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错误理解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B.马克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第一节 习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其他的政治经济学流派相比主要区别在哪里?你觉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哪些是错误的,哪些是正确的?
按投票排序
劳动价值论有问题,因为不存在一个东西叫做“价值”。价值是一个在古典经济学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一件衣服卖20~30块钱,那么这件衣服中一定存在一种叫做"价值”的东西,而且这个价值基本上应该是在25块钱左右。只有借助于“价值”这个凭空创造的概念,他们才能够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衣服不是卖2块,也不是卖200块,而是恰好20~30块钱——因为衣服中蕴含的“价值”就是这么多,价格要等于价值,所以才会刚好是这么多。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家找到了更好的方法来解释衣服的价格,他们使用“供给和需求”。如果供给多了,价格就下降;如果需求多了,价格就会上升。衣服价格是这么多钱,完全是由于供给和需求刚好在这个位置上基本相等。在这个新的分析模式下,“供给”可以观察和分析,“需求”可以观察和分析,价格也一样。也就是说,经济学家用更易于观察的变量,逐渐替代了“价值”这样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变量。这在操作上更加可行、可检验,毕竟,我很容易知道我想要买几件衣服,知道我愿意出多少钱,也可以知道卖家至少要多少钱。但是衣服真正的“价值”是多少,却没有人能够真正说清楚。在抛弃了价值观念之后,我们回过头去看,这个观念确实存在很大的缺陷。第一,它是一个不需要的假设。如果能够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研究问题,我们就不需要假设世界上存在一个虚拟的“价值”。这就好像,如果物理定律能够解释世界的运动,我们就不必假设这个世界是上帝在推动。第二,它的存在还有更加恶劣的后果。如果我们相信价值决定了价格,那就隐含的意味着价格可能“高于”或者“低于”价值。这时候怎么办呢,很简单,让我们来操纵价格,让它回到“更正确的价值上”。更正确的价值,则由政府、经济调控机构或者一些学者们算出来。很明显,这就是政府过度干涉经济活动的开始,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当然,这不能归咎于马克思,那个时代的所有经济学家基本上都会认同“价值”这个概念,这更像是时代的局限。(呃,这本来是另一个问题的回答,后来发现放在那边有点偏题了,就放到这里来。)
主流经济学中,资本和劳动都能产生回报。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承认劳动创造财富,资本只是凝结了人类劳动的东西,只能缩小某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身不能产生回报。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认为所有的没有被劳动者获得的回报都是劳动的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关于一些经济史的描述,比如人类如何产生剩余产品,如何开始交换、分工的部分,讲得很不错。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分析,也是划时代的。经济学中没有什么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只有是不是适合这个时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兴起时,正是德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期,一些机器的发明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生产仍然以劳动为主导。而在现代主流经济学中,考虑一个最常用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Y=A*K^(alpha)*L^(1-alpha),当没有资本时下,劳动产出将始终为0,劳动和资本的地位是等同的。事实上,至今一些经济学家仍然对资本本身是不是产生回报有疑问,但在主流经济学界中,这些都已经不再是疑问了。
主流经济学这个词是不准确的,在经济学里没有哪个学派是主流的,哪个是非主流的。只是在某个时期,某种经济学的观点更为流行,影响到政府的决策而已。我想你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大约是指亚当斯密开创的古典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的研究和阐述并非着眼于经济的,更多的是基于“剩余价值”的发现,在经济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劳动价值理论也并非马克思的原创,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已经有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并且认为劳动创造的财富在不同阶层之间进行分配,表现为工资、利润、地租。这一点上马克思和亚当斯密是相同的。他们的分歧主要是在后面,斯密讨论完财富的分配之后就开始定量而精确讨论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了;而马克思则定性的去讨论这样分配财富是否合理,进而发现了“剩余价值”。所以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古典主义经济学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认为最大的不同是研究目的: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找到经济的内部规律,从而促进生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为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制度找到经济理论依据。=================以下是补充==========================看到问题改了,所以也修改一下答案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那些对的,那些是错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太大了,写上几百万字也未必写得完。再加上本来对伟大学说的争议就很多,写完了也要面临无穷的争论。所以就顺着我上面的答案说一下我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超越古典经济学的地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探讨了财富分配是否合理的问题。有些人会争论:我提供了土地和资本,为什么不允许我分配财富?如果不允许的话那么谁还会提供土地和资本?是的,古典经济学对此问题不仅未作探讨,更认为这是无需证明的公理。之后的研究则是如何分配,分配多少的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则对此提出了质疑,指出既然劳动创造了价值,为什么财富不仅给劳动者,而还要给资本(就是资本家)和土地(地主)?有人说:在生产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机械(资本)或者土地而只有劳动者,则根本无法生产,所以当产品出售之后,资本、土地和工人分账当然是理所应当的。对此,马克思主义说: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和土地的损耗,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变成了产品的一部分。产品的价值实际由三部分组成:资本的转化、土地的转化和劳动,也就是劳动创造出了新的价值,而资本和土地只是在表现形式上转化了一下而已。一旦产品在市场上出售了,那么交换回来的货币应当这样分配:资本转化的部分还给资本家,土地转化的部分还给地主,劳动的部分交给工人。事实上,劳动者并未得到产品中相当于全部劳动的货币,而仅仅只得了一部分 (工资);而资本、土地所获得回报比起他自身的损耗来说要多得多。马克思把超出的这一部分称为“剩余价值”。也就是“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这个说法的由来。但是这个说法很容易受到反驳和攻击,最简单的说法是:无利不起早,如果资本家、地主只是拿回了损耗的部分,而不是获得更多的利润,那么谁还有动力给你提供资本和土地呢?这个说法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对此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质疑:为什么资本、土地要掌握在不参与劳动的人的手中,而劳动者除了出卖劳动一无所有?为此,马克思考察了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指出如果生产资料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中,那么这一部分人因为可以通过占有他人劳动而生活,所以他们就会逐渐脱离劳动;而一部分人因为除了劳动一无所有,所以他们只能把自己的劳动的一部分让别人白白占有,以换取维持生活的生活资料。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 马克思顺理成章的提出了公有制的概念:没有人可以单独占有资本和土地,资本和土地被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财富也要共同分配。这个说法看起来是很美好而且很有道理的,提出来之后在全世界受到了欢迎,并且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运动。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基本上都是失败的。人们也开始质疑这个学说是否过于理想化。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成立的前提的,如果前提不具备的话,理论也很难实现。例如资本本身是需要专业管理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高超的管理技能。 怎样才能挑选出一个合适的人来管理资本呢?在私有制的情况下,资本家出于对自己财富的关心,必然仔细挑选合适的人选(职业经理人);而在公有制的情况下,怎样征集、统一所有人的意见选出一个大家都满意的人,这本身就是个要求很高的技术手段。如果技术上达不到,公有制也许真的比不上私有制。马克思虽然阐述了这个前提,但是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物质极大丰富,精神极大丰富”。这就为那些政客们和野心家们留下了钻营的空间。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宣布社会达到了这个条件,然后通过手中的强权剥夺他人的财富,建立所谓的公有制。因为根本达不到有效监督的技术手段,这个公有制实际上成了强权者的私有财产。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社会主义者们看到了一丝曙光,很多过去不敢想象的大规模社会协同劳动也已经可以实现了。也许有一天,公有制会以我们从未想象过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者叫“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更为准确。 它核心内容是关于“价值”一词在政治学上的定性分析,而不是对“价格”作为一种市场行为的定量分析。所以它只能作为意识形态去“指导革命”,而无法解释现实意义上的“经济”问题。 至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价值,西方经济学学界对它的主流评价是“等于零”——如果不是负数的话。 由“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所推导出来的“政治”结论,就是要“工人阶级专政”,废除“资产阶级”产权制度,把一切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社会上所有人沦为“革命的螺丝钉”——这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先回答第二问:所有具有政治说服力的经济学家都不会计算!无论其政治倾向如何,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存在计算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经济学家不会计算,问题在于识别及(因之带来的)测量变量的困难,这些变量对于那些理论的整体性可谓是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借助价值(而不是价格)来深究价格变化的原因,透过暂时价格的表面看到内在的东西,并找出对价格有长期影响的潜在因素......这一观点的问题在于,虽然价格可以测量,但价值是无法测量的。而且理论已经证明,价格从来都无法反映价值。甚至不能说价格的变动显示了任何粗略迹象的商品和劳动等价值的变化。------------------------------------------------------------------------------------------------------------------------------------------------下面是第一问。注:名字下划横线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历史上影响深远。17世纪(1)威廉·配第(英):《赋税论》 1662年;开创现代经济学;第一次有意识的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2)布阿吉尔贝尔(法):《论财富、货币和租税的性质》 1705年;批判重商主义,提出“自然秩序”的思想。------------------------------------------------------------------------------------------------------------------------------------------------18世纪古典政治经济学※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魁奈(法):《经济表》 1758年;“纯产品”理论。※自由主义:倡导对市场不加干预,以自由竞争的方式发展资本主义。(1)亚当·斯密(英):《国富论》 1776年;现代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与“看不见的手”的命名者。(2)李嘉图(英):《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1817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集大成者,其“劳动分工”理论为经济学基础理论,对马克思等产生影响。(3)西斯蒙第(法):《论商业财富》 1803年;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庸俗经济学:分离亚当·斯密理论中的庸俗成分并使之系统化。(1)马尔萨斯(英):《人口原理》 1798年;“人口爆炸”理论。(2)萨伊(法):《政治经济学概论》 1803年;庸俗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饱受争议的“萨伊定律”。------------------------------------------------------------------------------------------------------------------------------------------------19世纪上半叶 社会主义思潮:抨击私有制,宣扬以较高级的公平标准进行社会财富分配。(1)马克思(德):《资本论》 1867年;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2)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政治经济学原理》 1848年;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大综合。旧历史学派: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存在;以生产力的培植反对对交换价值的追求;以国家干预经济反对自由放任。(1)威廉·罗雪尔(德):《国民经济学体系》 年;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2)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德):《自然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 1864年;以统计学进一步完善该学派研究方法。(3)卡尔·克尼斯(德):《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 1853年;系统阐述该学派的研究对象及方法。------------------------------------------------------------------------------------------------------------------------------------------------19世纪下半叶新历史学派:继承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大量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认为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1)阿道夫·瓦格纳(德):《政治经济学教程》 1876年;国家是社会改良最主要的支柱。(2)古斯塔夫·冯·施穆勒(德):《一般国民经济学大纲》 年;倡导在经济学中加入对伦理因素的考量。边际效用学派:该学派以掀起边际革命的形象出现,把经济人如何获得最大满足作为研究对象,强调消费 、效用和需求,把经济学改造成为以消费、交换和生产为序的理论体系。※奥地利学派(心理学派):采用抽象演绎法,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1)卡尔·门格尔(奥):《国民经济学原理》 1871年;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2)维塞尔(奥):《自然价值》 1889年;最早提出术语“边际效用”。(3)庞巴维克(奥):《资本与利息之卷一:资本利息理论的历史和批判》 1884年;提出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相对立的“时差利息说”。※数理学派:以数学分析为工具,把边际效用价值论当做理论基础。(1)威廉·杰文斯(英):《政治经济学理论》 1871年;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2)洛桑学派:推进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论。a.瓦尔拉斯(法):《纯粹经济学要义》 1874年;边际革命的三大发起人之一;洛桑学派的奠基人。b.帕累托(意):《政治经济学教程》 1906年;提出序数效应论和无差异曲线。※美国学派:较心理学派与数理学派出现晚,以分配为中心的独特体系。约翰·贝茨·克拉克(美):《财富的分配》 1899年;提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新古典主义(剑桥学派):以折中主义手法糅合古典政治学的各种理论,建立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全新体系。(1)马歇尔(英):《经济学原理》 1890年;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二次大综合。(2)庇古(英):《福利经济学》 1920年;福利经济学之父。------------------------------------------------------------------------------------------------------------------------------------------------20世纪上半叶制度学派:属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与传统经济学对立,强调对社会制度的改良。(1)凡勃伦(美):《有闲阶级论》 1899年;制度学派的奠基者;将“本能主义”心理学加入经济学范畴。(2)康蒙斯(美):《制度经济学》 1934年;制度学派第一部系统性的论著。(3)米歇尔(美):《经济周期》 1913年;阐释经济周期过程的早期著作。瑞典学派:倡导宏观货币政策,以小国开放型混合经济为其特色。(1)维克塞尔(瑞):《利息与价格》 1898年;提出累积过程理论与分配制度改革论。(2)贡纳尔·缪尔达尔(瑞):《货币均衡论》 1931年。建立宏观动态均衡模型。(3)林达尔(瑞):《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 1939年;序列分析方法与以“计划”为核心的动态理论。新自由主义※新奥地利学派:以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为中心,坚持奥地利学派的自由放任传统的学派。米塞斯(奥):《货币与信贷理论》 1912年;新奥地利学派的领袖人物;提出行为理论及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等。※伦敦学派: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为中心,坚持英国自由主义经济传统的学派。埃德温·坎南(英):《经济大恐慌》 1933年;以折中手法融合传统经济思想。莱昂内尔·罗宾斯(英):《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 1932年;提出对经济学界影响深远的方法论观点。※芝加哥学派:以美国芝加哥大学为中心,推崇经济自由主义的学派。弗兰特·奈特(美):《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 1921年;提出兼重企业家才能与不确定性的利润理论。亨利·西蒙斯(美):《自由放任的实证计划》 1934年;政府的责任包括维护运转顺畅的自由经济环境。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奥):《通往奴役的道路》 1944年;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新自由主义。熊彼特(美):《经济发展理论》 1912年;首开创新理论的先河;自成体系的经济学大家。凯恩斯主义:掀起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宏观经济学自此确立。凯恩斯(英):《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1936年;提出有效需求理论以及国家应对经济实行干预的观点,其“流动性理论”为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主义之后的主流经济学派,将凯恩斯思想体系与古典经济学进一步融合起来。詹姆斯·托宾(美):《十年来的新经济学》 1974年;“资产持有形式”理论的创立者。萨缪尔森(美):《经济学》 1948年;著有史上最伟大的经济学教科书;以数学方法分析经济学。※新剑桥学派: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主张分离凯恩斯主义与古典经济学的联系。皮罗·斯拉法(英):《用商品生产商品》 1960年;以“斯拉法之谜”动摇了局部均衡论的根本。琼·罗宾逊(英):《资本积累理论》 1956年;《现代经济学导论》 1973年;对“不完全竞争理论”形成系统阐述。------------------------------------------------------------------------------------------------------------------------------------------------20世纪下半叶现代货币主义: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旗帜,对抗凯恩斯主义的学派。弗里德曼(英):《资本主义与自由》 1962年;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创立者。弗莱堡学派:在国家干预经济失败后,探索社会市场经济的学派。瓦尔特·欧肯(德):《资本理论研究》 1934年;建立弗莱堡学派理论的三大支柱。路德维希·艾哈德(德):《来自竞争的繁荣》 1957年;建立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创造经济增长奇迹。供给学派:批判凯恩斯主义以需求为着眼点,主张以供给出发稳定经济。阿瑟·拉弗(美):提出解释税率与税收关系的“拉弗曲线”。公共选择学派:认为市场选择对公共物品是无效的,提出公共选择的规则。詹姆斯·布坎南(美):《公共选择理论》 1972年;“经济人”与政府失效理论。新制度学派:相对于制度学派注重企业权力结构,其研究重心上升到社会的权力结构。约翰·加尔布雷思(美):《经济学和公共目标》 1973年;提出改良美国经济“二元体系”的观点。新制度经济学派: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为基础进行经济制度的研究。罗纳德·科斯(美):《厂商的性质》 1937年;揭示了企业如何起源及扩张受限的因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反对货币主义政策,提出以理性预期为基础的经济理论。小罗伯特·卢卡斯(美):《预期和货币中性》 1972年;发展理性预期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运用理论。参考资料:1.《经济学的邀请》 雅尼斯·瓦鲁法克斯;2.《经济学原理》 马歇尔 译者:章洞易。-
马克思当时的研究也是沿着亚当·斯密、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与大卫·李嘉图的路径而来的,在马克思的时代,政治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主流,那时人们谈论经济学就是谈论政治经济学。只是随时间发展,经济学改变了他的研究主题,但马克思死了,马克思的后继者,无意于其经济理论改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永远定格在了19世纪。
一个号称“解释经济本质”的理论解决不了普通的经济现象。。。
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承认劳动创造财富,资本只是凝结了人类劳动的东西,只能缩小某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身不能产生回报。以上这句话,无法在任何马克思的作品,日记,回忆录,TG教科书,苏联教科书里找到。这句话里居然没有“价值”两个字。资本当然产生了回报,不然新闻里那些富人的钱是哪儿来的?可见某些人搅搅混水,把人人都看得见的事实也敢拿出来否认,水平不是一般的高。至于劳动价值论的内容,wiki里很容易找。
我说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非常有问题的观点吧,就是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主要抨击资本家对于劳动者残酷的剥削。我先举几个其他例子作为铺垫美剧《绝命毒师》,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剧情里面有一段是化学天才老白,和小混混小粉,在炸鸡大叔的工厂里进行制毒。当时炸鸡老板提出老白和小粉3个月制毒可以得到一共到3百万。然后小粉就大叫“这是剥削!这是压榨!”因为他算了算炸鸡老板3个月可以赚9600万,可是炸鸡老板什么都不用干,因为活都是老白和小粉干的。上面的例子就是马克思最喜欢讲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典型,许多人脑海中一定想到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剥削的理论,都坚定的认为炸鸡老板剥削小粉和老白,实在非常可恶。可是问题在于,老白和小粉一开始是在街头贩毒,冒着生命危险的,所以风险很大,现在是几乎非常安全的环境下制毒。9600万人家不是白拿,炸鸡老板几十年的精密的销售贩毒网络和他的高情商以及谨慎才有今天。9600万,人家该赚这个钱。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农产品最后到城市卖的时候,许多人高呼,菜价相差太大,利润都给中间环节剥削掉了。可是你想,如果农民不找中间商,自己弄,路费、油费、时间精力、销售渠道、人际关系打通成本,都是要钱的。中间商不是平白剥削你的。如果中间利润真的非常非常高,农民就自己单干了。芭比娃娃国内只是代加工,大头即剩余价值,都给外国人拿去了。可是你嫌弃赚的少,你有本事就自己创立中国的芭比娃娃,套用一句俗话“U can u up,no can no bb”....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和小混混小粉一样,胡乱抨击资本家剥削是多么的荒谬
我觉得马克思的经济学观点是很正确的,只不过现在人的理解有误。马克思的经济学思想中,表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人类最终会走向共产主义,这也是正确的,为什么呢?这个论点是从经济学产生的。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的深化,需要更多的垄断和资源的全球配置,因为这样才能生产出最多的产品。那么按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全球的所有的生产资料和资源都属于一个人或者主体,这样才可以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生产得到最大化。国家的概念会消失,因为地球成了一个国家。而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所有的产品平均分给每个人才能达到分配效用的最大化,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这种思想和西方经济学的思想是一致的,共产主义是目的,而不是手段。(14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90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波澜壮阔的90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恩格斯在1893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说过:“现在必须弄清楚一个不容质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1)据材料一,归纳恩格斯和列宁是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的?(4分)材料二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每一个角落盘根错节。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也没有解决,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失败了。它的失败,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他们逐渐觉悟到必须另外探寻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2)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3分)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主要体现为____理论的提出。(1分)材料三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3分)材料四《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邓小平曾八次登上其封面,两次被评为该刊的“年度风云人物”,即1978年和1985年。右图是日邓小平第六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题目是“Moving Away from Marx”,画面很清晰的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人们携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4)你如何看待材料四的图片中《时代》周刊题目的观点?(1分)请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来论证你的观点。(2分-乐乐题库
& 孙中山三民主义知识点 & “(14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习题详情
264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5.0%
(14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90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波澜壮阔的90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恩格斯在1893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说过:“现在必须弄清楚一个不容质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1)据材料一,归纳恩格斯和列宁是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的?(4分)材料二&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每一个角落盘根错节。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也没有解决,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失败了。它的失败,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他们逐渐觉悟到必须另外探寻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2)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3分)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主要体现为&&&&理论的提出。(1分)材料三&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3分)材料四&《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邓小平曾八次登上其封面,两次被评为该刊的“年度风云人物”,即1978年和1985年。右图是日邓小平第六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题目是“Moving Away from Marx”,画面很清晰的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人们携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4)你如何看待材料四的图片中《时代》周刊题目的观点?(1分)请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来论证你的观点。(2分(14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浙江省台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14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14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14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主要考察你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与“(14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相似的题目:
20世纪前期的中国政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民生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思想民主主义思想
中山先生说,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应同时想办法改良什麼,以防止后来的革命?国家民族组织科学文化组织社会经济组织官僚行政组织
孙中山在逝世前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孙中山的遗志,完成了他未竞事业的主要表现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了平均地权,把土地分给了广大农民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14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14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90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波澜壮阔的90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恩格斯在1893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说过:“现在必须弄清楚一个不容质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1)据材料一,归纳恩格斯和列宁是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的?(4分)材料二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每一个角落盘根错节。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也没有解决,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失败了。它的失败,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他们逐渐觉悟到必须另外探寻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2)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3分)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主要体现为____理论的提出。(1分)材料三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3分)材料四《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邓小平曾八次登上其封面,两次被评为该刊的“年度风云人物”,即1978年和1985年。右图是日邓小平第六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题目是“Moving Away from Marx”,画面很清晰的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人们携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4)你如何看待材料四的图片中《时代》周刊题目的观点?(1分)请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来论证你的观点。(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14分)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90年,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波澜壮阔的90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恩格斯在1893年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说过:“现在必须弄清楚一个不容质疑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1)据材料一,归纳恩格斯和列宁是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的?(4分)材料二辛亥革命以同旧的反动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每一个角落盘根错节。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也没有解决,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又失败了。它的失败,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发,使他们逐渐觉悟到必须另外探寻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2)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3分)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主要体现为____理论的提出。(1分)材料三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的发展。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3分)材料四《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邓小平曾八次登上其封面,两次被评为该刊的“年度风云人物”,即1978年和1985年。右图是日邓小平第六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题目是“Moving Away from Marx”,画面很清晰的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人们携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4)你如何看待材料四的图片中《时代》周刊题目的观点?(1分)请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来论证你的观点。(2分”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