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输了3瓶体内的水分换掉舞蹈了大概多少?

&&今日天气:
53种不需输液疾病清单
作者:51健康网 时间:
15:04 来源:未知
我国是滥用抗生素重灾区。据统计,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2.5~3.3瓶的水平,大小医院输液室吊瓶林立已不足为奇。 8月18日,安徽省卫计委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网上热传,网友纷纷get。 不少朋友发
  我国是滥用抗生素重灾区。据统计,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2.5~3.3瓶的水平,大小医院输液室&吊瓶林立&已不足为奇。
  8月18日,安徽省卫计委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网上热传,网友纷纷&get&&。
  不少朋友发烧感冒,为了好得快选择输液;小孩生病,家长担心拖延病情也选择给孩子输液。但实际上不合理的输液会导致抗生素过度使用,长此以往会造成人体细菌耐药,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
  这53种疾病名单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4类,其中不乏常见病、多发病,记者联系了4位相关专家解析。
  慢性病建议长期规律性口服药
  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
  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
  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
  5.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
  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窘迫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
  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9.高血压亚急症
  10.慢性浅表性胃炎
  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
  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3.轻度结肠炎
  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
  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
  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
  17.急性膀胱炎
  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
  19.单纯的房早、室早
  20 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21.无特殊并发症的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
  22.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
  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
  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解析: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晓曼表示,一些慢性无并发症的疾病需要长期规律性的口服药物,门诊上一般不建议病人输液或服抗生素。
  &出现感染或根据病情,一般会让患者输一些扩张血管的药品,出现这些病症,一般很少让患者输液。&张晓曼说,有&炎症&的病中只有由细菌引起,用敏感抗生素才有效,而由病毒引起,或由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所致的炎症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能简单治疗,不静脉注射
  1.体表肿块切除术后
  2.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
  3.轻度软组织挫伤
  4.小型体表清创术后
  5.浅静脉炎
  6.老年性骨关节炎
  7.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
  8.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
  9.慢性劳损性疾病
  10.慢性膀胱炎
  11.慢性前列腺炎
  12.前列腺增生
  13.无合并症的肾结石
  14.精囊炎
  15.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无并发症者
  16.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
  17.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
  18.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
  解析:&一般能简单治疗的不建议患者静脉输液。&郑州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董善京表示,静脉注射对人体静脉组织有一定损伤,如果患者发生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处理起来有危险性。对于体表一些小肿块的切除,如果患者没有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及体表感染,术后可以不输液。
  &一些病人就诊时会要求输液,甚至还自己开药方,我们解释起来比较困难,希望媒体多宣传一下。&董善京介绍,若患者本身抗感染能力较弱,外科手术后还是要使用抗生素的。
  根据患儿情况决定是否输液
  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
  2.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
  3.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4 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解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王凯介绍,严格说,门诊上这几种疾病的确可以不用抗生素。&孩子发热低于38℃,精神也可以,我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回去坚持一天,如果病情加重再服药。&王凯说,有的家长心疼孩子,想让孩子尽快康复,坚持要给孩子输液,医生一般都会解释,建议口服药。
  马上入秋,病毒性肠道疾病多发,秋季腹泻和感冒一样,是自限性疾病,用抗生素反而是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但中度脱水患儿还是需要输液,重度脱水患儿要住院观察&。毛细支气管炎虽然带着&炎&字,但它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不需使用抗菌药物。
  针对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王凯坦言临床上患儿病情千差万别,90%的手足口病患儿会建议吃药,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血象不高也建议吃药,&但孩子发烧或有合并性感染的要输液,儿科疾病发展多样变化快,对于一些混合感染的患儿也要输液,由患儿的情况决定。&
  抗生素
  可能破坏&微生态环境&
  1.慢性盆腔炎
  2.慢性子宫颈炎
  3.无症状的子宫肌瘤
  4.前庭大腺囊肿
  5.阴道炎、外阴炎
  6.原发性痛经
  7.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
  解析:&慢性盆腔炎、宫颈炎、无症状的子宫肌瘤,治疗上的确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郑州市妇幼保健医院秦岭院区副院长丁书贵表示,抗生素对上述病情可能没有帮助,一般口服治疗或打针即可。
  丁书贵介绍,女性阴道内部环境同时寄存着多种菌群,菌群间相互抑制维持内环境酸碱平衡,保持健康。一旦体内摄入过量抗生素会破坏阴道的微生态环境。但女性阴道炎分为很多种,&笼统地说阴道炎不需要输液也不准确,要根据情况判断&。
&&相关内容
----------------------------------
------------
&|&&|&&|& | |&
Copyright@&&&All right reserved
注:本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转载。十天内免登录
不输液清单并非一刀切
“能吃药最好不打针,能打针最好不输液。”这是医学治疗应遵循的原则。日前,安徽省卫计委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向过度输液“开刀”,明确了无需输液治疗的53种常见病、多发病,引起人们的关注。
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的情况会有所改变吗?
京华时报()记者叶洲京华时报漫画谢瑶
清单意在规范输液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吴振宇公开表示,不合理使用静脉输液,会带来就医时间延长、医疗风险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这一背景,遴选出了53种无需输液的疾病清单,这是专家们一致认为不需要使用静脉输液的,也是很多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还在使用静脉输液治疗的。
每个人体质不同,对于疾病的表现也不同。吴振宇说,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视病情变化,对是否需要输液灵活掌握,是否输液不可一概而论。如果出现呕吐、吞咽困难等,无法口服给药,只能通过静脉方式给药。这53种常见病、多发病,虽然不是急危重症,但疾病随时存在动态的演变过程,看似平常的小病也许潜伏着危重症,临床医生应该客观地予以综合判断后决定是否输液。
输液是药品不良反应“元凶”
输液又称静脉注射、挂吊瓶、打点滴、挂水。“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的用药原则。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输液主要用于病情较重患者的治疗。
但在各方利益驱使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输液大国”。北京一家知名三甲医院药房李姓药剂师告诉记者,各大医院输液室经常人满为患,他所在的医院很多时候病人不得不在走廊里躺着挂吊瓶。
曾有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这种过度输液已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安全。《2011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73.4%。
专家也指出,遏制过度输液绝不仅仅是医疗机构和医生的责任,患者要转变“只有输液才能见效,才好得快”的认识误区。
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胡小鹏认为,医院和医生有必要让患者知道,相比口服和肌肉注射,输液是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由于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药物通过针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救治起来很麻烦。如果输液器具、消毒和配药时操作不合格,输液的过程还会成为一道桥梁,让病毒、病菌能够轻松进入人体。即使消毒、操作都合格了,也存在着不溶性微粒残留体内的风险。
专家解读不输液清单
针对安徽省卫计委出台的这份不输液清单,这53种疾病是不是真的不需要输液?本期记者邀请专家按不同科室疾病进行了解读和点评。
内科 用药不能一刀切
不输液清单
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
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
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
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窘迫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
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9高血压亚急症
10慢性浅表性胃炎
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
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3轻度结肠炎
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
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
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
17急性膀胱炎
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
19单纯的房早、室早
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21无特殊并发症的、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
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 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
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教授杜金行表示,就内科疾病而言,是否需要输液首先要视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决定,还要综合考虑病人的身体情况和年龄。
对于这样一份清单,杜金行表示,清单内容看似标准,可以减少过度医疗,实际上太过笼统粗放,对于大医院经常收治的复杂疾病患者没法照搬。“人不可能按照教科书得病,用药也不能一刀切。”
杜金行表示,在内科病人中,中老年人和身体比较弱的人、病情偏重的患者、病情不稳定的患者,相对来说更需要输液治疗,因为静脉输液能使药物更迅速达到“目的地”,疗效也更强。其次还要考虑病人患的是什么病,如感冒(病情较轻的)一般不需要输液,而肺炎一般都需要输液。另外,是否输液还要考虑疾病是否需要观察,如脑血管疾病发作期一般都需要输液治疗,以方便输液的同时观察病情,以便随时调整治疗。
妇科乱输液可能破坏“微生态”
1慢性盆腔炎2慢性子宫颈炎3无症状的子宫肌瘤4前庭大腺囊肿
5阴道炎、外阴炎6原发性痛经7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
杜金行表示,只有急性炎症发作才需要输液,而且必须是医院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而阴道炎和外阴炎都必须看属于细菌感染还是真菌、滴虫感染,一般外用或口服就够了。
专家告诉记者,在一些小诊所和不规范的医疗机构,阴道炎等妇科炎症,甚至很多患者来了就要求医生给输抗生素。女性阴道内部环境同时寄存着多种菌群,从而维持内环境酸碱度平衡,一旦体内摄入过量抗生素,就会破坏阴道的微生态环境。
杜金行表示,排除心理因素的影响外,如果患者确实需要输液治疗,那么,输液的操作对于保证患者输液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首先要保证医患双方严格掌握输液药品的适应证,了解各种药物的用量、用法和输液速度等。其次医生还要了解患者是否对要使用的药物过敏,因此患者一定要向医生讲清是否有过药物的过敏史以及药物反应史,曾经用过什么药以及出现过的不适反应等。有些药物可能引起的过敏人数比较多,如青霉素,因此一定要做皮试。此外,头孢类药物也需要皮试。为了确保输液安全,在患者输液的过程中还要勤观察。
儿科无奈无知让孩子挂上吊瓶
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
2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
3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4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儿科主治医师刘海燕表示,对待上呼吸道感染,很多家长认为输液是退热的良方,认为是输入的药物起了作用。其实根本不是这回事。输液时,孩子体内液体增加了,通过皮肤散热的水分自然增加了;同时,葡萄糖有利尿作用,孩子尿了尿,自然带走了热量。很多时候给孩子多喝温开水或葡萄糖水,退热效果和输液是一样的。
在刘海燕的门诊里,很多家长一来就强烈要求给孩子输液。甚至在被医生拒绝后,还有家长会另外再找给孩子输液的地方。
专家表示,清单上的几种疾病的确都可以不用抗生素。毛细支气管炎,虽然名字中带着一个“炎”字,但它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不首选抗生素。如果病情加重,合并细菌感染才用输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这两个“知名度”非常高的疾病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卫计委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也直言,挂吊瓶是我国的一大特色,这里面透着医患双方的无奈和无知。“无奈”是指在现有体制下,一些医院和医生歪曲了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好医生的标准,在体制和生存的双重压力下逐利。“无知”则多是说家长。许多家长只要孩子一生病,便恨不能孩子的病立刻好转,于是要求医生为孩子输液治疗。殊不知,输液和其他给药途径相比,危险系数要大得多,更容易发生输液反应或引发各种脏器损伤,甚至造成终身残疾,严重者还可导致死亡。
当然,也有一些家长走入了另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如果不用输液也就不用去医院看病了。这是非常危险的。儿科疾病的一大特点就是病情的进展十分迅速,孩子可能几个小时前还没什么问题,几个小时后就高烧不退。这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孩子状态,及时就诊。
外科 一类切口不许使用抗生素
1体表肿块切除术后 2轻症体表感染 3轻度软组织挫伤
4小型体表清创术后 5浅静脉炎 6老年性骨关节炎 7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 8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 9慢性劳损性疾病10 慢性膀胱炎 11慢性前列腺炎 12前列腺增生 13无合并症的肾结石 14精囊炎 15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炎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 16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 17急性喉炎、慢性喉炎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 18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
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胡小鹏介绍,对于体表一些小肿块的切除,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体表没有出现体表感染(如无发热,血象正常),术后是可以不用输液的。
清单列出的外科这18种手术中,绝大部分都是浅表的一类切口。胡小鹏表示,患者经过这样的手术后,大部分通过口服药物就可以控制炎症。
那么外科什么时候可以抗生素输液呢?胡小鹏说,按照规定,真正需要输液的患者需要有病原学结果和分泌物培养结果,这些结果呈阳性后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使用哪种抗生素。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京华网
关键词阅读: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非车险:   
:      
热门问题:  
:        
:         
热门影院: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3.3瓶的水平“吊瓶大国”令人忧(图)
  来自卫生部的调查数据显示,最常见的被滥用抗生素是用于输液的青霉素。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要“挂8瓶水”,远远高于国际上2.5瓶-3.3瓶的水平,我国俨然已成“吊瓶大国”。一项来自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其中,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保守估计,每年我国最少有10万人在输液后丧命。
  遏制过度输液现象
  一般来说,有口服、打针、输液等至少三种方式治疗感冒发烧,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最危险”。无论是输液前未做无菌化处理、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还是输液时溶液稀浓、输液快慢不当,都可能给人体带来危害。轻则出现不良反应,重则危及生命。
  要扭转过度输液,最关键的是将有关医疗原则落实成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减少输液的比率,甚至不允许这种用药方式,都是可以考虑的管理办法。
  在一些发达国家,为什么感冒的病人不输液,只是选择吃点镇痛解热药和维生素C?因为他们的卫生部门出台有相关的医疗标准,医生们必须严格去执行统一的标准。在香港,感冒的病人到公立的医疗机构就诊,基本是不允许进行输液治疗的。
  如果任由输液泛滥下去,将会埋下很多的医疗隐患,“超级细菌”的出现已经发出了警告。因此,应尽快遏制过度输液这种怪现象。
  普通感冒不用挂吊瓶
  中有这样一群人,患上了普通感冒,却非要让医生给他(她)输液不可,似乎以为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意义的治疗。中华医学会江苏呼吸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史锁芳提醒,普通感冒滥用输液治疗无疑是用大炮打蚊子,没有必要。
  专家介绍,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两种,普通感冒70%—80%由各种病毒如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而流行性感冒则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鼻腔、咽或者咽喉部急性炎症引发。在病毒感染后,体质较弱的人有时会继发细菌感染,症状有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
  其实普通感冒即鼻塞、流鼻涕和打喷嚏,一般是不需要静脉输液的。对付普通的病毒性感冒发烧,最好的办法是多休息、大量喝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口服解热镇痛药物,不抽烟,缓解感冒症状。若病人出现了咽炎、喉炎、气管炎等症状,且合并全身发热、血压升高时,建议给予适量口服抗菌药治疗,必要时医生可视情况为患者静脉输液。发烧也许会让人不自觉地紧张,专家解释道,感染性发热由各种病毒、支原体和细菌引发,由于病原体代谢产物和毒素作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释放出热源导致人体发热。换句话说,发热也是机体对感染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卫反应。感冒后中度发热的病人,若其身体状况尚可,可以口服一点退热药,不用特意为此吊瓶。
  过度输液危害大
  专家提醒,输液不是“万能药”,不可能“液到病除”。相反,过度输液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一、降低人体免疫力。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不仅会增强病菌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二、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输入的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这会加重肝肾的负担。长期输液,就可能对肝肾等器官的功能造成损伤。如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除可能引起肾功能障碍外,还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三、存在较大风险。既使输液前做了无菌化处理,溶液的浓度合理,速度得当,输液也依然存在难以预知的风险。如身体虚弱者、心脏功能欠佳者,都对身体“容量”的变化十分敏感,即使只输入普通生理盐水,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专家提醒,静脉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在所有药物剂型中“高居榜首”,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四、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人体的体表及体内寄存着许多细菌,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为今后的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五、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当体内输入致热、致敏物质,如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这些物质的输入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如发热、红疹、瘙痒、肿胀等过敏性反应,严重者还可能休克甚至死亡。此外,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易引起静脉炎等病症。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跟贴读取中...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15883条
评论7492条
评论7351条
评论7292条
评论6377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人均年挂8吊瓶 七成输液被质疑“大炮打蚊子”-输液,致热原,血浆白蛋白,吊瓶,口服补液盐-健康
联系方式:029-
健康E生QQ群:
人均年挂8吊瓶 七成输液被质疑“大炮打蚊子”
  
天气寒冷,医院的中心输液室坐满了正在吊针的病人。(CFP供图)
gettyimages 供图
gettyimages 供图
  ●去年中国用了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
  ●中国每年因药物的不良反应死亡的人数高达20万,其中大部分和输液有关
  ●“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才是临床合理用药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近日披露了一个惊人数据,去年一年中国输液用了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口每个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本周三,广州刚刚经历了4℃的低温天气,感冒、发烧、腹泻的病人一下子多了起来。走进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的中心输液室,里面几乎找不到空位,高高低低竖立着的输液架让人仿佛走进了“吊瓶森林”。
  “每个中国人每年输液8瓶,这个数字确实惊人。”该院呼吸内科主任魏立平说,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在门诊进行的输液是没有必要,同时也是不恰当的。“没必要的起码占了七成,把输液作为对付常见病的做法,无异于‘大炮打蚊子’。”
  不仅如此,中国人之所以如此“迷信”输液,是因为不知道输液的风险,“过敏、休克、窒息……这些问题在输液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因此我们并不主张病人在门诊输液,因为很多输液反应在门诊是处理不了的。”而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因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死亡的高达20万人,其中大部分和输液有关。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朱敏教授、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魏立平
  文/记者黎蘅、翁淑贤 通讯员方宁、张秋霞、葛峰
  输液好得快 纯粹是误解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数据显示,中国70%的输液都是无用的。“尤其是门诊的输液。”据了解,在西方一些国家,医生一般都不会轻易给患者输液,因为输液是“最后的给药方式”。魏立平指出,对于胃肠功能差,口服药物无法吸收的病人,有输液的需要;而感染严重的病人,输液通过静脉给药,生物利用率高,见效快,也适宜采用输液的治疗方法。还有休克等危重病人,需要尽快纠正,也应该输液。除此以外,仅仅因为一些常见病就输液,往往是没有必要,甚至是有害的。
  作为医生,其实我们也不想随便给病人输液,可现在却有不少病人自己要求输液,理由是“输液见效快”。但魏立平认为,这是一种误解。之所以有些病人得了感冒发烧,光靠吃口服药不见效,每次都得靠输液“收尾”,那其实是因为他们之前曾频繁输液,已经造成耐药性,因此一生病就不得不输液,否则病情无法好转,长此以往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
  输液风险
  每年夺命10万
  多数病人未获告知
  事实上,输液的风险远高于打针、吃药。接受采访的专家们均指出,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胃肠道等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应,往往也更快、更严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的《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剂型分布以注射剂为主,占79.16%。而主要的注射方式就是静脉滴注(输液)。另外,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另有数据显示,每年我国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大部分与输液有关。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输液患者根本不了解输液的风险。“输液,不就和打针差不多嘛,很安全的嘛。”正在医院打着吊瓶的刘伯说。“给你开输液处方时医生有告诉你输液有哪些风险吗?”记者问。刘伯挠挠脑袋,摇头说:“好像没有。”
  “作为医生,确实有义务将输液风险告知患者,可现实中却很难做得到,因为门诊医生太忙,根本没工夫逐个向病人解释。”魏立平说,其实大多数医生是不主张在门诊给患者输液。“我有一个在中山二院当呼吸科医生的同学,他的原则就是要输液就得住院。当然,他这种做法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因为严格来说,输液是一种有创的治疗,输液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些致命的反应,因此应该有医护人员定期巡视,并且在出现反应的时候及时做出处理。但这在门诊输液中心就很难做到。因此,住院的话对病人的安全更有保障。”
  还有一种情况是,病人一来就向医生提要求:“我明天急着出差,给我吊针吧。”医生本来想拒绝,但想想万一不给病人开,病人的病情加重或出什么意外,最后还得找自己算账,而且不给开还要做一番关于“输液风险”的宣教来说服病人,再看看后面还等着一堆病人,最后的结局往往是:算啦,你要吊针就给你吊好啦。
  感冒发烧 输液完全没必要
  在众多输液的病人中,感冒发烧患者占了大多数。“很多人迷信‘吊了针病就能好得快’,这绝对是一种误区。”魏立平说,感冒可以由病毒引起,也可以由细菌感染引起,如果是前者,吊一瓶抗生素根本就没有用。至于发烧,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自己捂身汗、多喝点水都能退烧,而如果说补液能补充身体丢失的液体,那其实效果只不过和多喝水差不多。
  另外在呼吸科里最常见的肺炎,感染不算严重的也可通过口服药物治疗。至于需要输液的患者,应根据年龄、病情来分别对待。而且肺炎的输液应该住院进行。还有慢阻肺病人,即使是急性发作,如果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也不必输液。还有结核感染,大部分病人也只需接受口服药物治疗。
  腹泻没脱水
  不要乱输液
  除了呼吸道感染,胃肠型感冒和急性肠胃炎是一般人较常遇到的消化系统疾病,因容易引起腹泻、呕吐,很多人想好得快,第一反应也是“赶紧到医院输液”。
  “并不是所有腹泻的患者都严重脱水,很多一到医院就要求输液的患者其实通过口服补液完全没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朱敏教授介绍说,一般人体内的水分大约占体重的6至7成,脱水超过体内水分的10%左右时才需考虑输液。但如果只是一天排几次稀便,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喝点加盐或加糖的米汤来纠正轻微的脱水症状,完全可以不输液。
  吊针防血栓
  风险大于疗效
  而最让医生们难以理解的是,如今还有很多人把输液当成了“保健品”。每年进入秋冬,不少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的中老年人,他们病情稳定,但却要求医生给吊瓶“丹参,川芎嗪”或是蝮蛇抗栓酶等药物,理由是可以降血脂、溶血栓、防中风等。另外,也有一些工作、生活节奏紧张、压力大的青壮年平时也会主动要求输多肽营养液、氨基酸甚至是血浆白蛋白来“补充营养”、保持体力。
  “我认为这种所谓的‘保健性输液’非但没有必要,甚至还可能增加致病风险。”朱敏说,所谓输液可以补充体内水分,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避免中风,其实这种降低也是一过性的,几个小时后输液补充的水分就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且到目前为止,这种定期吊瓶,预防犯病的办法,还没有得到科学的、严谨的、大规模的临床验证。”魏立平说。
  对于输血制品当营养补充的人来说,这类制品采集时虽然都有常规的安全检测,但有些病毒感染在“窗口期”是查不出来,万一进入体内才发现,那就得不偿失了。
  输液风险话你知:
  “输液有什么风险,真的应该做一次全民普及的健康教育。”魏立平说,这样的宣教,单靠医生力量太薄弱了,应该作为卫生常识,从学生就开始普及。
  总的来说,输液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增加感染机会:静脉输液的过程中,由于一次性输液器的质量并非十全十美,操作不规范或消毒不严格,增加了细菌、病毒侵入人体的机会。皮肤化脓感染、静脉炎、传染性乙型肝炎等都可能因输液不当而发生。
  影响体液平衡:通常在不失水或轻度失水的情况下,人体有很好的代偿调节功能。过度不适宜的输液,反而会破坏细胞内外液体的平衡。再者,输入的液体中含有的钠、钾等成分,也破坏了体内电解质的稳定,干扰了人体的内环境。
  导致微粒栓塞:目前除英国和澳大利亚外,其他国家均未对粒径10微米以下微粒做出限量规定,而人体最小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10微米,因此药液中的较大微粒可直接造成血管栓塞,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氧而导致水肿和炎症。较小的微粒可能被吞噬细胞吞食,导致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国外学者在尸检中发现,用过40升输液的患者肺标本中有5000个肉芽肿。国内有人报道,长期接受静脉输液的病人可出现肺张力过度及呼吸衰竭。药液微粒的潜在危害不可轻视。
  诱发心力衰竭:心脑血管病患者多数是老年人,还常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老慢气等疾病。加上老年人调节适应能力降低,一旦吊瓶输入较多液体,由于血容量的急剧增加,很容易造成急性肺水肿,引发心力衰竭。
  引起输液反应:由于液体中致热原的存在,可能会出现发热、畏寒、战栗等输液反应,严重的导致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及无法预测的危险,抢救不及时,很容易造成死亡。
 编辑:曹国敏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微博:
&& <font size="-2" color="#-01-13 18:26
&& <font size="-2" color="#-01-13 09:49
&& <font size="-2" color="#-01-12 19:19
&& <font size="-2" color="#-01-10 16:42
&& <font size="-2" color="#-01-06 17:32
一、原创内容页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请输入关键字(疾病、科室、医院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贞贤 换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