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和能量度娘是什么意思关系?

物质和能量关系的本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物质和能量关系的本质
【摘要】:当代暗物质的研究从可压缩连续介质角度给出,在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中很容易得到能动张量的基本形式。其状态方程可以是典型的可压缩气体形式,这样,就可以利用理想气体的特性来进一步解释引力场内能量和物质的关系。实际是把时空上的非线性用一种描述方程上的更深刻的非线性机制来代替,这种新的类似于洛伦兹的变换具有更广泛的协变不变性。据此,对质量的定义可以理解为类似于在空气动力学试验中被物体边界所排挤的流体的质量。从本质上来说,变重了的并不是试验的飞行器壳体的结构重量,而是那个壳体体积所排挤的区域内部等价流体介质的质量。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O412.1【正文快照】:
根据近似均匀和各向同性的假设,宇宙学原理给时空度规一很强的约束,在此约束下的时空度规可化为Robertson-Walker度规:ds2=-dt2+a2(t)dr21-Kr2+r2{d2θ+sin2θ·dφ2}(1)其中,a(t)为尺度因子,坐标r,θ,φ为共动坐标。一个自由运动的粒子在共动坐标系中保持静止。在方程(1)中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志洵;[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黄志洵;[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沈京玲;[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倪光炯;[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黄志洵,逯贵祯,关健;[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黄志洵;[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耿天明;[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白同云;[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高山;[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黄志洵;;[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隋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熊万杰;[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陈安和;[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丁毅;[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王亚;[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王交峰;[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年
万丰;[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艳;邱怡申;;[J];物理教师;2009年12期
孙薇薇,卢颖,张海丰;[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J];大自然探索;2007年12期
;[J];新知客;2007年10期
;[J];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08期
C;[J];小哥白尼(趣味科学画报);2008年07期
赵凤华;;[J];前沿科学;2009年02期
李志,栾蒂,李治凯;[J];天文研究与技术;1990年04期
;[J];农机具之友;1998年04期
苏景顺;[J];现代物理知识;2000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新铁;白存儒;;[A];全国低跨超声速空气动力学文集第一卷(2001年)[C];2001年
董占海;;[A];2005年全国高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许少知;郝建宇;;[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0(8)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8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王晓东;王宛玉;姜仁滨;杨治虎;王有德;;[A];第七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李元成;;[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4(10)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10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陈宝秋;;[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上册)[C];1991年
许少知;郝建宇;;[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0(8)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8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段清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马中玉;陈宝秋;;[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上册)[C];1991年
王书暖;刘文琴;马中玉;;[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
曹俊;[N];北京日报;2011年
王艳红;[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王小龙 整理;[N];科技日报;2011年
刘军;[N];光明日报;2010年
南美玉;[N];光明日报;2000年
王艳红;[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普吉;[N];中国商报;2003年
王少喆;[N];解放日报;2011年
建一;[N];大众科技报;2002年
本报驻伦敦记者 郑晓春;[N];科技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云龙;[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王浏诚;[D];浙江大学;2011年
冯磊;[D];南京大学;2012年
任博;[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王玮;[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杨荣佳;[D];清华大学;2008年
何建华;[D];复旦大学;2011年
王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荣健;[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4年
金兴华;[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秦鸿翼;[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钟苏宁;[D];辽宁大学;2012年
冯畅;[D];复旦大学;2009年
王晓东;[D];山西大学;2010年
顾云军;[D];四川大学;2005年
周佳;[D];复旦大学;2009年
卢扬扬;[D];重庆大学;2009年
项长生;[D];兰州理工大学;2005年
杨维清;[D];四川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高一地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本章概述】  自然地理中有关物质交换、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和转化规律,是形成基本地理规律的基础原理,是开启地理学原理的一把钥匙,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地位。在每年的高考和毕业会考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教材内容虽然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但对于这些自然要素并未要求深入了解,而是紧紧抓住要素的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即重点是要了解自然要素的变化过程、原因及其影响。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表达了三个要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是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知识。从地壳的物质组成入手,认识矿物与岩石,特别是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对正确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2?"物质循环"强调的是过程,即岩石与岩浆的转化过程。具体还体现在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上。教学中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岩浆间的相互转化上。3?"运用示意图说明"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运用简明地理图像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反映出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基本能认识最常见的矿物或岩石。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3?能运用示意图,简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4?通过对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常见矿物、岩石的识别方法。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习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3?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壳的物质循环 ●难点: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转化。【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矿物、岩石标本【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广袤的维多利亚大沙漠中,有一块硕大的岩石。这块岩石周长9千米,高330米,一块岩石就构成了一座小山,堪称世界最大的岩石蔚为壮观。更为奇特的是,这块被称为艾尔斯石的巨石还有奇异的特性,当阳光从不同角度射向巨石时,会变出许多不同的颜色。为什么周围是沙漠而艾尔斯巨石会出现在这里?它为什么会变色?它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自然地理工科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学生活动:1播放矿物的视频材料。2将你所知的矿物写出来,并进行分类。3按座位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发一套"常见矿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并利用颜色、硬度对矿物进行简易识别。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条痕等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如指甲、曲别针、玻璃、小刀),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讲解: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万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中存在的基本单元。补充:硬度--指矿物的软硬程度。如指甲的硬度为2.5。小刀的硬度为5-5.5。金刚石硬度为10,是最硬的矿物。条痕--矿物在白色釉瓷板上磨擦时所留下的粉末痕迹,它与矿物的颜色并不一致。顺口溜记忆"莫氏硬度计"简表:一滑(石)二石(膏)三方解(石),四萤(石)五磷(灰石)六(正)长(石),七石(英)八黄(玉)九刚玉,硬度为十是金刚(石)。矿物分为金属矿和非金属矿。而金属矿又分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等。承转: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二)、岩石学生活动:播放岩石的视频。思考:元素、矿物、矿产、岩石的相互关系。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讲解:岩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学生活动:1播放岩石视频。2阅读P31-33教材,并同桌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下表。类
因常见岩石主要特征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喷出岩地下岩浆喷出 地表冷凝而成流纹岩、玄武岩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成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具有层理构造,化石变质岩岩石的温度、压力等发生变化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片麻岩、大理岩、石英、板岩承转:组成地壳的岩石有时会互相转化。二、地壳的物质循环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3页,回答:       1什么叫地质循环?       2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如何?       3地质循环产生了什么影响?小结: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承转:在地质循环过程中,岩石圈中的岩石等物质是不断转化的。(二)岩石的转化(板书)学生活动:阅读P33-34页。将你理解的地壳中的物质循环用示意图画出,并与同学交流。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地质循环示意图:判断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窍门:窍门一:岩浆是"岩石之本",地壳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基础。窍门二:各类岩石要重熔再生成岩浆,大多要经过变质,因此有两个箭头指向的可能为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窍门三: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中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课堂小结】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矿物,矿物集合成岩石,岩石组成地壳。组成地壳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而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转化的,这就形成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物质循环。【板书设计】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1、概念2、矿产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4、矿物的分类5、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二)岩石的转化1、概念2、分类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二)岩石的转化【课后活动】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4.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侵入岩
D.变质岩5.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分别属于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6.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查转化的模式图是【教学后记】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内容"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它表达了四个要点1?地表形态的变化。教学重心应放在"变化"上,而非"地表形态(地貌)"本身上。研究其变化,必须研究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全球大地构造,解释全球海陆分布、高大山系、大裂谷等宏观地形的分布,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二是区域大地构造。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3?外办作用与地表形态。在内力造就的地表形态的骨架上,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4?"结合实例加以分析",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了解,而应列举典型的地貌加以说明分析,从中学会地貌成因分析的方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3?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4?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5?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2?通过对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意识。3?通过对一些内外力作用形成的自然景观图片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4?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运用流水、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难点: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是什么因素造成地壳及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呢?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板书)学生活动:阅读P36"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讨论、交流后,填表:内、外力作用比较表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总结点评: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③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表面从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到阴坡、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一步分化,从而使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书)  板块构造学说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学生活动:学生读课本P36-P38页,结合图和活动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完成活动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然后小结如下: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书)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图)。  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  注意点: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③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等。  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陆地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板书)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板书)  教师讲解: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问: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当岩层或岩体受到来自垂直方向上的强大压力或张力时,岩体便会破裂,两侧的岩块会发生上下左右的错动、位移,这种现象叫做断层。  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问: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如何区别背斜和向斜?  学生: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判断背斜还是向斜不是看山岭或山谷。关键是看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两翼老,中间新。  (教师)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类似课文中图2-14、2-15图的情况)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引导学生分析。  小结: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的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过渡)由于岩层的受力方向不同,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块会发生破裂、位移或者错动,这就叫断层。  学生活动:完成P39页活动题。请举例说明断层形成的地貌。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地垒,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西峰)、峨嵋山、万佛顶、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地堑,则常形成构造盆地或谷地(低地),如我国吐鲁番盆地、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等。  断层线上岩石比较破碎,容易被侵蚀。因此在断层线上常发育形成河谷。                                                                形
式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对地貌的影响原
因褶皱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一般成山岩层向上拱起有时成谷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一般成谷岩层向下弯曲有时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构造名称实
据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易于储油气。隧道的良好选址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和塌陷顶部地带宜建采石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学生练习】读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1.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从形态上看,图中背斜是A.① B.⑤ C.③ D.④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板书)  【提问】什么是火山喷发、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总结】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堆积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地震的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承转】内力作用的结果是使地表面变得高低起伏,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那么,外力作用怎么样呢?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板书)  
(一)外力作用  【提问】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在侵蚀--沉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形。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  学生活动:1阅读P41"冰川的力量"。       2分别列举出侵蚀、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3与小组同学讨论后,完成下表:外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类型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普遍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菇、城堡等沙漠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溶蚀形成溶洞,钟乳石、石笋、石柱等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洼地、冰蚀湖泊冰川分布的高山及高纬度地区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滨海地带搬运作用风力搬运飞砂走石干旱、半干旱地区、滨海地区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滨海地带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沉积物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洪积扇、三角洲、江心洲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选择性山口、河流中下游、入海口风力沉积形成沙漠沙丘、黄土地貌干燥风陆及临近地区海流沉积形成海岸地貌滨海地带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普遍                                                                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板书)  
阅读、分析怎样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是合理的?怎样的活动是不合理的?  
(指导学生完成P42页活动题)  
1、在人造梯田上耕作的方式有利于农业生产。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有利于耕作,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  
2、填海造陆是人工完成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与河流进行的自然过程无异,但进行的更快更强。因此,填海造陆能把陆地削低,使海面缩小,陆地扩大。  
【总结】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评价的标准是看这种改变是否使自然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生存。例如不合理地开挖地表,使地表失去平衡,导致滑坡灾害的发生,这种对地表的改变就是不合理的。  【课堂小结】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运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上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人类活动在受到地表形态的制约和限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着地表形态。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一)外力作用(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流作用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课后活动】  读岩层地质界线和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从地形上看,该地属于:  A.背斜
B.向斜  C.山谷
D.山脊2.从地质构造上看,该地属于:  A.断层
B.背斜  C.向斜
D.山地3.完成填充图册。【教学后记】第三节
大气环境【课标解读】本节内容对应的课标内容有"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它们的逻辑关系是;大气受热决定大气运动状况,大气运动状况影响天气状况。可从下面几方面把握"标准":1?这里的大气是指对流层的大气。2?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包括陆地和海洋)是大气直接的热源。3?大气受热过程,实际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一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4?大气热力环流是另一个基本原理,大气不均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应重点阐述。5?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应采用一些大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来说明。6?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理解的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偏转。要求掌握地表垢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与形成,不要求掌握高空中的气压和风向的分布。7?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8?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9?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形成分析。10?教学中应注重与生活紧密相联系,体现学习"身边的地理"和学习"有用的地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的现象。4?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5?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的大批量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6?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7?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理解其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8?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9?掌握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及成因。10?理解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天气状况11?理解锋面系统与高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及其对天气状况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运用各种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状况及天气状况2?通过对各种图像的阅读分析,学会正确读图方法,提高读图析图能力。3?能运用所学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的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4?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学会分析锋面系统、低(高)压系统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5?通过对天气形势图的分析,能熟练判读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分析与天气形势预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2?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操。3?通过对天气现象的科学剖析,破除封建迷信,培养学生科学精神。【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大气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础原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锋面系统、低(高)压系统及其天气特点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等压面与等压线的区分;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季节环流的形成;锋面、高低压系统及气流运动特点;锋面气旋的分析。【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地球仪【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在海外与日本的作战节节胜利。然而,在美国本土的西部森林里却接连不断地出现神秘大火,大火导致大片森林被毁。美国当局误以为是秘密潜入美国本土的日本间谍所为,于是出动了大批人员连续几天进行拉网式大搜捕,可是连日本人的影子都没有发现。无奈之下,美国当局只好选出一批特工人员24小时留在森林中"守株待兔"。经过严密地侦察监视,特工人员发现导致森林大火的"元凶"不是什么日本间谍,而是神秘的"空中怪物"。这种"空中怪物"不知是从哪里飞来,到达森林上空后会自动抛下一个炸弹,爆炸燃烧引发大火。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当局却毫无办法,一时间,"空中怪物"把整个美国弄得人心惶惶。出于对战争全局的考虑,美国当局对此事进行了严密地消息封锁,不允许美国媒体报道。不过非常令人费解的是,这种"空中怪物"频繁地出现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逐渐减少,最后竟然神秘地消失了。二战结束后,在审判日本战犯时,美国人才恍然大悟,日本人却追悔莫及。原来这种"空中怪物"是日本当时投入大量心血研制的一种秘密武器--"气球炸弹"。日本人研制的"气球炸弹"是怎样进入美国本土的呢?学习了本节和知识相信你就会找到答案了。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生活动:读图2-23,提问:1、根据你的认识,地球大气环境含有哪些物质?2、随高度的上升,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分别是怎样变化的?3、为什么说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4、为什么平流层适合于飞机飞行?5、自己绘制一幅天气垂直分层图。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大气根据物理性质的不同,从地面到高层可以粗略分为3层,大气中含有各种气体分子、固体颗粒和水汽。由于地球引力的关系,大部分的气体和固体杂质和水汽集中在大气下层,即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过渡]大气中含有的各种物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学生活动:读44页表格,讨论:     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经过大气,被大气吸收的程度如何?为什么?     2、除了吸收可削弱一部分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还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3、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多呈现蔚蓝色?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为什么不会很高?多云的冬天夜晚为什么不易形成霜?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指导。(二)、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过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热量后升温,于是也能对外辐射,称地面辐射。地面的温度远远低于太阳,因此,地面辐射的波长也要比太阳辐射长得多。学生活动:结合44页表格及图2-24,2-25讨论:1、地面对外辐射之后,热量又传递到哪里?2、大气如何留住一部分地面辐射?3、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热量,也具有了温度,因此大气也能进行辐射。大气的热量又将如何传递?4、大气射向地面的那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请问晴天和阴天,哪种天气状况下大气逆辐射会强一些呢?5、完成45页活动思考题。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地面增温的同时又以地面辐射向外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同时又以大气辐射向外辐射。大气辐射很小部分射向宇宙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把热量还给地球,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的作用。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温室效应"。学生活动:读右图请解释: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拓展:对流层的逆温现象。  对流层的热源是地面,所以,随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就是逆温。逆温现象因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有害气体、水汽凝结物聚集在对流层下层,使能见度变差,甚至出现大气污染事件。  逆温产生的原因有:辐射逆温--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辐射逆温一般在日出后逐渐消失。平流逆温--由于暖空气流到冷空气上面而形成的逆温。湍流逆温--因低层空气的湍流混合作用形成的逆温。锋面逆温--锋面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暖气团位于锋面之上,冷气团在下,在冷暖气团的过渡地带上形成逆温。地形逆温--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到山谷,而山谷的暖空气被抬升,形成逆温。下沉逆温--当气层产生下沉运动时,因气压逐渐增大,以及由于气层向水平方向扩散,使气层厚度减小,若气层下沉过程是绝热过程,且气层内各部分空气的相对位置不变,这时空气顶部下沉的距离比底部的大,致使其顶部绝热增温大于底部,当下沉到某一高度,顶部气温高于底气温,就出现下沉逆温。(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过渡:同学们,今年2月,我们这里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雪。为什么我们下雪机会少,而哈尔滨年年都能把冰雕雪景作为旅游资源?(温度差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为什么会产生温度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图2-26小结:太阳高度愈大,等量的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越小,光热越集中;同时,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径愈短,被大气层削弱得越少。因此,低纬度地区,年平均太阳高度大,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多。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量是不相等的,体现在温度上就是产生温度差异。1、纬度因素(板书)过渡:是不是同一纬度上的任何地区就不存在温度差异?提问:要求学生查找地图,在非洲找到撒哈拉沙漠,举例:把鸡蛋埋进沙漠中间的沙堆中,过段时间鸡蛋就熟了。提问:我们的家乡与撒哈拉沙漠相当,为什么我们在土里埋鸡蛋,鸡蛋就不会被煮熟?小结:不同性质的地面对太阳辐射热量的吸收程度是不同的读图2-27,了解不同性质的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结:下垫面是指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不同,这就使世界各地地面辐射的变化,并不完全与纬度的变化相一致。新雪的反射率最高,冰次之,赤道海洋最低。颜色越浅,反射率越大,吸收能力越弱。2、下垫面因素(板书)自由阅读46页最后一段以及阅读材料学生探究活动:P47页。材料一:每年早春季节,正是我国江南地区早稻育秧时期,由于受寒潮、倒春寒造成的低温和冻害影响,常常使播种不久的谷种大量烂掉,或刚长出的秧苗被冻列。材料二: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常利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或种植花卉,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1、温室内气温高于温室外的原因是什么?2、要在江南地区顺利育秧,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3、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是对哪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学生讨论、交流,老师指导。小结:1由于塑料的阻断作用,使温室内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不能穿过塑料与室外的大气进行交换,使大部分热量保留在室内,故温度高于室外。2利用温室效应大原理,采取温室育秧或覆盖地膜育秧。在地热丰富地区也可用地下热水育秧。3、农民在冬季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生产,是对气候条件改造。在大棚内可提高温度和湿度,并进行人工通风等。[学生活动]:(2007全国卷1)我国某边防站(海4900米)的驻防官兵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改善生活试种蔬菜。他们先盖起简易阳光房,但种的蔬菜仍不能生长。后来,他们又在简易阳光房中搭架,架上盆栽,终于有了收获。回答1~2题。1.盖简易阳光房改造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热量
D.光照2.在简易阳光房中再搭架盆栽,蔬菜才能生长,解决的问题是A.蒸发量大
D.太阳辐射强3.下列图示的四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学生活动:1回忆暑假在家煮粥的情况。我们用心火煮粥时,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开的米从锅底升起,到锅面后向四周散开,然后又从锅边向锅底沉下。同学们,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讨论、老师引导:锅底受热,温度高,锅边温度相对低些。物体受热,就会上升,遇冷会下沉。这就是物理学中所学的对流现象。2思考:由于各地纬度不,下垫面各异,导致地面冷热不均,空气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讨论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老师先向学生解释等压面等压线的概念。然后看图2-29提问:上图的等压面原本是水平的,中图最上面的等压面已经发生弯曲,这说明什么问题?(同一高度上各点气压发生变化)。画图列出同一高度上3点,讨论这三点的气压与原来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结:当A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其高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同时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沉,在高空形成低气压,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水平气压的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并造成空气的水平运动。在高空,空气从A地向BC两地扩散;在近地面,空气从BC两地流向A地。这样就形成了热力环流。3在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箱内,一端放一块冰,另一端放一个电热器,中间用一块隔板隔开。接通电源一段时间后,将隔板拿开,纸片A、B会漂动吗?如果能动,将会怎样动?请你说明其中的道理。4学生自己完成P48活动探究题。知识拓展: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近地面形成低压;相对地,海洋面形成高压,近地面的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晚上,陆地降温快于海洋,气温比海洋低,陆地近地面形成高压,海洋面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气温高,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近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即城市风。思考:1如图:大气污染企业应建在什么地方适合?城市绿化带建在什么地方较好?2 湖泊水在温度变化大的季节也会产生垂直运动。下图中正确表示春季湖水运动的是;小结:学习热力环流一定要牢牢抓住: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受冷,空气冷凝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二)大气的水平运动一般来说,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在大气运动的过程中,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学生阅读P49页"大气运动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是使大气运动的原动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一般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愈大。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随风速增大而增大。它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摩擦力:与风的方向相反,它使风速变小。摩擦力的大小与下垫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高空的风,不受摩擦力影响,只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的作用。当空气达到匀速运动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在三个力的作用下,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成一夹角。练习:老师画不同的等压线图,(近地面及高空)要求学生判断风向。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1在北半球。高空: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近地面: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2在南半球:高空: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近地面:背风而立,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3在等压线图中确定风向: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第二步:画风向--确定南北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一个角度,画出实线箭头,表示风向。小结: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风。是什么力使空气水平运动呢?是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是由于气压高低不同引起的,而近地表的气压高低不同又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造成的。因此,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气压梯度,而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却是地面受热不均。(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复习: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课件辅助)(讲解)A、B两地受热不均,A地得到更多热量,B地温度相对较低,A、B两地上空的大气将如何运动?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如何?可以看出,在同一水平面上,由于获得热量的多少存在差异,就形成了最简单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引入新课:对于整个地球而言,各纬度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是不均匀的,这必将引起全球范围的大气运动,即大气环流。这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具体讲解:从最简单的假设开始,分三步讨论,渐渐接近全球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学生活动
假设一:地球表面均匀,且不自转、公转讨论一:1、地球气温的纬度分布有什么特点?2、在冷热地区大气如何作垂直运动?3、同一水平面上,从赤道到两极高空、近地面的气压分布状况如何?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请一个学生上台,借助地球仪把本组讨论的结果演示出来,老师在旁边协助。课件:老师归纳小结,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学生活动
假设二:地球表面均匀,且自转,但不公转讨论二:1、在自转的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有何运动变化规律?2、高空水平运动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其方向最终和等压线的关系如何?3、近地面风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的位置关系如何?4、赤道高空大气水平方向如何运动?小组讨论并回答,每组负责一个问题,最后整合得出结论。教师指导。讨论三:1、赤道高空向高纬地区流动的大气在南北纬30°附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向高纬移动,低纬气流又源源不断补充,此时南北纬30°高空的气流如何运动?2、南北纬30°附近近地面形成什么样的气压?课件:老师演示,学生思考。讨论四:1、南北纬30°的下沉气流和极地的下沉气流形成原因相同吗?气流在南北纬30°下沉后如何运动?2、南北纬30°和极地流出的气流性质(冷暖、比重)有何差别?3、这两股气流相遇后如何运动?4、相遇点的近地面会形成什么气压?学生讨论,然后采取抢答的形式给出答案。学生讨论,共同完成练习,派代表上台讲解,老师在旁协助。小结: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形成(即热力作用),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则是由于向极地的高空气流偏转不能再向极地流动而在南北纬30度左右高空堆积,被迫下沉而形成。故是动力原因形成。学生活动
假设三:地球表面均匀,且自转、公转讨论五:1、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热量在全球的分布有何影响?2、热量分布的变化对气压带风带的位置有何影响?课件:老师引导,由学生抽丝剥茧最后得出结论: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顺带提出该结论影响特殊气候类型以及南亚季风夏季风的形成。学生练习:完成P52页活动探究题。气 压 带分
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热力作用气流上升热、湿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度左右动力作用气流下沉热、干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度左右动力作用气流上升温、湿极地高气压带极地附近热力作用气流下沉冷、干风
向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南半球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学生活动:1从身边的感受导入:夏季游泳时感觉水体比较凉爽,而冬季在水里则感觉比大陆温暖。为什么?2播放"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指导学生看书、读图,思考问题:问题一:  北半球1月和7月欧亚大陆及北太平洋大气活动中心如何分布? (在学生看书归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亚洲及北太平洋看:一月七月亚洲大陆亚洲高压(西伯利亚、蒙古高压)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夏威夷高压从南半球看:气压基本呈带状分布问题二:北半球冬夏季海陆大气活动中心为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播放投影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1)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气温高,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在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2)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降温快,气温低,亚洲大陆形成冷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南半球气压基本上呈带状分布。问题三:南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带分布为什么不同?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大势不同。南半球的海洋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度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现带状分布。(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学生活动:阅读课文P53-54页及右图。思考并讨论:(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教师引导、参与。)问题一:季风是什么?(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问题二: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为什么不同?这与大气活动中心分布不同有哪些联系?夏季:东南风东亚
冬季风势力强冬季:西北风夏季:西南风南亚
夏季风势力强冬季:东北风问题三: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因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问题四:全球季风最典型地区在哪?为什么?问题五:北纬30o-40o地区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同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但该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则天壤之别,为什么会如此?知识拓展:《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副热带高压带是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它经常活动在较低纬度上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对一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旱灾害的发生。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夏季风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锋形成的降水带也随之北上。就平均状况而言,春末,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o-20o,雨带常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o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o-30o,雨带随之被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相反,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课后活动:问题一:我国是一个多水旱灾害的国家,常出现北涝南旱、南涝北旱,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在亚洲范围内还能找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吗?为什么?问题二:分析影响我国天气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农业生产会造成哪些具体影响?应如何防御?谈谈你的设想。过渡:杜牧《清明》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受到了哪种天气系统的影响呢?四、天气系统(一)、气团及分类1.概念: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引导:陆地表面与海洋表面物理属性及形成的气团有什么差别?点拨:从不同下垫面温度、湿度、大气稳定等提示学生理解气团的形成与性质。2.气团分类按源地分类:陆地气团和海洋气团;按性质分类:冷气团和暖气团过渡:气团有位置的移动,不同性质的气团相遇时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锋面,影响天气。(二)、锋面系统1.形成:导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理解锋面及水平方向的范围,分析不同气团相遇后的位置变化,锋面两侧为"暖上冷下"。播放动画:"冷、暖锋的形成"导学: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教材图2-35、图2-36两幅示意图,观察不同颜色箭头运动方向所代表的气团,讨论分析出锋面是狭窄且倾向冷气团一侧的平面。2.分类及符号提问:据以上对示意图的观察,锋面如何划分?为什么?点拨:引导学生从图示箭头来辨认。以其势力强弱来区分冷暖锋。冷气团势力强,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迫使暖气团被动抬升,则为冷锋。暖气团势力强,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爬升,则为暖锋。判断冷暖锋的关键:看气团主动移动的情况。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为冷锋。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为暖锋。学生辨别:绘制或出示冷暖锋符号示意图,引导学生辨别、并分析其移动方向,区分锋前与锋后等概念。3.锋面活动与天气变化特点学生活动:投影:自制《未来48小时冷暖锋过境天气变化对比图》导读、导思:①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单一气团至主导气团再到单一气团"的动态变化中,气温、湿度、气压、风力等有何变化,天气状况有何差异。②引导学生分析:主导气团活动时,冷暖锋降水强度与位置的区别。学生分析、讨论、交流回答,教师补充。归纳:过境前:单一气团,天气稳定(1)冷锋与天气
过境时:大风、降温、阴、雨、雪等天气过境后:单一气团,气压升,气温、湿度降,天气好转过境前:单一气团,天气稳定(2)暖锋与天气
过境时:多云、连续性阴雨过境后:单一气团.气温升,气压降,天气转暖(3)雨区及强度
冷锋:锋后降雨,强度大,历时短。暖锋:锋前降雨.雨弱,历时长。学生活动: ①设置情景讨论锋面过境后人类活动及周边自然环境的变化点拨:从农业活动、人类起居生活,如农耕、空调、冰箱使用、衣帽穿戴及万物枯苏等方面讨论。     
②完成连线a.冷锋
北方沙尘暴黄梅时节家家雨.清明时节雨纷纷b.暖锋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过渡】
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这些气象灾害与锋面活动密切相关。锋面活动对我国天气有哪些影响?4.锋面活动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播放案例:材料一
沙尘天气肆虐半个中国据国家气象局透露:今年沙尘天气具有形成频次高、出现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至5月20日,2001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共出现18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强沙尘暴过程3次,沙尘暴过程10次,扬沙过程5次。沙尘天气总日数达41天,占总日数的51%,平均每2天就有一次明显的沙尘天气。材料二
长江中游的支流南北分布。一般年份,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的锋面雨带,5月份位于长江南岸一带,使长江南岸各支流进入汛期;6月份,锋面雨带向北推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北岸及其支流和干流开始进入汛期。这种南北分布和雨带推移规律,使两岸涨水时间借开,加之沿江地带有洞庭湖和鄱阳湖等众多的湖泊与长江干流相通,干流不至在短时间内出现过大洪峰。但在1998年锋面雨带在长江流域活动时间过长,并且长江流域普遍出现暴雨,南北支流普遍涨水与上游的洪水同时汇入干流,使干流水量大增,引发了特大洪水。讨论分析:①除人为因素外,我国北方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是谁?②1998年长江洪水形成受哪种锋面的影响?点拨:①为冬季风及冷锋活动造成 ②主要是暖锋所为归纳: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冷锋:北方冬秋寒潮,冬春沙尘暴,夏季暴雨。暖锋:南方夏季降水过渡:常见的天气系统除锋面系统外,还有其他的形式,对我国天气同样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三)、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学生活动:交流课余观察水池放水时水流形状的结果,并讨论其形成的原因。点拨:对学生观察结果进行肯定,并分析出该结果的原因是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所致,同时指出气流运动与此相同。南半球则相反。导读:阅读教材"图2-37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示意图",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高低气压系统与气旋、反气旋的关系,并归纳总结气压系统的气流运动特点及其运动下的天气特点。点拨:气压系统是指气压状况而言,气旋、反气旋是指在等压线闭合的情况下的气流运动而言,其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一般来说,低气压系统形成气旋,高气压形成反气旋。在其影响下,低气压系统即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水平气流呈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且东、西部风向及性质有明显差别。高压系统即反气旋,则与之相反。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下沉晴朗.上升阴雨"的规律。学生活动:学生自制南北半球气压系统图片,利用"北右南左"的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流运动状况,培养学生思维判断能力。并完成教材P57页活动的填表内容。气流状况气
旋气压状况气流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天气状况点拨: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右手,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左手,引导学生明白大拇指及其他4指表示的意义。  歌诀记忆气旋、反气旋的主要区别:  中低周高气涡旋,低空辐合高空散。北逆地顺中间升,气旋过境天难晴。  中高周低反气旋,高空辐合低空散。北顺南逆中沉降,高压过境天燥晴。                                                                学生活动:读右图,说出曲线A、B分别表示什么天气系统过境?播放投影:台风及危害等有关资料学生讨论:台风是在哪一种天气系统控制下形成的?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总结:台风是发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的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最频繁、强度最大的海域。我国是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南部沿海的海南、广东、台湾、福建是受台风影响最显著的地区。台风带来的危害主要是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而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伏旱"则是副热带高压系统控制的天气。播放投影:《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示意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低压和低压槽,高压与脊线及切变线。点拨:指出高、低压中心位置及常用表示符号,槽线、脊线与切变线位置。锋面气旋导读:阅读P57页"图2-38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点拨:对锋面气旋简介,分析冷、暖气团方位、性质、锋的移动方向,气旋前后的性质和天气状况,分析气旋前后降水强弱的原因。学生活动: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①指出A、B气团性质 ②比较A、C两地风向及大小
③说明A、雨区强弱的原因2.试做天气预报员。播报ABCD四地的天气。  如何确定锋面气旋系统中的冷锋和暖锋?  一是明确来自高纬度的气团是冷气团,来自低纬度的气团是暖气团。二是要清楚水平气流的流向。三看锋面附近的气团是怎样相对运动的,若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为冷锋;若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为暖锋。分析南北半球的锋面气旋你会发现,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气旋西侧为冷锋,东侧为暖锋。                                                            【板书设计】【课后活动】    (2007上海卷)用模拟某一天气系统(见图):在塑料合中间插一隔板,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暖水(代表暖空气)与蓝色冷盐水(代表冷空气),完成1-3题.1?在向上抽出隔板后的数秒内,冷暖水之间
) A.出现水平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B.出现水平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C.出现倾斜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D.出现倾斜交界面,红色水在上2?该实验模拟在天气系统是 A.气旋
D.低气压3?该模拟实验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 ①没能模拟出主导气流的运动方向
②没能模拟出成云致雨的天气现象 ③没能模拟出冷锋与暖锋
④没能模拟出冷暖空气的密度差异 A.①②③
D.①②④  读图6,回答4~5题。          4.正确表示某气压系统的图是  A.① B.②  C.③
D.④5.当④图中心位于舟山群岛附近的洋面上时,此时上海市区的风向是  A.东北
D.西南【教学后记】      第四节
水循环与洋流【课标解读】课标内容"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它们表达了下列要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径流、水汽输送等。学生应能运用示意图,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不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地球上各种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得到不断更新。其次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的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深刻的影响。3?水循环示意图把三种水循环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标准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4?洋流分布规律是基础知识,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可运用模式图加强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5?洋流对地理环境污染的影响,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原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3?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有利或不利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2?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重点与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地球被称为"水的星球"。大量水体的存在与水的运动,使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充满神奇。水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必要前提之一。水的存在及其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二单元的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板书: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学生活动:看书思考:什么叫水循环?水循环的能量来源于哪能?简单说出水循环运动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生看书及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思考、讨论水循环的概念、能量来源、运动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师引导。作图讲解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巩固:请学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填出图中各箭头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活动:完成P59页3道活动题:1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是什么?2大量砍伐树木会对当地水循环带来什么影响?3结合实际,说明人类活动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学生讨论、交流后小结:1驱动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势能。2地表径流加大,地下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加剧。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3人类活动主要影响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如跨流域调水;通过人工增雨干预降水环节;通过植树造林,或者砍伐森林、引水灌溉等方式影响蒸发环节。(可举实例)阅读:阅读课本P60页阅读材料,了解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师举例说明。(如流水侵蚀形成峡谷、堆积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黄土高原、长江三峡、华北平原等都是典型代表)小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一是联系四大圈层,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二是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三是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雕塑地表形态等。学生讨论: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导。资料:水资源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如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水和冰川等。水资源按状态分为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按空间分布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按矿化度分为咸水、淡水。海水是地球水的主体占全球水储量的96.54%。是咸水,不能直接利用。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其中大部分(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据研究,从水循环的观点来看,全世界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000千立方米。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各地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差异很大。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小结:"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应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辩证地认识,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状态,从这一意义上讲水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拓展:一、河流的补给方式、影响因素及在我国的颁特点。河流补给水源径流变化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我国分布地区补给特点雨水补给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汛期。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季风气候区,夏秋汛期,冬春季枯水期。径流量随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以雨水补给的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水量变化较大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积雪融化常形成春汛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如北移,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东北山区的河流补给在春季,水量变化较缓和高山永久积雪融化补给夏季汛期,冬季封冻、小河有断流现象冰川的消融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加西北地区的河流补给在夏季,水量较稳定湖泊水补给对河流径流起调节作用:在河流上游,调节河流水量。在河流中下游,洪水期削弱洪峰,枯水期补给河流依湖泊蓄水量决定松花江源头。长江中下游的湖泊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水量较稳定地下水补给补给稳定可靠,且与河水互补依地下水位高低而定分布普遍。如济南小清河的泉水补给水量稳定,与河流互补二、河流的水文特征是指水量(大水)水位(高低)结冰期(长短)含沙量(大小)汛期(长短)流速(快慢)水能(丰贫)有无凌汛等。河流的水系特征包括三个方面:1水系形态(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支流多少、湖泊等。2流域面积、流程、流向。3河道状况(弯曲、垂直、地上河)河床坡度(河床比降的大小)等拓展视野: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以色列的国土除地中海沿岸外,大部分是荒漠,水资源奇缺。以色列年降水量北部地区较多,也不过70毫米,南部只有20毫米,最南部的沙漠地带常年无雨,而蒸发量却大得惊人。在这样的地方,连人的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种植农作物、发展畜牧业了。但是,就在这样的地方,枣椰林、葡萄园、果园到处可见,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不仅能够自给,还能大量出口。对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是以色列实现这一飞跃的重要途径。有效利用咸水和海水是以色列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以色列人认为,海水淡化是消除未来用水"赤字"的惟一途径,也是解决整个中东地区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202年,以色列海水淡化量达到4亿立方米左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色列发明了滴灌技术,把水和肥料通过密布在田间的管道网,由滴管直接送到植物的根部附近,从而极大地提高水和肥料的利用率。如今电脑控制的水、肥封闭滴灌网已遍布全国,由计算中心调控,按照确定的给水量、给水时间、养料配比,实行最佳自动灌溉。这极大地减少了渗漏蒸发,水肥利用率谢达80%-90%,可耕地面积增加了5倍,农业产值增长了近20倍。按照以色列现在的节水效率,地球可以多养活3倍的人口。承转:上面我们学习了水循环的基本情况。接下来,我们学习洋流。板书 二、洋流提问:什么是洋流?讲述: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着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作图讲解:画洋流模式图,讲述洋流的形成情况。讲解:洋流的成因分类:风海流--盛行风吹拂海平,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支,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密度流--因海水的温度、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流动。补偿流--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便会流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学生观察:观察洋流模式图,归纳洋流分布的规律。(学生边看、边绘、边说洋流的名称)全球大洋的洋流在盛行风的吹拂下形成了三个大洋环流。以南北纬25-30度的海区为中心,各有一个副热带环流,由赤道暖流和西风漂流组成,南半球呈逆时针,北半球呈顺时针。第二个环流在以北纬60度为中心的海区,称为副极地环流,呈逆时针;南北半球缺少此环流,是因为高纬度被南极大陆所盘踞。第三个是在南纬40度-南极大陆之间,形成了横贯三大洋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复习巩固:完成P62页课后活动题。阅读: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结合洋流模式图,掌握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学生对照地图说出各大洋中低纬度环流的组成部分。)印度洋的季风环流:夏季吹西南季风,为顺时针。冬季吹东北季风,为逆时针。(歌决: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逆时针)行。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顺时针)行。)思考: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等有影响,对人类文明进程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的贡献。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经流经海区高,叫暖流。它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从高纬流向低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低,叫寒流。它对沿岸气候有减温减湿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水温变化显著,适宜各种生物的生长,鱼的饵料丰富,常形成著名的渔场。在航海上,顺着洋流的方向航行,能缩短航行时间。逆洋流的方向,则增加航行时间。对于海洋污染来说,洋流有利于污染海区的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对别的海区来说,又可能因此受到污染。活动: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课本P63页4道活动题。小结:通过这4道活动题我们可以知道,洋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渔场的分布、海上航行、海洋污染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洋流的规律,明确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利用洋流为生产生活服务。巩固练习一、选择题(每题有1个答案正确)1.驱动水循环的能量是①地球内部的放射能
④机械能 A.①②
D.②③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在水循环过程中蒸发吸收大量热量,而在降雨时则将这些热量释放出来,从而形成了能量的交换B."三峡"地区水能资源是太阳能转化为水体的势能C.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与水循环无关D.华北平原的形成体现了水循环塑造地表形态3.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最主要表现在:A.人工降雨,促进大气中的水汽输送
B.植树种草,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C.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局部地表径流
D.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径流的循环4.在东北信风吹送下形成的洋流是:A.北赤道暖流
B.南赤道暖流
C.赤道逆流
D.西风漂流5. 关于北半球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②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③环流的东侧是暖流
④环流的西侧是暖流A.①③
D.②③6. 对西欧气候有重要影响的洋流是:A.北太平洋暖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西风漂流
D.北赤道暖流7. 有人从西班牙横渡大西洋顺流航行,依次经过的洋流是:A.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
B.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C.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D.本格拉寒流、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板书设计】  【课后活动】  (2008北京卷)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2,回答3~5题。3.如果该图为在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4.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5.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2008天津卷)读某区域部分地理信息图(图2),回答3-4题.3.甲区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据图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势 C.大气环流
D.洋流 4.乙海域有一大范围渔场,若用洋流剖面示意图来解释其成因,应选                         
     【教学后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度娘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