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中国现代中药药房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nginx/1.4.1中医基础理论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医基础理论
本的编写指导思想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编写思路。按照全日制五年本科《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和要求。在充分吸收以往几版教材所优点的同时,适度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和成果,以反映现代化的要求。本的编写以保持的传统特色为宗旨,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在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充分阐释的同时,适度指出它们的临床指导意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者张安玲,徐胤聪出版社出版时间
本教材适用于(包括中西医结合、中医文献、养生康复、骨伤、全科医学等方向)、针灸学、等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也可作为中医学等专业七年制学生学习时参考。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实质,阴阳,,藏象,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三元-多元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阴阳现代发展史简表
阴阳的揭秘,历史悠久,偏重现象罗列,重视表面叙述,是古典阴阳的特点。而现代探索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了革命性的进展、新意颇多。数学物理化,即“数理阴阳”成为现代阴阳的标志。将阴阳用世界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测度,用数学模型表述是现代化、科学化阴阳的特点。
1995年,,阴阳定义析疑,中医药杂志,1995,6期。阴阳定义偏向中医临证。
1997年,赵喜新,中医阴阳学的数学模型,河南中医,1997,5期。
1998年,邓宇等,阴阳的科学本质及数理化建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61.
数理阴阳,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期。
1999年,邓宇 等,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v12,3期.创建“阴阳分形集”等概念。阴阳的分形维数=1.
2003年,林剑鸣,与数学,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期。
2004年,齐凤军,论阴阳的数理权衡,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7期。
2005年,赵致镛,,中医阴阳理论的数学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积分定量的研究,四川中医,2005,11期。
2007年,,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学报,2007,6期。
1998年,阴阳的哲学和逻辑学现代定义
定义1: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下的两个种概念&阴和阳&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种概念阴与阳的外延和合并。
阴阳的定量测量:用“状态函数u”指标来描述,该性态或状态可用‘物质-能量-信息’整体描述,
E是运动学或动力学指标能量;P是系统混乱度(有序度)指标,与熵密切相关。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起),古典中医基础理论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一系列全方位的,中医科学化、现代化的中医概念的革命和突破。如气概念混合统一的气集合,分形经络,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中医哲学观的新创造,藏象分形五系统的开创等。整体观念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的革命概况
气概念的革命
气=&信息,能量,物质&流——三元-多元气
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1996年)
是&信息,能量,物质&混合流统一体.
经络观念的革命:1996年
分形经络解剖结构,粗糙,非管,不平滑,细胞充填的&自身调节-体液-神经调节&的&细胞群()&经络.
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经络。经络。
阴阳概念的现代化 1998年
阴阳的现代定义;阴阳分形集,阴阳分形维数,阴阳五行分形集
五行概念现代化科学化
五行分形集,五行分数维数
藏象分形五系统
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第三中医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观)&.
(第二观--辩证观
第一哲学观---整体观)阴阳分形集,五行分形集,经络分形维数近代经络创新简史表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1992-96年)”和“九五(1997-98年)”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
1996年邓宇等“分形分维的经络形态及解剖结构”(非间隙经络,细胞充填的非管经络) &自身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大统一的分形经络
1996年张声闳“间隙维”经络 (出错)
· 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1995年?
·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同位素示踪)
1992年,中国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功能整合(经络宽带效应是互动的现象)与模型等。
1985年,法国de Vernejoul P同位素示踪显像方法;另外,法国Niboyet 对皮肤电研究
1984年,,人体经络间隙结构解剖观察
1984年,匈牙利Eore用研究经络。
1980年等采用的肉眼实地观察铺片及血管灌注法
1978年孟昭威的经络第三平衡系统
1972年汪桐提出经络的实质是二重反射假说
20世纪70年代学者本山博用液晶薄膜法观察,循经感传线上的温度变化
1970年,法国J.Borsarello使用红外热像方法进行经络研究。
1956年Nogierop对中国耳针图谱及作用的研究等,
1955年,中谷一雄等“良导络之研究”成果,笹川“良导点”,“良导络”
1952年,藤田六郎提出了关于经络的假说
1950年,日本长滨善夫报道了循经感传现象。
现代气概念的原始创新简史:三元-多元论的气 现代气概念的原始创新
1996年,邓宇等: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既是“‘物质-能量-信息’三元-多元混合体”统一物。“‘信息、能量、物质’混合统一体”,物质、能量、信息’混合统一体”中医气的本质。气三元-多元论
:气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说
1962年,危北海:,‘气的两义说’。
罗石标:在六十年代初期‘气的功能说’(1962年)。
:五十年代末期‘气的物质说’1959年?。
气是统一场说
等:人体气场说
等:气与熵流说
吴邦惠:气的序参量说
藏象近代革命简史表
(引子:1980年,雷顺群, 系统论与(一), - , 年,续系统论与藏象学说(二) - 辽宁中医杂志, 1983)
1994年,肖烈钢.试论藏象学说中的五脏系统特性[J].陕西中医,):211-213。侧重、强调藏象学说中五‘脏’系统(器官的)有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自主性作了较为系统地阐述,说明了藏象学说中的五脏系统思想,其本质与现代系统论是一致的,然又有其特点。
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分形藏象五系统。
1999年,邓宇,等; 藏象分形五系统的新英译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年09期分形藏象五系统,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肾系统,藏象五系统,超脱出心肝脾肺肾五,五器官的传统局限性认识。
 等,1999年,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
2002年,《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邓中炎主编,主审。藏象心系统,肝系统,肺系统,……脑系统等。
2005年,赵喜,心主神明论《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 卷3期。心系统。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艾灸、导引、布气、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6]。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的《本草纲目》标志着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撰写了《东医宝鉴》。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数据显示出模棱两可或者争议性。[7]。WHO认为很多针灸和一些草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学双盲研究的较强支持,但是对于其它的传统疗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视未经研究的传统疗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险性等问题[8]。WHO在日发表“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教材封面: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 五脏
第三节 六腑
第四节 奇恒之腑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精气血神
第四节 津液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十二经脉
第三节 奇经八脉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六淫
第二节 疠气
第四节 饮食失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第六节 产物
第七节 其他病因
第七章 发病
第一节 发病原理
第二节 发病类型
第八章 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第二节 疾病传变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第二节 治则
附:研究进展
附1 关键名词术语Key words
附2 主要参考书目
附3 主要参考古籍书目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
由中医学院李德新教授主讲。以出版的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为教材。本课程分为导论、中医学与古代哲学、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养生与防治等九部分;除导论概要地讲述学的关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结构和内容外,各章均以讲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线。
由朱文锋教授主讲。本课程详细讲解了中医学中的望诊、、闻诊、问诊、脉诊、按诊等常用疾病诊断方法,并突出了中医学中所特有的八纳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及其它辨证方法、疾病诊断诊法与辨证运用等内容,最后介绍了中医病案的书写方法。
由成都大学教授主讲,以出版的《中药学》为教材。本课程分为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介绍了重要的基本知识,在各论中重点讲解了、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行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止咳平喘药、安神药、息风止痉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和供毒杀虫药等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古医学典籍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和《》,即所谓“三世医学”。“三世医学”后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分别沿着“医经”和“经方”两方面发展,汉以前计医经七家,凡二百十六卷;经方十一家,凡二百七十四卷。但这些典籍大多可能早已散失,所以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汉以后历代医药学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依据,几乎都没脱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这几部古典著作的理论框架,这四部著作可说是汉代以前,也就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经典著作,反映了从先秦至之间,中医从基础医学到,以及药物、针灸治疗等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
1.晋、隋、唐时期这一时期,主要表现在中医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并更加系统化。这时期学术成就较大,对中医理论体系影响较深的及著作有:一、《脉经》
《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是公元三世纪以前我国有关脉学知识的一次总结。《脉经》开宗明义指出“脉理精微,其体难辩”,“在心易了,指下唯明”,《脉经》正是针对这些难点来进行编撰总结的。
《脉经》虽然是一部综合前代脉学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简练、集中,便于学习,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外影响极大。如唐代太医署就把它做为必修课程,日本古代医学教育仿唐制,当然也不例外。该书著成后,就陆续传到我国西藏地区,对藏医学的相关学科起着重大的影响。通过这里,中国脉学又传入印度,并辗转传入阿拉伯国家,对西欧脉学的发展也有所影响。如:古波斯(伊朗)由拉·阿·阿尔哈姆丹()编写的一部波斯文的医学百科全书《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十三世纪~十四世纪初)一书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其中脉学方面的内容也与《脉经》相似。中世纪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980~1037)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内容,也多大同小异,可见《脉经》在国内外医学发展史上影响之深远。
《旧唐书》载《脉经》二卷,但到宋初本书已濒于湮没。至宋林亿等校正医书时,发现此书,予以删繁补缺。今存版本较早的有天历三年广勤书堂刻本。其后历明清诸代,直至现代,各种刻本、排印本等等,计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如清守山阁丛书本较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有商著印书馆铅印本,人民卫生、上海卫生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等影印本。
二、《针灸甲乙经》
全名有时也称《黄帝甲乙经》(《隋书·经籍志》)、《黄帝三部针灸经》(《新唐书,艺文志》等),现一般通称《针灸甲乙经》。各书所载卷数不一,今本多取其自序所述的十二卷。
今本《针灸甲乙经》全书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其内容系撷取《素问》、《铖经》(即《灵枢》和《明堂孔穴灸治要》这三部书的有关部分的精华,予以整理重编。
卷一至卷六,依次叙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及肢体五官与脏腑功能的关系等;其次是人体经脉、经筋等经络系统的循环路线、骨度肠度及肠胃所受;再次是人体俞穴,依身体部位分部叙述其位置,主治,书中计叙述俞穴348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299个)而不是如其所说的365穴,这些是按头、面、项、胸、腹、臂、股等部位排列的;很便于寻检。每一穴均有针刺的深度、灸灼的壮数,再次叙述诊法、重点介绍脉诊的内容。尤其是三部九候;其后介绍针道,针灸禁忌,包括禁穴;最后介绍了病理及生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并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进行阐释。
临床部分也是六卷,依次介绍内科(包括伤寒热病、中风、杂病)、五官科、妇科、儿科等病症的针灸治疗,其中内科共43篇,有、内伤、五脏病、六腑病、经脉病及五官病等,外科有三篇,主要论述痈疽,至于妇科及儿科,各有一篇各论述20种及10种该科病症。
《针灸甲乙经》的著成,对于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宋、公元6~8世纪,中、朝、日之教学均规定为教授学生的必修课;宋、金、元、明、清重要针灸学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本书的基础上的发挥。国外早已有本书英译本,对国外针灸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三、《肘后备急方》
本书原名《肘后救卒》,计三卷,东晋葛洪所著。今本《肘后备急方》共八卷,其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的病证的简便疗法,包括内服方剂、外用、推拿按摩、灸法、正骨等一些十分实用的内容。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所描绘的“虏疮”即天花,是外界传入,并非我国固有,具有重要的医学史价值。
书中还提到射工、沙虱、马鼻疽等多种传染病,论者认为所谓射工是对一种血吸虫病的得病描述。而沙虱所描述的是恙虫病,山有人认为这是血吸虫病的得病过程。更可宝贵的是书中还指出这种沙虱钻入皮肉后。如果以针挑取虫子,正如疥虫,著爪上映光方见行动也。这可证明当时已经认识疥虫,它用疥虫的大小,检得方法来比喻沙虱,十分恰当。总之,《肘后备急方》一书,对古代几种传染病作了细致的描述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肘后备急方》中专有一节讨论“猘犬所咬毒”的处理。书中首先认识到猘犬(亦即狂犬)咬人的严重性,指出其潜伏朗和病程经过。提出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计约二十种,其中有“仍杀咬犬,取脑傅之,便不复发”之法。这方法的宝贵之处在于它是以该狂犬的脑组织来敷贴伤口以预防狂犬病之发作,是一种免疫治疗的思想萌芽。狂犬病毒原是亲神经组织的病毒,在狂犬的脑组织中大量繁殖。用这种组织来治疗狂犬病,如果说是在“以毒攻毒”的思想的影响下提出的,它也符合现代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肘后备急方》虽然都是一些简便易得的治疗方法,而这一部著作及其所宣扬的治疗思想,似乎与一向认为正统的“辩证论治”的思想不相协调,因而使一些后代“正统”医家认为不足轻重,甚至不值一提,不能登大雅之堂。然而,正是这些简便易得的治疗方法、方剂中涵有宝贵精华,应予以重视。如以青蒿治疗疟疾“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也是长期经验积累所得的珍贵结论。现代研究证明,青蒿中含有抗疟作用十分明显的青蒿素,是一种不耐热的化学成分,因而虽然中药一般都用煎剂,葛洪强调要生服其汁。青蒿素的分离研究导致了现代抗疟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青蒿抗疟的研究,载《中国中医研究院三十年论文选》,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又如书中有关脚弱病的记述,可以认为是最早的脚气病的历史,尤其是心脏型脚气病的描述以及含有足够的维生素乙来治疗脚气病等。
四、《名医别录》
原书早佚,但其有关内容仍可从后世的《大观本草》、《政和本草》中窥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365种系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
《名医别录》原书的收药数目,应该在730种以上,因为这一数目是陶弘景在编录成二部独立的著作时筛选出来的,当时可能摒弃了一部分主观上认为不用的药物。从药物的分类方法来看,仍然是《本草经》那种三品分类法,即按药物的治疗作用粗分上、中、下三品,同时在每一品之下,又粗略地将植物、矿物、动物等类药大致做了归类。
对每一种药,本书都载有其正名、性味、主治、别名(或一名)、用法、用量、药物形态、产地采集炮制法及七情畏恶等项目。这基本上与《本草经》是相同的。在《名医别录》中,个别药味之后己附有方剂,如说”露蜂房,合乱发、蛇皮三味合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二,治诸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历节肿出,丁肿恶脉诸毒皆差,”这是本草著作中最早附有方剂的体例,为后世本草附方开创一个良好的实用开端。此外,《名医别录》中记载的药物主治功效,有一些已经超过《本草经》,如桂可发汗,百部根可止咳等等,都是《本经》所无,故此书对于研究汉魏六朝的本草学有较重要的实用价值。
五、《本草经集注》
梁陶弘景撰,是根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的内容各365种,共730种编撰而成,也是本时期本草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本草经集注》存有两种残卷,一是出土于敦煌石窟的残卷,一是出土于吐鲁番的残卷。
敦煌本残卷只存一卷,也即“序录”部分,原卷长十七米,正背两面均书写。1908年日本人桔瑞超及吉川小一郎受龙谷光瑞之命,在中亚细亚进行探险时,由敦煌携往日本。此卷正面及背面小部分为其他文献内容,背面有720行属《本草经集注》的序录,但缺卷首。据文字内容最末两行写有“开元六年九月十一日尉迟卢麟于都写本草一卷。辰时写了记”的记录,罗振玉氏认为此段文字与原文书法不同而认为应是六朝时的作品。此残卷1955年群联出版社有影印本。
吐鲁番出土的残卷为一28.5×27厘米的残片,卷上只有燕屎、天鼠屎的全文,及豚卵后半部的注文,还有鼹(鼠泉)的前部正文,应是《本草经集注》中兽类药的部份内容。
此两件一在日本龙谷大学(一说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一在德国普鲁士学院。
六、《刘涓子鬼遗方》
《刘涓子鬼遗方》据说是晋末的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黄父鬼”时所遗留的一部外科方面的专著,又称《神仙遗论》。据《隋书·经籍志》所载为十卷,今本则只存五卷,后刘涓子后人传与北齐龚庆宣而传世,原书又你《痈疽方》,经龚庆宣整理后,成今本《刘涓子鬼遗方》。
有关外科痈疽方面的认识,魏晋以后,服石之风渐盛,痈疽的发病率大增。客观上要求提高对痈疽病的认识和改进治疗,《鬼遗方》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基本上是一部痈疽证的专著。此外,还涉及金疮、瘀血、外伤治疗,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镞等等,全书计载方140余首,其中治疗金疮外伤跌仆的方子共计34首;对痈疽的辨证论冶,尤其详尽,可称为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外症痈疽及金疮方面的专著。
书中对痈与疽首先从病机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确的鉴别,对痈疽等证的辨脓,已经十分精细。除辨别成脓与否以外,还特别指出发病部位与愈后的关系,说明严重痈疽症引发全身性感染的预后严重。
《鬼遗方》在治疗痈疽外证、石发中毒,都有较详细的论述,它是根据痈疽的不同情况而给予辨证治疗提出了许多解毒的治疗方法。如对钟乳石中毒,书中用“雄鸡肘上血一合,将铁粉汤一茶碗调服之”。又如丹砂发,书中用“黑铅、黄芪、防风、伏龙肝各半两,水一升,煎半茶碗去滓服之”。
《刘涓子鬼遗方》代表着我国南北朝时期外科的发展水平。
本书现存最早版本为北京图书馆所藏之宋代刻本,新疆吐鲁番曾出土本书残卷二页。清代也有若干刻本,人民卫主出版社1956年出版仿宋刻影印本。
七、《小品方》
《小品方》又称《经方小品》,是本时期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陈延之,生平失考。据学者考证约著成于公元五世纪下半叶之南朝宋齐间。
《小品方》,其具体内容在宋代已佚,1985年从日本尊经阁文库《图书分类目录》医学部中发现此书残卷,其内容包括序、总目及卷一,使《小品方》恢复其全貌的可能性大大加强了。根据总目得知,全书共十二卷,除卷首有序文、全书参考书目,全书日录外,其内容为:第一卷包括用药合药法、调三焦诸方27首及治胸痹等八种病证诸方,从第二卷至第五卷为治疗各种杂病方,第六卷为治伤寒温热病方,第七、八卷分别为女子众病及少小百病方,第九卷治服石诸证方,第十卷为外科疮疡折伤等方,第十一卷为本草,第十二卷则为灸法要穴。
《小品方》内容丰富,可谓唐以前的一部包罗广泛的小百科全书,在当时具有相当影响,被视为与《伤寒沦》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同时又是一部门径书,所谓“童幼始学治病者,亦应先习此《小品》,以为入门”。正由于此,在本书散佚之前,影响极大,唐太医署规定《小品方》为学生心修课程。后来仿效唐制的日本的《大宝律令》及《延熹式》十分重视把本书作为教科书,要求学习时间长达300天,《千金方》、《外台秘要》以及《医心方》所引该书不少佚文中有不少独创性的治疗方法。如《外台》引书卷十所载的既简易而又是科学的测定井冢内有否毒气的方法,是防止中毒的有效措施。又如《医心方》所引的“疗自缢方”,其方法极为详尽,较张仲景《今匮要略》中所述者,已有所发展。
《小品方》自宋末后,就已亡佚,其佚文散见于后世增补之《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诸病源侯论》,此外,日本的《医心方》及朝鲜的《东医宝鉴》也录有一些佚文。近代在日本发现本书的残卷。现有辑佚本,于1983年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
2.宋、金、元时期这时期,有了较大发展,一些著名的医家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金元时期,更出现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最突出的有寒凉派、攻下派、补土派和养阴派。四大派的代表人物、张从正、和朱丹溪,被后世称为“”。这些医家的创见,大大丰富了:
3.明清时期这时期,整理订正古代经典及历代名医著作之风甚盛,集大成之著作颇多,如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的《证治准绳》、清代国家组织编写的《》、《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以及清代主编的《》等等。这对于中医理论的普及和提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时期有不少杰出的医家提出新的见解。主要有:
4.近代和现代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大量传入我国,对我国传统医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少中医专家努力探索中医学术革新之路。分别有人提出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等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医学术相互交流,对中西医相互了解起了一定的作用。
解放后几十年,在系统发展、整理中医典籍和现代各医家学术思想以及加强中医学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中医理论更充实、更系统化,学科更完备。《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学科建设的成果。
同时,解放后几十年,中西医结合和研究已经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主要是临床实践,亦包括对人和动物的解剖观察等),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并融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天文、历学、农学等)而逐步形成的。千百年来,一直在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这一理论体系产生年代,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影响很深,同时,又来源于实践,并长期指导实践。因此,它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这一独特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下面就此两点进行论述。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相互连结在一起,而以气、血、津液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这个统一体从另一角度可分为阴、阳两部分,这两部分既对立相互制约又互相联系以维持平衡。同时,中医又认为人与自然界以及社会有密切的关系。这种整体观念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因、发病、诊断、治疗、养生等所有领域。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衍生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平衡”,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强调人体内各部分的协调与平衡。
因此,在上述这种整体观念指导下,中医在诊察疾病时,总是考虑到疾病发生的季节,患者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饮食嗜好等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患者某一部位的病变,不会仅注意患病的局部,更会从上面说的五个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或从五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例如,眼的病常考虑到肝;耳鸣、耳聋常考虑到肾;肌肉痿软无力常考虑到脾等等。因为,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主肌肉。又例如,肝病会传至脾脏,所以,可以通过先“实脾”以防止肝病传脾;肺病,有时可以通过补脾而取效,这就是“培土生金”的方法。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三种手段,即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而三者之中,中医又特别重视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所特有而西医没有的,对症治疗,就是俗语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血止血等。辨病治疗,就是根据诊断是什么病则用什么药。辨证论治是中医精华所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病、证、症的区别。
证的涵义了解以后,对于辨证,就容易理解了。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如上证中的恶寒、头痛源于问诊;鼻塞、咳嗽源于闻诊;痰黄稠、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源于望诊;发热、脉浮数源于切诊。综合分析病因为;疾病性质为热证;病位在肺系统;邪正关系为实证。则概括判断为。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既然证是阶段性的、动态性的,自然就会出现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发展阶段不同或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则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即证不同,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即同一疾病,由于病变阶段不同,治法不同。例如:同一麻疹病,早期、中期和后期,由于其证不同,治疗也就不同。早期宜透发为主;中期宜清热解毒为主;后期宜养阴为主。由于病人机体反应性不同,又由于证是内外因作用的综合表现,所以,即使同一疾病在同一阶段,由于机体的反应性(内因)不同,不同个体亦会出现不同的证,从而治法的不同。例如,感染同一感冒病毒,在不同的个体,则会出现或风热表证;表虚证或表实证等,所用的方剂有麻黄汤、、银翘散等的区别。所以,要想自始至终使用一个方剂来治疗一种疾病是不符合辨证施治的要求的。
与此相反,不同疾病,有时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即相同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又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这种情况称为“”。例如:脱肛和子宫脱垂,是两种不同的病,但中医认为,二者都是由于中气下陷引起的,二者发病的病机和证相同,所以治疗都用补中益气升举阳气之法。
辨证方法(或纲领)概括起来,主要有、病因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辩证方法常常是几个结合在一起运用的,多个辨证方法的组合,才能满足辨证的需要。证确定了以后,就是处方用药。由于的经验和习惯不同,所以,即使辨证相同,亦不尽相同。开始,是一人一方。后来,有些方剂经过许多患者反复使用,被认为对某个病证特别有效,这样的方剂便成为经典方和经验方。这些方剂对应的证便成了方证。这里的方证除了该方剂特有的内涵外,还具有上述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或病因辨证等方法的内涵。
辨证论治体现了整体水平、个体性(以患者为主体)和灵活性的特点。由于是个体性的一对一的治疗,所以更切合实际。但是,每一种病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矛盾,都有其特殊的发展变化规律,中医长期只重视“证”的观察研究而一定程度上轻慢了对病的观察研究,因而对病的特殊性的认识和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则相对较少,这是辨证论治有待完善的地方。前人亦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如清朝在《兰台轨范》序中说:“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但是由于长期轻慢了对病的观察研究,所以,迄今在这方面积累的资料尚不算多。今天,对很多疾病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因此,如何找出病-证-方的规律,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通过对辨证论治这一特点的学习,我们要了解证的概念;了解辨证论治的实际内容;并通过与对症治疗、辨病治疗的对比,加深对辨证论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例子充分认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道理所在。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病因讨论了和疠气;内伤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亦有人称之为主要思维方法,它们促成了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非实验医学,其理论主要来自于临床实践,因此,与西医相比,明显不同之处是中医着重于宏观、整体上的尤其是功能方面的研究,而微观方面的尤其是形态结构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则有所轻慢。中医理论受古代哲学影响很深,在中医医学术语和理论中常常看到哲学的内容。中医是如何把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的呢?中医是如何从宏观、整体上建立起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断防治疾病的整套理论体系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或思维方法)有一个了解。现就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分述如下:
(一)《素问·示从容论》说:“援物比类,化之冥冥”,所以,中医又常把这种方法称为援物比类法或比照类推法。此方法是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类同(援物、取象),从而认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是相似或类同的(比类),由此推导出被研究对象的其它性状。这是由一事例推测到另一事例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科学认识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重要手段。中医理论体系中,比照类推是一常用的方法,尤其是与自然现象的比照类推,与五行属性的比照类推。例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这段话意思是说,气候温和,日色晴明,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流通,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色阴霾,则人的血行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这是古代医家在认识人与自然相应的基础上,将温度、阳光对水的影响推及温度、阳光对人气血的影响而得出来的结果(或认识)。
又例如,脾在五行中属阴土。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而阴土则喜燥而恶湿,类推脾亦有此特性,若脾不运化、或湿浊内停则会生病。
又例如,自然界,树叶或树枝之所以会摆动,这是由于风吹动的缘故,风大猛烈更会将整棵树推倒。由此推之,人体出现不自主的振颤、摇动,甚或突然倒仆,半身不遂等亦是风引起。随着认识的加深,认为风有内外之分,自然界的气流动太快而为风,此风是外风,从外侵袭人体。治疗当用祛风药。而类比之,人体内的气动得太快亦会成风而使人得病,此谓内风。正如清代在《临证指南·中风》中说:“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上述的病变,主要是内风引起,尤其是多由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致,治当平肝熄风。这是用比照类推法来探求病因的例子。
中医更常常参照而类比医学,如《灵枢·逆顺》说:“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这是将战斗进攻时机与治病用针时机进行比照类推。
中医也常在日常生活观察中提炼事例而类比:如在治法上,有“”法、“”法等等。
比照类推法对于建立中医理论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该法也存在着局限性。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同一性与差异性,同一性提供了比类的逻辑依据,差异性则住住会得出错误的比照类推结论。相似的两个对象之间总是有一定差异,如果要推导的内容正好是它们差异之处,那么结论就可能是错误的。例如:花、叶类,其质轻,轻则轻清上浮,所以认为有升、散的作用。果实类中药,其质重,重则沉降,所以认为有沉降作用。但旋复花、大青叶等花、叶类药,其性却反降,有降逆的作用;蔓荆子、苍耳子等果实类药,其性反升,有发、散作用。因此,对此得出的结论,还必须通过实践加以检验。
(二)司外揣内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亦有人称作“以表知里”。前人早就已经认识到,事物的内部和外部,相互间是着密切联系着的,“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表象,可一定程度认识内在的变化机理。这一方法远在古代,就已经在其他自然学科中被采用。如《管子·地数》说“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这便是司外揣内法在地质学方面的应用。
这种方法亦是中医学常用的方法。脏象学说主要就是以此为方法来揣测、分析、判断内脏的内涵。脏者藏也,即是藏在于体内的器官;象就是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也就是说,脏象学说就是借助对外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分析,来揣测判断内在脏腑的功能特点。例如,通过对、舌象、面色及心胸部症状等外在征象和症状的观察分析,就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与异常,并由此作出诊断,决定治疗。又例如,根据声音的低微还是响亮,可以判断肺气虚还是不虚;据舌色鲜红还是正常,可以判断体内有热还是正常等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大多是以此方法建立起来的。由表测里方法与现代控制论“黑箱”方法有所类同。对于内部有着复杂联系又不便于打开,或打开后可能干扰破坏原有状态的研究对象(例如生命活体变化的过程),借“黑箱”方法,通过对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之间关系的对比研究,常可测知该对象内部的大致联系及其变化规律。
(三)揆度奇恒即对比,就是考察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之间不同与相同之处。对比方法,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活动的基础,是逻辑规律和各种科学方法的前提。《》明确有“揆度奇恒”的说法。“揆度”即衡量;“奇恒”即异常和正常的意思。“揆度奇恒”即是对一般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进行对比,找出不同之点。在中医学中,对比法的应用主要有下面几种:
1.与正常人对比,从而发现异常例如:正常人是一呼,脉搏跳动2次,一吸,脉搏跳动2次,加上呼吸间歇跳一次,共五次。医生诊病时,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来与病人相对比,若一呼一吸,病人脉搏分别跳动一次叫“少气”;一呼一吸分别跳动3次为躁,此人患热性病病;若一呼跳动4次以上则予后较差。
2.正反二者对比,揭示生理现象或相反的病理证候如:淡红舌、薄白苔是正常舌象,医生诊病时以之为参照,若舌淡白苔白则为虚为寒;相反的舌红苔黄则属热;舌质苍老为实证,舌质淡嫩为虚证。通过寒热、虚实正反外象的对比,二者的鉴别要点就显得十分清楚了。
3.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对比,发现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例如:人体内有五脏六腑。通过五脏功能与六腑功能的对比,可以发现五脏是以贮存人体的精气为主,如肝藏血,肺主气,肾藏精,这些脏器将精华物质贮存于内,不使其外泄而耗损。而六腑则是以受纳消化饮食物并传送为主要功能,当受纳,消化吸收后则排空,以利下一次饮食物进入。通过这一对比,则发现前者功能的特点是贮藏而内守为主;后者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小肠、大肠等交替排空而不能久藏。故《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也……六腑者,。”所以在防治或养生时,要注意让五脏精气保持充盈,让六腑保持通畅。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通过以上的对比,有助于人们认识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从而帮助构筑医学理论。
(四)试探,即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尝试性地提出初步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根据实践结果,再对原设想作适当的调整,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思维方法。
古代医家常借助试探来审视病因,进行辨证,因此,又常被称作“审病法”、“消息法”。东汉·张仲景在《》中就有一段应用试探法进行审视病因,进行辨证论治的精彩论述:“……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这是先用小承汤来试探病人有无燥屎的方法。在较为复杂的病症或疑似难辨之证的认识和治疗中,这种方法的意义尤为突出。明·张介宾在《·传忠录》中曾有一段经验之谈:“若疑其为虚,意欲用补而未决,则以轻浅消导之剂,纯用数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即知为真虚矣。疑其为实,意欲用攻而未决,则用甘温纯补之剂,轻用数味,先以探之。补而觉滞,即知其有邪也。假寒者略温之,必见烦躁;假热者略寒之,必加呕恶。探得其情,意自定矣”。这里,张氏介绍了用试探法从难辨的证中辨别虚、实、寒热证的经验。
反证,是从结果来追溯或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的认知方法。试探与反证两种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有从结果进行反推,不同之处是试探法要事先采取一定措施,然后,观察其结果;而反证则无需这一环节。
反证法在中医学中应用很广,中医理论的形成,不少内容是从反证法得来的。例如,肝血虚的病人,容易出现眼蒙,视物不明等,用益肝的药物治疗,随着肝虚恢复而眼的症状消失;火盛的病人出现目赤肿痛,用清泻肝火的药物治疗,随着肝火退而目赤肿痛消失。由此,反证肝与目有密切的关系。又如,某病人,患的还不清楚是何证,但用活血祛瘀的药物治好了。因而,可以考虑可能是血瘀证,甚至可能还会由此而发现血瘀证有新的症状。中医常说的“审症求因”就是典型的反证法。它通过对症状和体征的仔细分析、甄别,从结果出发去追索反推出新的病因。
可见试探与反证这两种认知方法在中医学中都被广泛应用。
(五)演绎,即从一般推导出个别的思维方法。人们以归纳得出的一般共性的结论为依据,去研究尚未深入研究的对象或新事物,可得出新的结论,如此推理下去,又可得出许多新的结果。
例如:阴虚常有一些共同表现:潮热、盗汗、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则肝阴虚、肺阴虚、肾阴虚的症状,除了有肝、肺、肾各自的特定症状外,必然还有阴虚的共同表现;阳虚也常有一些共同表现如: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无力等,则肾阳虚、脾阳虚的症状除了脾肾各自的定位症状外,必然还有阳虚的共同表现。
五行的各自特性、阴阳的各自特性都可看作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用于推导。如心在五行属火、主神志、开窍于舌。而火的特性,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此,心火旺则会出现烦躁失眠,口舌生疮等火热上炎的症状,此时,当清心泻火,当心火被清,证候自消。脾在五行属土,土的特性是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由此得出脾可以受纳水谷,为气血化生之源,的认识。
中,演绎法的使用常常与学说,以及气一元论是分不开的。
上述的思维方法,今天,在各门学科中仍然普遍使用。例如,平常实验研究就常用对比法,实验时,按需要设立多组,实验后对比各组,尤其是与正常组相对比,看是否有差异。又如,西医常在动物身上制造病理模型,以进行病理、药理、毒理学的研究,这就是比照类推法的应用。遇到疑难的疾病,一时未能诊断时,西医往往会采用“诊断性治疗”的方法,这便是试探法的应用。但是,应用这些方法时,是在古代哲学思想、人文观念及中医自身的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的,这是的特色所在。返回: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科学》是祖国伟大的医药学宝库,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中医基础理论高等院校现用介绍:
书 名: 中医基础理论
作 者:张安玲,徐胤聪
出版时间:
开本: 16开
定价:13.80元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获奖教材)
作者:刘燕池,雷顺群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开本:16开
定价:34.00
本教材在编写方法和体例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在编写内容上作了重要的调整与补充。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理论体系)主要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核心内容,以反映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框架结构更加合理,理论的阐释更加清晰;下篇(理论研究)除选录古典医学文献之外,重点介绍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手段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新成果、新进展,反映中医理论研究的最新成就和水平,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思路,并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使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逐步深化,进一步提高其知识结构的层次。这是历版教材所没有的,也是本教材最重要的特色[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现代中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