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长沙人才网文夕大火

千年蜕园,写满湖湘家国读书故事(组图)
园林博览会长沙蜕园内景。园林博览会长沙蜕园全景手绘图。清末蜕园思源桥。园林博览会长沙蜕园大门。清末蜕园旧照。王欢潇湘晨报首席记者 艺名王大火,还没去过偏远的地方。仿蜕园老照片中思源亭而建的“思源亭”,同样修建于90年代周南实验中学校园内一角,一块写有“蜕园”二字的石碑。  1000多年前的刘蜕或许没想到,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老宅会以这样一种方式“重返”历史舞台:2015年9月,以“蜕园”为原型打造的“长沙园”,亮相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
  关于“蜕园”的身世,立即引来大家的兴趣。
  “无论在当时还是整个湖南园林历史上,‘蜕园’都称不上是最大最漂亮的园林。那为什么选择它(为原型)呢?”
  除了年代久远,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蜕园”代表了湖湘文化,“具体说来,是湖湘文化的演变过程”。撰文/本报记者王欢
  一个读书改变命运的唐代故事
  刘蜕,字复愚,自号文泉子,唐宣宗大中四年(850)中进士。在此以前50年里,现今湖南地区虽每年有举人赴进士试,却从未有人及第录取,故称刘蜕“破天荒进士”。虽然刘蜕做官与著文均不显赫,但他“破天荒”的故事广为流传。
  进士的老宅子“破天荒”成文人吉言
  私家园林在长沙历史上早已有之。据考证,西汉时期留传下来的长沙贾谊故宅和定王台蓼园,可以说是湖南园林式住宅的发轫。但西汉以后的近两千年里,湖南的私家园林屈指可数。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那时候的湖南太穷,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建造私家园林的人实在太少。
  《长沙县志》卷二十三《古迹》云:“刘蜕故宅,在县城西北湘江边,唐进士刘蜕所居。”
  这么说来,刘蜕是有钱人咯?非也。
  刘蜕,字复愚,自号文泉子,唐宣宗大中四年(850)中进士。在此以前50年里,现今湖南地区虽每年有举人赴进士试,却从未有人及第录取,故称刘蜕“破天荒进士”。当时的荆南节度使崔铉特地送给刘蜕钱17万贯,名“破天荒钱”。刘蜕在答谢信中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意思是说,50年来人们不争气,所以无人中进士;但就这方圆一千里的地面,还称不上是“天”,称“破天荒”不大合适吧。
  刘蜕30岁前生活窘迫异常,曾经为功名而四处奔波,写了不少请求公卿引荐的文章。其《献南海崔尚书书》、《上礼部裴侍郎书》等,写穷愁凄苦之状,令人见之恻然。刘蜕及第后,虽然拒绝了崔铉资助建造“进士府第”,但他并没有忘记曾经勤奋苦读的地方,在此处筹资建造了一座庄园,这个园子就是随后的蜕园。
  最初的蜕园是什么模样,已无从考证。可以确定的是,刘蜕官位不够显达,政绩也不突出,以至于新旧《唐书》均未予立传,他的生平事迹、生卒年月均不详——加上他性格低调,不喜招摇,可以想见,他筹资建造的“蜕园”,或许不太能搭上“豪华别墅”的级别。
  虽然刘蜕做官与著文均不显赫,但他“破天荒”的故事却广为流传。宋朝时,无论正史野史都有记载,“破天荒”这个词语成了美好吉言,被文人们广泛使用。
  而他的宅子,或许某种程度上也占了“破天荒”的彩头。此后,刘蜕虽已作古,但文脉兴亡,成为文化传承之地。
  刘蜕中进士前穷到什么模样,在《上礼部裴侍郎书》中可见一斑:今者欲三十岁矣,所望不过抱关输力,求粟养亲而已。何者?家在九曲之南,去长安近四千里。膝下无怡怡之助,四海无强大之亲。……况有疾病寒暑风雨之不可期者杂处一岁之中哉。是风雨生白发,田园变荒芜。求抱关养亲,亦不可期也。
  蜕园时间轴
  唐宣宗年间
  长沙人刘蜕在现今周南中学校址处筹资建造了一座庄园。
  咸丰年间
  浙江巡抚胡兴仁将此地买下,精心营造出一个别致优雅园林。
  同治年间
  蜕园转售给流寓湘中的直隶名士杨翰。但因经营不善,以致园景颓败。
  光绪年间
  湘军将领、甘肃提督、宁乡人周达武将其买下,加以精心修治和扩建。
  1905年
  朱剑凡将这片祖传园林辟为校舍,名以“周氏家塾”。
  1938年
  长沙文夕大火,蜕园除两栋教学楼外,亭廊池榭等毁坏殆尽。
  1984年
  定名长沙市周南中学至今。
  一隅名人文士饮宴赏景胜地
  易主周达武曲径通幽面积80多亩
  在古代,湖南有钱人不多。但这种情况到了晚清发生了改变。
  晚清时,湘学经世派崛起,使一大批湖南人士跻身于全国军政要员的行列,后来湘军衣锦还乡,这些人都特别有钱。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工矿业兴起,湖南也涌现了一些腰缠万贯的商人、企业主、金融家等。
  这些达官、富商在暴富之后,大多不惜巨资,或者在省城长沙,或者在家乡,营造庞大的住宅、园林,修建宗祠、家庙。
  以长沙为例,在城区和郊区就先后建有各类带庭园的大型住宅达数十处,较著名的有:陶澍的印心石屋、罗汝怀的荷花池精舍、汤鹏的柚村、李星沅的芋园和李家花园、郭松林的郭家花园等等。这些私家园林,规模巨大,布局精巧,富丽堂皇——这其中比较突出的,就包括蜕园。
  此时的蜕园已经易主,它的主人叫周达武。
  周达武是清末宁乡人,湘军名将,时任四川提督。他买下蜕园,请匠师打造,几年时间,就建成为一处面积达80多亩的园林胜地。
  《长沙老照片丛书》收录了清末蜕园“思源桥”等
  清末周达武所建的蜕园,有池塘、流水、石拱桥、长桥、思源亭、湖心亭等。池中荷叶田田,白鹭翔集;池边垂柳依依,又有古樟、红枫、玉兰等乔木满布园中,石山堆砌,曲径通幽,风景极佳。
  照片。照片上的蜕园,亭阁回环,池塘萦绕,宅院大门前临通泰街,正屋几进平房,正屋之后是花园,面积达30亩。北至西园,西临泰安里。有池塘、流水、石拱桥、长桥、思源亭、湖心亭等。池中荷叶田田,白鹭翔集;池边垂柳依依,又有古樟、红枫、玉兰等乔木满布园中,石山堆砌,曲径通幽,风景极佳。
  周达武每逢回乡,居住于此,招引名人文士饮宴赏景,怡然自得。
  小典故郭嵩焘游园,叹风景全非
  光绪十一年,郭嵩焘曾到蜕园游历,他在日记中慨叹:“不至蜕园十四年,沼溪石山,遂无一存,风景全非矣。念之怃然。”
  明明是修葺一新的大宅,郭嵩焘为何会生出如此感慨?大概与他当时的心境有关。彼时,郭嵩焘已被朝廷冷落,大概这也是郭嵩焘身在美丽蜕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原因吧。
  一位国学大师童年欢笑之地
  文夕大火蜕园被毁陈寅恪郁结难解
  1873年,因军功“以知府发湖南候补”的陈宝箴祖孙三代,通过私人关系找到周达武,租居在周宅靠通泰街一侧的部分房屋中。
  日,即清光绪十六年庚寅五月十七日,一个男婴在蜕园呱呱坠地。此时,婴儿的祖父陈宝箴已赴湖北,祖母黄太夫人按族谱“三恪封虞侯”的排行,将这个虎年所生男婴取名“寅恪”。
  他就是后来游学足迹布及欧美东洋,其学术思想影响甚广的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对“蜕园”感情很深。早年他在写给杨树达的信中说:“援老(指陈垣先生)所言,殆以丰沛耆老。南阳近亲目公,其意甚厚。弟生于长沙通泰街周达武故宅,其地风水亦不恶,惜艺耘主人(援老别号)未之知耳!一笑。”
  信中所说的丰沛,是汉高祖刘邦出生发迹地,南阳,乃东汉光武帝刘秀出生腾达之区,两处都是“风水宝地”。陈寅恪问,然则长沙通泰街周达武故宅其地,又有何“不恶之风水”?
  1937年11月,清华大学南迁,陈寅恪来到长沙,去他的出生地蜕园寻访儿时记忆,却面貌全非。1942年6月他再次经过出生之地,长沙一片废墟,蜕园也早毁于文夕大火。
  陈寅恪心中的郁结一触即发,作《夜读简斋集潭州诸诗感赋》,诗云:我行都在简斋诗,今古相望转自
  陈寅恪对“蜕园”感情很深。早年他在写给杨树达的信中说:“援老(指陈垣先生)所言,殆以丰沛耆老。南阳近亲目公,其意甚厚。弟生于长沙通泰街周达武故宅,其地风水亦不恶,惜艺耘主人(援老别号)未之知耳!一笑。”
  疑。只谓潭州烧小劫,岂知扬獠舞多姿。还家梦破恢恢病,去国魂销故故迟。谁挽建炎新世局,昏灯掩卷不胜悲。
  “简斋”系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号。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侵宋,陈与义去桂林避难,至湖湘,也在潭州住了一段时期。历史就是有如此惊人的相似,以至陈寅恪读陈与义在潭州所作诸诗时,又勾起了他“还家梦破”、“去国魂销”的眷恋家国之情。
  小典故
  蜕园里三公子纵横国事
  光绪二十年秋,陈宝箴巡抚湖南,其子陈三立乃弃吏部主事一职,由武昌赶到长沙,助其父推行新政。时与两广总督谭钟麟之子谭延闿、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谭嗣同并称为“三公子”。
  谭嗣同应朋友之邀,也多次来到蜕园,并写下诗歌《长沙蜕园》。诗中出现的词句,如“瘦龙吼”、“诗鬼哭”等,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场景:“三公子”在蜕园里纵横国事,时而激愤,时而惆怅,一场变革正在悄悄酝酿……
  一所救国图存启迪民智的女校
  朱剑凡取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所云“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之义,校门上书楹联“周礼尽在,南化流行”。
  毁家兴女学周南“名声大噪”
  蜕园真正“名声大噪”,还是因为一位出生在此的教育家。他的身份也很特别——系周达武之子。
  1883年,周达武之子朱剑凡在蜕园出生(周系明朝吉王后裔,清朝时改姓周,到了朱剑凡这一代又回复原姓)。1902年,朱剑凡与陈寅恪(随兄陈衡恪)同一批去日本留学,同读日本弘文学院。
  留学期间,朱剑凡曾结识黄兴、陈天华等,参与留学生反清革命活动。1904年回国后,曾在长沙、宁乡速成师范担任教员。
  彼时,提倡女子教育是近代早期维新派的一贯主张,一批维新派人士提出:“妇女占中国人口半数,如不读书、不劳动,无异于无故自弃其半于无用。欲求争雄于泰西,其可得乎?”
  朱剑凡则说:“女子沉沦黑暗,非教育无以拔高明,要自立于社会,有学识技能,才能拔于黑暗。”
  这股兴办女校的社会思潮,极其强烈地刺激着朱剑凡。他毅然决定以蜕园为基础,毁家兴学,以家资十一万余银元及黄兴赞助一千元,在清末的长沙创建了中国第一所以师范班、小学、幼稚园为一体的女子学校。因当时慈禧太后仍按清朝法典禁办女校,故名以“周氏家塾”以避查禁。
  到了后来,禁令放松,朱剑凡取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所云“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之义,校门上书楹联“周礼尽在,南化流行”。
  当时,为了排除对兴办女学的流言蜚语,朱剑凡采用男教师“垂帘授课”的形式,女学生们只能在帘外听老师讲课,不能做任何面对面的交流,因而形成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种奇特的现象。
  一批卓越的女革命家如向警予、杨开慧、蔡畅、杨展、帅孟奇、劳君展、曹孟君等都出自周南,著名作家丁玲、中国第一个女法官钟期荣等也都曾在周南就读。
  以后周南校名几经改变,但历经半个世纪,都以“救国图存,启迪民智,解放妇女”为办学宗旨,以“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针来培养妇女人才。
  “蜕园”石头不知所终
  小典故
  由于近代战乱频繁,蜕园惨遭破坏,特别是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蜕园除两栋教学楼外,亭廊池榭等毁坏殆尽,抗战胜利后修复办学。
  据当时毕业于周南中学的老校友回忆,“从泰安里入学校大门后,就是一个东西向的长方形大操场,在两栋平行的教学楼之间为天井,天井的地面不深,雨水流得很快,从未因大雨溢水,天井的一旁还有一条南北连通的风雨走廊”。她深深地怀念着那个美丽的校园。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周南中学进行校园改造,填埋了当时的荷叶池塘,拆掉了思源桥、思源亭。工人在校门口的池塘里挖出一块长1.5米,宽约80厘米的石头,上面写有“蜕园”二字。但当时没有引起重视,石头后来不知所终。
  如今,在正对周南中学操场的一侧,有一个面积约20平方米的小园子,旁边有块新石碑,上面写有“蜕园”。学生们喜欢在这里晨读。
  作者:王欢
本文来源:潇湘晨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长沙文夕大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长沙文夕大火
||暂无简介
中国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荐稿网络|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您现在的位置:
& & 文夕大火纪念日有感_1000字
文夕大火纪念日有感_1000字
精粹APP,写作提升无忧!
作者:& | & 五年级&&
24人浏览了这篇文章
星期日的早晨,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老天爷也好像是特意要照顾我们似的,以往几天连续不断的阴雨天气早已跑到了九宵云外,换来了一幅灿烂的笑脸。当人们被繁重的工作和枯燥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好不容易盼来休息日,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时,我们砂子塘小学长沙晚报校园记者站的一些小记者们就已经整装待发了。9:00整,我们在校园记者俱乐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搭乘校车浩浩荡荡地前往天心阁采访。
来到天心阁,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鼻而来,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口大钟,它的四周还围着许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当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慢慢靠近这口大钟时,才发现其周身还雕刻着许多文字和花纹,活像是穿了件合适贴身的花衣裳。大钟的名字叫“警世钟”,是长沙市人民政府在公元2005年建造的。或许与它饱经沧桑的历史有关,尽管是现代的制品,但它的全身依然透着一股古色古香的神韵,甚至和古代造的大钟相比也毫不逊色。可再细看,却发现一些游人竟然在它内壁涂上了一些并不雅观的文字和色彩。我不禁暗自伤心,心想:想我中华大国,地大物博,民风淳朴,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为什么还会有不文明的游客呢?
正在我感慨之时,天心阁的教授梁爷爷迈着矫捷的步伐走来了。他的到来,立刻引起了小记者们的轰动,我们都争先恐后地围在了梁爷爷的身旁,向他提出了许多的历史问题。梁爷爷应接不暇,有条不紊地回答了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解除了许多困扰在我们心中的疑惑。他那丰富的历史知识,令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小记者都羡慕不已。除了少许的嫉妒,更多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敬佩,幻想着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从梁爷爷那里我终于了解了许多有关文夕大火的相关历史知识:文夕大火又称长沙大火,是长沙历史上毁坏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为性质的火灾。日凌晨2时,长沙南门口外的伤兵医院首先失火,接着便是全城起火……古城长沙2500多年的历史财富几乎被烧得一干二净。
参观完警世钟,我们来到了天心阁城楼,城楼边的城墙,现在看上去好像有点毫不起眼,但它在古代,却是显得那么的重要,因为它要肩护起保卫全城百姓生命的重任。今日的城墙虽然已经今非昔比,可主要的轮廓依稀仍在:炮台、垛子、嘹望口、射击口……真是让人一见就会想起古代那个繁荣昌盛的长沙城。
进入天心阁城楼后,我们又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知道了它原名叫“天星阁”;知道了它是乾隆十一年(1746年)兴建的;知道了清朝至民国都曾数次大修它;知道了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时,天心阁曾化为一片瓦烁;知道了现在的天心阁是1983年重建的;知道了2000年10月天心阁再次做了修缮;知道了它通道高达14.6米;知道了它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知道了……
在天心阁的采访是我第一次以长沙晚报的小记者身份进行的,我心情特别激动,觉得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我希望:大家也能去天心阁看看,亲眼目睹一下它的风采和神韵!它的存在会令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这个繁华的长沙城。
查字典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链接:/zuowen/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考试类型:
作文类型: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推荐:
最新稿费提现申请
同体裁的其他文章关原合战——德川幕府时代由此开...
英荷战争——英荷两国争夺海洋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沙人才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