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口高度怎么计算是指建筑屋面板的板顶标高还是板底标高?

砖混结构在抗震设计中常遇到的问题41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砖混结构在抗震设计中常遇到的问题41
1.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计算有何要求;考虑到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在高底坡处地面之上的层数;若多层砌体房屋在坡地范围内的结构每层楼板均与山体;2.新规范中对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分类总原则是什么;按照当前的抗震防灾政策,在《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在3.0.1.5条中规定;3.对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突出屋面的;新规范在第
 1. 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计算有何要求?考虑到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在高底坡处地面之上的层数和高度不同,结构刚度不均匀,对结构抗侧力有不利影响。出于安全考虑,对于一般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的计算,仍然沿用自室外地坪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标高,或到檐口标高的方法,室外地坪应从低处计算。按同样要求,层数也应从低处算起,例如,坡地上某多层砌体结构房屋,低处有6层,高处有5层,则总层数应按6层算。若多层砌体房屋在坡地范围内的结构每层楼板均与山体有可靠的锚固,墙体也采取有效措施与山体连接,结构的墙体刚度较大,则可按从高处计算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但此时应按抗震动参数的放大作用。例如,坡地上某多层砌体结构房屋,低处有6层,高处有5层,采取在坡地范围内的结构楼板与山体有可靠的锚固、该范围横墙间距较密,且外延伸出后与山体可靠锚固等多种有效措施,加强结构与山体的连接,则该房屋总层数可按5层计.2.新规范中对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分类总原则是什么?为什么乙类建筑不是特别多?设置了抗震缝后可否根据各单元划分设防分类?目前许多大底盘高层建筑裙房为商店,上部为住宅楼,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注意哪些事项?按照当前的抗震防灾政策,在《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条文说明中指出,对一般情况下,原则上能保障在遭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时,不致有灾难性后果,故绝大部分的建筑,均可列为丙类建筑,少数重要的建筑列为乙类建筑。《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在3.0.1.5条中规定,“建筑物各单元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根据局部的单元划分类别”,故设置了抗震缝将结构分为若干单元后,可根据各单元划设防分类。 对于商业建筑,在1995年之前高层的大型零售商场还比较少,《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举例采用了常见的 “人流密集的多层建筑”,具体规定参照了1993年当时商业部的有关规定,根据目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具体执行时,不论多层和高层,只有年营业额1.5亿元人民币以上、固定资产0.5亿元以上、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三个条件均满足时才定为乙类建筑。大底盘建筑,当其下部属于大型零售商场的乙类建筑时,一般可将其及与之相邻的二层定为加强部位,按乙类进行抗震设计,其余各层可按丙类进行抗震设计。3.对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突出屋面的结构进行抗震设计及验算时应注意哪些事项?新规范在第三章关于概念设计的规定中,明确要求结构体系的选型应防止刚度和强度的突变。突出屋面结构明显存在刚度突变,其抗震设计尤应注意采取可靠措施。例如,在计算分析时,第5.2.4条规定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的地震作用效应,宜乘以增大系数3,采用振型分解法时,突出屋面部分可作为一个质点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根据计算结果采取加强构造措施。4.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计算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基本振型指的是什么振型?基本振型一般指每个主轴方向以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5.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的最小墙厚度是何含义?房屋抗震横墙是指什么样的墙体?不对齐或不贯通的横墙算不算抗震横墙?新规范7.1.2条表7.1.2中,砌体房屋最小墙厚是指结构抗震验算时不小于此厚度的墙体才能承担地震作用,即不论层数或高度,各种砌体类别的墙体小于此厚度只能算做非抗震的隔墙,只能计入荷载而不能做为结构墙体参与结构计算。例如,粘土砖房屋的最小墙厚为0.24m,墙宽度小于此值,如0.12m或0.18m时,不论是否有基础,均只能算做非抗震隔墙。房屋抗震横墙是指符合最小墙厚要求的横向墙体,横墙应以满足抗侧力计算为准。新规范7.1.7条2款规定“沿平面内宜对齐”用语为“宜”,表示稍有选择,条件许可时应首先这样做,符合厚度要求的不对齐或不贯通的横墙也属抗震横墙。6.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的总高度比表7.1.2稍高时是否算超出限值?
新规范7.1.2条表7.1.2中总高度的计算有效数字为个位,即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四舍五入后满足即可。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表中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7.住宅工程中顶层为坡屋顶,屋顶是否需设水平楼板?顶层为坡屋顶时层高有无限制?总高度应如何计算?住宅工程中的坡屋顶,如不利用时檐口标高处不一定设水平楼板。关于顶层为坡屋顶时层高的计算问题新规范未做具体规定,结构设计时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取质点的计算高度仍不超过4m。檐口标高处不设水平楼板时,按抗震规范7.1.2条的规定,总高度可以算至檐口(此处檐口指结构外墙体和屋面结构板交界处的屋面结构板顶)。檐口标高附近有水平楼板,且坡屋顶不是轻型装饰屋顶时,上面三角形部分为阁楼,此阁楼在结构计算上应做为一层考虑,高度可取至山尖墙的一半处,即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至山尖墙的二分之一高度处。8.对于新规范7.3.2条第5款的“接近”概念,以7度区为例,层数为多少时属于接近上限?新规范7.3.2条第5款的“接近”概念,对于7度区,层数为六、七层时均属于接近上限。9.砖墙基础埋深较大,构造柱是否应伸至基础底部?较大洞口两侧要设构造柱加强,一般多大的洞口算较大洞口?新规范7.3.2条第4款规定: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基础圈梁内,两条满足其中的一条即可。但需注意此处的基础圈梁是指位于基础内的,不是一般位于相对标高±0.0m的墙体圈梁。构造柱的钢筋伸入基础圈梁内应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对于底层框架砖房的砖房部分,一般允许将砖房部分的构造柱锚固于底部的框架柱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内(上层与下层的侧移刚度比应满足要求)。新规范表7.3.1要求较大洞口两侧要设构造柱加强。一般说,内纵墙和横墙的较大洞口,指2000mm以上的洞口;外纵墙的较大洞口,则由设计人员根据开间和门窗洞尺寸的具体情况确定。10.填充墙的构造柱与多层砌体房屋的构造柱有何不同?填充墙设构造柱,属于非结构构件的连接,与多层砌体房屋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有一定差异,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析确定。如挑梁端部设置填充墙构造柱,挑梁在计算时应考虑构造柱传递来的荷载。11.多层砌体和底部框架房屋中,有个别楼层符合“横墙较少”的条件,是否应按7.1.2条第2款的要求降低层数?新规范中对于多层砌体房屋,“横墙较少”的概念指全部楼层均符合横墙较少的条件,对于仅个别楼层符合“横墙较少”的条件,可根据大开间房屋的数量、位置、开间大小等情况具体分析后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底部框架房屋的上部各层“横墙较少”的概念同多层砌体房屋。12.新规范7.1.7条第5款“关于烟道、风道、垃圾道等不应削弱墙体”指得是什么?
新规范7.1.7条第5款“关于烟道、风道、垃圾道等不应削弱墙体”,主要指不要在墙体厚度内开洞,烟道等应设在墙外,成为附墙烟道等,以免墙体应力集中。13. 底层框架结构的计算高度如何取?若取到基础顶,抗震墙厚度取1/20层高,是否过大?计算高度的取值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主要是看地坪的嵌固情况而定,若嵌固得好,如作刚性地坪或有连续的地基梁,可以从嵌固处取,否则从基础顶;抗震墙厚取1/20层高,这里的层高与计算高度的概念不同,是指从一层地坪到一层楼板顶的高度。14.抗震规范7.5.5条1款规定底部框架-剪力墙房屋的抗震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这些边缘构件主要起什么作用?底部框架-剪力墙房屋的抗震墙是结构中起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它的作用相当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抗震墙,抗震规范6.5.1条规定,抗震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底部框架-剪力墙房屋的此条规定,是按照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抗震墙的要求制定的。带有边框的抗震墙的周边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对抗震墙起约束作用,可以提高抗震墙的极限承载力、对地震能量的消耗能力,且有利于墙板的稳定,即是抗震墙破坏后,周边的梁和边框柱仍能承受竖向荷载15.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表7.1.2中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那么此时是否仍可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四舍五入吗?
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内框架房屋,若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允许比新规范7.1.2条表7.1.2中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1m。因已将总高度值适当增加,故此时不应再将小数点后第一位数四舍五入,即增加值不大于1m。16.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砖、多孔砖住宅楼的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表7.1.2规定限值时按照新规范中第7.3.14条6款的要求进行设计,对楼、屋面板的设置有何要求?对于横墙较少的多层普通砖、多孔砖住宅楼的总高度和层数接近或达到表7.1.2规定限值时,同一结构单元的楼、屋面板应设置在同一标高处,即不允许同一结构单元有错层。即使设计时同一结构单元内横墙无错位,楼、屋面板也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板,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17.新规范中第7.1.8条1款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结构布置中,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或基本对齐,在定量上如何把握?底框房屋是一种不利于抗震的结构类型。为提高其抗震能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中7.1.8条1款要求,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的轴线对齐或基本对齐,即大部分砌体抗震墙由下部的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支承,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上,而是由次梁支托上部抗震墙。托墙的次梁应按3.4.3条考虑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内力调整。建议尽量采用上部结构减少抗震墙数量的方案,即在无法对齐处设置次梁支承非抗震隔墙以避免次梁托抗震墙的方法。18.多层砌体房屋如果在纵横墙交接附近的墙体上开洞,洞口边缘距交接处墙的距离至少应保持多少为宜?为了加强纵横墙交接处的连接,要求纵横墙咬槎砌筑,可以留坡槎,但不应留直槎。抗震规范规定。纵横墙间交接处未设置构造柱的墙体之间,7度时长度大于 7.2m的大房间及8、9度时,均要求沿墙高设置拉结钢筋。有构造柱的墙可通过先砌墙并留置马牙槎,最后通过后浇构造柱的混凝土来达到拉结的要求。抗震规范的6.1.8条4款规定了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上洞口的洞边距端柱不宜小于300mm,而砖墙的抗震性能不如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其要求应严于抗震墙,在纵横墙交接附近的墙体上开洞,洞口边缘距交接处墙边的最小距离应大于300mm,以保证交界处的整体性。19.钢筋混凝土柱厂房为什么不采用山墙(砌体隔墙)承重?钢筋混凝土柱厂房不采用山墙(砌体隔墙)承重,理由如下:1) 山墙和钢筋混凝土排架柱结构材料不同,不仅侧移刚度不同,而且承载力也不同,在地震作用下,山墙和钢筋混凝土排架柱的受力和位移不协调不利抗震,可导致结构破坏,这种震害少。2) 屋盖系统(屋面板、屋架和支撑)在两个端部不封闭,屋盖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变化,在6度时山尖墙就有震害,其破坏后将引起屋盖的破坏。20.规范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较好的半地下室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嵌固条件较好一般是指什么情况?嵌固条件较好一般指下面两种情况:(1)半地下室顶板(宜为现浇混凝土板)的板顶标高不高于室外地面约1.5m,地面以下开窗洞处均设有窗井墙,且窗井墙又为内横墙的延伸,如此形成加大的半地下室底盘,有利于结构的总体稳定,半地下室在土体中具有较有利的嵌固作用。(2)半地下室的室内地面至室外地面的高度大于地下室净高的二分之一,无窗井,且地下室部分的纵横墙较密。在这两种嵌固条件较好情况下,带半地下室的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若半地下室层高较大,顶板距室外地面较高,或有大的窗井而无窗井墙或窗井墙不与纵横墙连接,构不成扩大基础底盘的作用,周围的土体不能对多层砖房半地下室起约束作用,则此时半地下室应按一层考虑,并计入房屋总高度。21.若多层砌体房屋中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当构造柱与圈梁边缘对齐时,施工时哪部分的钢筋放置在最外侧?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当框架柱和框架梁边缘对齐时,一般将柱主筋放置在最外侧,梁纵向钢筋紧贴着柱最外侧主筋,从内侧穿过。而对于多层砌体房屋,为了使圈梁充分发挥其对结构构件的约束作用,当构造柱与圈梁边缘对齐时,一般将圈梁的纵向钢筋放置在最外侧,构造柱主筋从圈梁纵向钢筋内侧穿过。22.若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低于规范表7.3.1中砖房构造柱设置要求的最低层数,其构造柱应如何设置?如果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低于规范表7.3.1中左侧各列的最低层数,如6度区层数为三层及以下的房屋、七度区层数为单层和二层的房屋、八度区单层房屋,对于构造柱的设置规范不做要求。此时是否设置构造柱可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掌握,规范规定的是最低安全度要求。23.随着墙体材料的改革,一些城市已经禁止或限制使用烧结普通粘土砖,代之以烧结多孔砖或混凝土空心小砌块,对于±0以下部分的砌体可有哪些替代材料?对于砌体结构房屋±0以下部分的砌体材料(包括块材和砂浆),当不采用多孔砖和空心砌块时,除了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外,还可采用烧结页岩砖、烧结煤矸石砖、烧结粉煤灰砖等非粘土烧结砖以及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等墙体材料,其块材和砌筑砂浆应符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有关规定,并注意采用水泥砂浆后砌体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折减。24.规范7.1.3条规定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3.6m,而某些工业建筑及附属房屋,如变配电室,虽然总层数未达到规范限值的要求,但因工艺要求需要层高大于3.6m时应如何处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规定,主要针对一般民用建筑。对于层数远小于表7.1.2的工业建筑及附属房屋,因工艺要求需要层高大于3.6m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如增加墙厚度、增设壁柱、圈梁、提高材料强度等级等措施实现,同时应满足有关规范和规程的要求。25.规范7.1.6条中,房屋中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限值与墙体是“一”字还是“T”字形状有无关系?规范7.1.6条中,窗间墙宽度限值与墙体是“一”字或“T”字形状无关,当采取局部加强措施时,限值可适当减小。26.多层砌体房屋的墙体是否可以采用粘土砖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混合承重?《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第7章的适用范围是烧结普通粘土砖、烧结多孔粘土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及材料性能满足要求的烧结砖和蒸压砖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以及底层或底部二层框架-抗震墙和多层的多排柱内框架砖砌体房屋。多层砌体房屋中采用砌体墙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类型,在建筑方案和结构布置上超出了抗震规范第7章的适用范围,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属于超规范、规程设计。
在多层砌体房屋设计工作中,有的设计人员将抗震承载力验算不满足要求的墙片或墙段由砌体改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墙,这种做法有可能属于超规范、规程设计。在砌体结构中增设现浇钢筋混凝土墙后,结构体系可能改变为不同材料混合承重的结构,此时需根据结构楼板的刚度、砖墙与混凝土墙体的连接等情况,确定钢筋混凝土墙参与工作的系数,考虑结构体系改变后地震作用的传递及各墙段的分配情况,进行结构的计算和分析。若无配套的行业或地方标准,应按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日执行的《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中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要求进行设计。27.若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方案存在错层时,结构抗震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当多层砌体住宅楼有较大错层时,如超过梁高的错层(或楼板高差在500mm以上),结构计算时应做为两个楼层对待,即层数增加一倍,同时房屋的总层数不得超过抗震规范7.1.2条的强制性规定。错层楼板之间的墙体应采取必要措施解决平面内局部水平受剪和平面外受弯问题。当错层高度不超过梁高时,该部位的圈梁或大梁应考虑两侧上下楼板水平地震力形成的扭矩,进行抗扭验算。需要强调,错层住宅违反无障碍设计的建筑原则,不利于老年人和儿童的安全使用,不符合国际上的设计潮流。28.规范7.3.13条要求砌体结构房屋的基础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高,采用桩基时若桩长度不同时应如何调整?规范7.3.13条规定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宜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高,若基础采用桩基,桩身长度不一致时应将承台及承台梁设置在同一标高,不应将承台梁逐步放坡。29.带阁楼的多层砌体房屋的构造柱如何设置?阁楼指为了有效利用坡屋顶的空间,在坡屋顶中增加水平楼板,在顶层楼层之上形成住人或储物的房间。为贯彻墙体改革的精神,砌体结构应严格控制层数,对于结构计算来讲,不论是否住人,阁楼层均应做为一个质点考虑。带阁楼的多层砌体房屋在设置构造柱时可根据阁楼层的屋面剖面形式确定。剖面形式为三角形,即檐口处无砖墙时,可按房屋实际层数按规范表7.3.1的要求设置构造柱并适当加强;剖面形式为屋形,即檐口处有砖墙时,按房屋实际层数增加一层后的层数对待。特别应注意,不论是三角形或屋形,坡屋顶山尖墙部位均需采用沿山尖墙顶设置卧梁、屋盖处设置圈梁和在山脊处设置构造柱等加强措施。30. 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地下室的层数是否计入底框允许层数内?若地下室嵌固较好(参见第30个问答),则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地下室的层数可不计入底框允许层数内。大于300mm,以保证交界处的整体性。31.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的上部钢筋锚固按框支梁要求,其框架柱的配筋是否也按框支柱要求?抗震规范7.5.4条4款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钢筋混凝土托墙梁的上部纵向钢筋在柱内的锚固长度按框支梁要求,因结构高度与钢筋混凝土房屋相比较低,其框架柱的构造应符合7.1.10条规定的抗震等级要求,框架柱上、下端弯矩的调整可参照框支柱的要求执行。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砖混结构在抗震设计中常遇到的问题41等内容。 
  【】 
您可在本站搜索以下内容:
  砖混结构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_专业资料。砖混结构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我国地处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地壳构造运动 强烈而复杂, 是地震多发且震灾严重...
  关于PKPM在计算砖混结构时的抗震验算结果中解决经常出现红字的问题_建筑/土木_...( 2 ) GBs 是由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苑振芳先生领头编写的,如果...
q 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 有调查得出的数据,按此进行底框-砖混结构抗震设计...4 3.1.2 底层的刚度中心与形心基本重合建筑一面临...
s  浅论砖混结构抗震设防的看法_建筑/土木_工程科技_...2. 砌体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2.1 注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圈梁应...
s 本文对砖混结构抗震设 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对应的砖混结构房屋建筑的 抗震设计措施。 关键词:砖混结构;房屋建筑;抗震设计 abstract: the multi-...
 从技术方面来看,在出现质量 问题的结构中,砖混结构约占 s6%。因此研究砖混结构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是很 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能够更好的指导新建砖混结构建筑物...
  浅谈抗震对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设计要求_建筑/土木_...散落问题,增加房屋的整体性,增大楼板的刚度,而且对...现浇钢筋 混凝土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研究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以来的施工经验,以及查阅相关的 资料文献,对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寻 找相关的对策,...
赞助商链接
别人正在看什么?
赞助商链接格式:doc&&&
贡献者:Sela_boss
上传时间: 11:22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建筑知识小结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138KB
所需积分:& 10
(C) MBA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地区:日照
头衔:工   长
浏览数:60
一个坡屋面板,底标高是3.3米 顶标高是6米,这样的模板超高如何计算?
一个坡屋面板,底标高是3.3米 顶标高是6米,这样的模板超高如何计算?
地区:广东
等级:16 级
头衔:全球总裁
一个坡屋面板,底标高是3.3米 顶标高是6米,这样的模板超高 直接算 超高的那一部分模板的工程量呀;
提问者对最佳答案的评价:5星
请填写消息,提交后将发送给用户
及时采纳答案不仅是对回答者的认可,同时也能避免问题过期后被
地区:山西
等级:14 级
头衔:中国区总裁
一个坡屋面板,底标高是3.3米 顶标高是6米,这样的模板超高按高度超过3.6m以上部分计算超高模板。
地区:河北
等级:14 级
头衔:中国区总裁
有明确规定:斜天棚(屋面)按房屋平均层高计算;局部层高超过3.6m以上的房屋,按层高超过3.6m以上部分的面积计算。
地区:河北
等级:14 级
头衔:中国区总裁
一个坡屋面板,底标高是3.3米 顶标高是6米,这样的模板超高如何计算?
按平均高度来计算超高模板。
地区:江苏
等级:3 级
头衔:砌墙工
按超出部分计算,一般为3.6米以上为超高部位
操作执行中...
无满意答案
  及时举报违规行为,共同维护良好环境
举报原因:
问题与专业无关
没有实用价值
问题描述不清晰
同IP自问自答,恶意刷分
完全复制他人答案
部分复制他人答案
无实际价值
同IP自问自答,恶意刷分
    
如果您认为这个答案有误,或者有更好的答案,请立即告诉我们!
如果您的“揪”错被采纳,可获得10分积分奖励!
我的答疑任务
图片正在上传...我关注的版块:
四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2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 积分
地下室外墙设计存在的问题
1.& & & & 1.& &&&地下室外墙配筋计算:有的工程外墙配筋计算中,凡外墙带扶壁柱的,不区别扶壁柱尺寸大小,一律按双向板计算配筋,而扶壁柱按地下室结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配筋,又未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按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其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有富余量。建议:除了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砼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外墙板块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外,其余的外墙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配筋为妥。竖向荷载(轴力)较小的外墙扶壁桩,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外墙的水平分布筋要根据扶壁柱截面尺寸大小,可适当另配外侧附加短水平负筋予以加强,外墙转角处也同此予以适当加强。
2.& & & & 2.& &&&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大小一样,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其厚度和配筋量应匹配,这方面问题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底部。地下室底板标高变化处也经常发现类似问题:标高变化处仅设一梁,梁宽甚至小于底板厚度,梁内仅靠两侧箍筋传递板的支座弯矩难以满足要求。地面层开洞位置(如楼梯间)外墙顶部无楼板支撑,计算模型和配筋构造均应与实际相符。车道紧靠地下室外墙时,车道底板位于外墙中部,应注意外墙承受车道底板传来的水平集中力作用,该荷载经常遗漏。
3.& & & & 3.& &&&地下室外墙在计算中,有的工程漏掉抗裂性验算。外墙的厚度目前做得比较薄,外墙钢筋保护层比较厚,其裂缝宽度控制在0.2mm之内,往往配筋量由裂缝宽度验算控制。
四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2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 积分
上部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1.& & & & 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中对基本风压值未明确的地区较多,基本风压值的取值较乱, 50年一遇基本风压值不应小于30年一遇基本风压值的1.1倍,对于山区的建筑物,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应考虑地形条件的修正。对于特别重要或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其基本风压应按100年重现期的风压值采用。
2.& & & & 2.& &&&楼面计算荷载偏小或者局部隔墙计算荷载遗漏、构件设计截面尺寸或材料强度等级与计算不符,几乎是每个工程都有发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建筑、结构专业配合不密切以及设计和审核把关不严引起的。对该问题进行整改时往往要重新电算。
3.& & & & 3.& &&&施工图审查时核对构件实际配筋是否满足计算要求是一项繁重的工作。由于审查周期很短,审查师不可能对所有构件一一核对,只能抽查。但是设计人员整改时往往只针对审查师指明的某一构件问题进行修改,未指明的其余构件的实配钢筋比电算值少就没有自行认真核对整改。
4.& & & & 4.& &&&有的工程楼屋面板电算配筋时,对边梁的截面尺寸与跨度大小不加区分约束条件进行分析,一律按嵌固边支座约束条件计算,其结果有的边梁处板面支座负筋配的很多钢筋,而板跨中和内跨支座板面负筋配筋不够。设计跨度较大的悬挑板时,挑板所在的边梁和内跨板设计时未考虑挑板传来的弯矩作用也是常见的问题。
5.& & & & 5.& &&&对于一级框架和9度抗震设计的结构,抗震规范和高规均规定应根据梁的实际配筋面积进行强柱弱梁验算,SATWE软件计算时可输入梁超配筋参数,梁实际配筋时应与此相符,即实配钢筋不应大于计算量的与梁超配筋参数的乖积。有的工程框架梁支座负筋实配钢筋面积比电算值多出很多,而梁的箍筋与柱子的配筋按电算配筋,其结果形成强梁弱柱、强弯弱剪,与抗震设计原则相违背。对抗震极为不利,且由于支座负筋面积增大之后,又使得梁支座负筋配筋率超过2.5%,梁的箍筋直径又未增大2mm,反而带来两条违反强制性条文规定。像这类问题,在审图中时常出现,有些设计人员认为增大配筋总是偏于安全,增加配筋的部位不对,反而适得其反。
6.& & & & 6.& &&&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普遍被忽视。有的工程建筑因为造型需要,在屋面上用砖砌筑较高的女儿墙,仅在墙体内设置钢筋砼构造柱与压顶梁,也不进行抗风与抗震的验算,在台风或地震作用下,有倒塌砸人或砸坏屋面板的可能,虽然是非结构构件,但是结构设计未采取可靠措施,将给工程留下安全隐患。屋顶高大女儿墙采用钢筋砼结构按悬臂结构设计时,作为嵌固端的边梁未考虑女儿墙传来的扭矩作用,相邻的屋面板也未加强,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7.& & & & 7.& &&&地下室顶板室内外板面标高变化处,当标高变化超过梁高范围时则形成错层,未采取措施不应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规范明确规定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地下室顶板为无梁楼盖时不应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结构计算应往下算至满足嵌固端要求的地下室楼层或底板,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应从地面往上算,并应包括地下层。
8.& & & & 8.& &&&抗震规范和高规对建筑物的平面不规则(包括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和竖向不规则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和限制。其中凹凸不规则定义为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楼板局部不连续定义为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并规定不应采用同时具有多项平面、竖向不规则以及某项不规则程度超过规定很多的设计方案。在实际工程中入口门厅、越层会议室和餐厅、立面开洞等设计方案根本做不到上述要求,所以凹凸不规则和楼板局部不连续应理解为大部分楼层不规则,局部楼层可不受该条文限制,但应采取有效加强措施。
9.& & & & 9.& &&&高规第8.1.3条规定: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时,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采用,其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限值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其中放宽要求后的最大适用高度和高宽比限值可按下式计算:
ρ — 框剪结构中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占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百分比;
H、λ&&— 框剪结构当ρ&50%时的最大适用高度、最大高宽比;
H1、λ1 — 框架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最大高宽比;
H2、λ2 — 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最大高宽比。
10.& & & & 10.&&施工图审查时最经常发现的违反强制性条文的构造问题主要有:
1)& & & & 1)& &&&普通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取值偏小;
2)& & & & 2)& &&&板配筋不满足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百分率要求;
3)& & & & 3)& &&&框架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偏小;
4)& & & & 4)& &&&框架短柱(指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现有大部分计算软件未提供剪跨比计算结果,现仍按框架柱的净高是否大于柱截面高度的4倍判断)未全高加密箍筋;
5)& & & & 5)& &&&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5%;
6)& & & & 6)& &&&框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直径未按要求增大2mm;
7)& & & & 7)& &&&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偏小;
8)& & & & 8)& &&&框架梁高小于400时加密区箍筋间距偏大(如采用@100,小于梁高的四分之一);
9)& & & & 9)& &&&沿连梁全长箍筋的构造未按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要求采用;
10)& & & & 10)&&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箍筋直径小于10mm;
11)& & & & 11)&&墙体水平分布钢筋未要求作为连梁的腰筋在连梁范围内拉通连续配置;当连梁截面高度大于700mm时,其两侧面沿梁高范围设置的纵向构造钢筋的直径小于10mm;对跨高比不大于2.5的连梁,梁两侧的纵向构造钢筋(腰筋)的面积配筋率小于0.3%;
12)& & & & 12)&&框支梁未沿梁高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
13)& & & & 13)&&楼梯图中,与休息平台梁相连的两端框架短柱箍筋未全高加密,该休息平台梁又未按框架梁抗震构造要求配筋。
四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2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 积分
以上所述问题仅为作者的个人见解,把它写出来与同行们一起讨论、共同提高。
四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2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 积分
施工心得给设计人员的建议
我常常跑建筑工地(长沙市的),还做过几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检查,给设计者提点小建议:
1,有些设计人员,为了控制截面高度,不惜把钢筋配到2.5%的配筋率,其实这样做施工很难做到符合设计要求,不说会不会偷工减料,就光是那一大把钢筋按要求放下去就很困难,常常出现3层钢筋,甚至是4层,而且最上面的钢筋由于受到箍筋弯钩的影响,而比设计思路要少一两根,如本来可以放7根25的,说不定就只能放5根或者6根。其次混凝土还浇不密实探棒进不去,甚至混凝土都很难浇进去而用粗钢筋撬,造成钢筋严重移位,非泵送混凝土尤其如此。所以强烈建议设计者在截面高度不能增加的时候加宽梁截面,以减小配筋率,要是没有特殊情况,强烈建议配筋率不要大于1.6%。这样还有利于梁的塑性铰形成,利于抗震耗能。我按受压区高度0.35ho估算配筋率,一般都在1.6左右。大于1.6配筋的梁建议采用封闭箍筋。
2。箍筋问题也多,主要是加密区的问题,加密区长度一般都够,箍筋间距一般不够,每只箍筋间距宽2~5cm是比较常见的。如果要验筋,数数箍筋只数,估计就够那些人头疼的了。
3,别太吝惜混凝土,我看过的工地梁底都常常是直接放在模板上,梁下钢筋可能保护层不足。截面高度上了600的,常常就会少2cm以上,我检查过1200高的梁,就有少5~10cm的。
4,楼板的问题也很严重,板厚常常不符合要求,尤其大于200mm的板,就很容易偷混凝土了,配双层双向的钢筋在施工的时候常常给踩踏的不成型,建议板面筋采用直径稍大的钢筋。如果板厚保证了,一般的板面筋的保护层是很厚的,建议板就别在支座处调幅太多,实际中的ho常常会小于设计要求的。
就说这么多,你要是常常跑工地说不定会睡不着的。希望我没有见过的都比较好。
写于,今天看了这么多回帖,这个帖子发表1年半还有人关注,谢谢大家了。我在此还说一下施工单位的一个想象,如施工单位一些从事多年施工的老工人,有可能一些方面他有经验可以把施工做的很好,但是有些人不理解设计意图,有可能想当然的按自己多年的经验来做,有时候这个行为是比较可怕的,所以一些关键的构件的不同于以往的,应该交底清楚。如果是施工单位,则定期给工人做技术指导。
四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2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 积分
一个土建工程师应知道的数据
一个土建工程师应知道的数据
一、普通住宅建筑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
1、多层砌体住宅:
钢筋30KG/m2
砼0.3—0.33m3/m2
2、多层框架
钢筋38—42KG/m2
砼0.33—0.35m3/m2
3、小高层11—12层
钢筋50—52KG/m2
砼0.35m3/m2
4、高层17—18层
钢筋54—60KG/m2
砼0.36m3/m2
5、高层30层H=94米
钢筋65—75KG/m2
砼0.42—0.47m3/m2
6、高层酒店式公寓28层H=90米
钢筋65—70KG/m2
砼0.38—0.42m3/m2
7、别墅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介于多层砌体住宅和高层11—12层之间
以上数据按抗震7度区规则结构设计
二、普通多层住宅楼施工预算经济指标
1、室外门窗(不包括单元门、防盗门)面积占建筑面积0.20—0.24
2、模版面积占建筑面积2.2左右
3、室外抹灰面积占建筑面积0.4左右
4、室内抹灰面积占建筑面积3.8
三、施工功效
1、一个抹灰工一天抹灰在35平米
2、一个砖工一天砌红砖块
3、一个砖工一天砌空心砖800—1000块
4、瓷砖15平米
5、刮大白第一遍300平米/天,第二遍180平米/天,第三遍压光90平米/天
四、基础数据
1、混凝土重量2500KG/m3
2、钢筋每延米重量0.00617*d*d
3、干砂子重量1500KG/m3,湿砂重量1700KG/m3
4、石子重量2200KG/m3
5、一立方米红砖525块左右(分墙厚)
6、一立方米空心砖175块左右
7、筛一方干净砂需1.3方普通砂
四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2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 积分
手把手教我怎么用轴压比估算柱截面
一.用轴压比估算柱截面
1、估算公式:Ac&=Nc/(a*fc)
其中:a----轴压比(一级0.7、二级0.8、三级0.9,短柱减0.05)
   fc---砼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Nc---估算柱轴力设计值
2、柱轴力设计值:Nc=1.25CβN
其中:N---竖向荷载作用下柱轴力标准值(已包含活载)
   β---水平力作用对柱轴力的放大系数
     七度抗震:β=1.05、八度抗震:β=1.10
   C---中柱C=1、边柱C=1.1、角柱C=1.2
3、竖向荷载作用下柱轴力标准值:N=nAq
其中:n---柱承受楼层数
   A---柱子从属面积
   q---竖向荷载标准值(已包含活载)
框架结构:10~12(轻质砖)、12~14(机制砖)
     框剪结构:12~14(轻质砖)、14~16(机制砖)
     筒体、剪力墙结构:15~18
     单位:KN/(M*M)
4、适用范围
  轴压比控制小偏心受压或轴心受压柱的破坏,因此适用于高层建筑中的底部楼层柱截面的估算。
框架柱的配筋率一般都很低,电算结果往往是构造配筋即可。按柱的构造配筋率0.8%配筋,只相当于定额指标的1/2~1/3,有经验的设计人是不会采用的。因为受地震作用的框架柱,尤其是角柱和大开间、大进深的边柱,一般均处于双向偏心受压状态,而电算程序则是按两个方向分别为单向偏心受压的平面框架计算配筋,结果往往导致配筋不足。
笔者建议:框架柱配筋的调整可做以下几项:
1) 应选择最不利的方向进行框架计算,也可两个方向均进行计算后比较各柱的配筋,取其教大值,并采用对称配筋。
2) 调整柱单边钢筋的最小根数:柱宽&=450mm时3根,450&柱宽&=750mm时4根,750mm&柱&=900mm时5根。(注意:柱单边配筋率不小于0.2%)
3) 将框架柱的配筋放大1.2~1.6倍。其中角柱放大大些(不小于1.4倍),边柱次之,中柱放小些(1.2倍)
4) 由于多层框架时电算常不考虑温度应力和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当多层框架水平尺寸和垂直尺寸较大以及地基软弱土层较厚或地基土层不均匀时,再适当放大一点框架柱的配筋也是可以理解的,具体放大多少,就要由设计人的经验决定
5) 框架柱的箍筋形式应选菱形或井字形,以增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柱箍筋直径宜增加2mm
四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2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 积分
结构师的基本素质(转贴)
谨以此文献给才毕业一两年的朋友(转帖)
我们终于进入了这个社会。从此结束了被学校老师看管的生涯,结束了做父母乖宝贝的日子,也结束从父母兄长那里拿钱的幸福时光。
我们从家里搬了出来,提着自己半新不旧的行囊找了间不能再廉价的破房子租了下来,开始了闯荡的生活。
我们的眼光充满了好奇,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激情,我们的钱夹却空前的瘦小。
在面对第一个老板第一批同事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们是那样的慷慨激昂,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我们幻想很快就可以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并且希望从别人艳羡的目光中找到一点点骄傲的资本。
可是渐渐的我们才知道,其实现实和自己的理想有着天壤之别。我们发现了老板是多么的阴险狠毒同事是多么的势利小气工作是多么的枯燥无趣,我们也发现了房租水电气费把人愁死了。发薪的日子总好像遥不可及,商店里的东西仿佛只是为别人摆设,我们还发现了只有周末跑到母校瞎逛才感觉释然,只有和老同学一起聊天玩耍才真正开心只有在步行街上看美女才不无聊。
渐渐的我们也学会了泡吧,酒吧迪吧水吧网吧玩具吧都是我们打发无聊时间的场所。可是我们还是泡不到妞,以前自以为是的那些爱情理论泡马子技巧在金钱时代都是狗屁,都出奇的苍白无力。于是我们感叹世界变得太快,快得让我们这些穷小子根本就无所适从。
渐渐的我们也变得深沉起来,不再为一个很幼稚的笑话就哈哈大笑,不再动不动就乱发牢骚,也不再把内心深处的秘密轻易地跟别人诉说。我们也说不清楚这到底是成熟还是消沉,对着镜子看,却发现里面那张脸陌生得可怕。
渐渐的我们似乎大彻大悟了,什么都看透了,一切都虚无缥缈了,然后我们什么都很漠然,坐公交车也不让座了,看到小偷偷东西也懒得理了,吃点小亏想想也就算了,但是我们却在 每天下班之前发愁晚餐该吃什么了,在大家一起喝茶的时候盘算着自己要不要买单,在临睡 之前把这个月的开支算了又算。
渐渐的我们感觉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是,没有钱没有名没有地位,身高也太矮了皮肤也太黑了长相也太难看了,什么都要看人家的脸色,走在哪里都似乎低人一等,有时真恨不得割脉上吊服毒跳楼自行了断。
渐渐的我们也不想看书了,也不想谈理想了,也不想谈前途了,也不想花太多精力胡思乱 想。我们也不想听音乐了,也不想看电影了,不过倒时常看些成人的碟子,交流些黄色的笑话。我们开始沉迷于酒液里,沉迷于方城中,沉迷于低级场所内。家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了,亲情的感觉越来越遥远了,除了在梦中偶尔回到家乡之外,我们挺多可以借助一条冰冷的电话线和家人说说一些开始偏离生活的话,却看不到老爹老妈又长出了多少根白头发又多了几道皱纹。
看到有人在球场上酣战,我们似乎也想上去来两脚,其实很久没有运动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 我们再跑多远了,而且几乎荒废的球技让我们怀疑自己那些踢球的年岁是不是上辈子的事。
望着满街穿着前卫的少男少女,我们开始表现出厌恶的表情,却忘了自己前些年其实有过之 而无不及。遇到在大庭广众之下举止亲热的学生情侣,我们的目光也变成了不屑,并恶狠狠地骂他们伤风败俗。
经过彩票销售点的时候,我们忍不住也掏出一点本该买书的钱来买几注,然后天天做梦中了五百万之后多少万买房子多少万买车多少万胡乱挥霍,可是每一次开奖虽然屡屡有人中头奖却始终与自己无缘,于是在短暂的失望之后,我们依然锲而不舍地做着美梦。
渐渐的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也有所改变。我们已经不认为为了往上爬而不择手段有什么不妥,我们对努力就有回报的说法嗤之以鼻,我们嘲笑所谓的贞节观,所谓的责任感,希望甚至去找寻一夜情。
我们开始关注街上跑的车是宝马还是奥拓,关注哪个酒廊的吧台小姐酒量如何,关注哪款手机用起来更加叉人眼,关注哪个牌子的西服穿起来更有派头。但也就只是关注而已,因为我 们清楚无论是宝马还是奥拓,我们都买不起,吧台小姐酒量再不行,我们也不能把人家怎么样,至于手机和西服,还是用自己买了很久的老款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了,我们越来越看不惯老板狰狞的面目,越来越无法忍受同事的卑鄙龌龊,越来越不堪就这样生活下去。于是我们在感叹运气不好的同时迫切地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左顾右盼,寻找机会,却始终看不到出路。
终于有一天,我们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冲动之下把老板炒了。收拾东西昂然地走出办公室的那一刻我们有英雄离去那种豪迈与无悔,只从同事愕然与嘲讽夹杂的眼神中隐隐看到一丝无 奈,却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无尽的痛苦与折磨。
我们很快发现了虽然自己拥有并不低的学历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并像跑场子一样从这家公司跑到那家公司,一次接一次地应聘,可是根本就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工作依然遥远得不知子
四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2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 积分
我的结构设计之路
我从一毕业就从事结构设计,本科毕业,9月开始在长三角一家钢结构公司做施工兼图纸分解,正应为对钢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到广东一个家乙级建筑设计院做设计,刚开始从事钢结构设计,后面开始从事混凝土设计,这个时候我是5月,我快毕业一年了,但是学校学的工程力学,对混凝土很多基础方面的东西都不懂,上手就比较难,虽说在设计院,但是也不是说别人很愿意教,尤其我在江门的是一个县级市,到了年底了,总是给人算算钢屋架,手算钢结构节点计算书,然后给人打打杂,刚出来也不是很会为人处事,一直没有什么上进,感觉这样总是被人做新人看待,于是去资料室借别人的图纸和计算书自己学习混凝土,也许是机会,也许是缘分,平时不是很熟悉的一位女设计师家出了点事情,手头工程又比较多,就和主人点名要我帮她做,她每天下午过来一会,给我解答一些问题,顺便交代一下,一个月内,不怎么熟悉混凝土设计的我完成一个厂区的设计,说实在很多时候感觉自己是被人驱使的工具,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效率突飞猛进,虽然后面的审图意见那个多啊,强条都有一页,但是我总算人门了,思路有了,学习起来就容易,至少可以有问题可以问我为那个捡来的老师,后面主人总算给我安排了2个小私宅,独立完成,感觉还可以,自己的绘图水平也上来了,速度也快了,但还是那个问题,人家还是当新人使唤你,不给你太多独立设计的机会,后面我做了个决定,现在想来也是比较成功的,当年四月拿到当月的工资,我辞职了,理由是实际工作中发现我很多基础的东西不懂,我要回学校学习,先回家一趟,五月初回到长沙,住在读研究生的同学的寝室,然后开始每天去图书馆看书,找土木院的课上,那时候后悔啊,没毕业在学校的时候都没有那么好的学习过,喜欢玩网络游戏的我到学校的那段时间都没有去过网吧,一个多月就这么过去了,也算是系统的见识了混凝土设计的相关基础知识,对设计业慢慢有心得了,开始关注规范了,刚开始都是想当然做的,六月中接到东莞一家单位的面试电话,本来想在学习一段时间,但是女朋友就在东莞,现在有公司面试就离开了学校,离开学校在回到学校学习的经历真的很难的,真的是每天都看到自己有提高,有目的学习就是比一样,面试的单位是一个钢结构公司,主要是做钢结构施工,那时候我觉得还是进设计院院好,于是没有去那个公司,便留在东莞找工作,先上网发简历,然后打电话过去,然后等,到了7月看了,工作还没着落,于是开始把简历打好,顺便打了一份那份厂区一栋造型还比较可以的高级员工宿舍,去设计院自我推荐,哈哈,也学比较特别吧,第一家单位就留下我的简历,说给总工看看下周给我答复,我那时候是说我从事结构设计有2年了,好不容易到了星期一,一上午都在等,没有消息,于是打电话过去,说忙没有给送过去给领导看呢,我一想完了,八成。又开始别的单位,后面才知道那个时候是设计的闲季,设计业有闲季?几个公司都没成,星期四早上10点多,接到一个电话,说叫我过去,就是我上门自荐的第一家单位,就这样,靠着几份设计图纸的经验,靠着一个月在学校学到那点皮毛,硬是捞到了试用的机会,对待面试用的原则是努力学习,做到人家觉得你不行不要你为止。。。。。后面就不说了,基本有试用的机会,然后你又会做些,基本上留下来,毕竟刚开始不会有高难度的东西给你做的,可能是我在那个乙级院的时候觉得自己设计不怎好,级专注把图画好,所以我的图纸表达工整详细,这也许也是可以蒙人的,反正到了这边就没有人当你是新手!于是真正的独立结构设计开始上路了
四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2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 积分
重庆市房屋建筑施工图审查人员资格培训讲义(结 构)
一讲 建筑工程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
1.1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专业设计文件应包括结构计算书和设计图纸。结构计算书用于内部归档和施工图审查。
1.2 结构计算书
1.一般情况下,结构计算书应有手算和电算两部分内容,较简单的工程也可仅有手算计算书。
2.采用手算的结构计算书,应给出构件平面布置简图和计算简图;内容应完整、清楚、整洁、计算步骤要条理分明,引用数据要有可靠依据,引用的图表和计算公式应注明来源,构件的编号、计算结果应与图纸一致。
3.用电算时,应在计算书中注明所采用的计算程序名称、代号、版本及编
制单位,计算程序必须经过有效鉴定,电算结果应经分析判断认可,总体输入信息、几何简图、荷载简图、配筋简图及各种计算结果输出应整理成册。
4.用标准图时,应根据图集的说明,结合工程进行必要的核算和选用工作。
5.采用重复利用图时,应根据工程实际,尤其是地基情况进行必要的核
算和修改。
6.所有的计算书应校审(留有校审痕迹),整理成册,设计、校对审核人
分别在计算书封面上签字,并加盖设计单位公章。
1.3 图纸目录
应按图纸序号排列,先列新绘制图纸,后列选用的重复利用图或标准图,在目录的首页上应有项目和专业负责人、设计人的署名及签字。
1.4 设计说明
每一单项工程应编写一份设计总说明,多子项工程宜编写统一的设计总说明。简单的小型单项工程,设计总说明的内容可分别写在基础平面图和结构平面布置图上。
设计总说明应包括以下各项内容:
1.本工程结构设计的主要依据;如已批准的初设文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主要设计规范等。
2.设计±0.000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值。
3.图纸中标高的单位、尺寸的单位。
4.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
5.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场地类别、地基土的液化等级。
6.人防工程的抗力等级。
7.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扼要说明有关地基概况,对不良地基的处理措施及有关技术要求。
8.对不确定或有可能改变使用功能、与荷载规范取值不同、荷载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有特殊设备等应注明该楼面所取荷载标准值,一般情况按荷载规范规定取值。
9.所选用结构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性能、强度等级、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的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接长方法、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锚具种类、型号、预留孔做法、施工制作要求及锚具防腐措施等,并对某些构件或部位提出特殊要求。
10.对水池、地下室等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应说明抗渗等级,需作试漏的提
出具体要求。
11.说明所采用的通用做法和标准构件图集;如有特殊构件需作结构性能检
验时,应说明检验的方法和要求。
12.施工中应遵循的施工规范和注意事项,如后浇带的设置,高楼与裙房施
工先后顺序,转换层,挑梁施工支撑要求,沉降观察等。
1.5 基础平面图
应绘出以下内容:
1.依据建筑底层或地下室平面图绘出定位轴线和结构需要的插入轴线。
2.基础外轮廊线与基础梁的位置、尺寸、底标高与定位尺寸,基础与基础
梁的编号,基础底标高不同时的放坡示意。
3.结构承重墙垛、柱的位置与尺寸、代号(当为混凝土结构时,此项可另绘平面图,并注明断面变化关系尺寸)。
4.地坑和已定设备基础的平面位置、尺寸、标高,无地下室时±0.000标高以下的预留孔与埋件的位置、尺寸、标高。
5.沉降观测要求及测点布置(应附测点构造详图)。
6.桩基,应绘出桩位平面位置及桩承台的平面尺寸,桩的入土深度、沉桩的施工要求、试桩要求和基桩的检测要求,注明单桩的允许极限承载力值(桩位图宜单独绘制)。
7.当采用复合地基时,作为地基处理方法之一,一般由工程中标的有资质的地基基础公司按建筑结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施工。设计人员宜提供上部结构和基础形式,并提出复合地基的处理范围、深度,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等参数和检测要求。
8.附注说明:本工程±0.000标高所对应的绝对标高值,基底或桩端进入的土层及深度,基底及基槽回填土的处理措施与要求,地基的承载能力,以及对施工的有关要求等。
1.6 基础详图
1.刚性基础:应绘出剖面、大方脚、基础圈梁、防潮层,并标注尺寸、标高及定位尺寸。
2.扩展基础(即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应绘出平、剖面及配筋,标注总、分尺寸、标高及定位尺寸、基础垫层等。
3.桩基:除绘出承台梁剖面或承台板平、剖面、配筋、标注总、分尺寸、标高及定位尺寸、垫层外,还应绘出桩构造详图(可另图绘制)及桩与承台的连接构造详图。
4.筏基、箱基:应按照现浇楼面梁、板详图的方法表示,但要绘出承重墙、柱的位置。当要求设后浇带时应表示其平面位置并绘制构造详图。对箱基和地下室基础,应绘出钢筋混凝土墙的平、剖面及其配筋,当预留孔洞、预埋件较多或复杂时,可另绘墙的模板图。
5.基础梁:按现浇楼面梁详图方法表示。
6.附注说明:基础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强度等级、抗渗等级、垫层材料、杯口填充材料、钢筋保护层厚度及其它对施工的要求。
注:对形状简单、规则的刚性基础和扩展基础,也可用列表方法表示。
1.7 结构平面布置图
1.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对于砌体结构(包括各种砖和其他砌块的砌体结构)与钢筋(骨)混凝土框架结构、底框结构的多层建筑,以及框架、框剪、剪力墙、筒体结构的高层建筑,均应绘制各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及屋面结构平面布置图。具体内容为:
1)绘出与建筑图一致的定位轴线(可加入结构需要的插入轴线)及梁、柱、承重墙、抗震构造柱等定位尺寸,并注明其编号和楼层结构标高。
2)注明预制板的跨度方向、板号、数量及板底标高,标出预留洞大小及位置;预制梁、洞口过梁的位置和型号、梁底标高。
3)现浇板应注明板号、板厚、板面标高、配筋(亦可另绘放大比例的配筋图,必要时应将现浇楼面模板图和配筋图分别绘制),标高或板厚变化处绘局部剖面,有预留孔、埋件、已定设备基础时应示出规格与位置,洞边加强措施,当预留孔、埋件、设备基础复杂时亦可放大另绘。
4)有圈梁时应注明位置、编号、标高,可用小比例绘制单线平面示意图。
5)楼梯间可绘斜线注明编号与所在详图号。
6)电梯间应绘制机房结构平面布置(楼面与顶面)图,注明梁板编号、板的厚度与配筋、预留洞大小与位置、板面标高及吊钩平面位置与详图。
7)屋面结构平面布置图内容与楼层平面类同,当结构找坡时应标注屋面板的坡度、坡向、坡向起终点处的板面标高,当屋面上有留洞或其他设施时应绘出其位置、尺寸与详图,抗震设防时的女儿墙构造柱的位置、编号及详图。
8)当选用标准图中详图时,应在平面图中注明详图索引号。
2.单层空旷房屋:有天桥(含吊车)的房屋应绘制构件布置图及屋面结构布置图,当支撑布置可选用标准图集时,应在图中注明其编号,否则,应绘制支撑布置及详图;无天桥的简单房屋,可将构件布置图与屋面结构布置图合并。
四星助理工程师, 积分 2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9 积分
1)构件布置应表示柱网轴线关系,墙、柱、天桥、过梁、门樘、雨蓬、柱间支撑、连系梁等的布置、编号、构件标高及详图索引号,并加注有关说明等。
2)屋面布置图应表示柱网轴线关系(不绘墙、柱)、屋面承重结构的位置及编号、屋盖支撑系统布置及编号、预留孔洞的位置、尺寸、节点详图索引号,有关的附注说明等。
1.8 钢筋混凝土构件详图
1.现浇构件(现浇梁、板、柱及墙等详图)应绘出:
1)纵剖面、长度、定位尺寸、标高及配筋情况,梁和板的支座情况;整体浇
捣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应绘出曲线筋索形长度及锚固详图。
2)横剖面、定位尺寸、配筋;预应力混凝土中预应力筋的定位尺寸。
3)剪力墙可视不同情况增绘立面。
4)若钢筋较复杂不易表示清楚时,宜将钢筋分离绘出。
5)若有预留洞,预埋件时,应注明位置、尺寸、标高、洞边配筋及预埋件编号等。
6)曲梁或平面折线梁宜增绘平面图,必要时可绘展开详图。
7)对现浇结构的梁、柱、墙可采用:“平面整体表示法”绘制,纵、横向梁宜分二幅平面绘制。
8)补充说明:除总说明已叙述外的需特别注明的内容。
2.预制构件(预制梁、板、柱、墙等详图及复杂的预制梁垫)应绘出:
1)构件模板图,表示模板尺寸、轴线关系、预留洞及预埋件位置、尺寸、预
埋件编号、必要的标高等;后张预应力构件尚需表示预留孔道、锚固端等。
2)构件配筋图,纵剖面表示钢筋形式、曲线预应力筋的位置、箍筋直径与间距,钢筋复杂时宜将钢筋分离绘出;横剖面注明断面尺寸、钢筋规格、数量等。
3)附注说明:需作补充说明的内容。
注:对形式简单、规则的现浇或预制构件,在满足上述规定前提下,可用列表法绘制。
1.9 节点构造详图
1.按抗震设计的现浇框架、剪力墙、框剪结构,均应绘制节点构造详图(尽可能采用标准设计通用详图集),如节点核芯区内配筋、符合抗震要求的钢筋接头和锚固、填充墙与梁、柱、承重墙的锚拉、构造柱与墙体的锚拉、女儿墙构造等。
2.预制框架或装配整体框架的连接部分,梁、柱与墙体锚拉等详图。详图应绘出平、剖面,注明相互关系尺寸,与轴线关系,构件代号、连接材料、附加钢筋(或埋件)的规格、型号、性能、数量,并注明连接方法以及对施工安装、后浇混凝土的有关要求等。
3.附注说明:需作补充说明的内容。
1.10 其他图纸
1.楼梯图:应绘出每层楼梯结构平面布置及整体剖面图,注明尺寸、构件代号、标高;梯梁、梯板详图(可用列表法绘制)。
2.预埋件:应绘出其平面、侧面,注明尺寸、钢材和锚筋的规格、型号、性能、焊接要求。
3.特种结构和构筑物:如水池、水箱、烟囱、烟道、室外管架、挡土墙、筒仓、大型或特殊要求的设备基础、工作平台等,均宜单独绘图;应绘出平面、特征部位剖面及配筋,注明轴线关系、尺寸、标高、材料品种和规格、性能。
1.11 建筑幕墙
建筑幕墙的结构设计一般由工程中标的有资质的幕墙公司按建筑设计要求进行,根据幕墙公司提供的图纸,结构设计人员宜审查幕墙与主体结构连接的安全性、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建筑幕墙的结构设计文件应有:
1.按有关规范规定,幕墙构件在竖向、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设计计算书。
2.施工图纸:
1)封面、目录。
2)幕墙构件平面布置图,图中标注墙面材料、竖向和水平龙骨(或钢索)
材料的品种、材质、规程。
3)墙材与龙骨、各向龙骨间的安装、连接详图。
4)主龙骨与主体结构连接的构造详图及连接件的品种、材质、规格。
1.12 钢结构
钢结构施工图应能满足加工制作单位据此完成构件制作图的要求。钢结构施工图的绘制可采用单线绘制的构件布置图及安装节点详图的方法表示。对于较复杂的结构构件,如桁架、格构式梁、柱、网架、支撑等,可补充绘制构件详图,注明所用钢材及连接件的型号、规格、性能。
图纸内容除同其他结构类似外,尚应有:
1.基础详图中应表达钢柱与下部混凝土构件的连结构造详图。
2.结构构件平面(包括各层楼层、屋面)布置图,注明轴线关系、标高、
构件的位置及编号、节点详图索引号等。
3.构件详图:
1)简单的型钢梁、柱可用统一详图和列表表示,注明构件尺寸、钢材型号、
规格、加劲肋做法、焊条型号、焊接方法、焊缝长度和厚度,连接节点详图,施工、安装要求。
2)格构式梁、柱、支撑应绘出平、剖面(必要时加立面)、与定位尺寸、总、分尺寸、注明单构件型号、规格,组装节点和其他构件连接详图。
3)空间网架应绘出上、下弦杆平面、关键剖面、与轴线关系、总、分尺寸,单构件型号、规格、控制标高、节点详图和安装就位详图、施工要求。
第二讲 地基、基础设计施工图审查要点
1.基础选型、埋深和布置是否合理,基础底面标高不同或局部未达到勘察报告建议的持力层时结构处理措施是否得当。
2.人工地基的处理方案技术要求是否合理,施工、检查及验收要求是否明确。
3.桩基类型选择、桩的布置、试桩要求、成桩方法、终止沉桩条件、桩的检测及桩基的施工质量验收要求是否明确。
4.是否要进行沉降观测,如要进行观测,沉降观测的措施是否落实,是否正确。
5.深基础施工中是否提出了基础施工中施工单位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基坑开挖和工程降水时有无消除对毗邻建筑物影响及确保边坡稳定的措施。
6.对有液化土层的地基,是否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液化等级,结 合具体情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液化土中的桩的配筋范围是不符合GB第4.4.5条的要求。
7.地下室顶板和外墙计算,采用的计算简图和荷载取值(包括地下室外墙的地下水压力及地面荷载等)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计算方法是否正确;有人防地下室时,要注意审查基础结构是人防荷载控制还是建筑物地荷载控制。
8.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是否对下卧层进行了强度和变型验算。
9.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是否正确,群桩的承载力计算是否正确;桩身混凝土强度是否满足桩的承载力设计要求;当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超过基桩的沉降时,应根据JGJ94-94第5.2.14条考虑桩侧负摩阻力。
10.筏形基础的设计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见GB第8.4.10~8.4.13
11.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桩基沉降验算、高层建筑高层部分与裙房间差
异沉降控制和处理是否正确。
12.基础设计(包括桩基承台),除抗弯计算外,是否进行了抗冲切及抗剪切
验算以及必要时的局部受压验算,见GB第8.2.7条、8.3.1
条、8.3.2条、8.5.15~8.5.20条及8.4节等。
13.人防地下室结构选型是否正确,设计荷载取值、计算和构造是否符合规
14.天然地基基础是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第4.2.2条进
行抗震验算。
15.地下室墙的门(窗)洞口是否按计算设置了地梁;地下室设置的隔墙是
否进行了计算,其计算简图、荷载取值、受力传力路径是否明确合理。
第三讲 多层砌体结构、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
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3.1 多层砌体结构
3.1.1 结构布置和设计
一、 房屋的总高度、层数是否满足抗震规范GB第7.1.2条强制
性条文的规定。在层数和高度的计算方面应明确如下若干具体规定:
1.关于房屋总高度的计算,仍然沿用自室外地坪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标高,
或至檐口标高。此地所指室外地面为室外的自然地坪面。若高坡地面,则应从低处计算;同时,此地所指檐口为至平顶屋面的檐口高度;而不是坡屋面的檐口。
2.半地下室应从室内地面算起,即半地下室应作为一层考虑。当半地下室开有窗洞设有完整的窗井时,如窗井两侧的墙系由内横墙延伸至室外窗井,并有挡土墙形成封闭的窗井,此时已将半地下室的面积扩大,即可将半地下室视为上部墙体的嵌固端。同时半地下室的楼盖为现浇楼盖。此时可不将半地下室当作一层,此时的总高度可从室外地坪算起。
3.全地下室的高度计算,可从室外地坪算起。因为全地下室墙体基本埋于地下,楼盖顶板低于或高于室外地坪,且无窗洞时,可视全地下室在地震作用时与土体共同工作,而无动力放大作用。因此可以不作为一层计算。
4.对带搁楼的坡屋面的计算。总高度应计算到搁楼层山尖墙的1/2标高处。同时,应将搁楼层当作一层计算。
但搁楼的设置比较复杂,有的搁楼层高度不高,且不住人,只是作为屋架内的一个空间。此时搁楼层可不作为一层考虑。但有的搁楼层空间较高,设计作为居室的一部分,当然这样的搁楼层自然应当作为一层考虑。
亦有的搁楼在顶层屋面上,只占一部分面积,即只有部分搁楼作为居住或活动场所。此时搁楼层是否应作为一层考虑,应区别不同情况对待。如搁楼层占总的顶层面积的百分比;搁楼层的结构形式;搁楼层高度等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
5.考虑到某些地区要求室内外有较大的高差,主要为防潮或其他用途,此
时在总高度计算时有可能超过规定,但层数上不超。因此,对室内外因功能需要而有较大高差达到600mm时,则在总层数不变的情况下,总高度可以增加1m。
6.对于横墙较少房屋,规范具体规定了在同一层内,凡开间大于4.2m的房间面积数超过本层面积的40%时,此时可认为该建筑为横墙较少的建筑。
对于此类建筑,房屋层数应降低一层,高度降低3m。
7.对于横墙很少的多层砌体房屋,一般指比教学楼等横墙更少的建筑,在整栋建筑中均为会议室或开间很大的办公或其它用房。考虑到此类建筑的结构力特性的改变,作为砌体结构主要的抗侧力构件的墙体过少。因此,对于此类横墙很少的空旷砌体结构房屋,应根据具体工程情况现再适当降低层数和高度。
二、房屋的最大高宽比、各层层高、变形缝的设置(位置、间距、宽度)是否满足规范要求。(具体条文详见GB第7.1.3条、第7.1.4条、第7.1.7条、GB第6.3.1条、GB第7.3.2条)。
三、纵横墙平面布置是否均匀、对称、对齐,若没有达到,是否采取加强措施。沿竖向是否连续、传力路线是否清楚。
四、抗震横墙间距是否符合抗震规范GB第7.1.5条要求。
五、是否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结构体系,当墙体开洞较大或被竖向管道削弱时,是否对墙体采取加强措施。
六、楼梯间的位置是否合理,对有错层、空旷大房间的特殊处理是否满足规范要求。(GB第7.1.7条、第7.1.14条)。
七、砌体墙段的局部尺寸是否满足GB第7.1.6条要求,若未满足是否采取加强构造处理。
八、楼屋盖圈梁、构造柱、楼屋盖布置等是否满足规范要求。(GB第7.3节、第7.4节、第7.6节)。
3.1.2 计算与构造
一、多层砌体房屋的静力计算和抗震验算是否符合规范有关规定,抗震验算是否按二个主轴方向分别验算;计算程序选用是否正确。静力计算部分是否符合GB第4节有关规定,抗震验算部分是否符合GB第5节、第7节有关规定。
二、是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墙体及其控制截面按规范要求进行砌体构件的高厚比、受压、受剪、局部受压承载力及抗震抗剪强度验算。
三、圈梁、构造柱的构造和连接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现浇坡屋面及檐口受力是否明确。
四、悬挑构件是否满足抗倾覆计算并采取可靠的锚固措施,是否明确要求了施工中悬挑构件拆除底模支撑的条件;女儿墙选型是否合理,构造是否可靠。
五、承重墙梁中托梁混凝土强度等级、纵筋配筋率,抗剪箍筋、抗剪扭箍筋、附加箍筋、吊筋、腰筋,墙梁支承长度、托梁纵向钢筋锚固、托梁上墙体材料、厚度等构造要求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六、预制构件标准图选用是否正确,支承部位是否满足计算和构造要求。
七、局部薄弱部位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
3.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
3.2.1 结构布置和设计
一、 房屋总高度、总层数、高宽比是否满足规范限值规定。
二、底部纵横两方向的抗震墙间距是否满足规范规定,转换层上下层侧移刚
度的比值是否满足规范要求,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是否基本一致。
三、转换层以上墙体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是否对齐或基本对齐,纵横墙是否竖向连续。
四、底部框架及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的确定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五、底部框架楼盖是否采用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
六、底层框架的梁、柱、剪力墙、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截面尺寸、柱轴压比,配筋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七、上部砖房的结构布置、圈梁、构造柱及墙体布置是否符合规范GB第7.5节有关要求以及第2.1的有关要求。
3.2.2 计算与构造
一、结构抗震计算是否按规范规定进行,底层纵向、横向地震剪力设计值是否按规范要求乘以增大系数并全部由该方向的抗震墙承担,结构的总体受力分析计算软件是否适合底框结构计算。
二、底层框架砖房的框架部分设计、计算和构造措施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第四讲 多层与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4.1 结构选型及设计、重点审查内容:
一、结构类型是否满足最大高度限值规定要求,超限(超适用高度、高宽比限值、体型规则性,但不能同时超)高层建筑是否经过论证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二、平面形状和外形尺寸是否满足规范要求(GB第3.4.1条、第3.4.2条),结构体系是否为双向抗侧力结构,其布置、刚度、质量分布是否均匀对称,主体结构是否避免了铰接(GB第3.5.2条~3.5.5条)对非规则平面是否采取有效措施。抗侧力构件截面是否符合规范规定。建筑的抗震等级是符合规范要求(GB第6.1.2条)。
三、竖向布置高宽比控制、结构竖向构件的上下连续性及截面尺寸、强度等级的变化是否合理,竖向局部水平外伸或内缩及出屋面部分的结构处理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四、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楼板是否现浇,其厚度及配筋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GB第6.1.14条,附录E)。
五、剪力墙部分框支剪力墙(GB第6.1.8条、第6.1.9条),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布置、形式及间距是否合理;剪力墙结构及框支落地剪力墙和落地筒体的底部加强部位是否加强(第6.1.10条),落地剪力墙间距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框支梁是否按偏心受拉构件设计,转换层楼板是否采用双向上、下层配筋(附录E)。核心筒结构的高宽比,内筒与外筒间的距离,外筒柱距等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六、主楼与裙房的连接处理是否正确。结构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和构造是否符合规范要求(GB第6.1.4条)。当不设缝时是否采取有效措施。
七、转换层上下结构刚度变化是否符合规范要求,转换结构选型是否合理可 靠。
八、异形柱框轻结构(框架结构、框架--斜撑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选用是否符合《重庆市住宅建筑结构设计规程》DB50/的要求。
九、地下室结构构件如地下室底板、侧墙、柱、顶板的设置和选用是否能保证高层建筑埋深的有效性,是否有利于水平力的传递;其强度及裂缝宽度能否满足规范要求。
十、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梁、柱、剪力墙、板采用混凝土强度等级(GB第3.9.2条)、截面尺寸、配筋、配筋率、配箍率及配箍特征值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抽查),柱、墙轴压比控制是否满足规范要求(GB第6.3第~第6.7节)。
4.2 计算和构造重点审查内容:
一、 应审查所有计算采用软件的名称、版本和编制单位。
二、所采用软件的计算假定和力学模型是否符合工程实际。
三、计算输入的结构总体信息是否正确;输入的荷载是否正确(抽查)。
四、时程分析对地震波和加速度值等计算参数的取值是否正确。
五、薄弱层部位判别验算及处理措施是否正确。
六、转换层上、下部结构和转换结构的计算模型和采用的软件是否正确。
七、结构计算分析判断:结构周期、振型是否属于正常范围之内,各楼层剪
力系数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第5.2.5条),层间位移角是否满足规范规定(GB第5.5节)。
八、当高层建筑由于高宽比超限、岩石地基上基础埋深不足等情况下必须进行抗倾复验算时,计算倾复力矩和抵抗倾复力矩是否按规范要求取值。(高规JGJ3-91第4.3.2条)倾震力矩取设计值,抗倾覆力矩活荷取50%,恒荷取90%,抗倾覆力矩≥倾覆力矩。
九、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承受的地震倾复力矩是否大于结构总地震倾复力矩的50%,如不满足,框架抗震等级的确定是否考虑了这一因素。(GB第6.1.3条1款)。
十、转换层上下层的侧移刚度比是否满足规范要求,(GB第6.1.9 条3款),上下结构的连接、转换层结构的截面、配筋和构造是否安全可靠。(高规JGJ3-91第5.4.3条及新高规报批稿第10.2.8条,第10.2.9条)。
十一、对计算输出的超筋超限信息以及其它异常信息的特殊处理措施是否恰当。
第五讲 钢结构施工图审查要点
5.1 结构设计总说明
5.1.1对钢结构材料的要求
建筑钢结构采用的材料主要分为主材和辅材,其中主材主要指钢板、热轧型钢、冷弯薄壁型钢等;辅材指焊条、高强度螺栓、普通螺栓及各种栓钉连接件等。
(1)对主材材料的审查
由于执行了新的钢材牌号标准,新修订的《钢结构设计规范》将原推荐使用的3号钢、16Mn、15MnV分别改为用钢的牌号Q235、Q345、Q390代替,同时新增加了Q420钢。
按照新的钢材牌号标准,Q345钢包括旧标准的5种钢材,即16Mn、12MnV、14MnNb、16MnRE、18Nb;Q390钢包括了旧标准的3种钢材,即15MnV、15MnTi、16MnNb;而Q420钢则包括了旧标准的2种钢材,即15MnVN、14MnVTiRE。Q420钢是这次规范新推荐的钢种,强度较高。虽然Q420钢的统计资料尚不够充分,也没有足够的使用经验,但其中的15MnVN曾用于九江长江大桥。
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允许在有可靠依据时采用其它牌号的钢材(如国外进口钢材),但要求应符合该国相应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同时,要求在施工阶段应进行抽样复验。
对交货时有需要附加保证的项目,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中须加以特别说明。
(2)对辅材材料的审查要求
手工焊接采用的焊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钢焊条》GB/T5117或《低合金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选择的焊条型号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如Q235配E43型焊条,Q345配E50型焊条等。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或振动荷载且需要验算疲劳的结构,宜采用低氢型焊条。
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的焊丝和相应的焊剂应与主体金属力学性能相适应,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根据《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当不同强度的钢材连接时,可采用与低强度钢材相适应的焊接材料。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中应注明焊条、焊丝、焊剂等采用的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等。
② 普通螺栓
普通螺栓的材料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六角头螺栓 C级》GB/T5780和《六角头螺栓》(A级和B级)GB/T5782的规定。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中应注明普通螺栓采用的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等。
③ 高强度螺栓
高强度螺栓的材料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与技术条件》GB/T或《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的规定。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中应注明高强度螺栓的规格、型号、强度等级等。
④ 其它连接件(栓钉、锚栓等)
圆柱头焊钉(栓钉)连接件的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圆柱头焊钉》GB/T10433的规定。
锚栓可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中规定的Q235钢或《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1中规定的Q345钢制成。
5.1.2 施工质量要求
(1)《钢结构设计规范》按焊缝的质量检验方法将焊缝分为三个质量等级,
规定应根据结构的重要性、荷载特性、焊缝形式、工作环境以及应力状
态等情况分别选用不同的质量等级。一般承重结构的焊缝质量等级不应
低于二级。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中应注明焊缝采用的质量等级。
(2)摩擦型高强度螺栓依靠摩擦力传力,其摩擦面的处理方法直接影响到连
接的承载能力。因此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中除应注明高强度螺栓采用的规
格、型号、强度等级等以外,还应注明摩擦面的处理方法。
5.1.3 对防腐及防火的要求
(1) 钢结构防锈和防腐蚀采用的涂料、钢材表面的除锈等级等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和《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和
除锈等级》GB8923的规定。在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中中应注明所要求的钢
材除锈等级和所采用的涂料(或镀层)及涂(镀)层厚度、规格及型号
(2) 钢结构的防火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和《高层
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的要求,结构构件的防火保护层应根据
建筑物的防火等级对各不同的构件所要求的耐火极限进行设计。防火涂
料的性能、涂层厚度及质量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
通用技术条件》GB14907和现行标准《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CECS
24的规定。在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中应注明防火涂料的性能、涂层厚度及
质量要求等。
5.2多层与高层建筑钢结构
5.2.1 结构类型及适用高度
我国《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的主要对象是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其中明确规定了该规程的适用高度及结构类型。它考虑到了我国在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方面设计经验的欠缺以及高度过大带来的其它问题。原则上应该遵守。
5.2.2 钢结构体系及支撑或剪力墙的布置
多层及高层建筑钢结构的结构体系主要以抗侧力结构的类型来划分,抗侧力结构可以采用支撑结构体系、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或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等。但不论采用何种抗侧力结构体系,都要求其布置、刚度及质量分布均匀对称。当多层及高层建筑钢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作为抗侧力结构时,剪力墙设计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的有关规定。
5.2.3 对结构变形的要求
(1) 高层建筑钢结构在地震作用及风荷载作用下的侧移不宜超过《高层民用
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的规定。对于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要抗侧力构
件的高层钢结构的位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
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的有关规定,但在保证主体结构不开裂和装修材料
不出现较大破坏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
(2) 高层建筑钢结构在水平脉动风作用下,其水平运动加速度应满足《高层
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中对舒适感的要求。即在风荷载作用下的顺
风向与横风向顶点最大加速度应小于规范所给限值:
5.2.4 构件设计
高层建筑钢结构的梁、柱、钢板剪力墙、组合楼板及支撑结构构件应按《钢结构设计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的规定验算强度、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及刚度。其中对受压构件的计算长度取值,应区分无侧移和有侧移框架结构,分别选取不同的计算长度值。
对抗震设计的高层钢结构,还应满足《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中对强柱弱梁的要求。
5.2.5 连接节点设计
高层钢结构中梁柱连接节点、梁与剪力墙或支撑的连接节点以及柱脚节点的构造应与主体结构的计算模型(刚接、半刚性连接或铰接)相一致。对抗震设计的高层钢结构,还应满足《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中强节点弱构件的构造要求。
5.3大跨度房屋钢结构
5.3.1 结构体系及支撑布置
在大跨度房屋钢结构中,一般网架及网壳结构属于空间受力的结构体系,结构的选型及杆件的布置应保证结构为几何不变,同时,还必须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重型工业厂房及轻型门式刚架结构一般为平面受力结构体系。为了保证结构体系的空间稳定性,支撑系统的布置是关键。因此,应重点审查屋盖结构支撑系统和柱间支撑系统的布置是否合理、是否能保证整个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同时,墙架系统的设置及构造处理亦应具有合理性。
5.3.2 大跨度钢结构力学模型的建立
网架与网壳结构中,当采用不同的节点形式或者不同的节点连接构造时,其计算模型应有所不同。此外,当进行有限元分析时,对支座约束的处理必须与力学模型相符。对轻型屋面结构,还应注意验算在风吸力的作用下,网架与网壳结构中的杆件若产生反号,侧拉杆的长细比应按压杆长细比控制。
5.3.3 网架及网壳结构的审查要点
1.网架及网壳结构的杆件及配件材料(如焊接球、螺栓球、套筒、封板、
锥头、高强度螺栓、顶紧螺栓等)应满足规范对其的相应要求。此外,还应审查焊缝金属材料与母材金属材料是否相匹配,防腐措施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2.网架及网壳结构的杆件计算长度取值与采用的节点连接形式有关,应满足规范要求。组成杆件应满足强度、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及长细比的要求。
3.网架及网壳结构的连接节点是设计的关键,节点强度及稳定性应满足规范的要求,连接构造应保证传力的可靠,支座节点形式应合理,连接焊缝或螺栓应可靠。
5.3.4 重型工业厂房及轻型门式刚架结构的审查要点
1.重型工业厂房及门式刚架结构体系中框架梁、柱计算长度的选取应符合《钢结构设计规范》和要求,构件的强度、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及刚度计算应满足规范要求。
2.重型厂房及门式刚架结构体系中檩条、墙架系统的布置以及与主框架连接节点的构造应合理。梁与柱的连接节点、拼接节点以及柱脚与基础的连接节点设计和连接构造应合理,并满足规范中强制性条文的要求。
5.4 幕墙结构
5.4.1 幕墙结构的骨架设计
幕墙结构构件在重力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温度作用和主体结构位移影响下,应具有安全性。幕墙结构应按维护结构设计,不应承受主体结构的内力,骨架采用的型材材质应符合规范要求。组成幕墙骨架的结构构件应进行承载力验算,对横梁和立柱等主要受力构件,其截面厚度还应满足规范对最小壁厚的构造要求。
5.4.2 幕墙结构中玻璃及结构胶设计
玻璃幕墙使用的材料应采用安全玻璃。非抗震设计的玻璃幕墙,在风力作用下玻璃不得破损;抗震设计的玻璃幕墙,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经修理后幕墙仍可使用。幕墙玻璃必须进行承载力验算,同时还需计算其温度应力,其最大应力值应满足规范要求。
用于连接幕墙玻璃与骨架结构的结构硅酮密封胶应采用与接触材料相容的材料,其黏结宽度及厚度应由计算确定并满足规范规定的构造要求。结构硅酮密封胶中的应力计算须考虑荷载或作用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5.4.3 幕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设计
幕墙结构的立柱宜直接连接在主体结构上,并使其处于受拉工作。幕墙结构与主体结构间的连接设计必须保证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相对于主体结构的位移能力。连接件应进行承载力计算,且连接件与主体结构的锚固强度应大于连接件本身的承载力设计值。
5.5 玻璃屋顶结构
5.5.1 玻璃屋顶结构的骨架设计
玻璃屋顶的骨架结构在重力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温度作用和主体结构位移影响下,应具有安全性。骨架结构一般按檩条设计,不应承受主体结构的内力,骨架采用的型材材质应符合规范要求。骨架的结构构件应进行承载力、刚度等验算。
5.5.2 玻璃屋顶结构中玻璃及结构胶设计
玻璃屋顶使用的材料应采用安全玻璃,当采用半钢化夹层玻璃和钢化夹层玻璃时,夹层胶片厚度应满足规范要求。非抗震设计的玻璃屋顶,在风力作用下玻璃不得破损;抗震设计的玻璃屋顶,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经修理后仍可使用。玻璃必须进行承载力和刚度验算,同时还需计算其温度应力,其最大应力值应满足规范要求。
用于连接玻璃屋顶与骨架结构的结构硅酮密封胶应采用与接触材料相容的材料,其黏结宽度及厚度应满足构造要求。
5.5.3 玻璃屋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设计
玻璃屋顶结构的骨架应直接连接在主体结构上。骨架结构与主体结构间的连接设计必须保证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相对于主体结构的位移能力。连接件应进行承载力计算,且连接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强度应大于连接件本身的承载力设计值。
相关专题:
8-1(商易宝)
8-2(英才网)
8-3(媒体广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檐口高度怎么计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