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梅县县解决农民大病看病难的一大创举是什么

:: 新华网 :: - 地方联播
 当前位置:
(回眸2009年)打工妹陈群:农民医保救了我的命
08:30:04)
稿件来源:新华网
&&& 新华网武汉1月7日电 题:打工妹陈群:农民医保救了我的命
&&&&新华社记者周甲禄、皮曙初
&&&&2009年过去了。对于22岁的打工妹陈群来说,这一年却不寻常,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她虽然感叹命运安排不公,却由衷地感激农民医保和社保政策给她带来的温暖。
&&&&2009年2月23日,春节的鞭炮声仍在鄂东黄梅县的山村里此起彼伏,年轻的陈群更是徜徉在新婚的幸福与甜蜜之中。这一天是她结婚后的第36天,然而祸从天降,陈群突然发热、昏迷,被送进了医院。
&&&&病情危重,第二天她就从县医院转到了武汉同济医院。诊断结果是急性尿毒症,急性肝、肾功能衰竭。从黄梅到武汉,又从武汉到黄梅,陈群前后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花费13万多元。
&&&&春节前夕,陈群嫁到了黄梅县五祖镇刘岳村,这本来是一个不错的家庭,年轻的丈夫在外打工,公公婆婆在家种田,农闲时就近打点零工,前几年还盖起了漂亮的新楼房。然而,突然的变故让陈群的婆家和娘家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祸不单行。就在一家人为陈群治病忙碌奔波的时候,公公鲁焱华骑摩托车摔成骨折,治疗又要花费几千元。一家人几乎陷入绝望之中。
&&&&“好在参加了合作医疗,陆续报销了一部分医药费,要不然我的病恐怕都没钱再治下去了。”陈群说,“第一次在县医院住院,医疗费用2300多元,新农合报销了一千多一点;后来转到同济医院,花费差不多8万元,报了2万元;回到县医院后又用了13000元,报了6200多元。”
&&&&更让他们一家没有想到的是,5月份的一天,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将3万元现金送到家中。原来,2009年年初,在积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同时,这个县开始了农民大病医疗保险试点,他们一家投保了太平洋寿险在黄梅县试点开展的小额人身和大病医疗保险。
&&&&“新农合+大病医疗”是黄梅县探索破解农民大病看病难的一项创举。在参加新农合之后,每人再缴18元的保险费,大病医疗保险费用保险公司最高可以报销到7万元。
&&&&2009年,黄梅县接近99%的农民都参加了新农合,还有34万农民参加了市场化的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在50%以上。目前,已经有125名农民像陈群一样获得了重大疾病医疗赔付,赔付金额达180万元。
&&&&五祖镇是黄梅县的贫困乡镇,刘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农民最怕就是遇上个大病大灾,得个大病就会倾家荡产,很多农民得了大病还是不敢看。”村支书刘高级说,“18元钱对农民来说虽也不是个小事,挤一挤还是可以拿出来,若参加了医疗保险,就可以解决大病的后顾之忧。”
&&&&得了大病是不幸的,赶上了好的政策又是幸运的。村里看到陈群家“因病致贫”,还向民政部门为他们家申请了救助。县民政局按大病医疗救助政策救助了2500元,后来又将他们家纳入了农村低保,保障两人,每月低保金有70元。
&&&&民政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民政部门还将按低保人员对陈群家实行大病救助,救助金额可以达到9000元,加上2009年上半年的救助,一共将达到11500元。“农民的大病医疗基本上可以得到保障了。”
&&&&黄梅县委书记吴海涛告诉记者,如今这个县农民医疗除了新农合外,又加上了新试点的大病医疗保险和民政部门资助,形成了三道保障,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看病难。(完)
(编辑:彭湘荣)当前位置:>&>&>&正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分享到: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信息来源:XXX(非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站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
var enabled = 0; today = new Date();
if(today.getDay()==0) day = "星期日"
if(today.getDay()==1) day = "星期一"
if(today.getDay()==2) day = "星期二"
if(today.getDay()==3) day = "星期三"
if(today.getDay()==4) day = "星期四"
if(today.getDay()==5) day = "星期五"
if(today.getDay()==6) day = "星期六"
document.fgColor = "000000";
date = "&&&" + (today.getYear()) + "年" + (today.getMonth() + 1 ) + "月" +
today.getDate() + "日" + day +"";
document.write("
&&& 一、指导思想
&&&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 二、基本原则
&&& ――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位。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做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向农村转变,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 ――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基本、最迫切、惠及面最广的实际问题,使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依靠农民自力更生,辛勤劳动,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行动。
&&& ――坚持求真务实,因地制宜。注重规划先行,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注重量力而行,逐步推进,从实际出发,探索不同发展路子。注重分类指导,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建设类型多样、特征鲜明、风貌各异的新农村。注重讲求实效,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造福于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 ――坚持可持续发展。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地力,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农业景观,依靠科技,提高黄梅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 三、目标任务
&&&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十一五”期间,力争达到“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的目标。
&&&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新发展。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8亿斤左右;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5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50%。
&&& ――以“六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堆放,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面貌新变化。全县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确保30%以上的农户使用沼气;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0%;30%左右的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
&&& ――以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拓宽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新领域。农村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电话进村入户,乡乡能上宽带网。农村文化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得到加强。
&&& ――以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为保障,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乡村治理新机制和乡风民俗新风尚。着力建设村级班子,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维护农民依法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构建文明、和谐的乡村社会。
&&& 四、实施步骤
&&&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和“一年起好步、二年强推进、三年大发展、五年见成效”的目标,我县新农村建设具体分三个阶段有序推进。
&&& 1、宣传和试点示范阶段(2006年)。开展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营造氛围,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扎实开展30个重点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北部山区以居民点改造为启动点,主要解决居住分散、布局混乱等问题,建设生态环保型、旅游休闲型村庄;中部丘陵以发展集镇为启动点,建设新型城郊社区型、中心村型村庄;南部平原以移民建镇为启动点,建设整洁、美观的移民建镇型村庄。在全县全面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织开展全县村镇规划编制工作,100个村完成规划编制。
&&& 2、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2009年)。以“四个五”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2007年试点村基本实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村建设的初步目标。其它各村基本完成村庄规划、村庄路网、农田灌溉、饮水安全、房舍改建、造林绿化、村庄整治等重点项目建设工程。
&&& 3、完善提高阶段(2010年)。2010年全县所有村庄建设都基本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的标准,初步实现“产生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
&&& 五、发展重点
&&& 1、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 ――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加快优质稻、优质棉、优质油、优质猪、优质鱼等农业“五优”工程建设,重点建设农业“三带”、“四区”,形成七大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板块。三带建设:一是建设50万亩优质稻产业带,重点建设黄梅镇、大河镇、濯港镇等乡镇20万亩连片核心示范区。二是建设粮、棉、油产区45万亩双低油菜产业带,其中连片核心区20万亩。三是建设20万亩优质棉花产业带,实行连片种植。“四区”建设:一是以黄梅镇、孔垅、小池三镇为重点,建设10万亩城郊绿色蔬菜生产区,其中大棚蔬菜基地2万亩。二是建设“鲫鱼湖――西隔堤――稻场湖”年产5万头猪、千万斤鱼、千万只鸭立体开发的“猪鱼鸭”养殖区。三是建设北部山区10万亩板栗、1万亩枇杷、沿江地区10万亩速生林的林果特生产区。四是建设以杨柳湖、大源湖为核心的20万亩绿色水产品、2万亩青虾、中华绒蟹等优质水产品养殖区。到“十一五”末,全县粮食产量稳定在8亿斤以上,棉花总产在40万担以上,油料总产达到1.3亿斤,蔬菜产量达到8亿斤,果品产量达到4000万斤以上;全县林业总值达到4.4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34.4%,森林蓄积量达到220万立方米;水产品总值达到1.8亿斤,水产品放养面积达到23万亩,名特优比重达到60%以上;生猪出栏50万头,家禽出笼1300万只。
&&&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奎舟粮油、粤梅食品、德赛木业、晋梅纺织、新雄峰饲料等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扶持它们做强做大。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每个乡镇重点发展1―2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加工企业。到2010年,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力争达到2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联接基地面积60万亩,网络农户10万户,农产品加工增值比达1:1.5以上。
&&&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大力推广水稻标准化生产、棉花无土育苗、病虫害综合防治等10大类121项农业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油――稻――稻、虾稻连作、棉林间套等40个高产高效模式。建立科技推广新机制,提高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到田率。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农业信息资源,重点抓好兴农网建设。切实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按照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能等节约型农业。
&&& ――推进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粮食、油菜、棉花、高效经济作物四项综合机械化技术,全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力争全县水田机耕机整达80%,机插30%,机收90%。以农机大户和农机协会等多种经济形式的服务组织为依托,积极开拓农机服务市场。加快血吸血疫区实施“以机代牛”步伐。
&&& ――坚持科学抗灾。加强防汛抗旱工作。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在动物疫病防治上,建立和健全县、乡(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按照科学防治的方针,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确保畜牧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在农作物病虫防治上,推广应用防治技术,发展专业机防队,力争病虫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 2、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推进“一村一品”发展,加快开发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 ――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坚持城市农村统筹、外输内转结合、创业就业并举、培训服务齐抓、权益维护共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到“十一五”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18万人,力争达到“三个50%以上”,即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0%以上,培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务工人员的50%以上,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合力,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重点抓好黄梅建工、黄梅缝纫、黄梅挑花、黄梅家政等劳务品牌的创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逐步实行城乡平等就业制度,抓紧建立和完善农民外出就业服务体系和可靠信息渠道,加强对农民外出就业的管理和服务,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
&&&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拓展就业渠道,开辟增收门路,创造发展空间。
&&& ――搞活农产品流通。新建或扩建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个。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企业,鼓励商贸涉农企业发展“超对超”、“农入超”连锁配送,不断拓宽农产品疏通渠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邮政“三农”服务体系建设,新建或改建规范化的乡镇超市16家、规范化的村级农家店300家,使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的覆盖率达75%以上,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人队伍。
&&& ――落实各项惠农增收政策。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村级化债、土地二轮延包、治乱减负等政策,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完善补贴方式,实行农民补贴“一折通”,确保农民直接受益。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
&&& ――加大扶贫开发和扶贫帮困力度。实施“整村推进”战略,对159个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式扶贫,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到2010年全县贫困村镇基本脱贫。
&&&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以“挡得住、排得出、灌得上、引得进、管得好”为目标,着力解决防洪安全、饮水安全、抗灾保收和水资源保护等四个方面问题。重点建设西隔堤整险加固、华阳河分蓄洪区、长江干堤和古角、蔡田、程晃岭水库整险加固,新建“三湖”地区排灌枢纽,更新改造清江口泵站、八一泵站、王大圩泵站,新建严闸泵站、梅济闸整险、东西港治理、沿江灌区、三大水库灌区、水土保持、城市防洪等工程,全面提高我县防汛、排涝、抗旱能力。同时抓好以“五治”(治险库、治渠道、治港道、治堤坝、治水利死角)为主要内容的小型水利建设,做到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旱涝综合治理,确保有效灌溉。
&&& ――加强高产农田建设。确保国家规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全县耕地保有量64万亩以上,加大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继续开展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环境监测与治理项目,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整理开发土地16万亩,全面提升地力,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生态农业工程,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绿色通道以及长江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1%,划定、建设、保护生态公益林5万亩,建成高效经济林基地10万亩。推进绿色家园工程建设,大力实施乡村造林绿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57平方公里,预防保护面积91.61平方公里。加强龙感湖湿地保护。
&&& ――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一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和管护力度。着力实施“通达、通畅工程”,实现村村通公路,“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好潘停、分新、蔡新、中黄、一杉、胡李、独东、小张、大严、五望、西张、下停、张新、横山、小付、徐张等17条通乡公路;建设好全县508个行政村、农村渔场的1000公里通村公路。全县90%以上的乡镇建有等级客运站、95%以上的建制村建有候车棚或招呼站。加强乡道、村道等非列养农村公路的养护力度,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二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依托国家农村能源项目,加大推进“沼气建设工程”力度,力争每年建设沼气池5000口以上。着力抓好血吸虫疫区的“整村推进”沼气工程建设。以农网改造为重点,新建四个110KV输变电工程。加快北部山区小水电资源开发,建设好小池生物质发电项目,改善供电质量,提高供电水平。三是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疫区改水。解决刘佐、小池、分路、新开、蔡山、孔垅、濯港、大河、杉木等乡镇的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受益人口12万人。四是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网络。整合农业、气象、教育、电信等方面的资源,搭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快电话“进村入户”步伐,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信入户”工程。到“十一五”末,全县电信电话用户规模达19万户,农村居民户上网率达30%以上,全县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有线电视“村村通”目标。
&&& 4、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 ――切实抓好农村教育事业。巩固“普九”成果,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构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资助工程,2007年全县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覆盖面达100%。进一步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抓好农村老师队伍年轻化和中小学内部规范化管理。
&&& ――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农村大病统筹新型合作医疗救助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能力,满足人民健康要求。抓好“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与监测。加快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不断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 ――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继续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制度,继续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和“生育文明幸福家园”计划。推行优生优育,有效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
&&& ――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文化,实施“送书下乡”、“送戏送电影”等工程。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农村打谷打球、赛球晒谷的“两打两赛(晒)”工程。
&&&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农村灾民救助等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巩固“福星工程”,基本实现农村“五保”老人在自愿条件下的集中供养。继续加强农民福利院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五保”对象供养条件。进一步开展孤儿救助,妥善解决好孤儿生活、就医、上学等方面的困难。进一步推进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不断扩大救助覆盖面,适当提高救助标准。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医疗救助,适当扩大救助病种,提高救助标准。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衔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灾害应急救援系统。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业保险的有效机制。
&&& 5、因地制宜推进村镇建设。
&&& ――加强村镇建设规划。村镇规划要突出地方特色,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区域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建设和国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组织专门力量,共同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统筹道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2006年完成100个村的规划编制任务,2008年完成所有村的建设整治规划编制任务。强化村镇规划的实施、监督和管理。
&&& ――实施整治示范工程。新农村建设重点搞示范,全面搞整治。要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试点示范。县里每年重点抓好4个试点示范村,乡镇重点抓好1―2个试点示范村。所有的村都要综合整治村容村貌,要从村规民约、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搞起,从“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六改”(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等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做起,逐步解决农村垃圾乱扔、人畜混居、房屋杂乱等问题,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生态良好、卫生改善、饮水安全。县财政每年继续安排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试点示范。
&&& 6、加强基层组织和民主与法制、精神文明建设。
&&&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
&&&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妥善处理农村各类矛盾,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强化治安防范,从严查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入开展“平安村镇”创建活动,建设“平安黄梅”,构建农村安全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以“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群众性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建设。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
&&& 六、保障措施
&&& 1、深化改革促动。
&&& ――继续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整合机构,创新机制,构建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2007年基本建立和完善“以钱养事”新机制。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深化农业“小三场”改革,切实减轻农工负担。
&&&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积极探索土地承包流转机制。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 ――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涉农收费公示制、村内筹资筹劳“一事一议”制度、村级报刊订阅限额制、加重农民负担举报和责任追究制。认真查处各种与民争利的违法违纪行为。探索和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办法,严禁乡村两级新增债务。
&&& 2、增加投入驱动。
&&& ――创新“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坚持多渠道筹资、多方面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新农村建设投入增长机制。
&&& ――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投入。组建专班,加大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争取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专项资金投入。
&&& ――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按照“三个高于”和“三个倾斜”的要求不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要进一步落实教育、文化、卫生、计划生育等新增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其他部门的各项事业发展专项经费都要拿出较大比例用于支持农村事业发展。
&&& ――加大金融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要改善服务,增加对农业农村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发挥服务“三农”主力军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调剂余缺,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
&&&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利用财政补助、信贷贴息、参股经营、融资担保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向新农村建设。
&&& ――引导农民增加投入。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投工投劳。
&&& 3、创新机制推动。
&&& ――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齐抓共管、分级负责的工作制度。
&&&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县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办,具体负责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工作指导、综合协调、工作调度和督办检查。
&&& ――建立全社会参与机制。各级各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资金和事业经费时,充分考虑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倡导农商对接、农科对接、工农对接和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
政务公开办:3366100
编办:3324638
信访办:3321744
技术组:3366068
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省黄梅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