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咽喉异物感舌根处有异物感,像是黏了一颗小米粒的感觉一样。不痛不痒。隔一段时间(几天左右)感觉不到了...

开放分类:
咽喉癌摘要
咽喉癌是,,喉癌的总称。喉咽又称下咽,多发在梨状窝,其次为下咽后壁。治疗方法有单纯、单纯手术、手术加放疗、和等。
咽喉癌 - 概述
咽喉癌应该是包括咽癌和喉癌两个部分的,但在日常中,人们更习惯的称喉癌为咽喉癌。咽喉部位介绍喉癌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全部的第19位,但是它在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中,仅次于和鼻腔癌而居第3位。喉癌的发生,有种族及地区的差异。资料表明,俄罗斯的发病数约占全身各器官恶性肿瘤的1%,英国、美国为1~2%,西欧发病率更高。在中国,华北、东北远高于江南各省。根据吉林医科大学对7584例恶性肿瘤分析,喉癌发占384例,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5位,但是江南各省的统计远远低于这个数字。喉癌好发于中年以上的男性,以50~60岁组为多见;30岁以下者较少。据文献介绍最小年龄只是9岁,国内统计资料比较一致和接近的结论是平均年龄56.6岁,51~70岁者多,约占80%以上。本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多发生在男性,占90%~95%,男女之比8︰1。不但发病数与性别有关,而且发病的部位也有关系,男性以为主,女性则以声门上癌多见。&&&&&&&&&&随着工业的发展,吸烟人数的增多,空气污染增加,喉癌的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喉胚胎组织学研究的深入使喉癌的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国内喉癌患者的预后及功能的恢复和重建都有较大的进步。
咽喉癌 - 病因
喉癌和全身其他肿瘤一样,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慢性刺激从喉癌发生的原始部位来看,好发于声带活动摩擦最明显的部位,因此推测喉癌的发生可能与长期的摩擦,慢性炎性刺激有关。在各种慢性炎性刺激因素中尤以烟、酒刺激最为重要。临床统计资料表明,喉癌患者90%以上,均因为长期吸烟、饮烟者,并且发生的几率与吸烟的时间、数量呈正相关,吸烟并饮酒者,发病的危险性更大。实验证明,正常粘膜上皮经常受到和反复经受炎症刺激时,则出现增生活跃,非典型性异常增生,这时细胞质内含有较多的RNA,的分裂的增殖实际上是染色体DNA的积极复制及合成癌蛋白酶。&
空气污染文献记载,长期从事木材加工。或经常接触到粉尘的工人中,发生喉癌的机会增加,认为粉尘与喉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
喉良性病恶变喉部的良性疾病,如,喉乳头状瘤,无论是不及时的治疗或不恰当的反复手术刺激部可以促使其发生恶变。有文献认为,大约有5%的喉癌患者是由良性疾病演变而来的。&
物理因素主要指放射线,具有致癌作用,早已被临床所注意,被看作是其他恶性肿瘤的诱发因素之一,喉癌也是如此。有资料提示,在以往颈部其他疾病曾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中,较其他未接受放射线者,更易患喉癌,接收放射线后发生喉癌的潜伏期5~50年不等。
其他因素在喉癌的诱发原因中。除上述原因之处,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颇被学者们重视,如:&(1)遗传因素:在其他恶性肿瘤中的病因中是比较公认的,主要是指在同样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具有遗传史者,较其他人更易患病。喉癌虽然目前未见到有遗传的报道,但是也被人们所注意。&(2)病毒感染:乳突状瘤是一种感染,这已经得到了证实。但乳头状瘤又与喉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把病毒感染也看作是喉癌发生的原因之一。&
咽喉癌 - 病理
组织学上喉癌以鳞状细胞癌最常见,约占95%~98%,腺癌少见,约占2%,未分化癌、、少见。喉鳞状细胞癌依其发展程度可分为原位癌、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三种类型。喉癌原位癌较少见,经过一段时间可发展成浸润癌;早期浸润癌一般是由原位癌突破上皮基底膜向下浸润,并在固有层内形成癌巢;喉浸润癌绝大多数为高分化鳞癌,癌细胞可见不同程度的角化现象和细胞间桥,在癌巢中心可见角化珠,低分化鳞癌少见。有时肿瘤以梭形细胞为主,称为梭形细胞癌,排列紊乱,不形成癌巢,颇似肉瘤。属于喉浸润型鳞状细胞癌的一个亚型,较少见,占喉癌的1%~2%,肿瘤向喉腔呈疣状生长,形成菜花样肿块。镜下多呈乳头状结构,为高分化鳞癌,可见不同程度的局部浸润,生长缓慢,转移少见。 声带癌是喉癌中最多见者,约点60%,分化较好;多数为Ⅰ、Ⅱ级,转移较少。声门上癌的发病率约点30%,癌细胞的分化较差,转移较多见。声门下癌少见,约占6%。肉眼观肿瘤可呈乳头状、疣状或菜花状隆起,也可在局部形成溃疡。喉部继发性癌肿瘤不多见,一般系从甲状腺、喉烟、食管扩散浸润而来。从远处转移的喉癌罕见,可从皮肤黑色素瘤、消化道腺癌、、肾上腺瘤、等转移而来。
咽喉癌 - 症状
喉癌因肿瘤侵犯的部位、类型、大小以及病程长短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常见症状如下:喉癌 喉肿瘤1、声音嘶哑 &因累及声带或因感染而使声带水肿,都可引起声哑或间歇声哑。&2、咽喉部感觉异常,有异物感、紧迫感或吞咽不适,为声门上癌的首发症状。&3、&由分泌物刺激所致,咳嗽时痰中带血,间断脓血臭痰,或刺激性干咳。4、疼痛&因感染或肿瘤所累侵犯组织及软骨而引起疼痛,可向同侧耳部放射痛,喉节处痛或胀。&5、呼吸困难&喉部肿瘤增大压迫气管或气管狭窄,早期呼吸困难。&6、肺部感染&多由喉头反向功能减退,易将食物误咽入气管或坏死瘤组织流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7、颈部肿块为主诉就诊,常在上颈部、下颌角后方扪及包块。&8、喉癌的临床区分及表现特点&根据喉癌发生的不同部位,临床上按喉的解剖部位分为以下三个区段:&(1)声门上癌:癌种侵犯自会厌上端至喉室(包括会厌喉面、杓会厌襞、杓状软骨、声带及喉室)。临床表现早期仅为喉部异物感,病变进展,出现喉痛,患者多因此而就诊。疼痛向耳部放射,累及会厌软骨时,疼痛向中耳放射,吞咽时加剧。肿瘤破溃后引起咳嗽,咯出脓臭血痰。晚期出现声哑,少数杓会厌襞癌因颈肿大而就诊,作喉镜检查可发现喉癌。&(2)声门癌:癌侵及声带、前联合及后联合部。病始即音哑,持续存在并进行加重,可有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常伴发呼吸困难,晚期亦可出现喉痛,颈淋巴结肿大少见。&(3)声门下癌:癌侵及声带以下至环状软骨下缘处,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仅有咳嗽,如果及环杓关节或声带,则产生音哑及呛咳,有时咯血痰,肿物压迫气管时可产生呼吸困难。&
咽喉癌 - 检查
X线检查&X线检查可以辅助喉镜及其他检查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形状及软骨情况等。咽喉癌晚期1)侧位平片(颈部软骨组织)&可观察肿瘤位置及扩展范围,对会厌癌、会厌前间隙受累、杓会厌襞受累以及声门下癌具有参考价值。如癌组织侵入,则密度增加,阴影不规则。会厌喉室角为由会厌根部和声带构成的角,肿瘤或炎症时此角消失。&2)正位体层摄&&一般先用距离颈前皮肤1、1.5、2、2.5cm层次,并在平静呼吸后,停止呼吸、发高音、发低音等动作时摄片。可以显示杓会厌襞、前庭、室带、喉室、声带、声门下及梨状窝等影像,有时也可显示甲状软骨有无破坏。但对炎性水肿瘫以区别,较小病变易被遗漏。&3)喉造影检查&&用造影剂进行喉内检查,可以弥补以上检查的不足。首先进行口咽部粘膜表面麻醉,然后让患者张口平静呼吸,将造影剂(碘油或钡胶浆等,约5ml)缓慢滴在舌根部,造影剂即随气流吸入喉腔,采用正位及侧位摄影,可以看到较小的病变,如粘膜紊乱或龛影等,有呼吸困难的患者禁用。&&4)口服钡剂造影&观察下咽及食管入口情况,以确定有无喉外侵犯。&喉镜检查&1)间接喉镜检查&&凡有声哑必须进行此检查,查看喉的内部结构,两侧是否对称,有无红肿、溃疡或肿瘤、查看声带、被裂皱襞、会厌等的活动情况,必要时在间接喉镜的明视下,钳取活体组织送病理检查或涂片细胞学检查。&2)直接喉镜检查&&通常只应用于间接喉镜检查不满意或不易采取病理标本时,如前联合、喉室或声门下肿瘤钳取活体组织及息肉、乳头状瘤摘除等。有颈椎活动障碍和呼吸困难者禁用。合并喉阻塞必须直接喉镜时,应作气管切开之准备。&&3)纤维导光喉镜及显微喉镜检查&对喉癌的诊断及早期发现提供了新的诊断措施。&病理细胞学检查&痰细胞检查设备简单,但是阳性率高低还取决于标本质量和送检次数,一般送检4-6次。局部细胞学涂片病理活检能帮助诊断,而病理活检对喉癌的确诊和分型具有决定性意义。&B型超声检查&超声可探及肿瘤,为边界轮廓不规则之低回声区,内回声不均匀。可初步确定肿瘤之部位及大小。&CT检查&CT检查可判断喉部肿瘤病灶。磁共振成像(MIR)&MRI对喉癌病变的性质、位置、形态和大小以及有无纵隔及肺转移的判断有较高的价值。&&化验检查&应用相关的癌胚抗原(CEA)及可溶性膜抗原、α-抗胰蛋白酶(AAT)、胎盘碱性磷酸酶(PAKP)、、芳香烃羟化酶(AHH)、唾液酶、磷酸己糖异构酶(PHT)和乳酸脱氢酶的同工酶(LDH)等之检查,均有一定价值,但是总的来说都缺乏特异性,可以作为观察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
咽喉癌 - 临床诊断
1、凡是原因不明的声哑或咽喉部异物感,经对症治疗后症状不减,尤其患者在46岁以上,伴有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喉部疼痛,头痛耳痛,呼吸困难。&&&2、颈部肿块,排外甲状软骨轮廓、甲状舌骨膜、甲状软骨上角、环甲膜、甲状腺等变异。&&&&&3.从下颌角开始,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向下有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减低。&&&&&4、对长期吸烟有肿瘤家庭史,某些职业,接触放射性物质和石棉尘,制造重铬酸盐等之人员,应作重点普查,重视诊断。&&&&5.借助、、喉镜检查、喉病灶局部细胞涂片、细胞病理学检查,结合实际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
咽喉癌 - 播散与转移
直接播散喉部因个有甲状软骨保护,相对而言向外扩散较慢,其直接扩散的方式,首先是沿表面向粘膜下浸润。声带癌以向后蔓延为主,向前经前联合向对侧声带发展,向后可波及杓状软骨处,但是向上侵及喉室带者则较少。声门上癌发展较快,最容易蔓延到会厌前间隙,或沿会厌皱襞侵犯梨状窝,亦可以沿咽会厌皱襞向咽后壁会厌谷、舌根处发展,声门下癌,多向前向下发展,浸犯对侧声门下,但很少向后侵犯。&&&&&喉胚胎学的研究表明,声门上组织和声门下组织分别来自不同的原基。声门上由颊咽原发展而来,声门、声门下是由气管支气管原基发展而来。这两个不同的原基,各自有着不同的淋巴循环通路,因此,喉癌扩散的方式仅局限于或者首先局限于胚胎划界的范围内,按照这一认识,声门上癌很少跨过声门下发展,而声门下癌也很少向声门上扩散。&&&&&&&
淋巴转移喉癌可以经淋巴系统转移,最先出现的颈。声门型由于声带的淋巴管很少,故发生转移者晚。声门上型,由于有丰富的,出现淋巴转移的时间较早。淋巴结转移出现的早晚,除了与病变的原发部位、临床分期有关之外,还与肿瘤的组织学特性有关。临床统计资料表明,非浸润性的原位癌,几乎没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性癌约有30%的患者有淋巴结转移。喉癌颈淋巴结转移扩散如果病变的范围仅局限于声门,发生转移的机会不足1%。但是如果病变已经侵犯喉室、喉庭,已经侵犯到声门下区,或者肿瘤的原发部位在喉前庭,约有30%可能有近淋巴结转移。喉前庭边缘部或梨状窝的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机会更多,可达50%左右。综上所述,基本上可以这样认为,声带癌转移机会甚少,但是无论是原发或播散距离声带越远,发生转移的几率就越高。&&&&&&&颈淋巴结转移还与的分化级别有关。有文献认为,分化程度为Ⅰ级者,基本无颈淋巴结转移现象;分化程度为Ⅱ级者有20%左右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Ⅲ级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者达40%~50%,而分化程度为Ⅳ级者颈淋巴结转移率可高达70%。由于各位作者报道的病例的分期分型不同,在讨论颈淋巴结转移的文献中,认为颈淋巴结转移率为56%~74%不等。&&&&&
血行转移喉癌的血行转移不甚常见,一般发生在较晚期,是全身广泛转移的表现。仅个别较早期患者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内脏或,在全部喉癌患者中,发生血路转移者不足5%。有人在分析血行转移的原因是认为,可能是肿瘤直接侵蚀血管壁,使癌细胞进入了血液循环。或者是由于先侵入淋巴管然后再进入静脉随血液扩散的。
种植性转移喉位于呼吸系统的较上端,喉癌的脱落细胞由于重力和呼吸的关系,可随局部分泌物坠于支气管或肺而发生种植性转移。喉癌患者最终发生肺转移者高达73%,低分泌型可达89%。但是肺部转移,既可以是经血行转移,又可以是细胞脱落的种植性转移。另外,由于喉和肺癌都属呼吸系统,经受着几乎相同的致癌因素的刺激,在已经发生喉癌的情况下,很难除外肺部有第二个原发病灶的可能性。
咽喉癌 - 治疗
临床上对喉癌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和放射治疗,二者联合应用有相互弥补其不足提高疗效的作用,此为目前喉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除此之外,也有化疗、免疫治疗、冷冻治疗、激光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等。其治疗效果比较肯定且被临床公认的方法是手术切除和中医药治疗。
咽喉癌 - 预防
咽喉癌的病因尚未查清,但诱发咽喉癌的因素较多,注意以下几方面有助于预防咽喉癌。禁吸烟1、勿长期饮用酒精性饮料,戒除烟酒嗜好,勿过度吃、酸、辛辣刺激性食物,禁吃霉变食物,对患有慢性咽喉炎者更为重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少荤多素,多食新鲜、等。2、寒冷季节室内保持适当的温度与湿度,注意空气流通。室温在20℃为宜,夜间睡眠时勿铺盖过多被褥,避免温度过高或过分干燥,造成咽喉部不适。勿顺风睡觉,剧烈劳动后应休息片刻,勿马上冲洗冷水澡。有伤风感冒引起急性咽喉炎者,应多饮热水或姜汤发汗,增加小便排泄。注意大便通畅。及时治疗急性炎症,防止演变成慢性,有慢性病变的器官,比较容易恶变。3、加强劳动保护。对生产过程中的有害气体、粉尘、如矽尘、氯氨、、等需要妥善处理,长期与有害化学气体接触的工作人员,应配戴防毒面具与穿防护隔离衣等。饮食4、增加体质,加强身体锻炼。常用冷水洗脸擦身,预防感冒,有劳有逸,生活有规律,清晨或工作之余做户外活动。5、避免大声叫喊。如发声不当、用嗓过度,可使声带急性充血或出血,感冒期间更需注意,且不可发声过度,注意声带适当休息,注意口腔清洁,不使外界不洁之物进入喉腔,免受致病细菌感染引起疾病。6、声音嘶哑。经一般治疗及禁声休息,超过2~3周不见好转,并逐渐加重者,应提高警惕,速到医院进行喉镜或维喉镜检查。因喉咽器官的小空腔比较深,解剖结构复杂,因此不容易观察到,喉咙一旦发生了癌症,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效果一般是比较好的。7、咽部有异物感者,如蚁行感、痒、激激性咳嗽、咳出痰液黏稠、成味、脓性、偶有带血、口臭等,更应加倍重视,及时去医院确诊。
注释与参考:
癌友网 咽喉癌
为您提供感兴趣的词条
优遁草(忧遁草),是一种生长在靠近赤道的低海拔疏林中或灌丛内潮湿砂质土壤里的一种高大草本植物,成熟期一般为3--9个月。 研究发现优遁草是一种无...
燕麦细胞癌,病症名,癌细胞形似燕麦穗粒。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咽喉异物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