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问题,医学、医学心理学试题请帮忙分析。

----> 医学心理学重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
&&&&&&&&&&&&
第一章绪论一、医学心理学研究范围?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研究心身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研究如何将心理行为知识和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保持和疾病防治;二、医学心理学起源1987年冯特在德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三、医学模式(medicinemodel)1.定义:指医学的主导思想,是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观、健康观。一种医学模式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而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model)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的新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人或病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心身统一?人和环境密切联系,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健康?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功能活动中有一定能动作用四、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研究类型?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前瞻研究和回顾研究三、研究方法?观察法优点:操作简单,可以获得比较真实的材料。缺点:?不适于内隐行为的研究?结果难以重复?结果多为定性的,难以精确分析?研究者比较被动,费时长?观察结果易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调查法1.晤谈法2.问卷法优点:简单易行缺点:受被试者合作程度和调查问卷质量的影响?个案研究?相关研究?实验法?测验法第二章人的心理心理现象(mentalphenomena):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二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格包括人格心理特征、人格倾向性、自我意识一、感觉(sensation)1.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感觉特征?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分为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关系?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感觉的相互作用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感觉联觉一种感觉刺激能引起另一感觉系统的感觉?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的暂时存留现象二、知觉(perception)1.概念: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的反映2.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人们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对其产生清晰的映象,而把周围其余事物当成知觉背景。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1)主观因素:需要、兴趣、情绪等(2)客观因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组合、对象的运动和变化等?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整体,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映象。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对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一些研究说明,在知觉活动中,人们对整体的知觉优先于对个别成分的知觉。内温称这种现象为整体优先,即整体水平的加工先于局部水平的加工。可见,在提取事物的细节信息之前,我们对事物的整体可能已经有了粗略的了解。知觉整体性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知觉整体性,人们有时会忽略细节的特征。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有:接近、相似、闭合、好的连续、好的形态?知觉的理解性:人们对知觉对象总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予以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并用词来标志它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1)知识经验(2)言语指导作用(3)实践活动的任务(4)心向&&&&&&&&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们对知觉对象的映象仍可保持相对不变。3.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合称感知。4.感觉与知觉的区别:?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而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三、错觉错觉: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四、记忆(memory)1.概念:人脑通过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等方式,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和再认)3.记忆的类型?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运动记忆?根据输入信息编码加工方式不同和储存时间的长短分类:(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是记忆的开始阶段,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很短,约0.25-2秒,按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2)短时记忆记忆的信息储存的时间不超过一分钟。记忆容量很有限。少量信息的临时仓库作用,贮存量为7±2(5~9)项目。(3)长时记忆记忆信息可保持一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甚至终身,编码方式以意义为主,记忆容量非常大。五、遗忘1.遗忘:对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2.遗忘规律的首创性系统研究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最先研究了遗忘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先快后慢,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快,随时间推移和记忆材料的数量减少,遗忘逐渐缓慢,最后稳定在一个水平上。3.遗忘的原因假说:?痕迹消退说(衰退理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属于此类。?干扰说&&&&&&&& 学习前后的事件互相干扰而影响记忆。前摄抑制:先学的经验影响新的学习倒摄抑制:新学的内容干扰先前的经验?压抑说(动机性遗忘理论)弗洛伊德提出记忆是永恒的,所有的遗忘都是动机性的?提取失败说(线索依赖性遗忘)4.影响记忆的因素?记忆有无明确目的和任务目的越明确,任务具体?记忆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意义、形象、简单、运动性?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觉醒状态?识记方法:复习减少遗忘六、思维1.概念思维(thinking):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2.思维的特性?间接性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基本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3.思维分类?根据思维方式分类v动作思维(实践思维)v形象思维v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类v求同思维(聚合思维)v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独立程度(创新程度)分类v习惯性思维(常规思维)v创造性思维七、想象1.概念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2.想象种类: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目的?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疾病引起的无意想象?药物引起的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或图形提示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性想象:根据一定目的任务,运用已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八、注意1.概述注意: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3.注意种类?无意注意(非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九、情绪和情感概述1.概念情绪、情感: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伴随的心身变化。情绪情感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2.情绪、情感的区别:?情绪主要与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是由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引起的高级复杂体验。?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人所独有的.?情绪有情景性和暂时性的特点,情感具有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特点?情绪比情感强烈,有较大的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一般较微弱、很少有冲动性。就个体发展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情绪、情感的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3.情绪、情感的分类?基本情绪形式:快乐、悲哀、愤怒、恐惧?根据情绪的状态分类:(1)心境(mood)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不具有特定指向。如―人逢喜事精神爽‖(2)激情(affectiveimpulse)激情:短时间的强烈而爆发的情绪状态,有明显外部表现,此时人的理智分析能力减弱,常常不能约束自己的行动。(3)应激(stress)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4.情绪理论?詹姆士–兰格理论强调外周生理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认为情景刺激通过生理本能性反应先引起生理变化,而后这些肌肉和内脏外周变化成为刺激反馈到脑才产生情绪体验詹姆斯: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坎农的理论(丘脑学说)认为情绪不是外周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机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情绪过程是大脑皮层对丘脑抑制解除后丘脑功能亢进的结果。&&&&&&&& ?认知理论(沙赫特的认知三因素说)认为情绪的产生不单纯决定于外界刺激和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而是刺激因素(环境)、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5.情绪的意义?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焦虑和学习效率的关系:(1)适度焦虑发挥人的最高学习效率(2)平时情绪较稳定、不容易过分焦虑的人比容易激动、焦虑的人学习效率高(3)低焦虑者在情绪压力下可提高学习效率,高焦虑者的学习效率常因情绪压力而降低(4)简单工作常因情绪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复杂工作因情绪压力而降低效率?信号作用:对人际交往的影响?适应功能?组织作用?动机作用十、意志1.概念人自觉地的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2.基本特征?目的性: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行动的核心?意志行动一随意活动为基础人的活动可分为随意活动和不随意活动3.意志活动的品质:果断性、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性十一、人格1.概述?概念人格,又称个性,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是指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喜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所戴的假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表现剧中人物的某种典型心理。如狡诈的人、忠厚老实的人等等。心理学沿用其含义,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都看作是人格的表现。因此,各种心理学著作中都把人格看成是是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性。人格(personality,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结构①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②人格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③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人格的特点①稳定性与可变性②独特性与共同性③整体性④生物制约性与社会制约性?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个性形成的标志:自我意识的确立和社会化的完善&&&&&&&& ①生物因素②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环境因素③自我因素2.需要①概念需要(need):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②需要的分类起源:社会性、自然性需要;对象:物质、精神需要。③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需要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呈递进式发展。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的关系:?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但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满足就可以了?需要的满足与健康:低级需要又叫做缺失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生存,而高级需要又叫做生长需要,它的满足则可以使人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3.动机①概念动机(motivation):驱使人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②动机的功能:始发功能、指引功能、激励功能③动机冲突动机冲突:人在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愿望加以赞成或反对的权衡过程中,个体难以取舍,陷入一种心理冲突的状态。冲突的深刻性:问题越重要,而可供选择的方案又都具有充分理由时,冲突就越深刻。冲突总是伴随着情绪体验:紧张、焦躁、烦恼等。双趋冲突:两种对个体都具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出的动机冲突.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冲突:同时有两个对个体具有威胁性的事件要发生,个体都想躲避,但迫于情势,个体必须接受其中一件,才能避开另一件如―贫穷与吃苦‖―前遇大河,后有追兵‖趋避冲突:只存在一个目标,同一目标对个体既有吸引力,又有威胁性。如―甜食与肥胖‖―再婚者的心理‖双重趋避冲突:个体同时面临二个目标,性质相似,利弊相当,选择时产生矛盾心情如―改行与跳槽‖4.能力①概念能力(ability):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②能力分类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晶态能力和液态能力5.智力①定义:属于一般能力,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在人群中表现为正态分布,绝大多数人处于中间水平。智力商数(智商,IQ)是通过智力测验得出的结果,是对智力水平间接的推测和评估②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是智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智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5.气质①概念气质(temperament):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个性染上了个人独特的色彩。②气质特征?气质的动力性:?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和灵活性(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等)?心理过程的强度(情绪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倾向于外部事物或倾向于内部体验)?气质的天赋性?气质的稳定性③气质类型巴浦洛夫根据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强度、均衡性、灵活性)的不同结合,把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类型:活泼型、安静型、兴奋型、抑制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及特征神经类型强度均衡性灵活性行为特点(气质类型)兴奋型攻击性强,易兴奋,不强不均衡(胆汁质)易约束,不可抑制活泼型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强均衡灵活(多血质)好交际安静型安静、坚定、迟缓、有强均衡惰性(粘液质)节制、不好交际抑制型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弱(抑郁质)应强多血质(活泼型):活泼好动,言行敏捷、好交际,缺乏耐心,注意易转移,兴趣易变化。粘液质(安静型):安静沉着,情绪藏而不露,善忍耐,固执、拘谨,适应环境慢。胆汁质(兴奋型):精力充沛,不易疲劳,情绪急躁,易冲动,粗心、自制力差。抑郁质(抑制型):胆小敏感,孤僻,不果断,缺乏信心,动作缓慢。③气质的意义?气质体现了个体的生物学内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可塑性较小?就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来说,气质无好坏之分,不能决
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 ?气质影响人的职业适应性,对于不同职业来说对从业者气质有不同要求。?不同气质类型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不同影响?气质与教育工作: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6.性格①概念性格(character):个人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特征的核心②性格的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包括对他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人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一个人在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情绪的积极性方面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和调节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③性格类型?机能类型说按理智、情绪、意志三者哪个占优势分为理智型、意志型和情绪型理智型:善于以理智来调节自己的言行,深思熟虑地解决问题。情绪型:的言行受情绪支配,处理问题不冷静,但情绪体验深刻。意志型:自觉性强,处事果断,勇于克服困难,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向性说按个性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外倾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露,社会适应能力强,对人对事都能很快熟悉起来。表情丰富,活泼,开朗,情感外露,易激发情绪,不善隐饰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善交往,好交际、不拘小节,不太注意客观环境的反应。自己喜欢自由,缺乏谦虚态度。反应敏捷,动作迅速。好动但不太多思考,做事不太精细。内倾型:心理活动倾向于内敛,不易适应环境,社会适应能力弱。不轻易相信别人,不善与人交往,思想和情绪不易外露。愿独处,沉静,孤僻,喜欢安静。反应敏感、迅速,处事谨慎,往往心胸狭窄,不宽容人,多思虑,好疑心,冷静,办事稳妥。?独立—顺从说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独立型: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强,有主见,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独立地完成任务。顺从型: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弱,缺乏独立的思想观点,在情感上依赖他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奉权威,在没有权威的影响时,则顺从多数人的观点。?A—B型性格说分为A型性格、B型性格?④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区别(1)二者反映人格的不同侧面(2)气质主要是先天的,性格主要由人的社会环境决定(3)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性格则有社会评价意义(4)气质形成较早,性格形成较晚&&&&&&&& 联系(1)气质是性格的基础,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2)性格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一、健康1.健康新概念健康乃是一种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健康还要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2.心理卫生(mentalhealth)包括三层含义:A.一门学科,即心理卫生学B.心理健康状态:积极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个性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C心理卫生工作:以积极有益的教育和措施,维护和改进人们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3.心理卫生的目标A狭义:预防和矫治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B广义: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和改造能力4.马斯洛的十项心理健康标准:a)有充分的适应能力b)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c)生活目标要切合实际d)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e)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f)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g)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h)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i)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挥个性j)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个人基本需求恰能满足二、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1.儿童时期心身发展的特征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2.儿童健康心理的培养A.优生是儿童健康心理的基础①配偶v避免近亲婚配v进行婚前检查v婚配以感情和心理、人格相容为基础②受孕及孕期卫生?提倡最佳妊娠年龄?围产期卫生?克服不良行为习惯?做好孕妇情绪的调控?适当运用胎教B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适当的刺激、母爱和科学的教育&&&&&&&& ①刺激和母爱②抓住关键期,促进全面健康发展?1-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3-7岁是人格、情感、意志发展的关键期?7岁以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③家长和教师的身教作用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指教师对儿童的期望引起儿童的积极变化的效应。根据罗森塔尔的实验研究,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小学一、二年级尤为明显。其原因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具有特殊的敏感性。C正确对待儿童的反抗期三、青年期(一)青年期心理发展中常见问题与应对1.社会适应问题应对方法:(1)使青年正确认识自己(2)帮助青年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3)使青年了解相互交往的重要性,乐于交往2.情绪情感问题情绪情感调节对策:(1)期望值适当(2)增加愉快的生活体验(3)使情绪获得适当表现机会(4)行动转移法3.性的困惑问题?对性的好奇与敏感?性欲冲动的困扰?异性交往问题对性心理问题的对策:(1)对性有科学的认识(2)正确理解性意识与性冲动(3)增进男女正常交往四、中年期心理健康(一)中年期心理发展中常见问题1.心理压力超负荷2.人际关系错综复杂3.家庭与婚姻矛盾三、老年期(一)老年期的身心特点1.生理变化:各器官生理功能逐渐衰退2.心理变化:认知功能下降、智力下降(二)老年人心理发展中常见的问题1.不适应离退休生活2.主观健康评价差&&&&&&&& 3.对死亡的恐惧第四章心理应激一、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adaptationsyndrome,GAS)塞里认为应激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他将这个涉及全身的非特异性生理生化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包括警戒期、抵抗期、衰竭期三个阶段。应激是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下所出现的全身性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激或应激反应。二、心理应激的现代概念心理应激: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三、应激系统论模型的基本特征:(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四、心理应激的意义(一)应激的积极意义1.适度应激是维持正常心身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2.适度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二)应激的消极意义1.频繁、强烈和过度的应激使心身功能和社会活动出现障碍2.持久和慢性应激导致心身疾病,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3.应激引起适应不良五、认知评价Folkman和Lazarus将评价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初级评价(primaryappraisal):是个体对应激源性质的判断,判断事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是否构成威胁。?次级评价(secondaryappraisal):是个体对自身在刺激情景下应对能力的估计。?双重评价六、应对方式应对(coping):个体解决生活事件或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情绪指向性应对?问题指向性应对七、应激反应(一)应激反应概念应激反应(stressreaction):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二)、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1).情绪反应1.焦虑:最常见的情绪反应2.恐惧3.抑郁4.愤怒5.敌意(二)行为反应1.逃避与回避2.敌对与攻击3.退化与依赖4.固着与僵化5.物质滥用(三)、应激的生理反应&&&&&&&& 1.自主神经反应(交感-肾上腺素髓质系统)2.内分泌反应(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3.免疫系统反应(四)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认知评价?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应对能力第四章心理测验1.概念:根据客观的标准化的程序对个体的行为标本进行测量,从而分析个体差异和心理特性。2.心理测验标准化的基本要素A.常模指某一心理测验在一定群体中测量结果的标准量数,不同的群体其常模标准有所区别B.信度反映测验分说的可靠性C.效度反映测验分数的准确性3.韦氏成人智力测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成人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适用于6-16岁11个月被试者韦氏幼儿智力量表适用于3岁11月16天-6岁10个月15天的小儿4.离差智商采用统计学的均数和标准差来计算智商,适用于任何年龄离差智商=100+15(X-M)/SD?X=受试者成绩?M=同一年龄组人群成绩的均数?SD=同一年龄组人群成绩的标准差5.人格测验的分类①问卷法?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量(MMPI)?艾森克个性问卷(EPQ)?16种人格因素测定(16PF)②投射法?洛夏墨迹测验?主观统觉测验6.艾森克人格问卷(EPQ)EPQ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E量表:外向-内向。高分可能是胆汁质或多血质N量表:神经质。高分表示焦虑,忧心忡忡、常郁郁不乐,有强烈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可能是抑郁质,粘液质P量表:精神质。高分大概表示抑郁质,粘液质L量表:效度。高分表示隐瞒,掩饰。第五章心理干预&&&&&&&& 1.心理治疗的原则保密原则、尊重原则、接纳原则、中立原则2.心理干预适应症社会心理因素明显的抑郁症、神经症、癔症、应激相关障碍、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问题、具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的躯体疾病、与生活事件和社会适应相关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3.精神分析疗法?理论基础:建立在弗洛伊德等人的精神动力学?主要技术与方法自由联想、释梦、阻抗、移情、解释4.患者中心疗法(罗杰斯)?理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特征:①以患者(来访者)为中心②把心理治疗看成一个转变过程③非指令性治疗?治疗师态度:①真诚或一致性②无条件的积极关注③共情(设身处地的理解)5.行为治疗基本原则:①通过行为分析确立病人的靶症状或靶行为②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③强调实践或练习6.主要技术和方法?系统脱敏疗法?满灌疗法(flooding,冲击疗法)?厌恶疗法?示范法?自信心与社交技巧训练?自我管理7.心身疾病的特征?发病因素与情绪障碍有关?通常有特殊的性格类型?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异?同一患者可罹患数种类似性质的疾患?常有相同或类似疾病的家族史?病程往往有缓解和复发的倾向7.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理因素第五章主要理论&&&&&&&& 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弗洛伊德十九世纪末创立一、主要理论内容(一)意识层次理论:将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三个层次意识:能被人觉察和感知到的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无意识(潜意识):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这部分内容通常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欲望或过去创伤性的经历前意识:当前未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中,但通过集中注意或他人提醒能进入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二)人格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三)精神动力学理论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口腔期(出生—1.5岁)通过口腔部位的刺激获得快感2.肛门期(1.5—2岁)从自身控制大小便中获得快感3.性器期(3—5岁)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4.潜伏期(6—12岁)性力从自身转移到外界:学习、游戏5.生殖器性期(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1)否认:拒绝接受不愉快的现实以达到保护自我,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例子:―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鸵鸟策略‖(2)退行(退化):遭遇严重挫折时,放弃成熟应对策略而采用不成熟幼稚的方式应对环境变化。如―病人角色强化‖(3)曲解:对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4)投射:凭主观想法去推及外部事实,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的一种心理防卫术(5)幻想:通过想象去满足受到挫折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例子:―灰姑娘的故事‖―自我陶醉‖―白日梦‖(6)转移:一个人限于理智或社会的制约,将对某一对象的情绪或态度,在潜意识中转移到另一个可替代的对象身上。例子:迁怒于人、替罪羊、移情等(7)合理化:一个人遭遇挫折或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时,以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而摆脱痛苦。&&&&&&&& 例子:―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8)反向:由于道德或行为规范的制约,将潜意识中某种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9)隔离:将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不愉快(10)抵消:以象征性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补救心理上的不舒服(11)升华:将潜意识中不能直接表达的愿望、动机导向被社会认同或接受的目标(12)幽默:运用合适的幽默打破窘境,改变困难局面(13)潜抑:把不能被意识接受的有威胁性的冲动、欲望、情感体验抑制到潜意识领域,以保持心境的安宁。第二节行为学习理论一、行为的概念行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创立行为学派观点:人的正常的或病态的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及其伴随的心身反应),都可通过学习而形成,学习是支配人的行为和影响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的影响经典条件反射模型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1.强化2.泛化3.消退三、斯金纳、桑代克: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重视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认为人类的行为反应可因操作性条件反射而形成或改变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类型:1.正强化:行为结果使积极刺激增加,行为增强2.负强化:行为结果是消极刺激减少,行为增强3.消退:行为结果导致积极刺激减少,使行为反应减弱。4.惩罚:行为结果导致消极刺激增加,使行为反应减弱四、班都拉:示范作用(社会学习理论)人可以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模型行为的观察和模仿,学会新的行为。班都拉提出,示范作用包括四个阶段:?注意阶段:集中注意,准确地感知对方的行为。?保持阶段:记住要模仿的行为。?行动阶段:行动的再现过程,学习者表现出观察对象的特征性行为。?强化(巩固):又称为动机建立的过程。增加或减少这种行为的再次发生次数。第三节人本主义理论主要创始人是美国的罗杰斯和马斯洛因为这一学派的出现是继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之后,故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thirdforce)主要观点:人本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经验,诸如动机、欲望、价值、快乐、幽默、情感、生活责任、生命意义以及爱情、嫉妒、仇恨等。自我实现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 第四节认知理论一、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认知:信息为人接受后经历的转换、简约、合成、储存、重建、再现和使用等加工过程(二)认知的主要特点1.认知的多维性2.认知的相对性利弊相融、福祸相依(―塞翁失马‖)―失败是成功之母‖(快乐取决于我们自己)3.认知的联想性4.认知的发展性5.认知的先占性6.认知的整合性(三)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决定作用人的情绪和行为由其认知观念所确定&&&&&&&&
分享给好友: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宝贝
本站声明:本站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友情链接请加QQ,要求PR 或者 BR >=2(联系方式:QQ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学心理学试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