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祖传药方百年药方,治疗女性乳腺疾病,效果佳,寻找合作伙伴,非城勿扰,QQ641451624

百度贴吧提示信息很抱歉,该吧被合并您所访问的贴子无法显示。系统将在秒后,自动跳转到严正声明:凡符合法律规定的投诉请求,百度将依法予以处理,且不收取任何费用。请采取正常投诉途径投诉,切勿相信不法分子收费删贴的欺诈行为。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乳腺癌会致命吗?
乳腺癌会致命吗?
08-11-23 & 发布
乳癌是女性乳房内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系源于乳腺的上皮组织(乳癌),少数可源自乳房的各种非上皮组织(各种肉瘤)。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在世界上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以西方国家发病率为高(尤其在美国,已占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而东南亚国家的发病率较低;在我国,据统计报导,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人群发病为23/10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 病因 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绝经前和绝经后雌激素是刺激发生乳腺癌的明显因素;临床资料统计,乳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其中又以45~49岁(更年期)和60~64岁最多见。对雌激素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雌酮和雌二醇具有致癌作用,且以前者作用最强,雌三醇无致癌性。有些学者认为,未婚、未育或未哺乳的妇女乳癌发病率较高,但另有统计结果则否定了上述观点,故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尚存在很大争议。据报导,高脂饮食和肥胖的妇女,乳癌患病率较高。此外,遗传以及某些乳房良性疾病,如乳房囊性增生病、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亦与乳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病理类型 乳癌的病理分类方法较多,从临床实际出发,比较简明,实用的方法是按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分化低的和分化高的两大类。 1.分化低的乳癌:特点是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 (1)硬癌:此型最多见,约占总数的2/3。切片见癌细胞较少,体积也较小,呈条索状和片状排列;其间纤维组织较多。临床特点是肿块较小,质地坚硬;恶性程度高,早期即有转移。 (2)髓样癌:此型较少见。切片见癌细胞较多,体积也较大,排列紧密,索、片状分布;细胞间纤维间质甚少。临床特点是肿块较大,质地较软,易发生溃疡;恶性程度高,早期常有转移。 (3)弥漫性癌(亦称炎性癌):很少见。切片见癌细胞呈弥漫性增长,皮肤内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内充满大量的癌细胞并可形成癌细胞栓子;细胞间纤维间质极少,有明显的水肿及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等。此型乳癌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主要特点为皮肤呈明显水肿,色多暗红,肿瘤发展迅速而常累及整个乳房,没有明显的局限性肿块可扪及;有时可表现为患乳皮肤干燥,弥漫性鳞屑,增厚如铠甲,故也有称铠甲癌者。此型癌多见于青年妇女,恶性程度极高,转移早而且广,往往初诊时就发现有远处转移,预后极差,多在短期内死亡。 (4)粘液癌(亦称胶样癌):很少见。肿块切面呈胶冻样半透明状;切片见癌细胞数不多,周围伴有多量粘液,临床特点是肿块生长缓慢,转移较晚。 2.分化高的乳癌:特点是肿瘤细胞分化高而恶性程度较低。 (1)腺癌:较少见,起源于腺泡或小乳管。癌细胞排列呈腺样结构。临床特点:肿块常偏大,恶性程度中等,转移较晚。 (2)导管癌(亦称管内癌):不常见,起源于中、小乳管。切片可见很多极度增生的乳管样组织,管腔内充满癌细胞,中心部分癌细胞可发生坏死。肿块切面可见灰白色半固体状颗粒物质充满小管腔,可挤压出牙膏状物,尤如粉刺内容物,故又名粉刺癌。此型癌恶性程度低,转移晚。 (3)乳头状癌(亦称乳头状腺癌):不常见,起源于靠近乳头的大乳管。亦可由乳管内乳头状瘤恶变形成。此型癌病程较长,肿块较大,有时有囊性变。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 (4)湿疹样癌(亦称Paget氏乳头病):很少见,起源于乳头内的大乳管。癌细胞呈空泡状,在乳头、乳晕的表皮深层浸润发展。临床特点是乳头、乳晕周围皮肤搔痒、粗糙,或皮肤增厚、轻度糜烂,伴有灰黄色痂皮等。此型癌恶性程度低,淋巴转移很晚。 转移途径 1.直接浸润:直接侵入皮肤、胸肌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 2.淋巴转移:可经乳房淋巴液的各引流途径扩散。其中主要的途径为:(1)癌细胞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入同侧腋窝淋巴结,进而侵入锁骨下淋巴结以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的癌细胞。又可经胸导管(左)或右侧淋巴导管侵入静脉血流而向远处转移。(2)癌细胞向内侧侵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之后可经同样途径血行转移。上述的两个主要淋巴转移途径中,一般以前者居多;后一途径的转移虽较少,但一经发生则预后较差。据国内有关资料报导,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约为60%,胸骨旁淋巴结转率为30~35%。另外,乳癌原发部位与转移途径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大多(80%)在乳房的外侧象限;有胸骨旁淋巴结转移者,原发 灶则大多(70%)在乳房内侧象限。 3.血液转移:乳癌细胞经血液向远处转移者多发生在晚期,但基于对乳癌术后病人远期疗效的调查和统计,有学者认为乳癌的血行转移可能在早期即已发生,其以微小癌灶的形式隐藏在体内,成为日后致命的隐患。癌细胞除可经淋巴途径进入静脉,也可直接侵入血液循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在骨转移中,则依次为椎骨、骨盆和股骨。好发血行转移是乳腺癌突出的生物学特征,这是本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乳腺癌防治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临床表现 乳癌位于外上象限的最多见(45~50%),其次是乳头、乳晕区(15~20%)和内上象限(12~15%)。最早的表现是患乳出现单发的、无痛性并呈进行性生长的小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楚,活动度差。因多无自觉症状,肿块常是病人在无意中(如洗澡、更衣)发现的。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刺激和乳头溢液。 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的改变,出现一系列体征。如癌组织累及连接腺体与皮肤的Cooper氏韧带,使之收缩并失去弹性,可导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乳头的癌肿因侵及乳管使之收缩,可将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乳头深部的肿瘤可因侵入乳管而使乳头内陷。癌肿较大者,可使整个乳房组织收缩,肿块明显凸出。癌肿继续增长,表面皮肤可因皮内和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而引起局部淋巴水肿,由于皮肤在毛囊处与皮下组织连接紧密,淋巴水肿部位可见毛囊处出现很多点状凹陷,形成所谓&桔皮样&改变。这此都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乳癌发展至晚期,表面皮肤受侵犯,可出现皮肤硬结,甚者皮肤破溃形成溃疡,此种恶性溃汤易出血,伴有恶臭,经久不愈,边缘外翻似菜花状。癌肿向深层侵犯,可侵入胸筋膜、胸肌,致使肿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 乳癌的淋巴转移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初为散在、无痛、质硬,数目较少,可被推动;以后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增多,互相粘连成团,与皮肤或腋窝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如腋窝主要淋巴管被癌细胞栓塞,可出现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胸骨旁淋巴结位置较深,通常要在手术中探查时才能确定有无转移。晚期,锁骨上淋巴结亦肿大、变硬。少数病人可出现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殊形式的乳癌,其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一般乳癌有所不同,如炎性乳癌和乳头湿疹样癌。 炎性乳癌:一般发生在青年妇女,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此型癌发展迅速,病程凶险,可在短期内迅速侵及整个乳房,患乳淋巴管内充满癌细胞栓子。临床特征是患乳明显增大,皮肤充血、发红、发热犹如急性炎症。触诊扪及整个乳房肿大发硬,无明显局限性肿块。癌细胞转移早且广,对侧乳房亦常被侵及。预后极差,病人常在发病后数月内死亡。 乳头湿疹样癌: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原发病灶在乳头区的大乳管内,逐步移行至乳头皮肤。初期症状是乳头刺痒、灼痛;呈变性湿疹样改变,乳头和乳晕皮肤发红、糜烂、潮湿,有时覆有黄褐色的鳞屑样痂皮;揭掉痂皮又出现糜烂面。病变皮肤发硬,边界尚清。随病变发展,可出现乳头凹陷、破损。淋巴结转移出现很晚。 诊断与鉴别诊断 乳癌在乳房肿块中所占比例很大,加之不少良性肿块也有恶变的可能,故对女性乳房肿块应倍加警惕,仔细检查, 以防漏诊或误诊。在检诊病情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1)有重要意义的病史述及;(2)肿块的性质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3)有特定意义的局部或全身体征;(4)区域淋巴结的情况等。对于性质待定而高度可疑癌肿的乳房肿块,活组织检查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乳癌的临床分期,旨在表达乳癌发展的不同程度和阶段;以便有依据地选择治疗措施和概略地估计预后。 TNM国际分期法:以 T(原发癌瘤)、N(局部淋巴结)、M(远处转移)三个字母的右下角可再附加0、1、2、3、4等数字以表示其变化的程度和某一癌瘤的目前临床情况。1988年修定的方案已纳入我国卫生部编订的乳癌诊治规范,内容如下: T0:乳腺内无或未触及癌瘤。 Tis:原位癌(非浸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癌) T1:癌瘤直径≤2cm,无乳头内陷,无皮肤粘连、无胸大肌和胸壁粘连。 T2:癌瘤直径&2cm ≤5cm,可有轻度的皮肤粘连和乳头内陷,但无胸大肌和胸壁粘连。 T3:癌瘤直径>5cm,皮肤明显粘连。 T4:癌瘤大小不计,已直接侵犯胸壁和皮肤。 N0: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N1:同侧腋窝触及淋巴结,直径≤2cm。 N2:同侧腋窝淋巴结直径>2cm,融合成块或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 N3: 同侧锁骨下或锁骨上有可能触及的淋巴结;上肢水肿。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分期: Ⅰ期:癌肿<2cm,无腋淋巴转移。 Ⅱ期 :癌肿<5cm,已有腋淋巴转移。 Ⅲ期:凡癌组织有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或患侧上肢有水肿者。 Ⅳ期:凡癌组织发生远距离转移者。 治疗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措施较多,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目前大都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乳腺癌的手术疗法已有百年历史,目前仍是乳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且对早期尚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癌疗效最为满意,据统计,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0%左右。关于乳腺癌的手术范围近年来有许多改进,由于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提高疗效,目前倾向于尽量保留乳腺的小范围手术,并视病情采取综合治疗,以期减少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传统的乳癌根治术是将整个患侧乳房、胸大肌、胸小肌及同侧腋窝淋巴脂肪组织整块切除;由于位置在内侧象限的癌肿,胸骨旁淋巴结癌转移机率较大,因而产生了乳癌的扩大根治术式;即在根治术的基础上,切除患侧的第2~4肋软骨及相应的肋间肌,将胸廓内动、静脉及胸骨旁淋巴结链一并清除。大量的国内外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提示:乳腺癌根治切除或扩大根治切除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病人的五年或十年生存率.目前人们认为乳癌的手术预后较多的决定于癌肿的生物学特性和机体的免疫反应,尤其是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为此,目前外科多采用保留胸肌的改良根治术,即将患乳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近年又新兴起了对早期乳癌施行保留乳腺的部分乳房切除术,术后辅以局限性放疗;有报导认为具有与改良根治性手术相同的效果。此术式目前国内尚未作为常规术式施行。 有关乳癌术式的选择,以下方案可作为一般临床参考:根据临床分期,对于Ⅰ期和Ⅱ期尚无淋巴结肿大者,可采用改良根治切除术,术后根据有无淋巴结癌转移,决定是否加用放射治疗。对于Ⅱ期晚及Ⅲ期乳癌,可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及范围,决定是否加用放疗和化疗,对于Ⅲ期晚的乳癌;或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年老体弱、合并其它疾病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者;或局部病灶晚期破溃、出血者,可选择患乳单纯切除的姑息性手术,术后可配合放疗或化疗。对于Ⅳ期乳癌则不宜施行手术,可根据情况采用内分泌药物、化学药物治疗,必要时辅以放射治疗。 2.放射治疗:通常用于手术后,以防止局部复发。如手术后证实已有淋巴结转移,应于术后2~3周,在锁骨上、胸骨旁或腋窝区等进行放射治疗。对于晚期乳癌的放射治疗,可使瘤体缩小,有的甚至可使不宜手术的乳癌转移为可手术切除。对于孤立性的局部复发病灶,以及乳癌的骨骼转移灶均有一定的姑息性疗效。但对早期乳癌确无淋巴转移的病人,不必常规进行放射治疗,以免损害人体免疫功能。 3.激素治疗:激素治疗的效果与病人的年龄,特别是是否绝境有密切关系.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比化学治疗少,疗效较持久,凡不宜手术或放射治疗的原发晚期乳癌,雌激素受体测定阳性者,可单独或合并内分泌治疗。激素的效用与患者的年龄,特别是否已经绝经有很大关系,故所用药物及手段因月经情况而异。绝经前(或闭经后5年以内)患者的治疗:(1)去势疗法:包括手术去势(卵巢切除)和放射去势(X线照射卵巢);(2)激素药物疗法:丙酸睾丸酮,100毫克肌注,每日1次,连用5次后,减为每周3次,视症状缓解情况及全身反应。可减量使用,持续4个月左右,如用药6周无效,可停用;三苯氧胺,20毫克口服,1次/日。对于绝经后(闭经5年以上)患者的治疗,根据需要,选用以下药物:三苯氧胺10毫克口服,2次/日;乙烯雌酚1~2毫克口服,3次/日。 4.化学药物治疗:对乳癌病人的大量长期随访发现,凡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虽经手术后放疗,五年内仍有2/3的病人出现癌复发。若受侵犯的淋巴结达到或超过4个,则复发率更高;从而提示大多数病人在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时,实际上已有血运性播散存在。因此,化学药物抗癌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5-氟脲嘧啶,噻替哌。近年多采用联合用药,如CMF化疗方案,即环磷酰胺、氨甲喋呤、5-氟脲嘧啶,一般可降低术后复发率40%左右,但要求连续应用5~6个疗程,旨在癌细胞的不同增殖周期予以杀灭。接受化疗者应无明显的骨髓抑制,白细胞&40000/ mm3 红蛋白&80g/L,血小板&50×109/L。 化疗期间应经常检查肝功能和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计数降至3000/mm3以下,应延长间隔时间,必要时甚至停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乳癌是女性乳房内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系源于乳腺的上皮组织(乳癌),少数可源自乳房的各种非上皮组织(各种肉瘤)。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在世界上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以西方国家发病率为高(尤其在美国,已占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而东南亚国家的发病率较低;在我国,据统计报导,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人群发病为23/10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 病因 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绝经前和绝经后雌激素是刺激发生乳腺癌的明显因素;临床资料统计,乳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其中又以45~49岁(更年期)和60~64岁最多见。对雌激素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雌酮和雌二醇具有致癌作用,且以前者作用最强,雌三醇无致癌性。有些学者认为,未婚、未育或未哺乳的妇女乳癌发病率较高,但另有统计结果则否定了上述观点,故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尚存在很大争议。据报导,高脂饮食和肥胖的妇女,乳癌患病率较高。此外,遗传以及某些乳房良性疾病,如乳房囊性增生病、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亦与乳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病理类型 乳癌的病理分类方法较多,从临床实际出发,比较简明,实用的方法是按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分化低的和分化高的两大类。 1.分化低的乳癌:特点是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 (1)硬癌:此型最多见,约占总数的2/3。切片见癌细胞较少,体积也较小,呈条索状和片状排列;其间纤维组织较多。临床特点是肿块较小,质地坚硬;恶性程度高,早期即有转移。 (2)髓样癌:此型较少见。切片见癌细胞较多,体积也较大,排列紧密,索、片状分布;细胞间纤维间质甚少。临床特点是肿块较大,质地较软,易发生溃疡;恶性程度高,早期常有转移。 (3)弥漫性癌(亦称炎性癌):很少见。切片见癌细胞呈弥漫性增长,皮肤内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内充满大量的癌细胞并可形成癌细胞栓子;细胞间纤维间质极少,有明显的水肿及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等。此型乳癌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主要特点为皮肤呈明显水肿,色多暗红,肿瘤发展迅速而常累及整个乳房,没有明显的局限性肿块可扪及;有时可表现为患乳皮肤干燥,弥漫性鳞屑,增厚如铠甲,故也有称铠甲癌者。此型癌多见于青年妇女,恶性程度极高,转移早而且广,往往初诊时就发现有远处转移,预后极差,多在短期内死亡。 (4)粘液癌(亦称胶样癌):很少见。肿块切面呈胶冻样半透明状;切片见癌细胞数不多,周围伴有多量粘液,临床特点是肿块生长缓慢,转移较晚。 2.分化高的乳癌:特点是肿瘤细胞分化高而恶性程度较低。 (1)腺癌:较少见,起源于腺泡或小乳管。癌细胞排列呈腺样结构。临床特点:肿块常偏大,恶性程度中等,转移较晚。 (2)导管癌(亦称管内癌):不常见,起源于中、小乳管。切片可见很多极度增生的乳管样组织,管腔内充满癌细胞,中心部分癌细胞可发生坏死。肿块切面可见灰白色半固体状颗粒物质充满小管腔,可挤压出牙膏状物,尤如粉刺内容物,故又名粉刺癌。此型癌恶性程度低,转移晚。 (3)乳头状癌(亦称乳头状腺癌):不常见,起源于靠近乳头的大乳管。亦可由乳管内乳头状瘤恶变形成。此型癌病程较长,肿块较大,有时有囊性变。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 (4)湿疹样癌(亦称Paget氏乳头病):很少见,起源于乳头内的大乳管。癌细胞呈空泡状,在乳头、乳晕的表皮深层浸润发展。临床特点是乳头、乳晕周围皮肤搔痒、粗糙,或皮肤增厚、轻度糜烂,伴有灰黄色痂皮等。此型癌恶性程度低,淋巴转移很晚。 转移途径 1.直接浸润:直接侵入皮肤、胸肌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 2.淋巴转移:可经乳房淋巴液的各引流途径扩散。其中主要的途径为:(1)癌细胞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入同侧腋窝淋巴结,进而侵入锁骨下淋巴结以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的癌细胞。又可经胸导管(左)或右侧淋巴导管侵入静脉血流而向远处转移。(2)癌细胞向内侧侵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之后可经同样途径血行转移。上述的两个主要淋巴转移途径中,一般以前者居多;后一途径的转移虽较少,但一经发生则预后较差。据国内有关资料报导,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约为60%,胸骨旁淋巴结转率为30~35%。另外,乳癌原发部位与转移途径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大多(80%)在乳房的外侧象限;有胸骨旁淋巴结转移者,原发 灶则大多(70%)在乳房内侧象限。 3.血液转移:乳癌细胞经血液向远处转移者多发生在晚期,但基于对乳癌术后病人远期疗效的调查和统计,有学者认为乳癌的血行转移可能在早期即已发生,其以微小癌灶的形式隐藏在体内,成为日后致命的隐患。癌细胞除可经淋巴途径进入静脉,也可直接侵入血液循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在骨转移中,则依次为椎骨、骨盆和股骨。好发血行转移是乳腺癌突出的生物学特征,这是本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乳腺癌防治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临床表现 乳癌位于外上象限的最多见(45~50%),其次是乳头、乳晕区(15~20%)和内上象限(12~15%)。最早的表现是患乳出现单发的、无痛性并呈进行性生长的小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楚,活动度差。因多无自觉症状,肿块常是病人在无意中(如洗澡、更衣)发现的。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刺激和乳头溢液。 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的改变,出现一系列体征。如癌组织累及连接腺体与皮肤的Cooper氏韧带,使之收缩并失去弹性,可导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乳头的癌肿因侵及乳管使之收缩,可将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乳头深部的肿瘤可因侵入乳管而使乳头内陷。癌肿较大者,可使整个乳房组织收缩,肿块明显凸出。癌肿继续增长,表面皮肤可因皮内和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而引起局部淋巴水肿,由于皮肤在毛囊处与皮下组织连接紧密,淋巴水肿部位可见毛囊处出现很多点状凹陷,形成所谓&桔皮样&改变。这此都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乳癌发展至晚期,表面皮肤受侵犯,可出现皮肤硬结,甚者皮肤破溃形成溃疡,此种恶性溃汤易出血,伴有恶臭,经久不愈,边缘外翻似菜花状。癌肿向深层侵犯,可侵入胸筋膜、胸肌,致使肿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 乳癌的淋巴转移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初为散在、无痛、质硬,数目较少,可被推动;以后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增多,互相粘连成团,与皮肤或腋窝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如腋窝主要淋巴管被癌细胞栓塞,可出现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胸骨旁淋巴结位置较深,通常要在手术中探查时才能确定有无转移。晚期,锁骨上淋巴结亦肿大、变硬。少数病人可出现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殊形式的乳癌,其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一般乳癌有所不同,如炎性乳癌和乳头湿疹样癌。 炎性乳癌:一般发生在青年妇女,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此型癌发展迅速,病程凶险,可在短期内迅速侵及整个乳房,患乳淋巴管内充满癌细胞栓子。临床特征是患乳明显增大,皮肤充血、发红、发热犹如急性炎症。触诊扪及整个乳房肿大发硬,无明显局限性肿块。癌细胞转移早且广,对侧乳房亦常被侵及。预后极差,病人常在发病后数月内死亡。 乳头湿疹样癌: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原发病灶在乳头区的大乳管内,逐步移行至乳头皮肤。初期症状是乳头刺痒、灼痛;呈变性湿疹样改变,乳头和乳晕皮肤发红、糜烂、潮湿,有时覆有黄褐色的鳞屑样痂皮;揭掉痂皮又出现糜烂面。病变皮肤发硬,边界尚清。随病变发展,可出现乳头凹陷、破损。淋巴结转移出现很晚。 诊断与鉴别诊断 乳癌在乳房肿块中所占比例很大,加之不少良性肿块也有恶变的可能,故对女性乳房肿块应倍加警惕,仔细检查, 以防漏诊或误诊。在检诊病情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1)有重要意义的病史述及;(2)肿块的性质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3)有特定意义的局部或全身体征;(4)区域淋巴结的情况等。对于性质待定而高度可疑癌肿的乳房肿块,活组织检查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乳癌的临床分期,旨在表达乳癌发展的不同程度和阶段;以便有依据地选择治疗措施和概略地估计预后。 TNM国际分期法:以 T(原发癌瘤)、N(局部淋巴结)、M(远处转移)三个字母的右下角可再附加0、1、2、3、4等数字以表示其变化的程度和某一癌瘤的目前临床情况。1988年修定的方案已纳入我国卫生部编订的乳癌诊治规范,内容如下: T0:乳腺内无或未触及癌瘤。 Tis:原位癌(非浸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癌) T1:癌瘤直径≤2cm,无乳头内陷,无皮肤粘连、无胸大肌和胸壁粘连。 T2:癌瘤直径&2cm ≤5cm,可有轻度的皮肤粘连和乳头内陷,但无胸大肌和胸壁粘连。 T3:癌瘤直径>5cm,皮肤明显粘连。 T4:癌瘤大小不计,已直接侵犯胸壁和皮肤。 N0: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N1:同侧腋窝触及淋巴结,直径≤2cm。 N2:同侧腋窝淋巴结直径>2cm,融合成块或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 N3: 同侧锁骨下或锁骨上有可能触及的淋巴结;上肢水肿。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分期: Ⅰ期:癌肿<2cm,无腋淋巴转移。 Ⅱ期 :癌肿<5cm,已有腋淋巴转移。 Ⅲ期:凡癌组织有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或患侧上肢有水肿者。 Ⅳ期:凡癌组织发生远距离转移者。 治疗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措施较多,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目前大都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乳腺癌的手术疗法已有百年历史,目前仍是乳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且对早期尚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癌疗效最为满意,据统计,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0%左右。关于乳腺癌的手术范围近年来有许多改进,由于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提高疗效,目前倾向于尽量保留乳腺的小范围手术,并视病情采取综合治疗,以期减少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传统的乳癌根治术是将整个患侧乳房、胸大肌、胸小肌及同侧腋窝淋巴脂肪组织整块切除;由于位置在内侧象限的癌肿,胸骨旁淋巴结癌转移机率较大,因而产生了乳癌的扩大根治术式;即在根治术的基础上,切除患侧的第2~4肋软骨及相应的肋间肌,将胸廓内动、静脉及胸骨旁淋巴结链一并清除。大量的国内外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提示:乳腺癌根治切除或扩大根治切除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病人的五年或十年生存率.目前人们认为乳癌的手术预后较多的决定于癌肿的生物学特性和机体的免疫反应,尤其是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为此,目前外科多采用保留胸肌的改良根治术,即将患乳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近年又新兴起了对早期乳癌施行保留乳腺的部分乳房切除术,术后辅以局限性放疗;有报导认为具有与改良根治性手术相同的效果。此术式目前国内尚未作为常规术式施行。 有关乳癌术式的选择,以下方案可作为一般临床参考:根据临床分期,对于Ⅰ期和Ⅱ期尚无淋巴结肿大者,可采用改良根治切除术,术后根据有无淋巴结癌转移,决定是否加用放射治疗。对于Ⅱ期晚及Ⅲ期乳癌,可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及范围,决定是否加用放疗和化疗,对于Ⅲ期晚的乳癌;或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年老体弱、合并其它疾病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者;或局部病灶晚期破溃、出血者,可选择患乳单纯切除的姑息性手术,术后可配合放疗或化疗。对于Ⅳ期乳癌则不宜施行手术,可根据情况采用内分泌药物、化学药物治疗,必要时辅以放射治疗。 2.放射治疗:通常用于手术后,以防止局部复发。如手术后证实已有淋巴结转移,应于术后2~3周,在锁骨上、胸骨旁或腋窝区等进行放射治疗。对于晚期乳癌的放射治疗,可使瘤体缩小,有的甚至可使不宜手术的乳癌转移为可手术切除。对于孤立性的局部复发病灶,以及乳癌的骨骼转移灶均有一定的姑息性疗效。但对早期乳癌确无淋巴转移的病人,不必常规进行放射治疗,以免损害人体免疫功能。 3.激素治疗:激素治疗的效果与病人的年龄,特别是是否绝境有密切关系.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比化学治疗少,疗效较持久,凡不宜手术或放射治疗的原发晚期乳癌,雌激素受体测定阳性者,可单独或合并内分泌治疗。激素的效用与患者的年龄,特别是否已经绝经有很大关系,故所用药物及手段因月经情况而异。绝经前(或闭经后5年以内)患者的治疗:(1)去势疗法:包括手术去势(卵巢切除)和放射去势(X线照射卵巢);(2)激素药物疗法:丙酸睾丸酮,100毫克肌注,每日1次,连用5次后,减为每周3次,视症状缓解情况及全身反应。可减量使用,持续4个月左右,如用药6周无效,可停用;三苯氧胺,20毫克口服,1次/日。对于绝经后(闭经5年以上)患者的治疗,根据需要,选用以下药物:三苯氧胺10毫克口服,2次/日;乙烯雌酚1~2毫克口服,3次/日。 4.化学药物治疗:对乳癌病人的大量长期随访发现,凡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虽经手术后放疗,五年内仍有2/3的病人出现癌复发。若受侵犯的淋巴结达到或超过4个,则复发率更高;从而提示大多数病人在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时,实际上已有血运性播散存在。因此,化学药物抗癌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5-氟脲嘧啶,噻替哌。近年多采用联合用药,如CMF化疗方案,即环磷酰胺、氨甲喋呤、5-氟脲嘧啶,一般可降低术后复发率40%左右,但要求连续应用5~6个疗程,旨在癌细胞的不同增殖周期予以杀灭。接受化疗者应无明显的骨髓抑制,白细胞&40000/ mm3 红蛋白&80g/L,血小板&50×109/L。 化疗期间应经常检查肝功能和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计数降至3000/mm3以下,应延长间隔时间,必要时甚至停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如不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肯定会死人的,早期治疗可存活数十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不一定,因为如果是良性的就动手术就没事了,而且不能总生气,心情舒畅些,注意保养就行,我的亲戚就有一位活了20多年了也没事, 所以了,不用担心,放宽心了,不能让这个把你吓唬了。呵呵......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看是哪一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早发现,及时治疗不会的,乳&康*搭&档不错,你可以了解一下。最重要是保持好的心态。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乳腺良性肿瘤中较多见的有腺纤维瘤和管内或囊内乳头状瘤。 乳腺恶性肿瘤有癌、肉瘤及癌肉瘤等。而乳腺癌占大多数。 多余乳腺肿瘤:在多余乳腺上生长的肿瘤,称之为多余乳腺肿瘤。可为良性,也可为恶性,以癌瘤为多见。 男乳肿瘤:良性肿瘤有囊肿、腺纤维瘤、脂肪瘤、及乳头状瘤等。恶性者有癌及肉瘤。 乳腺良性肿瘤 乳腺腺纤维瘤:最常见于20~25岁青年妇女。一般多为单发性,也可有多个在一侧或两侧乳腺内出现者。乳腺腺纤维瘤的发生与雌激素的刺激(卵巢功能旺盛)有密切关系。因此很少发生在月经来潮前或绝经后妇女。 临床表现:乳腺纤维瘤多位于乳腺的外上象限。常呈卵圆形,小者为樱桃大或者胡桃大,但也可有较大者。一般肿瘤表面平滑、坚硬。肿瘤境界清楚,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可在乳腺内四周推动无阻。虽推之可移,但放手即回原位。多无自发痛及触痛。 乳腺管内或囊内乳头状瘤:此病较少见,多为40~50岁妇女。可单发或多发。肿瘤常位于乳头部扩张的乳管中,或在乳头附近与乳管通连的囊肿中。乳头状瘤一般很小,有蒂及许多绒毛,因富有薄壁血管,故极易出血。 临床表现:病人一般无疼痛,主要症状是乳头溢液和出血,有时可在乳头部摸到小的长圆形肿物 ,质软与皮肤不粘连,可推动。挤压乳腺时可自乳头中排出血性分泌物。乳腺管内或囊内乳头状瘤可有6-8%癌变率。 乳腺恶性肿瘤 乳腺恶性肿瘤有癌、肉瘤及癌肉瘤等。而乳腺癌占大多数。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它的发病常与遗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仅约1-2%的乳腺患者是男性。 ——乳腺癌的分类: (1)恶性程度较高者:占乳腺癌的大多数。病理形态上都属未分化腺癌。 分为:硬性癌:约占70%; 髓样癌:较少见; 急性乳腺癌:又称炎性乳腺癌,好发于年轻女子的妊娠期或哺乳期; 胶样癌:甚少见。 (2)恶性程度较低者:这类乳腺癌有乳头状癌、导管癌、腺癌、乳头湿疹样癌和小叶癌等数种。 ——乳腺癌的扩展:乳腺癌的扩展通常分为乳腺内与乳腺外两种。 (1)乳腺内扩展:乳腺癌主要发源于乳管上皮细胞,仅约5%来自腺泡癌瘤初发为局限性单发或多发病灶,继则沿下述方式在乳腺内扩展:继续新生癌瘤病灶;连续或跳跃式的沿乳管蔓延;沿筋膜间隙外展;侵出乳管,先引起结缔组织反应性增生,而后向结缔组织侵犯;肿瘤沿腺泡及乳管周围和神经周围的淋巴管扩展。 (2)乳腺外扩展:皮肤受侵、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肺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肺转移后可侵及胸膜,乳腺癌晚期还可转移到肝、脑、卵巢、肋骨、盆骨或脊椎骨等处。 ——临床表现: 1、肿块:为首要症状。 2、疼痛:约30%的病人有疼痛感,多为钝痛。 3、皮肤的改变:当肿瘤侵犯皮肤时,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点,称为“酒窝”征。随着肿瘤继续发展,可出现皮肤变粗增厚等“桔皮样变”与皮肤粘连现象,此症多见于肿瘤位置较浅者。肥胖或悬垂乳病人,乳房下方常出现水肿,继之肿瘤周围又可出现皮下小结节,即所谓“卫星结节”,癌瘤继续发展侵蚀皮肤便可发生破溃。 4、乳房轮廓及弧度的改变 5、乳头溢液:可为纯血性、浆液血性、乳样或水样液。 6、乳头形状的改变 7、区域淋巴结肿大 8、当癌瘤发生肺、肝及骨等处转移是,则出现相应的症状。 乳腺肉瘤:虽不多见,但种类繁多,如纤维肉瘤、腺肉瘤、癌肉瘤、骨肉瘤、脂肪肉瘤、肌肉瘤、脉管肉瘤、淋巴肉瘤及黑色素瘤等。 乳腺肉瘤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病年龄与乳腺癌大致相似。 2、生长规律多为一小肿快,长期缓慢增长,而突然又迅速增大。 3、患者一般状况尚好。 4、局部肿瘤可表现很大,但多局限一处,境界明显,活动,呈中等硬度或似橡胶样硬,但也可有软化而柔软者。 5、乳头不回缩不溢液。 6、表皮因肿瘤迅速增大,而呈现紧张,发亮、微红色,且有静脉怒张。时常见到乳房与肿瘤一起下垂,若肿瘤过度下垂时,可使乳房皮肤水肿。但一般不发生粘连与“桔皮样变”,肿瘤晚期可破溃呈翻花状。 常见乳腺肿块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1、 腺囊性增生病:次病为乳腺异常增殖症的一个病变阶段,多为年龄较大者,且易多发,有时呈索条状结节,边界不清,属于癌前期病变。 2、 乳痛症:亦为乳腺异常增生症的一个病变阶段,主要表现为在乳腺上可触及多数不平滑之小结节,且多有轻微自发性痛。尤其月经来潮前乳腺胀痛明显,甚至有是痛不可触,患者很是痛苦。 3、 乳头状瘤:可单发,也可多发。单发者多为老年妇女,50%有血性溢液。多发者呈弥漫性结节,无明显肿块。此瘤可恶变。 4、 腺纤维瘤:好发于内分泌旺盛而调节紊乱的年轻妇女,大多在20-30岁期间。肿块明显、边界清楚、光滑、活动、较软,并呈结节状。生长缓慢,而且很少有疼痛,但有恶变发生的可能。 5、 脂肪坏死:好发于肥胖妇女的乳房外侧部分,大多有外伤史,需行切除活检来鉴别。 6、 乳房结核:多为胸壁结核蔓延而来,可溃破,并流出干酪样脓液。注意检查时常发现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同时存在。 7、 浆细胞性乳腺炎:也称非哺乳期乳腺炎。较少见,多有急性发作史,可有疼痛、发烧等,但经消炎治疗后很快消退。 8、 叶状囊肉瘤:多见于35-40岁者,发展较慢,肿瘤呈分叶状,部分坚硬如石,部分区域呈囊性感。瘤体常巨大,有时溃破,很少与胸膛固定。常误认为晚期乳腺癌,但根治术后疗效很好。转移不多见,一般以血行为主,偶有淋巴道转移。 中医与乳腺肿瘤 关于乳房疾病,早在汉代就有记载,如《中藏经》中的“乳癖”,宋《妇人大全良方》中的“乳岩”,明《外科理例》中的“乳痨”《疮疡经验全书》中的“乳疬”等。 肿瘤性乳房疾病,一般都是因忧思郁怒,肝脾受损,气滞痰凝而成“乳中结核”。 乳痨: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结核。是乳房部的结核性疾病。因其病变后期常有虚痨表现,故名乳痨。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所以又名乳痰。 其特点是:病程进展缓慢,初起乳房内有一个或数个结块如梅李,边界不清,皮肉相连。本病临床少见,约占所有乳房疾病的1%。多发于20-40岁的已婚、生育妇女。 本病名最早见于《外科理例》,《外科大成》论症更为详细,《医宗金鉴》还指出:“形势虽小,不可轻忽,若耽延日久不消,轻成乳痨,重成乳岩。” 中医认为多因体质素虚,肺肾阴亏,阴虚则火旺,火灼津为痰,痰火凝结成核;或肝郁化火,耗损阴液,痰凝气郁所致。 乳癖:乳房部位出现形状大小不一的硬结肿快,称为乳癖。相当与现代医学的乳房纤维瘤。本病是乳房部常见的肿瘤性疾病。。 其特点是:乳中结核,形如鸡卵,表面光滑,推之移动,一般多为单发。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其发病率约占乳房肿快的10%。 本病名称最早见于汉《中藏经》。清《疡科心得集》对该病的症状描述较为具体。《外科真诠》指出有岩变可能,谓:“宜节饮食,息恼怒,庶免乳岩之变。”实为经验之谈。 中医认为多因情志内伤,肝郁痰凝,痰瘀互结乳房所致。如《疡医大全o乳痞门主论》说:“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也。”或因冲任失调,气滞痰凝所致。 乳腺增生病:是乳房部一种非炎症性疾病。 其特点是:乳房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好发于30-40岁妇女,是较为常见的疾病。 本病是现代医学病名,属于祖国医学的“乳癖”范围。为了不与现代医学的乳腺纤维瘤相混,故把它分开论述。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郁怒伤肝,肝郁气滞;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蕴,以致肝脾两伤,痰气互结,瘀滞而成块。或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阳虚痰湿内结所致。 乳疬: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称为乳疬。是一种乳房异常发育症。 其特点是:乳晕中央有扁圆形肿块。分为男性乳房发育异常和儿童乳房发育异常两类,前者见于中老年男性,后者见于10岁左右的男女儿童。 其病名最早见于《疮疡经验全书o卷二》又称你疬。 中医认为男子由于肾气不充,肝失所养;女子因冲任失调。《疮疡经验全书》说:“此疾因女子十五、六岁,经脉将行,或一月两次,或过月不行,致生此疾。”说明本病发生与冲任两脉有关。总之由于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肝失所养,气滞痰凝所致。 乳岩:发生在乳房部的肿块,坚硬如石,溃后状如岩穴者,称为乳岩。 其特点是:乳房部肿快,质地坚硬,溃后凸如泛莲或如菜花。它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资料统计,发病率中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妇女仅次于子宫癌。它的发病常于遗传因素有关,以及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 男子乳癌较为少见,约占乳岩的1-2%。发病年龄较女性晚些。 有关乳岩的发生与生育和哺乳的关系,意见尚未一致。一般认为生育和哺乳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乳岩病名首见于宋《妇人大全良方》,同时还记载了初起、晚期症状和病因。宋《疮疡经验全书》明确指出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元《丹溪心法》不但详细描述了乳岩的病因、症状、治疗,也记载了男子患有乳岩。明《外科正宗》对本病认识更为详细。《医宗金鉴》提出了乳岩晚期累及腋下与胸壁的症状。 中医认为:(1)乳房为阳明经所司,乳头为厥阴肝经所属,情志不畅,肝失调达,郁久而气血瘀滞;脾伤则运化失常,痰浊内生,脾肝两伤,经络阻塞,痰瘀互结于乳所致。 (2)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冲任之脉棣于肝肾。 冲任失调,月经不正,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而发病。因其发病年龄多见于绝经期前后,故于冲任失调有关。 乳腺肿瘤的治疗首先要建立在早发现、早诊断的基础上,妇女应警惕乳腺疾病这一高发的女性疾病,每月应定期进行自我检查,时间最好在月经后1周左右,因为这时乳房比较柔软,如有肿块容易触到。发现后应尽早到医院进行规范的检查。我院作为综合性大医院检查手段已十分完备,患者可以进行B超、钼靶X光射片、肿瘤标记物等多种检查,必要时可以结合细胞学穿刺的办法。临床证实94%以上的乳腺肿块都可以靠细胞学穿刺得到科学的诊断,而先进的钼靶X光射片可区别肿瘤的良恶性并可发现没有肿块症状的乳腺癌。 手术治疗主要分为不保乳的改良根治术和保乳手术两大类,前者不能保留乳房,出于惧癌心理重的原因,许多人为了“把癌切的干净”,往往倾向于切除范围大的改良根治术,其实最新的医学研究证明,早期乳腺癌的保乳切除术继以标准化放疗的20年远期生存率与不保乳的改良根治术相比,几乎没有差别。面对同样的远期效果,在乳腺癌早期肿瘤不大或适应症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能够保全乳房、对女性身体外形和心理伤害小的保乳手术已不可阻挡地成为一种趋势,尤其对于年轻患者群。国外保乳手术已经达到46%。但施行保乳手术方案的必备条件是术后的放疗质量要过的硬,最好在放疗设备和医生水平有保证的大医院进行。 参考资料:中国征服癌症网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祖传秘方包治乳腺癌乳腺癌:六十年代以前叫“奶疽”。我祖辈是名老中医,研制出了治疗“奶疽”的特殊方法:用纯中药配伍,每晚睡前服后避风发汗,一个月时间,乳腺肿瘤随着汗液的流出逐渐消失。为当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    该方已经应用上百年,凡是治疗过的,100%的治愈,且不复发。但由于祖辈不善于宣传,治疗区域范围太小。凡是来医治的该类病人,都是慕名而来的。    现在凡是在医院检查出患了乳腺肿瘤,医院第一建议患者尽快动手术,然后进行放疗或化疗。患者也认为动手术是最好治疗的方法,于是患者家属把精力放在找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手术医师上,而乳腺癌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手术影响美容。(术后5年是复发高发期)如果你的亲属真的得了乳腺肿瘤,准备动手术,那请先服用我的祖传中药方,一周见效,一个月康复。治疗期间不收费,治愈后付款(看看有哪个医院治病敢这样保证的?)。如果你担心这个祖传中药方的药效,那你服用一周无效后,再动手术也不晚。如果你真的做出了这样的决定,那你真的也脱离了病魔,远离了手术。不相信的,试一试你才知道,试了你将不再后悔。注意,治不好,我是不会收费的。特困家庭,免费治疗   qq:   咨询电话:    祁先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祖传药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