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军仪仗队兵中成天时是不是程志强

您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仪仗军魂——记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大队大队长程志强
正文:他的名字人们并不熟知,但他的身影却是家喻户晓。&&&&
&&&&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式上,他带队最先通过天安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仪式上,他担任升旗仪式总指挥。&&&
&&&&从小学第一册的课本上,就可以看到他那张粗犷的面孔,那张面孔的正面标着&解放军&三个字,在孩童眼里,&解放军&就是他的替身。&&&&
&&&&至今,他带领的部队已先后接受100多个国家元首及军队高级将领的检阅。&&&&
&&&&这名在中国出镜率最高,被国人熟知并享誉世界的人,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大队长程志强。&&&&
&&&(一)程志强入伍27年,所踢正步加起来相当于10个两万五千里,程志强是山西人,一米八五的个头,魁梧的身材配上那笔挺的马裤尼制服,显得精干有力。
&&&&在仪仗队里,官兵们把程志强称之为老模范、老标兵、老第一。采访程志强之前,说过他的&十子训练法&:身体上挺顶帽子,纠正军姿照镜子,踢腿慢绑沙袋子,练习摆臂拉绳子,练军姿贴墙根子,脚尖上翘压脚面子,脚腕无力踢石子,腰不当家别棍子,量步幅用尺子,头型不正别针子。&&&&
&&&&这是程志强根据自己多年参加组织训练的实践经验总结编写的。在仪仗队,无人不知道这&十子训练法&,也无人不按它的要求去做。&&&&
&&&&每年新兵入伍,班长都要跟他们讲&十子训练法&的来历和每一个&子&字背后的故事,慢慢地都演化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故事的主人翁都是大队长程志强。&&&&
&&&&咱们队长刚入伍时,身体条件比较差,由于多年在农村干农活,走山路,背有点儿驼,两条腿也有些&罗圈&,两只脚呈&八字形&。有一位老兵曾断言:&程志强根本不是仪仗兵的料,只能上农场而不能上表演场。&事实证明,那位老兵的预言错了。为了当一名合格的仪仗兵,为了站在异国总统面前,为国争光,睡觉时,程志强用背包绳把两腿捆在一起,矫正&罗圈&腿;为了治驼背,他10年睡觉没枕过枕头,还特制了一块小木板插在腰里,练挺胸抬头。刚开始,木板左右晃动,硌破了尾椎骨,流出血水,身上一出汗,就像盐水撒在伤口上;为了练好军姿,他经常独自一个人贴墙根练站立、练腰板。一个星期天,他在围墙边上贴墙练腰板,两位女青年见他目不斜视,直挺挺地靠墙站着,便讥笑说:瞧这个傻大个子,大星期天不在家休息,跑到墙边硒太阳,冒什么傻气。&&&&
&&&&接受异国总统的检阅,不仅要步调一致,还要做到踢腿带风、落地砸坑。为此,程志强经常拣来一些小石子用脚踢,&踢就是几百下。为了掌握好脚离地面的高度,他用尺子在墙根上25公分处划了一道白线,对着线练踢腿。有一次,他只顾专心体会,没想到&脚踢在墙上,碰掉了脚指甲盖,疼得&屁股坐在地上,抱着脚半天站不起来。&&&&
&&&&&仪仗队的官兵说,程志强的&十子训练法&是仪仗队赢得异国总统称赞的法宝。程志强当了27年兵,踢了27载步。有人曾给他统计过,当兵27年时间,他所踢的正步加起来相当于走了10个两万五千里长征,共踢烂皮鞋60双。&&
&&&&(二)熟悉仪仗队600名士兵的名字、基本情况,被士兵们称之&活电脑&,5年帮助233名退伍战士找到工作&&&&
&&&&程志强时常给带兵骨干灌输这样一个道理:干部献给战士一份爱,战士就会回报祖国十倍情。&&&&
&&&&月光下,相距几十米,看一眼轮廓,他就能说出这个战士是谁?房门外,不用多说话,只要喊一声&报告&,他就可以知道来的是哪名战士。全仪仗队600号官兵的名字,程志强都能叫得上来。&&
&&&&不久前的一天,他在组织训练时隐约感到队里少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问果然是战士王言民因流鼻血没能参加训练。程志强带着王言民去了几家医院,都没有查明原因。他心里很是不安,又把小王带到301医院,请专家会诊。经查小王鼻腔黏膜发炎腐烂导致血管破裂,医院很快为小王实施了手术。考虑到王言民身体十分虚弱,程志强特意买来大枣、莲子、红豆、花生米,给王言民熬粥补血,&个多月从未间断。
&&&&一天夜里,记者跟随程志强查铺时,发现一名战士睡着后脚露在了外面,程志强见状,没有去给他盖被子,而是用手轻轻地挠这名战士的脚心,这名战士翻了翻身后就把被子盖好了。他说战士训练一天十分辛苦,要是把他叫醒了,会影响其他战士休息。&&&&
&&&&程志强自己每天晚上有一个不成文的时间表:10点以前找干部谈心,10点至12点学习,12点以后查一次铺,凌晨5点查一次哨。为此程志强经常和衣靠在沙发上睡着了。他的办公室距家不足千米,可他很难保证&个星期回去&次。&&&&
&&&&程志强告诉记者,仪仗队是&所大学校,战士们来到这里,我们就要把他们塑造成社会的有用人才。在他办公室里,记者看到厚厚的两大摞书信,都是退伍老兵写给他的感谢信。这些退伍老战士,有的当了县、市领导,有的当了厂长、经理,他们在地方大展宏图之际永远不忘程志强的培育。因为许多战士的工作是队长帮他联系的,老战士刘为忠在家时就有遗尿病史。入伍后,紧张的训练生活使他一到哨音就湿裤子。看看同年入伍的战友走上了向往已久的阅兵场,刘为忠自己很是想不开。程志强鼓励他:上不了训练场,你可以好好读书,争取以后上大学。刘为忠退伍回乡不到一年就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
&&&&近5年时间,程志强先后为233名退伍战士找到了工作。&&&&
&&&&(三)入伍27年,仅休假59天,结婚让妹妹代作新郎,4位亲人去世没回家&&&&
&&&&&个有血有肉的热情男儿,谁不恋自己的小家庭,谁不想和父母妻儿朝朝暮暮呢?
&&&&程志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只不过是一旦立志献身仪仗事业,便把那纯朴的情感埋藏在内心深处。&&&
&&&&在一份反映程志强的材料上,记载着这样几个数字:入伍27年,探家5次,共59天,没有回家与父母过&个春节。按规定,程志强这些年应该享受正常休假24次,共695天。这就意味着他把其中的636天本来应该休假的时间用在了工作上。&&
&&&&如今程志强的女儿都上中学了,可他心中一直欠着妻子的感情债。因为和妻子结婚时,站在他妻子面前的新郎官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妹妹。&&&&
&&&&那是1980年的正月十五,共和国外交史上&桩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正在进行。庄严的国歌声中,作为执行队长的程志强,他雄壮的气势和洪亮的声音,使来访的坦桑尼亚陆军司令赞不绝口。仪式结束后,驻华大使及来访的外宾围绕着程志强,与这位号称&天下第一兵&的中国军人留念、攀谈,久久不肯离去。&&&&
&&&&此刻,中条山下的山西永济农村,&桩动人的婚礼场面吸引了十里乡的人:&位少女牵着说不清是委屈还是激动的新娘迈进了洞房。&&&&
&&&&还是2个月前,父母为程志强定下了大喜日子。老人杀猪宰羊,发放请帖。就要迎来人生最壮美的&刻,千里之外的程志强更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他紧攥着回家的车票,一遍遍欣赏着给未婚妻魏茜芳买的红纱巾,憧憬着美好生活。&&&&
&&&&就在此时,仪仗队接到了迎接外宾的任务。&&&&
&&&&临时回家,万一出点差错,影响无法挽回。&&&&
&&&&已经三次推迟婚期的程志强给家里拍了封电报:工作紧张不能回家。&&&&
&&&&婚礼如期举行,否则容易造成误会和浪费。&&
&&&&举行婚礼时,人们喜悦的脸上,挂满了凝重与不解。&&&
&&&&程志强所欠下的感情债又何止他的妻子呢?他家中4位亲人去世时,他都没能回去。这时,程志强正站在异国总统面前接受检阅。检阅完毕回到驻地时,程志强一句&哽咽地录下了&不孝之子&的录音,程志强低哀、悲壮的声音在父亲的灵前回荡:尊敬的父亲,不孝之子在千里之外给您送别了。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为了仪仗事业,儿子只能这么做了,请您老人家在九泉之下原谅儿子的不孝吧&&着这位七尺男儿悲痛的哭声,人们无不失声痛哭。&&&&
&&&&(四)程志强小档案&&&&
&&&&程志强1955年3月出生在山西省永济市。党员,大学文化,大校军衔。历任三军仪仗队战士、班长、排长、连长、中队长、副大队长等职。他带领的三军仪仗队被中央军委授予&军旅标兵&荣誉称号。他个人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9次,14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周辉)三军仪仗队大队长程志强的正步人生-千千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三军仪仗队大队长程志强的正步人生
这是一支神奇的队伍:他们经常高擎&八一&军旗,步履矫健,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地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现在人民大会堂、首都机场、军事博物馆,迎四海宾客、送五洲朋友。这是一支震撼世界的队伍,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到:&中国仪仗队是我看到的最出色的一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说:&中国仪仗队堪称举世无双。&这是一支无私奉献的队伍,他们没有特殊的待遇,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进行高强度的训练。一个仪仗兵服役3年,要磨坏近20双大头皮鞋,流淌两吨多重汗水,踢出的正步相当于两个&万里长征&。在这支队伍里,有一位享誉军营内外的不平凡的人物--仪仗大队现任大队长程志强。1973年入伍来到仪仗队以来,二十多年来的&正步人生&,他用双脚&踢&出了一串串的辉煌&&在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他是国旗护卫方队的军旗手--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广场,第一个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从此,他被誉为&天下第一兵&。他的照片被编入小学三年级《思想品德》课本的首页,下书&解放军英姿&五个大字,成为全国少年儿童认识解放军的开始。1984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35周年大阅兵,这是新中国自1959年国庆10周年阅兵以来,第一次公开展示自己的武装力量。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将军命令三军仪仗队担任受阅部队的第一方队(就是人们后来习惯上称呼的军旗护卫方队),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邱巍高将军亲自选定程志强为阅兵军旗手。军旗手是整个受阅大军的排头兵,数十个方队、成千上万的受阅大军都要跟着军旗手的步伐走,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程志强接受了这个无比光荣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后,很快投入训练。那次的&八一&军旗旗杆是铝合金制做的,329米高,35厘米粗,75公斤重,加上旗帜和风的张力,一般人举不到10分钟就会感到胳膊发酸。更难的是,不管风力大小、风向如何变化,军旗手必须始终做到军姿绝对标准,步幅绝对准确,步速绝对均匀,走向绝对笔直。为了练好举旗,程志强把旗杆换成重上好几倍的旧钢管,再给钢管里灌满沙子,每天上千次地重复训练举旗、劈旗动作。胳膊练肿了,手上结满了血泡,但一到晚上他还要骑着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反复熟悉和度量阅兵路线。在上百次的度量之后,他发现预定的74325米阅兵线,恰好是1984块方砖,他用标准的正步步幅量出这段距离要走991步,8分33秒。他把这些数字牢牢记在心里,按照距离调整步幅,每天都要顶着高温练上几十个来回。为了练出踢腿功,他在小腿上绑上沙袋,在皮鞋上钉了两层鞋底,还要再加钉上八个大号铁掌,每天训练结束后,他的皮靴里都能倒出汗水来。短短几个月,他硬是练坏5双这样的大头皮鞋。功夫不负有心人。邱巍高将军有一次单独考核他放心不下的军旗手,程志强撑着四级风刮得猎猎作响的军旗,抬腿带风,落地砸坑,身后将军带来的参谋用钢卷尺测量,每一步都是标准的75厘米1984年10月1日,规模盛大的国庆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上午10时,阅兵总指挥秦基伟将军响亮地报告:&军委主席: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阅兵式,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三军统帅邓小平乘着特制的军用敞篷红旗车,检阅了受阅部队。随后,在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中,激动人心的阅兵式开始了。程志强高擎着火红的&八一&军旗,踏着雄壮的军乐节奏,第一个正步通过天安门广场,分毫不差地落在礼毕线上,他的身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般的滚滚铁流。他组织三军仪仗队完成500多次迎外司礼任务,次次万无一失。1986年经他设计的外交司礼改革方案,获得中央军委、外交部的一次性通过。他总结的队列训练法被全军推广,成为指导国庆50周年受阅方队进行队列训练的指定教案。程志强1955年3月出生,1973年从山西永济县入伍到仪仗队。要当一名合格的仪仗兵,必须做到&坐似泰山岿然,站似青松挺立,走似铁流滚滚,喊似雷声鸣耳&。谈何容易。练站立,练正步,练操枪,练眼神,练表情,是仪仗兵日常训练的必修课。由于高强度的训练,许多仪仗兵都患上了静脉曲张、腰肌劳损、鸡眼、脚气等&职业病&。程志强练站立,练到两腿浮肿爬不上床;练操枪,数九寒天不戴手套,虎口出血、两手僵硬;练眼神,对着100瓦的灯炮瞪眼睛,直瞪得两眼流泪,充满血丝&&凭着这股拼劲,入伍不到一年,他就练就了站四五个小时纹丝不动,行注目礼四五分钟不眨眼睛,踢正步每步都是75厘米的硬功夫,在同年入伍的新兵当中第一个参加了编队执行受阅任务,第一个被破格提拔为班长,此后历任排长、副连长、连长、副大队长、大队长。程志强从当排长起,就开始担任仪仗司礼任务的执行队长。执行队长担负着仪仗司礼的现场组织指挥、向外国元首报告、陪同检阅等任务,要求身材高大、英俊魁梧,对嗓音和眼神也都有特殊的要求。比如,执行队长向外国元首报告,必须声音宏亮、字正腔圆,给人以气势、震撼和力量。为了练好嗓功,程志强常常一大早就跑到没人的地方吊嗓子,晚上怕影响别人休息,就在洗漱室把头埋在水盆里练吐气。冬天他在饭盒里把水冻成冰,用丹田之气对着冰坨子哈气,直到把冰坨子哈出洞来,就这样,终于练就了一副前后声道都能发声的&铁嗓子&。为了练就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他经常抽空到戏剧学院向表演系的教师请教,并借来人物脸谱细心琢磨各种眼神,反复练习,使自己的眼神能够准确地向来自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外国贵宾传递中国军人正直大度、善良友好、坚定自信的情感。作为执行队长--&向总统报告的人&,程志强无数次地在外国元首面前展示出中国军人的尊严和伟岸。他负责组织三军仪仗队完成了包括迎接克林顿总统在内的五百多次迎外司礼任务,次次万无一失。一次,非洲某国元首来访,他因担心自身安全,安排了五位身材高大的女侍卫紧随其后,把自己围了个严严实实,直到检阅前仍寸步不离。面对这种棘手的情形,程志强大步走上去,用磅礴的气势向他报告:&总统阁下,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同时用眼神向元首示意:在社会主义中国,您可以不带侍卫随意访问。这位元首从程志强的口令和眼神里感受到了中国军人的尊严和自信,会意地点了点头,朝身后挥挥手,侍卫们当即退了下去,使检阅顺利地进行。事后,外交部礼宾司的领导同志称赞程志强处理得好,维护了祖国的尊严。1985年以前,我国仪仗队在人员编成、列队方式等方面都是模仿前苏联的,检阅场上只进行检阅式,没有分列式。1986年,程志强受领了仪仗司礼改革的任务。他向外交部等许多单位请教,并广泛参考美、英、日等几十个国家的资料,设计出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分列式方案,被中央军委和外交部一次性通过。从此,展现中国军人特有风采的托枪动作和正步行进表演的分列式出现在检阅场上。90年代初,国家决定给仪仗队更换新式礼服、换穿马靴,执行队长和分队长扎武装带、由佩用手枪改为佩用军刀。程志强又主动承担了为佩用军刀设计动作的任务。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索,他设计出了一套包括佩带、拔刀、刀入鞘、立刀、撇刀、举刀礼在内的一系列规范动作。当时的中央军委领导非常关心军刀礼的设计情况,专门把仪仗队拉到军委办公厅进行表演,并给予现场指导。1992年2月4日,在欢迎南非领袖曼德拉主席的仪式上,中国仪仗队潇洒利落地第一次使用了军刀礼,曼德拉高兴地举起紧握的右拳,情绪激昂地挥动着以示赞许。常年走正步、练队列,程志强悉心记下40多万字的训练心得和体会,撰写了18篇论文,在军内外刊物上发表。他总结出的《队列四步教学法》被全军部队和院校推广,石家庄陆军学院、国防科工委等单位都把他总结的《队列训练通俗教学法》印成教材,总参谋部委托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这套教学法,拍摄了军教片《队列》,成为国庆50周年阅兵方队进行队列训练的经典教案。在举世瞩目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他担任升旗总指挥,亲手策划、指挥在香港冉冉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他率领的几十名仪仗骨干,个个英俊无比,守纪如铁,被海外媒体誉为&铁军雄师&,成为香港各界认知解放军英武形象的开始。三军仪仗队除担负迎送外国总统、政府首脑、军队高级将领、执行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等外交司礼任务外,还承担了大量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的礼仪任务。在历届全国运动会、全军运动会上,入场式的排头位置,总是当之无愧地属于三军仪仗队。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上,程志强直接指挥三军仪仗队担负开幕式会旗方队、会徽方队入场表演任务,走在整个入场队伍的最前面,并完成了升亚奥理事会会旗的光荣任务。他们的精彩表演获得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及中央党政军领导人的赞许。1993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又交给仪仗队七运会开幕式表演任务。程志强一人担负着组织国旗护卫队、会旗护卫队、红旗方队的繁重任务,已年近四十的他每天和战士们在太阳底下一练就是十几个小时。在临近开幕的节骨眼上,他的父亲病情转危,天天念叨着要见一见儿子,可程志强这个大孝子一直到父亲病逝,也没能顾上回家给父亲送终尽孝。他强忍悲痛坚持带队训练,出色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葬礼执行礼仪任务,是三军仪仗队的又一项特殊使命。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领袖,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每一位共和国的伟人逝世后,都是由三军仪仗队官兵守灵、送灵。为了护送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灵柩,程志强专门设计了一种每步走20厘米的庄严大方的小正步礼仪形式,这是外国首脑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时仪仗兵抬花圈的步伐,也是礼仪部队的最高礼节。程志强亲自执行和组织完成了许多次这样的任务,为伟人们送走革命生涯中的最后一程。朱德委员长逝世时,正值盛夏,程志强作为礼兵持枪竖立,警卫朱委员长的灵柩,一站就是半天。前来吊唁的人民群众,围着朱老总的遗体缓缓挪步,泪水将地毯都打湿了。程志强悲痛万分,泪水、汗水顺着面颊直往下淌,康克清大姐亲自走上前为他擦去脸上的泪水与汗水。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百年盛事。中英两国政府商定,政权交接仪式双方要派国家仪仗队参加,三军仪仗队受命在政权交接仪式上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接受任务后,程志强激动得几天几夜睡不好觉。他暗暗下定决心,中国仪仗队一定要在全世界面前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中国军队也更加强大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根据香港会展中心场地的情况,司礼方队由1名执行队长、3名旗手、陆海空三军各12名护旗手,共40人组成。程志强从上千名仪仗兵中挑出50名精兵强将,亲自带队训练。为了使训练更具有针对性,他两次赴港实地勘察地形,回来后按照香港会展中心我军仪仗队的预定位置,在训练场上搭起主席台,进行模拟训练。考虑到政权交接仪式是在凌晨举行,他们不仅白天训练,还特意增加从晚上10点30分到凌晨2时的夜间适应性训练。程志强还在操场上用桌子和椅子搭了一个4米多高的指挥台,每天爬上爬下几十次组织训练,有时还要趴在滚烫的操场上,检查战士们的踢腿动作。在艰苦的训练中,程志强患了病,低烧不止,拉肚子,有时一天拉20多次。但他始终坚持站在指挥台上组织训练,终于有一天,他因身体极度衰弱摔了下来,直摔得头昏脑涨,浑身是血,此事差点惊动了外交部和&上层领导&。程志强和仪仗官兵们在一起1997年6月22日,程志强带队开赴香港,和英军仪仗队、香港警方进行合练、彩排,由程志强和英国皇家仪仗队执行教官温斯中校担任具体指挥,双方之间展开了一场无声的较量。双方仪仗队进入会展中心前,香港警察要进行例行的安全检查。中国仪仗队排着整齐的队伍一一通过检查。英国仪仗队则有的拎着帽子,有的吃着苹果,有的歪提着枪支,拒绝接受检查,甚至拿枪托打人。看到这一幕的香港传媒,发稿标题上这样报道:&中国仪仗队军容端正纪律严明,英国仪仗队纪律松散到处撒野&。合练时,英方一主持人说错了程序,英方士兵顿时打起口哨,放下枪跑到台下休息去了,有的抽烟,有的吃巧克力,有的甚至在地板上躺倒。而中国仪仗队却列队整齐,持枪肃立,一站就是近两个小时,观看合练的港事顾问们情不自禁地几次鼓掌表示赞赏。无地自容的温斯中校只能挥起手杖,驱赶英国士兵集合。排练中,温斯要求按英方的步子走,程志强义正辞严予以拒绝。最后,温斯发现还是中方的动作大方漂亮,就跟着中方的步调练起来。6月28日,中英港三方进行第四次合练,许多中英官员前来观看。中国仪仗队的精彩表演使英方官员都使劲地鼓起掌来。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唐家璇对我军仪仗队的表现非常满意,当晚派人送来水果表示慰问。1997年6月30日晚11时42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正式开始。当司仪宣布中英双方仪仗队入场时,我军仪仗队以高昂的士气,威武的阵容,整齐的动作,按照预定的时间、路线和程序,干净漂亮地完成了入场动作,走出了国威军威,赢得了春潮般的掌声和欢呼声。7月1日零时,在中国军乐团指挥棒挥动的同一瞬间,国歌奏响,中国仪仗兵拉动旗绳,国旗随着雄壮的国歌匀速上升。零时46秒,国旗上升到828米高的旗杆顶端,国歌最后一个音符同时结束。五星红旗从此高高飘扬在&东方之珠&香港的上空,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在此刻扬眉吐气。交接仪式结束后,温斯中校将自己指挥仪仗队用的手杖送给程志强,还在铜牌刻上了程志强的名字,表达他对中国仪仗兵的由衷钦佩。程志强回到北京,因过度劳累,高烧40度不退,体重一下降了50斤,住进了医院。中央军委授予共和国三军仪仗队&军旅标兵&荣誉称号,程志强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他多次立功受奖。盛誉殊荣之下,程志强备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三军仪仗队战士经常在中外领导人身边执行任务,把他们培养成业务和思想政治素质绝对过得硬,绝对忠诚可靠的战士,是一件不能有任何含糊、差错的政治任务。程志强总是坚持士兵至上,坚信廉洁带兵、公正带兵、以情带兵是最好的办法。他对战士了如指掌,体贴入微,战士穿马靴容易患脚气,他专门跑到河北三河市为战士们定做课间替换的凉鞋;战士不爱吃炊事班腌制的咸菜,他特意到&六必居&拜师学艺,再把手艺传授给炊事员;他始终关心战士自学提高,支持有特长的战士成为专才;对于退役的战士,他更是悉心安排,5年来帮助283名退伍战士到工作。程志强因此被中央组织部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程志强一心扑在事业上,入伍28年来只探过三次家,累计加起来只有59天,没能和父母过过一个圆年。4位亲人相继去世,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1980年腊月廿六,程志强数次推迟婚期后,终于定下这个大喜的日子,一切都准备限了,就等他回山西老家永济成亲。可就在这时,一场外交司礼任务下来了,程志强离不开,家婚礼也不能再拖了,只能由他的妹妹替他当新郎与新娘&拜堂&。1984年国庆阅兵,程志强威风凛凛通过天安门广场时,他的妻子魏茜芳却正在大雨中抢收粮食,年仅两岁的女儿被锁在屋里,饿得哇哇直哭&&作为&军旅标兵&当之无愧的排头兵,程志强在此前,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九次。1998年,北京军区党委专门做出决定,号召官兵学习他&爱国奉献&的事迹。日,天安广门广场举行国庆50周年大阅兵。作为新中国政府在20世纪举行的最后一次盛况空前的大阅兵,三军仪仗队再次高擎鲜红的&八一&军旗,走在人民解放军滚滚铁流的最前列,第一个通过天安门,第一个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三军仪仗队不断向全世界显示她无与伦比的风采,程志强波澜壮阔的正步入人生,也将不断续写出一串串辉煌&&
编辑: tming&&作者:&&【打印】
&&相关文章
&&图闻天下
&&原创摄影
&&网友贴图
千千网推荐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Tel:  工作QQ:&&&E-mail: |||||||||||||
             >>>>独家报道>>正文
中国三军仪仗队中国三军仪仗队成立于1952年3月,隶属于北京卫戍部队,它与军乐队、礼炮队共同承担不同规格的司礼任务。
三军仪仗队的司礼任务通常分为三种规格:最大阵容由151人组成,队长一名、旗手一名、副旗手两名、队员147名,用来迎接外国首脑;第二种规格由127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用来迎接外国军队的高级将领;第三种规格由101人组成的单军种仪仗队,用来迎接外国军队的单军种司令。此外,仪仗队还担负着外国领导人向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重大活动升旗等仪仗司礼任务。
日,为迎接历史上第一位到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仪仗队由过去的接待各国总统的152人扩建成371人。这是中国历史上仪仗队执行任务最大的一次阵容。由于当时两国没有外交关系,机场上没有红地毯,也没有欢迎的群众,但庞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瞩目礼,给尼克松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次换礼服
随着中国军队的发展,仪仗兵的礼服经历了5次变革。第一次是建国初期,礼服上佩戴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第二次是1955年,礼服上佩戴着军衔;第三次是1965年,礼服上佩戴着红领章、红帽徽;第四次是1985年,为授衔过渡时期的礼服;第五次,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礼服做了较大的变革,它是目前最具中国特色的礼服。
队员条件苛刻
据现任仪仗队政委王海洋介绍:仪仗兵的选拔,过去建队初期,是从全军训练好的新兵当中挑选。60年代开始,从全国各地特征。选拔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诸如:身高1.80米以上,体重80公斤左右,五官端正,目光有神,等等。某些方面超过了飞行员、潜水员的条件。
另据现任仪仗大队大队长程志强介绍:仪仗队的一举一动代表着民族的尊严;仪仗队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国威军威;仪仗队的一呼一吸影响着世界宾朋的眼睛。所以入选的仪仗队员必须训练出自己的团队作风―――仪仗重于生命,事业高于青春,献身仪仗,为国争光。
纹丝不动站三小时
优美的站姿是动态美的起点,每一位仪仗兵站姿都要求挺拔、自然,并能在炎炎烈日和凛冽的寒风中纹丝不动站立三小时以上。
为此他们每个人每年要穿破7双皮鞋,每一个士兵的脚上都有磨破的伤痕。有人做过计算,每一个仪仗队员服役期间所踢出的正步,相当于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中队长范建军刚来仪仗队的时候,脚尖怎么也压不下去,怎么办?他先是自己坐在脚跟上,压自己的脚尖,后来请别人坐在他的脚跟上压,脚腕压肿了,连鞋带也系不上。但是坚持了半年时间,终于把脚尖给压下去了。有的队员开始训练时,脖子歪,就扎上别针;有的腰杆不直,就别棍子,站墙根子。硬是这样长久坚持,艰苦倍尝,才把自己的军姿端正起来,动作标准起来。
30秒不眨眼不流泪
三军仪仗队中,神情是对内在气质修养等多方面的检验。每个仪仗兵,面对外宾时要求“神采奕奕”、“不卑不亢”。他们要在迎风迎光的条件下练眼神,30秒不能眨眼、不能流泪。仪仗士兵的眼睛在说话,表情在说话,动作也在说话。因为透过他们的目光,体现出的是中国军人的精、气、神。
中国仪仗队的持刀礼节,是从1992年开始实施的。它是根据中国历史上武术用刀和骑兵用刀中的有关礼节,参照国际惯例设计出的六种具有中国军人特色的持刀礼节:拔刀、撇刀、立刀、托刀、举刀、刀入鞘。军刀与仪仗队的结合,构成了中国军队仪仗兵特有的风范。
本文资料由东方电视台提供新闻晨报【】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监听北京中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