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净生态系统生产力专业的大学生:净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农田还是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7~8题。7.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强大的表现是()①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③提供..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名师解析高考押题名校密卷高考冲刺高三提分作业答案学习方法问题人评价,难度:0%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7~8题。7.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强大的表现是( )①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③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④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8.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植物生长速度快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D? C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您的位置: &
年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
摘 要:利用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模式(AVIM),基于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模拟了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我国陆地植被年均NPP变化范围在0~987.67gC·m^-2·a^-1,全国平均值为349.74gC·m^-2·a^-1,30a呈现出递增的变化趋势.对各类植被NPP的模拟显示,最近30a我国热带雨林、落叶阔叶林以及有地被层的阔叶林的年均NPP减小,而混交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有裸土的灌丛、草地以及作物的年均NPP均为增加趋势.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自然条件下我国作物的年均NPP变化相比,我国实际的粮食单产在上述时期呈显著的增长,表明了人类活动对于我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有着深刻的影响.54《农业生态学》教程-第6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54《农业生态学》教程-6
减耗环;这类环节的引入可减少生产消耗;如:引入天敌,可减轻病害危害,吉林省人工放养寄生;增益环;这类环节虽不提供人类直接消费的产品,但可扩大生产;如:利用粪渣等有机废弃物养殖蚯蚓和蝇蛆,可作为禽;复合环;兼具两种以上的功能环节;如:稻田养鱼、鸭,即有减耗的作用(鱼鸭以水稻害虫;三.食物链的解列;食物链的解列:;实质就是利用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污水处理;污水处理如
 减耗环这类环节的引入可减少生产消耗。如:引入天敌,可减轻病害危害,吉林省人工放养寄生蜂,防治林场的松毛虫。增益环这类环节虽不提供人类直接消费的产品,但可扩大生产环节的增产效果。如:利用粪渣等有机废弃物养殖蚯蚓和蝇蛆,可作为禽畜的蛋白饲料,可提高家禽的生长量和家禽的产蛋率。复合环兼具两种以上的功能环节。如:稻田养鱼、鸭,即有减耗的作用(鱼鸭以水稻害虫为食,减轻虫害危害,鱼、鸭粪肥又可肥田),又可生产鱼、蛋产品。三.食物链的解列食物链的解列:实质就是利用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污水处理。使现代工业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到一定程度时与人类的食物链中断联系。 处理污染土壤
可种植非食用的木材、麻类、花卉等使污染物离开食物链。污水处理
如:水生植物凤眼莲(又名水葫芦)、浮萍等对各种污染物以及水体富养化的N、P等具有较强的吸收净化能力。四、食物链结构举例作物秸杆的处理一般有两种途径:1.一种是直接焚烧,这部分养分流出农业生态系统,不仅造成农业生态系统的土壤养分状况的不断的下降,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2.另一种是用于饲养牲畜,粪肥还田,相比这种途径就会合理的多,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利用的也比较广泛。秸杆多级利用技术结构如图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指在生态系统内合理安排各种生物种群,使它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时间错落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 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变化生物的发育规律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7-1
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效率,是系统中最基本功的数量特征。它的大小体现了系统功能的好坏。 定义:指在单位时间(通常是一年)、空间(通常指面积)所产生的物质、能量或价值的多少。用系统的总生物量和经济产量、农业总产值、纯收入表示。包括:系统生物的自然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农业生物的自然生产力:指农业生物自身的童话效率和积累能力。农业生物在一定时间空间内的能量、物质的积累量,形成总的生物学产量。是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基础。农业生物经济生产力指各种农业外生物提供经济产量的能力。首先表现为经济产品量的高低;表现为经济产品量的价值量的大小;最终表现为纯收入的多少。即通常所说的生产效率。区别两个概念:生产效率:单位时间和空间内,投入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价值的转化效率。即:生产效率(产投比)=产出量/投入量如:劳动生产率、价值转化率、物质利用率等。系统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在单位时间(通常为一年),空间(通常指面积)所产出的物质、能量或价值的多少。可以看出,生产力的概念包含生产效率的含义。但通常所讲到的系统生产力主要指前两点所述的含义,指总的生物量、经济产品量或总产值。§7-2
初级生产力一、概
念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oductivity)植物单时间、面积内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量。净初级生产力:(net productivity)植物总初级生产力中减去植物呼吸消耗量所剩下的数量。总初级生产量:(gross production Pg)一定时期内植物合成有机物质的总量
,无速率的概念。净初级生产量:(net production Pn)总初级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的剩余量。即一段时间内,以植物组织形式表现出来的干物质量。现存量:(stand crop)某一特定时刻,单位面积地段内有机体的数量。与生物量(Biomass)是同义语。R 呼吸
枯死、采食总生产量现存量B 二、地球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据H.Whittaker(1975)计算,地球的初级生产量为:(单位:×109吨)总初级生产量:172×109 吨森林:
82 ×109 吨海洋:
55 ×109 吨温带草原:
5.4 ×109 吨热带稀树草原: 10.5 ×109 吨其余:
7.74 ×109 吨(包括湖泊、荒原和沙漠等)由于人类的干预,地球的初级生产力是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球上不同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有着极显著的差异,主要受光照、温度、水分和养分等生态因子的制约。越接近赤道、潮湿陆地区域,其初级生产力越高。从寒带到温带、从温带到亚热带,初级生产力会成倍增加。最高产生态系统(&2000g/m2.a)集中在水陆交接地带附近,所占面积很小。地球上各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约在0―3500 g/m2.a范围内,可分为4个等级:2000 C 3500 g/m2.a
高生产力地区,包括 热带雨林、 沼泽湿地 ,河流岸边的湿地生态系统,也包括农业集约栽培的甘蔗等高产田。 1000 C 2000 g/m2.a
包括世界大部分的森林、湖泊,沼泽地,部分生产力高的农耕地。250 C 1000 g/m2.a
包括干燥的疏林灌木、大部分的草地、大部分的农耕地。0 C 250 g/m2.a
包括海洋、荒漠、冰川、两极冻原等,生产力水平极低。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农田、草原和林地生产,其初级生产量低于森林,接近草原,在250-1000g/m2.a之间。(一)我国与世界农用地初级生产力的比较(见表1)森林比世界平均低10%左右,且我国森林覆盖率低,约占国土面积的13.8%,仅是世界森林覆盖率的一半;草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40%,但生产力水平很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农田单位面积产量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0%左右。( 见表2 )(二)不同作物初级生产力的比较不同种类的作物光合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根据植物的生化途径不同分为C3、C4以及CAM景天科类植物:C3植物
光饱和点低,光呼吸明显,光消耗大;例如:水稻、小麦等;C4植物
光饱和点高,光呼吸消耗小,例如:玉米、高粱、甘蔗等;CAM植物
主要是景天科类的植物,植株肉质多浆,储水组织发达,耐旱性强,常见的主要有兰花、仙人掌、百合,菠萝等。 作物的生产力常用作物的平均生长率(crop grow rate)表示。平均生长率(CGR):植物全生育期内平均每天单位面积的净生产量,单位是:g/m2.d。日本的本田吉男(1976年)利用平均作物生长率(CGR)比较各种植物的初级生力,得到以下结果:多年生牧草最高,新叙利亚草和紫狼尾草达26~28 g/m2..d甘蔗、高梁、玉米等C4植物为19 ~23 g/m2..dC3植物:水稻、甜菜:12~16 g/m2.d甘薯、大豆、大麦:8 g/m2.d世界与我国所报道的一些高产田块的CGR和光能利用率如下:作物
CGR(g/m2/天)
光能利用率 (%)玉米、高梁
1.9~2.3春小麦、水稻
0.94~1.71(三)同种作物不同品种的生产力比较黄土高原沟壑区小麦品种演替及产量水平:品种
平均产量(kg/hm2)五枝麦
1506钱交麦
3583.57211-4
3840.5长武131
4425可以看出:各种作物的光能的利用率还很低。全国耕地的平均光能利用率为 0.4%,一般作物的平均生长率(CGR)为6~8 g/m2.d,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产田块的光能利用率在 2%左右;光能利用率的理论值为 6.05%;因此,我国农作物的增产潜力是相当大的。据王宏广等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作物生产潜力估算方法的估算结果:我国粮食的土地生产潜力为9000亿公斤,而目前我国的粮食总产为5000亿公斤左右。因而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还有很大潜力。四、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途径1.选用高光效作物类型或品种。是最简捷有效的途径。2.根据环境条件合理配置各种农业植物,增加绿色植物覆盖面积。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草则草,消灭裸地,绿化荒山、荒地,以期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资源,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并维护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初级生产力长久、稳定提高。从前,不注重因地适宜,盲目的围湖造田,只能造成环境退化。3.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作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4.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土地等资源,已造成严重的土壤侵蚀,生产力水平下降等问题。能量和物质投入不足是目前全世界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地区生产力不高的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应创造条件,增加投入,同时也应注意合理的投入,提高转化效率。§7-3 次级生产力一、概 念次级生产:指初级生产的部分产品经异养者的采食、同化,合成肉、奶蛋等动物性食品的过程。异养者包括消费者和还原者。次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内,各种异养者直接或间接消费绿色植物,制造或形成产品的数量。由于是利用生产出的有机物质转化为自身的组织的,这同时已用去了部分能量用于呼吸消耗,故次级生产力无总、净之分。二、次级生产力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意义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包括家畜、家禽、养鱼、养虫、蜂、蚯蚓、食用菌等生产,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1.转化各种人类不能利用的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净初级生产量
主产品:30%左右,可为人类直接利用,副产品:40~70%,秸杆,根茬,糠麸等。直接燃烧不仅浪费,而且造成环境污染。若通过动物或微生物转化利用,也可为人类提供各种优质的食品,提供大量粪肥,归还农田。2.生产动物性蛋白质食品,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的功能动物粪便返田,有利于微生物分解转化为植物可再利用的营养元素,促进了物质循环,增强了生态系统功能。4.种养结合,农牧互促,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增加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三、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开发草山草坡,增加饲料饲草来源。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动物食品需求增加,粮食问题严重;粮食问题关键是饲料粮的问题;确定粮、经、饲比例为59:20:21的合理的三元结构;开发草山草坡,拓宽饲料、饲草来源。2、调整次级生产者的种群结构,培育、改良和推广优良的畜、禽、鱼品种。不同家畜、家禽对饲料的转化效率不同。以料:肉比进行比较:猪
1.5 :1提倡多养草食动物(牛、马、羊、兔),充分利用秸秆、草山、草坡;充分利用水面发展水面捕捞、养殖,如鱼、虾、贝、蟹;发展腐生食物链,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废物培养食用菌、蚯蚓、蜗牛、塘虱鱼等。3、加强饲料管理,科学喂养,这是提高次级生产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主要方法有:协调饲料量与饲养量的关系,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及产品质量;选择最佳的饲料配方,科学喂养;混合饲料多级利用,实行混养。第八章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所需的全部物质基础,农业生产的过程实质是把农业资源的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不同地域内农业资源的质、量、时空组合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与发展方式,因此,因地制宜,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的优势,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农业生态学的重要内容。§8-1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一、资源与农业资源(一)概念资源(resource):是在一定的时空分布和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下由人类发现的、可被人们利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有形的物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有用的物质)及无形的资金和技术、信息和智慧等。特点:① 必须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废旧物品失去使用价值,不是资源。② 资源的概念是动态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资源所含概的内容经常是变动的,过去认为是无用的东西,如:矿渣,今天可成为宝贵的资源。农业资源(agriculture
resource):是一种特质的资源,是被人类利用,直接参与或影响农业生产的各种物质、能量、资金和信息。 广义:农业资源指所有农业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所需的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的总和。狭义:农业资源仅指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不包括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二)农业资源的分类1、按来源可分为:自然资源(nature
resources):是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以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需的自然条件总和。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等。社会资源(social resources )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来自人类社会的物质、技术投入和保障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需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农业人力资源、农业资金、农业物质技术资源和农业信息资源等。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统一的生态学的过程,农产品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社会资源是对自然资源的强化和有序的调控手段,可扩大对自然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反映农业生产水平。从古到今,随着农业的发展,社会资源的投放日益增多,农业生产力随之不断提高,现代农业越来越依赖于社会资源的投入。2、按能否再生可分为:可更新资源(renewable
resources):是自我更新周期短,可年复一年,循环利用的一类资源。主要针对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辐射、水力、风力、地热及各种生物资源等。如:生物资源,可通过生物再生产,得以繁衍;土地资源可借助生物小循环得以更新。气候资源年季之间有一定的变化,不利用就白白浪费了,劳力和畜力:也可周期性的补充更新。资源的可更新性不是必然的。不可更新资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 )指不能连续不断或周期性的产生、补充和更新或者其更新周期对人类经济活动来说太长的一类资源。如:煤、石油、矿石,深层地下水等。参看农业资源分类图示与地球起源有关
可更新资源与生物过程有关 农业资源 (骆世明
1987)二、农业资源的特点及合理利用充分认识农业资源的特性,其目的在于建立高效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时,保证农业资源合理、充分、永续利用。农业资源的整体性及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农业资源的不同层次,不同组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种要素的变化必将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甚至会导致系统发生演替,表现为明显的整体效应。温度与水分的关系。如:水资源就是由降水、河川径流、湖泊和地下水组成的水体。在一个自然地理单元内,各时间、各地段、各单项农业资源相互制约也是一个整体。合理利用资源必须具备全局观点,从系统论角度出发,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统筹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生产将是十分有利的。 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不仅染黄了一条河―黄河,而切染黄了一片海―黄海,整个华北平原即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依靠黄河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这种整体性连锁反应,要求必须把黄河水的开发和利用,华北平原的国土整治,黄河综合治理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联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把限制上游的开采利用黄河水、严禁滥垦滥伐与下游的疏通河道、水库,沿河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等联合起来实施,才能得到整体的效应。(二)农业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及经济利用资源的有限性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1、在一定时期内是有限的;如:太阳辐射、降水量等;对不可更新资源,如:煤、石油、矿藏等,其储存总量是有限的,越用越少,资源枯竭是这类资源最终要遇到的问题,应减缓使用速度,以求在资源枯竭前,找到替代能源。2、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是有限的;
如:保护地栽培可改变资源条件,使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3、可更新性资源是以一定的科技水平和生态条件为前提的,也并非取之不尽;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合理利用,才可永续利用。4、农业资源的负荷是有限的。如:草场一旦超载,其调控机制就会失灵,贫困地区“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马太效应就是明证。应珍惜有限的资源,节约资源,经济合理高效的利用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资源,加强替代资源的开发,使能回收再利用的资源得以循环利用。(三)农业资源的可更新性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更新性并不是绝对的,只有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其可更新性做到永续利用,否则会造成资源的丧失。可再生资源中,象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力等与地球起源有关,人类对其再生过程影响不大;森林、草原、鱼群、野生动物、土壤等自然资源的更新过程和生物学过程有关,其更新速度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森林: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地球森林面积已由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的28亿公顷,而求每年仍以20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草场:地球上的31.6亿公顷的牧场,世界资源研究所分析32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其中的14个面临严重的退化,9个中度退化,9个退化较轻。我国的草场也有三分之一的面积严重退化。前已述及。土地资源的更新是由岩石风化和生物活动得以补充,但这一速度很慢,成百上千年才能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人类对这一过程影响较少,但土壤流失的速度却受到人类的活动的强烈的影响,美国制定的土壤的流失最高耐受水平为每年5-12t/hm2,然而,我国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量估计为479t/hm2,如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西北地区常有沙尘暴天气,电视中也常见报道,这就是由强烈的风蚀引起的,在干旱的地区风蚀常会导致沙漠化,大量的表土的侵蚀,使得土壤非常贫瘠。渔业: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世界上的一些重要的渔业国家的捕捞年增长速度已由6-7%降到1%左右。我国的南海、渤海等海域每年都要实行一定时期的禁捕,用于海洋渔业的修养恢复。凡次种种,说明人来对可更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人类应控制资源的利用速度,使之适应资源的更新速度,而且还可以采取措施保护和增强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如:我过西部地区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南海的休鱼等等,都是恢复,改善再生资源的可更新性的举措。(四)农业资源的变动性及科学利用农业资源是一个庞杂的动态系统,随时间推移不断发生质、量的变化,进而形成不同历史阶段所特有的资源组合。如:气候资源的季节性变化,生物资源的死亡、繁殖等。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资源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战争、污染物的排放、三峡工程等。由于人类的影响,使资源不断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很难恢复的,例如:由于森林砍伐和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气温上升。若资源变化的幅度超过生物所能承受的限度,则将导致生物体的崩溃和死亡,如战争所造成的影响。 应根据资源的变化规律,科学开发利用资源,注重保护资源,使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五)农业资源的区域性及因地制宜利用各地区的纬度、经度不同,造成资源的地带性特点,主要反映水分、热量条件组合的差异。同一地带范围,又因地势、地形、海拔高度等造成资源的重新分配组合。资源的区域性特点十分复杂。不同提取资源的质、量、时、空组合特点不同,使得生物群落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机能严格地打着区域性的印记,如苹果分布于温带,柑橘总在亚热带,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棉花多生长于干旱多光照的地方等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农业资源的区域性特点。应根据各地区各种资源的性质、数量、质量和组合特点的不同,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贯彻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才能更好的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使农业生产不断发展。§8-3
我国农业资源述评一、土地资源(一)耕地面积少,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土地面积绝对量较大,960万km2,列世界第三;约占世界土地面积的6.4%地形地貌多样,其中山地、丘陵、高原面积占到69%,1999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耕地1.3亿公顷。(林地2.28亿公顷,草地2.66亿公顷),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人均占有量更少,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单位:公顷中国
所占比例人均土地资源
1/3人均林地
1/5人均草地
1/3人均耕地
约1/3广东省人均耕地0.033公顷,0.495亩。国土中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全国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裸地等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现有耕地1.3亿公顷中也有三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54《农业生态学》教程等内容。 
  【】 
您可在本站搜索以下内容:
  《农业生态学》教程 42页 免费 沈农考博试题 8页 1下载券 农业生态基础 2...沈阳农业大学《生态学基础(Ⅱ)》精品课&&作业习题 生态学基础(Ⅰ)试题库 适用...
q  《农业生态学》教程第一章 绪论 ? 农业生态学 (Agroecology) 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 中...
q 第三节 环境与生物因子的生态作用 环境因子的概念及其分类,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农业生态学》教程 42页 免费 农业生态学第五章 s0页 1下载券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_农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教程 42页 免费 农业生态学试题 13页 1下载券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1-简介 1q页 2财富值 农业生态学(一) 68页 2财富值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农业生态学》教程 42页 免费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q页 免费 农业生态...
  ――2010 学年 农校 200q―――― 第一学期授课计划 第一学期授课计划 学 科: 农学科 课程名称: 农业生态学》 课程名称: 《农业生态学》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农业生态学》习题_农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农业生态学》习题 1、什么是... 《农业生态学》教程 42页 免费 da3农业生态学习题 q页 免费 da8农业生态学...
  绪 论 生态学――海克尔 H.Haeckel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866)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
 四、实验内容(一)系统的组分构成 根据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详细调查和勘测, 根据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详细调查和勘测, 将系统的各主要环境中做安排的农业生物 种类、数量或...
赞助商链接
别人正在看什么?
赞助商链接人工生境条件下几种红树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比较研究--《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人工生境条件下几种红树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比较研究
【摘要】:选择3种红树植物海桑(Sonneratiacaseolaris)、秋茄(Kandelia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每种分别按45%、30%和15%的面积比例种植于滩涂海水养殖塘.种植后连续2年对红树植物进行生态监测.结果表明,海桑增高457.0cm,基径增加86.1mm,成活率92.9%;桐花树高、基径分别增长26.1cm和36.5mm,成活率93.9%;秋茄成活率44.7%,增高20.4cm、基径增加26.4mm,说明在不受自然潮汐影响的人工生境条件下,海桑和桐花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生长较好,秋茄的生长适应性较差.据不同时期树高、基径与干、枝、叶、根的生物量,求得植物各器官生物量与树高、基径的回归方程,分析了3种红树植物的生物量与净初级生产力.海桑单位面积生物量5597.8g.m-2,桐花树962.5g.m-2,秋茄66.0g.m-2.生物量在植物各器官的分配按大小排序,海桑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桐花树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秋茄为树干树根树叶树枝.单位面积净初级生产力海桑为7051.5g.m-2,桐花树1105.8g.m-2,秋茄93.0g.m-2.高生产力伴随高归还量,凋落物归还量占净初级生产力的比重为海桑20.5%、桐花树15.4%、秋茄7.6%.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Q948.1【正文快照】:
1引言随着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1984年以来年均递增11%[5],成为世界粮食经济发展最快的部分[12].在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问题也逐渐显露并日益突出,其中养殖水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最严重问题[10,24],水产养殖所产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伟;张义丰;张宏业;韩维栋;杨林生;贾大猛;孙瑞峰;;[J];地理研究;2010年04期
王义祥;吴志丹;翁伯琦;邢世和;王峰;;[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03期
白晓燕;;[J];广东化工;2011年08期
廖宝文;管伟;章家恩;唐国玲;雷振胜;杨雄邦;;[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刁俊明;孙卿;陈桂珠;;[J];植物研究;2010年04期
吴志丹;王义祥;蔡子坚;尤志明;张文锦;翁伯琦;;[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0年03期
高桂娟;李志丹;韩瑞宏;关见留;;[J];热带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杨丹菁;靖元孝;;[J];生态科学;2008年06期
彭逸生;周炎武;陈桂珠;;[J];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金川;王金旺;郑坚;陈秋夏;李俊清;卢翔;;[J];生态学报;2012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义祥;吴志丹;翁伯琦;邢世和;王峰;;[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郑康振;彭逸生;王树功;陈桂珠;陈列荣;;[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川;[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志丹;[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利平,王武;[J];水产科学;2002年02期
陈远合,詹潮安,蔡乙辉,肖泽鑫;[J];防护林科技;2004年02期
缪绅裕,陈桂珠,陈正桃,吴中亨;[J];广西植物;1998年01期
陈桂珠,缪绅裕,黄玉山,谭凤仪;[J];环境科学学报;1996年01期
陈桂珠,陈桂葵,谭凤仪,黄玉山;[J];海洋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杨逸萍,王增焕,孙建,胡明辉;[J];海洋科学;1999年01期
李康民;[J];科学养鱼;2002年02期
王如定;[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杨红生;[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年01期
,俞兰苓;[J];饲料研究;2001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村侠;朱世东;;[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徐海;陈少波;张素霞;仇建标;黄晓林;;[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王琳;李季;康文力;张琴;李银金;屈冉;;[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曾雯珺;廖宝文;;[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温中林;郑卫;陈日美;;[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陈志力;李诗川;周青青;洪美玲;张健;李翠;李真;辛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王军霞;张亚娟;刘存歧;王敬飞;王亚斌;吴亦红;;[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洪美玲;王力军;魏守芳;黄国超;;[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7期
朱伟龙;高伟明;;[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程天行;陈季华;郑向勇;柯强;;[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道贵;李洪远;胡万明;周琼;过龙根;;[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廖绍安;王安利;黄洪辉;郑桂丽;韩舞鹰;;[A];全国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监测与控制治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张迎颖;周可为;钱玮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张志英;黄凌风;姜丹;郑新庆;谢天宏;林玉美;洪清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刘敏超;彭友贵;;[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叶金盛;汪求来;;[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周如琼;;[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8 野生动物、湿地与自然保护区论文集[C];2009年
刘鹰;苗香雯;崔绍荣;;[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分册[C];2005年
李纯厚;王学锋;王晓伟;林琳;;[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李廷友;许云华;郑霞;张雷;;[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方江平;[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柏方敏;[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王国新;[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刘荣成;[D];江苏大学;2011年
王玉涛;[D];山东大学;2011年
韩淑梅;[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金川;[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刘兴国;[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谢春生;[D];浙江大学;2012年
张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慧君;[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胡阳阳;[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任新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罗青霞;[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陈爱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张震;[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易利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王珍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刘秀;[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杨丽丽;[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春干;[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周存宇,周国逸,王迎红,张德强,刘世忠,王跃思,孙扬;[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杨洪晓,吴波,张金屯,林德荣,常顺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杨蕾,舒廷飞,温琰茂;[J];水产科学;2003年04期
章金鸿,李玫,陈桂珠;[J];重庆环境科学;1999年06期
马爽,杨成德,薛莉,陈秀蓉;[J];草原与草坪;2004年02期
文海燕,赵哈林,傅华;[J];草业学报;2005年01期
张宪权,王文杰,祖元刚,张万里;[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赵敏,周广胜;[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程根伟,罗辑;[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廖宝文;[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义祥;[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林楠;[D];浙江海洋学院;2010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伟;张义丰;张宏业;韩维栋;杨林生;贾大猛;孙瑞峰;;[J];地理研究;2010年04期
张义丰;张伟;张宏业;谭杰;贾大猛;孙瑞峰;;[J];地理研究;2011年05期
张年达;;[J];防护林科技;2010年05期
杨沅志;;[J];防护林科技;2011年04期
刘强;王超;杨智杰;陈光水;黄锦学;黄蓉;田浩;;[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年04期
米玮洁;胡菊香;赵先富;;[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07期
王义祥;翁伯琦;邢世和;黄毅斌;;[J];福建农业学报;2011年06期
白晓燕;郑康振;陈桂珠;;[J];广东化工;2011年07期
马红芳;李鑫;胡洪营;于茵;巫寅虎;;[J];环境科学;2012年06期
陈克亮;王金坑;戴娟娟;颜利;;[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康振;彭逸生;王树功;陈桂珠;陈列荣;;[A];第四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建军;[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易定宏;[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王义祥;[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金川;[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刘慧杰;[D];厦门大学;2008年
何斌源;[D];厦门大学;2009年
梁春玲;[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陈蕾伊;[D];中山大学;2012年
王意锟;[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燕;[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方灿彬;[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沈加正;[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王曦曦;[D];南京大学;2011年
余海滨;[D];宁波大学;2011年
毛丽君;[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赵永强;[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仝林燕;[D];广东海洋大学;2011年
胡倩芳;[D];厦门大学;2009年
林楠;[D];浙江海洋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于伟君,姚福相,侯玉成,钟伟;[J];水产科学;1991年01期
韩家波,木云雷,王丽梅;[J];水产科学;1999年04期
颜京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年05期
丁宝永,孙继华;[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陈水勇,吴振明,俞伟波,吕一锋;[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年02期
李良栋,翁敬木,刘兆钧,苏永全,蔡心一,王军,丁少雄;[J];福建水产;1996年02期
阮景荣,戎克文,王少梅;[J];湖泊科学;1995年03期
章宗涉;[J];湖泊科学;1998年04期
王国祥,濮培民,黄宜凯,张圣照;[J];湖泊科学;1999年02期
濮培民,王国祥,李正魁,胡春华,陈宝君,成小英,李波,张圣照,范云崎;[J];湖泊科学;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向言词,彭少麟,彭秀花,蔡锡安,饶兴权;[J];植物生态学报;2005年05期
樊后保;李燕燕;苏兵强;林德喜;刘春华;蒋宗垲;;[J];生态学报;2006年08期
任海,彭少麟,向言词;[J];植物生态学报;2000年01期
,周瑞昌;[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85年S1期
王建;祁元;陈正华;马明国;李净;黄春林;;[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赵俊芳;延晓冬;朱玉洁;;[J];中国沙漠;2007年05期
朱文泉,陈云浩,徐丹,李京;[J];生态学杂志;2005年03期
朱文泉,潘耀忠,龙中华,陈云浩,李京,扈海波;[J];遥感学报;2005年03期
吴学栋,董俊,乔小林;[J];水土保持通报;1990年06期
刘某承;李文华;;[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红林;何芳;;[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陈红林;何芳;;[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刘妍妍;金光泽;黎如;;[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孙清;袁振宏;李金洋;赵玲;牛卫生;徐丽娜;杨静;;[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郭正刚;王锁民;包爱科;;[A];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朱媛;冯源;祖艳群;杨生超;何永美;李元;;[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姜作发;战培荣;赵吉伟;赵春刚;董崇智;唐富江;;[A];可持续水产养殖——资源、环境、质量——2003水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祝美俊;王显国;孙彦;韩建国;王培;樊奋成;鲍青龙;;[A];草坪与地被科学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张学权;胡庭兴;张建;;[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何峰;李向林;万里强;王国良;;[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白秀萍;[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刘丹;[N];湖南经济报;2006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宗炜;[N];科技日报;2010年
陈西艳;[N];光明日报;2001年
辛文;[N];中国渔业报;2009年
王锦;[N];中国证券报;2007年
本报记者  姚学文 通讯员  伍谦 邹敏 实习生 刘丹;[N];湖南日报;2006年
杨帆;[N];中国环境报;2006年
李家玉;[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王树海 宋传民 朱丰锡 任方旭 杨建花 张炳军 隋洪信 杨少勇;王悦兵;[N];中国渔业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建圣;[D];兰州大学;2010年
侯湖平;[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曹庆先;[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李贵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4年
黄春燕;[D];石河子大学;2008年
李云凯;[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肖兴威;[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罗天祥;[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计划委员会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96年
李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戚鹏程;[D];兰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婷媛;[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孙国定;[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彭胜;[D];广西大学;2007年
代飞飞;[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陈慧娟;[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崔爽 ;[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袁敏;[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鲍连艳;[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张琼;[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苏文会;[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