有一些新的控制理论运用到开关电源中来.
(1)高频化技术:随着开关频率的提高,开关变换器的体积也随之减少,功率密度也得到大幅提升,动态响应得到改善.小功率DC-DC变换器的开关频率将上升到MHz.但随着开关频率的不断提高,开关元件和无源元件损耗的增加、高频寄生参数以及高频EMI等新的问题也将随之产生.
&&(2)软开关技术:为提高变换器的变换效率,各种软开关技术应用而生,具有代表性的是无源软开关技术和有源软开关技术,主要包括零电压开关/零电流开关(ZVS/ZCS)谐振、准谐振、零电压/零电流脉宽调制技术(ZVS/ZCS-PWM)以及零电压过渡/零电流过渡脉宽调制(ZVT/ZCT-PWM)技术等.采用软开关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开关损耗和开关应力,有助于变换器变换效率的提高.
&&(3)功率因数校正技术(PFC).目前PFC技术主要分为有源PFC技术和无源PFC技术两大类,采用PFC技术可以提高AC-DC变化器输入端功率因数,减少对电网的谐波污染.
&&(4)模块化技术.采用模块化技术可以满足分布式电源系统的需要,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5)低输出电压技术.随着半导体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处理器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工作越来越低,这就要求未来的DC-DC变换器能够提供低输出电压以适应微处理器和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供电要求.
其实我是做三极管的,我发此主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市场,尽可能地把握市场动向.因为电子市场的发展变化实在是快啊,所以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我要进一步跟进市场动向哈.谢谢各位,谢谢zli
看来你是个细心的销售人员,开关电源中的三极管并不是主要器件,主要是在保护电路和驱动电路中有应用.现在除了在微机电源和工控电源,自激式电源等中还有应用外,大功率三极管用得比较少了.不知你是做哪种三极管的?有机会我来这里交流交流.
谢谢.我是主要是做功率三极管的,现在还有肖特基和MOS管.我做销售也快半年了,长进不大;唯一可以欣慰的是可以在这里找你们交流,学点东西.另外,请问"微机电源和工控电源,自激式电源"会在哪些产品上面用到?也就是说我的潜在客户会有哪些行业或者公司.先谢了.
请问在高频变压器后整流用肖特基还是快恢复,谢谢回复!
对于低电压输出最好用肖特基,压降小,但肖的耐压比较低,只能作到100V,所以高压输出只能用快恢复管.
肖的耐压比较低,只能作到100V,.........
听说现在有人做到150V哦,不知谁那么牛哦.
安森美有,100,150,200,250都有
100V最大200A x2
200V最大40A
250V只有一种40A的
这几个型号我都申请了样品,很好用,就是Vf有点高,MBR度有0.87V
GAMMA也有哦,200V的没问题,电流最大可到60A了
&&并且VF值也很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联系我要样品的.
Mail:.hk&&Phone:0-13
200V也叫高压啊,IXYS有600V的肖特基哦.电流有几十安培..有需要的话欢迎联系我,可以发些资料给你啊,我的电话是,刘生
我们的SCHOTTKY做到单管理300V哦,当然目前是行业最高的了,有兴趣了解一下吗?附件有简单资料.具体可以联系我啊:刘生,,
zli: 你是重庆的啊,我在那里也呆过四年,挺喜欢那里的.您从事电源行业时间那么长了,对它的趋势肯定了解很多了,就电源技术方面来讲,有没有哪一种技术的改进会对整个电源行业产生很大的变化;另外,就电源产品来讲,有什么产品的市场前景会比较好呢.谢谢.
你怎么知道我是重庆的?你在那上学是吧,现在在哪工作呢?对目前的开关电源来说,我认为技术上最有可能改进的是功率开关器件,开关速度加快,损耗减小,如果这样,电源的效率和重量可以减小很多.另外就是磁性材料的性能提高,损耗降低,也可以对开关电源产生较大的影响.微机电源就是个人电脑上用的电源.工控是指工业控制设备中使用的电源.
我有先见之明撒,所以知道你是重庆的哈,好想那里的辣椒和火锅哦.在重庆上学,现在在深圳跑业务.你除了从事教学以外,自己有没有开发出什么特别的东西啊.只要市场前景好我都感兴趣的.
你是说你可以转化技术,是吧.有机会当然可以呀,不过现在很难说得清倒底有没有市场.
转化技术那太高深了,我现在还是黄毛小子,知道的太少了.要摸清市场的确很难,只要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改进现在的东西,为消费者提供更实惠的东西,那试试总比不试好,至少精神可佳哈......
朋友,你好,我也是销售电源模块的,现在模块发展比较大的在哪个行业啊,谢谢告知
这个问题我正想问问这里的大虾们,借用给位锐利的眼睛.............
乐意交好多好多朋友,我QQ:
您好!我和你是同行.也才刚刚进入电源这个行业,我叫了你QQ了,希望以后我们能多交流交流!
这个你要问我了,我开发模块电源有好几年了.模块电源的来龙去脉都清楚.今晚有空,来侃一下,可能有误,但八九不离十.模块电源的技术最早出现在北京,有北京的部队研究所研制,有一部分技术由国外引进,好像第一个做模块电源的是北京迪赛,后来,创业者由于意见分歧,外谋发展,雷能,新雷能等一些企业就是当时创业者们分家后开办.后来某家公司的总工,南下珠海,开设一家电源厂,后来转让股份后把技术卖给华为,诞生了赫赫有名的华为电气,也就是现在的艾默生.期间,由于电源市场的活跃,引进国外技术的,各大公司外出创业的,模块电源企业纷纷诞生,国外的power-one,vicor,artsyn,tyco等外资企业也先后进入.所以电源业北京、深圳最火爆,上海却略显铃静.当然,现在,台达,tyco在上海成立了研发基地,不排除后发制人.
电源模块电路简单,主要技术是单端正激/反激,由于vicor有源嵌位技术专利2002年过期,现在采用有源嵌位技术成为一种趋势.
模块电源主要用在通信领域,这个市场庞大,好几十个亿呀.汽车领域也有应用,但电信业是巨头.
模块电源线路不太负杂,但工艺要求极高,不易模仿,不然以中国人的模仿能力及价格战,tyco,vicor不关门也歇业了.
高功率密度,小体积是模块电源永恒的追求.但是热问题也随之而来.当然,国外厂家永远走在前面.功率密度高得让我砸舌.虽然我不弱.
不过,随着芯片厂家的兴风作浪,势必蚕食很多市场,很多模块电源现在按着芯片厂家的方案,一块芯片,几个外围器件就解决了.哎,我归隐江湖指日可待也.不过可以去推销芯片,混到养老积蓄多一点.
分析得够精细,,顶.....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现在推销芯片是很有前途,可是要进入还是有点困难啊,苦了我们这些晚辈啊.有没有好的建议给我们这些后来者啊....谢谢哈
我特意去认识一个国产ic的销售经理,虽然我知道国产ic未来会很火.但是,我接受过国外ic工艺的培训.通过对比,觉得我们国产企业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工艺技术很难达到的,可靠性很难保证.价格战不能样样问题都解决.记得我读本科时,就有3525国产芯片,但是7年过去,大多数公司用的还是国外的3525.可悲呀
你所的预见都已证实了.国内IC现在的确很火暴,工艺有长进了,但,瓶颈却一直存在.在这个领域真的应该多出几个牛人才行了.....期待啊
看来你是模块电源的行家了,能不能介绍一下,目前模块电源工艺中的难点在哪里呢?国内企业作的模块功率密度一般在什么水平上?与国外的差距有多大?依你的观点,以后国内模块电源是不是很难与国外的竞争呢?
工艺难点,我简单说一下吧,由于体积小,器件密度高,发热严重,通常有铝基板结构、开放式结构(如1/4砖,1/8砖).铝基板加工起来难度大,成本较高,在加工过程中,器件受到应力,老化不易发现,使用中坏了影响厂家声誉.开放式结构采用厚铜皮pcb板,国内pcb厂家,有的工艺不合格,不是匝间断路,就是短路.很烦人.由于体积有限,器件都很热,高温下,器件失效比率明显升高.......
功率密度我能做到2--4w/cm3,国外好像能到10吧.
国内模块电源厂家也在积累经验,应该有前途吧,不过外资通过收购、开设本地研发中心,把成本降下来.很有竞争力的.
非常感谢你的回复
强啊.您老在电源界干了多久啊.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太佩服了,我也是刚入门的推销美国SYNQOR的模块电源的.方便一两家客户吗?
上海还有丹特电子,爱立信电源模块等公司哦
爱立信电源好像被收购了,是哪一家呢?
丹特是在张江吧?见过他们的招聘广告,呵呵
更正一下,雷能和新雷能是一家,金雷福也是他们家的
目前国内模块比较强的有迪赛、新雷能、中远核达、和星原丰泰
你好
我是搞電源的
我想了解你們公司的電源模塊性能如何能不能給我一些你們產品的詳細材料啊.來信請寄廣東省深圳市公明鎮塘尾村4寶塘工業區b3棟3樓
呂志強收郵編518132謝謝!
请问现在的电源市场究竟到了怎样的一个程度了??/
盼!!!!!!!!!!
你好,我主要是做小功率三极管,主要用在哪方面产品较多点, 9011-18&&还有就是431 358&&&&102 105这些都在做
不要跑题啊!!,大家继续讨论电源技术的发展问题啊,这是我们以后十几年的饭碗啊~~!!
谁叫你不跟啊,有好的新的妙的丑的靓的想法都可以往上顶撒
lyjsy2008:&& 第14帖&&编辑&&好帖&&&&&& [今天 11:43] 二&&&&
&&&&&&&& 朋友,你好,我也是销售电源模块的,现在模块发展比较大的在哪个行业啊,谢谢告知&&回复第14帖&&&&
huangyubin:&& 第15帖&&编辑&&好帖&&&&&& [今天 13:01] 一&&&&
&&&&&&&& 这个问题我正想问问这里的大虾们,借用给位锐利的眼睛.............&&回复第15帖
需然知道功率密度越来越大,但目前国际上对功率密度有什么要求?
AC_DC模块有进一步优化空间吗
AC/DC也应该是朝高频化,高功率密度的趋势发展把
如新西兰的Switchtek主要以谐振拓扑为主,能将功率密度做到很高
我在台达见过他们一个3kW的模块,做的体积暴小
据说前级PFC是用了碳化硅的二极管
模块化,集成化,标准化是趋势
小功率上面,电源架构影响了电源的发展
最早是集中式,后面发展成分布式(DPS),后来Vicor提出了
中间母线(IBA)架构,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做Bus converter
最近又有一种分比式(FPA)电源架构,有一定的优点,但是缺点
也很明显
以后会怎么发展,还需要观望
分布式是指不用一次电源,而直接将电源模块直接装在用电设备上变换得到所要电压,用以减少大电流传输中的损耗.请教一下,BUS CONVERTER是一种什么架构?
就是-48v直接转化成12vdc,或者9vdc(隔离),然后再采用非隔离的dc/dc转化成各单扳所需的电压.即所谓的12v,9v母线架构.12v母线占优势
相对于以前直接用48V的母线电压有什么优势?
设备商节约资金了,以前每个模块电源都是隔离的,现在只要bus converter是隔离的,其他都是非隔离的,如果采用芯片厂家的高集成芯片,外加几个电感电容,可节约不少成本.这也是我觉得ic厂家有前途的原因.
好久没看此帖了
那么多啊....呵呵...谢谢哈
难道就没有更厉害的???????????
牛人都到哪里去聊????
电源行业的发展始终是由器件行业的发展决定.
所以要先看器件的发展:
1Mosfet技术的发展.
A)由于SiC的发展,高压的肖特基,可以做到300-600伏.并且我认为Mosfet可以取代Igbt.如TO220的Mosfet,600伏,才90毫欧.由此不难决定开关电源的工作频率,等技术.
B)低电压的Mosfet,对于低于10伏的应用,trench技术不能满足要求.但有的公司取得突破.设计拓扑时,要考虑.
2)控制器:如果不对数字控制做准备的公司,至少是没有技术前瞻,目光比较短的公司.
3)成本的控制:自从电源公司提出模块化,就不断在自杀.对于技术领先的公司,标准化等于给其他对手机会.但这种趋势是不能逆转的.只能控制成本(当然考虑质量,流程的成本),才能有足够的利润,保持发展.培养用户的品质/成本意识.
现在国外的电源功率密度实在是太高了,国内的工艺水平根本就无法达到.挪威的易达跟TYCO的电源都做的非常好.国内就爱默生称雄!
可是国内还不重视工艺
刚才发了一个贴到其他地方,可能贴在电源发展方向的讨论个合适.
最近,对DC/DC converter 的发展比较没有目标.
首先,在效率上的竞争,快走到尽头了(希望我说错了).
&&&&如前面提到的.1/4砖12层4盎司铜,35V-75V输入,12v隔离输出(稳压模块),300W, 48Vin 50%-100%负载下,效率大于96%.35V和75V输入,50%-100%负载下,效率大于95%.
其次,在尺寸的小型化上,各公司推出和计划推出1/16转.我想就应用来说没有更小的必要了.在这个尺寸上输出75-100W,够了.
第三,在性能上,会有更多的人,达到较高的水平,设计出好的产品.
&&&&前面提到的快负载瞬变响应的技术.我原以为只有少数人完全掌握,但昨天和朋友聊天,看来不是.并且会有更多的人掌握. 还有许多的关键技术,都会有更多的人掌握.专利保护的昨天的东西,未来呢?希望天才的出现,最好离我不远.
第四,成本的控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综合许多领域的问题.(当然人是最重要的.) 可能在这方面比较擅长的公司,走的更好.它比一两个好的产品,不知道要重要多少倍.从事电源工作的人,在这方面发展,可能更有成效.
第五,市场的拓展.DC/DC converter 经过一些变化,可以用到军用.Vicor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当然日本的公司,就不要想在中国做这个买卖了.&&其他的市场方向如何拓展?
第六,经营的方式.我想当产品足够成熟,大家做的都差不了太大.这个产业更倾向于服务业.但电源应该有一些其它特点.如果我创业,会在这方面多考虑.
各位大虾小弟都已经领教到你们的水平都以高深叵测了,本人是刚刚毕业的菜鸟,在一家电源公司做开发工作.希望各个大虾给予指点.
&&小弟很想了解一下(300W电脑开关电源)EMI电路元件参数的选择、和输入端抗干扰电路元件的参数选择和电路设计、和PFC电路元件的选择和设计.希望众大虾指点小弟不胜感激.
我对电脑开关电源没什么特殊的研究.
确实是挑战!
谢谢两位大虾在百忙之中回复小弟的帖子.我在一家外国的独资公司工作,看的大都是外国开发的电脑开关电源和液晶显示器电源和一些打印机电源
我看了一下他们开发的开关电源结构上比较和国产相比在元件的质量、抗干扰、保护电路(OVP OCP SHORT SCP)做的都很全面和完善(和国内几个比较好的电源相比较)但是不足的是EMI电路几乎都没有,反馈比较电路一般都用431和光偶(忽然觉得用语言形容不够切切 改日小弟发电路原理图上去和大虾们请教)
比较感兴趣,请继续.
有机会,我们常联系,我是做三极管,电源IC,这方面的,QQ,邮箱
需然知道功率密度越来越大.
但目前国际上对功率密度有什么明确的要求?
有没有明确的要求或数据显示?
按目前来说未来两年功率密度会达到什么要求?
功率密度的提高 是明显减小的面积.
当然大家都在追逐效率,不过市面卖的最多的还是功率密度不是那么高的产品
有机会,我们常联系,我是做三极管,电源IC,这方面的,QQ,邮箱
关于电源网
我们的服务
服务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
电源网版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津B2-
网博互动旗下网站:维库欢迎您!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当前位置:&>>&&>>&&>>&解析LLC谐振转换器
  全球对降低能耗的需求正在促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在70W - 500W交流输入电源中,由于LLC谐振转换器 (效率通常在90%以上) 的效率高于标准电源拓扑,所以其运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阐释了谐振转换器高效的原因,并探讨了LLC谐振转换器的功能和优势,最后简要分析了一个采用 LLC谐振转换器的电源。
  采用谐振转换器的理由
  LLC谐振转换器的出色优点有:(1)在整个负载范围(包括轻载)下都是以ZVS(zero voltage switching,零电压开关)条件工作,从而实现高效率;(2)工作频率变化范围比较窄,便于高频变压器和输入滤波器的设计;(3)初级端所用开关的电压应力被钳位在输入电压上,而次级端两个二极管上的电压始终等于中心抽头变压器输出电压的两倍。
  LLC谐振转换器可以工作在两个不同类型的ZVS区域之内。一个被称为“上区域(above region)”(或上谐振工作区域),这里,初级端的环流变小,但次级端上的二极管为硬开关。另一个是“下区域”(或下谐振工作区域),这时,次级端上的二极管可实现软开关。本文将简单介绍LLC谐振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区域,此外还将讨论其设计步骤
  把能耗降至最低有许多好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降低运行电源的生命周期成本。电源节能倡议不仅建议或规定不同负载条件下电源的效率,而且还包括了对待机功耗的要求,在其它地区的既有规范和自愿性标准预计将对欧盟规范有重大影响。
  功率因数校正(PFC) 前端是电源常用的一项额外功能,例如80PLUS倡议就要求采用PFC的功能。PFC可以节省耗电量,避免建筑物内第三阶谐波电流造成的一些问题,而PFC电路一般能产生380V-左右的恒定电压,这种窄输入电压范围大大有利于谐振拓扑的采用。
  以往,前级临界连续Boost升压PFC和后级双管正激拓补,都是100W C 300W功率因数校正电源的首选拓扑,这种情况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这种拓扑简明易懂,是隔离型降压拓扑 (正激拓扑) 的衍生结构,利用两个代替一个晶体管,可尽量减小晶体管成本,简化变压器设计。
  谐振转换器中的零电压开关
  谐振转换器的高效率优势源于它采用了零电压开关 (ZVS) 技术 [注1]. PWM开关电源按硬开关模式工作(开/关过程中电压下降/上升和电流上升/下降波形有交叠),因而开关损耗大。高频化虽可以缩小体积重量,但开关损耗却更大了。为此,必须研究开关电压/电流波形不交叠的技术,即所谓零电压开关(ZVS)/零电流开关(ZCS)技术,或称软开关技术,小功率软开关电源效率可提高到80%~85%。20世纪70年代谐振开关电源奠定了软开关技术的基础。随后新的软开关技术不断涌现,如准谐振(20世纪80年代中)全桥移相ZVS-PWM,恒频ZVS-PWM/ZCS-PWM(上世纪80年代末)ZVS-PWM有源嵌位;ZVT-PWM/ZCT-PWM(20世纪90年代初)全桥移相ZV-ZCS-PWM(20世纪90年代中)等。我国已将最新软开关技术应用于6kW通信电源中,效率达93%。
  只有在电流波形滞后于电压波形时,才会出现零电压开关。这种滞后由谐振电路产生,图1显示了一个谐振转换器的模块示意图。首先,利用半桥或全桥的电路把直流输入电压转换为方波,再将方波馈入谐振电路。
  谐振电路产生电压波形基本分量和输出电流波形之间所需的相位滞后,其波形非常接近于正弦曲线。谐振电路一般带有一个变压器,既用来调节输出电压;也用作基于安全或电路考虑的隔离。然后,周期性输出电压波形被整流,产生所需的输出直流电压。
  图1& LLC谐振转换器模块示意图和零电压开关波形
  图1显示了第一级的输出电压和电流。谐振网络造成的相移会在方波电压和正弦电流之间造成延时,从而实现零电压开关。当Q1关断时,谐振电流会流经Q2的体二极管。由于在Q2上的电压几乎为零,因此导通损耗极低。
  要避免Q1 和 Q2同时导通的可能性,需要一定的死区时间。以Q1的关断波形为例,流经开关的电流很大,接近峰值。在关断期间的电压变化为满总线电压,故关断步骤不是无损的。
  Q1的输出电容的作用也必须重视,为了便于解释,我们想象一下在Q1的漏源极之间增加一个非常大的外部电容,假设总线电压为400V,漏/源电压 (drain to source voltage) 为1V,栅极驱动电压为10V。在关断期间,电容会把漏-源电压钳位在1V。因为CGD 电容只需要9V的充电电压而非390V放电,故需要的电荷远少于正常关断电荷的1/40 (这里考虑到了CGD随电压减小的额外有利影响),因为这会阻碍Q2的零电压导通。
  是一种金属-氧化层-半导体-场效晶体管,简称金氧半场效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 )是一种可以广泛使用在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的场效晶体管(field-effect )。MOSFET依照其“通道”的极性不同,可分为n-type与p-type的MOSFET,通常又称为NMOSFET与PMOSFET,其他简称尚包括NMOS FET、PMOS FET、nMOSFET、pMOSFET等。再加上有时候一个小的外部并联电容的作用,是可以降低部分关断的损耗,并有助于接近上面提到的理想状态。很重要的一点是Q1的电容需完全充电,而充电时间应该不超过死区时间。在给于总线电压VBUS下该电容的充电时间tSW,开关时的电流ISW,以及有效漏/源电容CDSeff的关系如下:
  VBUS由设计条件预先定义。如果CDSeff 为零,将出现Q1的硬开关和Q2的零电压开关。如果CDSeff 太大,则出现Q2硬开关状态。在轻载条件下,而 ISW 很小,那么随着负载的减小,Q2最终也会出现硬开关状态。
  LLC谐振转换器中的输出电压调节
  指负载上电压均方根值的稳定性和控制程度;常用有关的其它参数,如输入电压变化、负载变化或温度变化等来说明;电压调节方式见电力系统调压。
  对于采用零电压开关的谐振转换器,在设计谐振电路时必须确保电流波形始终滞后于电压波形。这种情况在负载为电感型时发生,并且频率高于谐振频率。在增益特性方面,电压增益随频率下降。控制电路可通过改变输入方波的频率来调节输出电压,这会改变系统增益,从而产生调节过的输出电压。
  解决LLC谐振转换器的增益失真问题
&&& 最理想的情况是,增益特性与负载条件无关。
&&& 导致增益失真的杂散电容主要是高频变压器上分布的杂散电容,尤其是初级端绕组,故除非去掉绕组,否则是不可能避免增益失真的。高频变压器中的杂散电容通常随每个绕组层之间的距离减小,以及/或绕组层数的增加而增加。减小杂散电容的简单方法是加长初级端绕组层之间的距离,增加每层间的隔离带,并减小绕组层数。不幸的是,这些方法都不能完全消除寄生电容。因此,需要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来规避它而非消除它。
  避免增益失真的方法如下。
  1间歇模式工作
  在由脉宽调制控制的传统转换器中,当空载条件下由于光电内置晶体管的饱和电压致使控制器在某个范围内无法调节输出电压时,间歇模式功能是大家熟知的输出电压调节方法之一。这种功能历来不仅用于提高轻载效率,还能避免输出电压不受控的情况发生。LLC谐振转换器也可以采用突发脉冲功能。图6所示为采用了飞兆半导体专为谐振转换器而设计的FSFR系列功率开关的典型LLC谐振转换器及其突发工作模式的波形。最大和最小工作频率很容易通过Rmax和Rmin来设置。当工作频率增加到由Rmax设置的最大频率时,‘CON’引脚上的电压降低到突发模式激活阈值,控制器进入间歇工作模式。因此,最大频率应设置在寄生电容和漏电感造成的增益增加的开始频率前面。这样,若负载变轻,工作频率增加至最大频率,控制器就能够在突发工作模式下调节输出电压,从而不产生任何增益失真。
  可惜的是,这些特性都极难实现。以标准谐振转换器为例,串联谐振转换器的负载范围很窄,因为增益特性随负载变化很大;而并联谐振转换器的输入电压范围很窄,轻载下效率也很低。LLC转换器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标准谐振转换器中有两个组件决定谐振频率:电感 (L) 和电容 (C)。LLC转换器是串联谐振转换器,有一个额外的电感& (L) 与其它两个组件串联,故名为L-L-C转换器。图1所示的谐振电路即是一个LLC转换器电路。在该电路中,Cr 为谐振电容。两个电感值分别为集成式变压器的励磁电感(Lm) 和总漏电感 (Llkp 加 Llks)。在某些情况下,第二个电感值可以由一个外部独立电感来实现,这种通常用于更高的功率级。
  相比其他谐振转换器,LLC 转换器在变化负载条件下具有良好的调节性能。它要求线路输入电压控制良好,故一般需要PFC 前端高性能工作。业界对它的了解远不及双管正激拓扑。它的频率范围比双管正激拓扑宽,但比其它谐振转换器要窄得多。
  图2显示了一个LLC转换器的增益特性。在增益与频率的关系图中,给出了不同负载条件下的增益曲线。LLC 转换器有两个谐振频率。如箭头所指,较低的谐振频率在60kHz左右;较高的则为100kHz。所有曲线,不论负载如何,都相交于第二个谐振频率处。
  对于这种设计,谐振频率下的增益为1.2。因此如果输出电压设定为12V、匝数比为40:1,那么这将出现在400V输入电压下。不论负载如何,忽略损耗情况,频率将保持不变。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假设输入电压上升到480V,这时控制电路必需把增益降低到1.0,才能保持12V的输出电压。在这种情况下,频率将在满载下的115kHz和 20% 负载条件下的130kHz之间变化,从图中可看出,正是对应的负载条件下的增益曲线与增益=1.0这条线相交处的频率。
  这显示出当偏离设计的输入工作电压时, 频率便会发生一些变化,轻负载下开关损耗就会增加。总而言之,LLC转换器在恒定输入电压下工作性能最好,比如由 PFC 级提供电压。通过设计,它们可适用于某个地区的电压输入范围,比如195VAC C 265VAC。
  图2:LLC谐振转换器增益曲线示例
  对于更高的功率级,它通常都带有功率因数校正 (PFC) 前端级。LLC转换器的设计使得几乎在所有工作条件下PFC级都产生恒定输出电压,在此电压下,频率不随负载改变而变化。对于缺失输入半波的情况下,就需要一些额外的增益,这就是所谓的“保持” (hold-up) 时间要求。
  采用FSFR2100的电路实例
  图3所示为采用FSFR2100实现的LLC谐振转换器,输入由PFC级提供。它采用26mm x 10.5mm x 3.2mm的超小型封装,集成了600V高压和2个600V MOSFET。这种谐振转换器的效率相当高,无需散热器即可处理高达200W的功率,从而使设计更为紧凑。而标准拓扑必需散热器才能处理200W电源。
  图3:采用FSFR2100的典型LLC谐振转换器电路
  组件Rdamp、Dboot 和 CHVcc构成内部驱动高端MOSFET所需的自举式 (bootstrap) 电路,可以利用一个电阻 (Rsense) 和滤波电路 (RLPF 与 CLPF) 来感测电流,以检测正常和非正常过流情况。正常过流保护电路有1.5 us的延时,而非正常过流保护电路延时为50ns。非正常过流保护电路可迅速检测出严重的故障,例如输出二极管短路。过流保护容忍激活之前输出端的暂时过载,时间由CON引脚上的定时电容CB (带1.5us的固定延时,以消除噪声) 决定。
  CON引脚还可控制LLC控制器的开和关。FSFR2100带有突发模式,该模式会先有一连串的谐振活动发生,然后就有一段无开关期,这样可以提高轻载条件下的效率。CON控制用于进一步提升带有辅助电源电路的待机性能。如果没有辅助电源,器件便由一个辅助供电。当LVcc电压过大时,过压保护电路会关断器件。在器件由辅助线圈供电的应用中,它可用作输出过压保护电路。
  图中显示的LLC谐振电路如前所述。在这个例子中,输出整流模块使用了D1 和 D2这2个输出二极管,在变压器的输出端还有1个中间抽头。
  KA431周围的电路是误差放大器和合电路,这些电路将反馈回初级端。如果输出电压增加,超过所希望的参考值,系统的增益必须减小。这可以通过增大RT引脚的电流,提高工作频率来实现。如果光耦合晶体管导通,频率就会增加,甚至一直达到由Rmax 决定 (与Rmin相互作用) 的最大频率,这情况一般发生在输出电压超过参考值时。增益的减小最终导致输出电压降低到所需的参考级,因而实现闭环工作。
  软启动能在启动期间保持着低增益。从增益曲线可看出,这是在高频下发生的,故软启动时需要高频 (一般是谐振频率的2到3倍)。Css 和 Rss,再加上Rmin ,决定了软启动的性能 (此时Rmax忽略不计)。当Css充电时,Rss将吸取RT引脚的电流,开关频率增大。当Css 完全充电时,没有电流流经Rss ,故电流由Rmin.决定。
  FSFR2100可实现高达300kHz的工作频率,支持软启动等功能。正常工作频率在100kHz范围。&&来源:
技术资料出处:Jon Harper
该文章仅供学习参考使用,版权归作者所有。
因本网站内容较多,未能及时联系上的作者,请按本网站显示的方式与我们联系。
【】【】【】【】
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已有(0)篇评论
发表技术资料评论,请使用文明用语
字符数不能超过255
暂且没有评论!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物联网带入了更多的私人信息,网络安全越来越显得重要,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包括三种不同的硬件Fire Wall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标准而设定不同的解决方案,满足网络安全的需求。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压电流公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