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笔记我妻有内分泌失调症状,又强调要先通经络才给开药方,这种诊断可信否?要如何通经络?

中西医均不如藏医,藏医才是医学体系的小母牛
14:14:22 来源:
MACD股市技术分析俱乐部,金融界专业的股票,指标,外汇,期货,证券,金融,图文软件,下载交流中心!
掉进酒缸里-------醉牛逼!藏医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特色疗法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协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每年约3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占总人口的10%左右,且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该病的发展正趋于年轻化,如:高血压、高血脂症、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脂肪肝、糖尿病等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除肿瘤之外的第一大阴形杀手。藏医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与特殊疗法,藏医学理论认为,头为“诸阳之海”清阳之府,五脏之精血,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脑,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失调,正气虚弱,情志过极,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用力过度,气温骤降等为诱因,致瘀血阻滞,痰热内生,气血逆乱上冲犯脑而形成本病,治疗原则藏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坚持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原则,急性期虽有本虚,但标实更为突出,应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分别治以平胆熄风,清热化痰,醒脑开窍为主。脱症则应治本为先,急需益气固阳,扶正固脱。至于内闭外脱,又当心脑开窍,扶正固本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多为虚实加杂,治宜扶正祛邪,益气活血法治疗,配合藏医经洛学原理,施宜火炙、药浴、放血、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疗效显著,多获奇效。常用藏药有,阿嘎尔尼秀、桑培努布、夏群日布、然那桑盘、美德尼阿、细美尼阿、阿格桑阿、细美登吉等,药品种类甚多,医生根据不同的病症,灵活加减、辨证用药、才能达到根除疾病的目的。藏医对肝病的独特见解与疗法我国是肝病的重灾区,特别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乙肝的感染率高达50%,多年来,由于乙肝传染性强,成为我国流行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不仅影响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同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已成为目前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世界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藏医在诊治肝胆疾病方面,源远流长,2千多年前《四部医典》中对常见肝胆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就有详细论述。藏医认为肝病无论是黄疸型还是无黄疸性,其病机重心都在肝、胆、脾胃皆因湿热疫毒、壅盛于内、弥满三焦所致,因此,在治疗上清热为主,解毒为辅,单凭现代医学提供的化验报告单上的数据,是无从着手的,必须从整体出发,与证参同,辨别虚实,对症用药,方能在短期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当今许多临床医生凭化验结果,大剂量选用苦、寒等泻火药降酶,结果伤及脾、胃、肾等脏器功能,导致患者食欲减退,两胁胀疼,精神不振,肝区疼痛,病情不见好,反而日渐加重,严重违犯了旧病则虚之原则。藏医在治疗肝胆疾病时,特别强调治肝先治胃,肝、胆、脾胃同治的治疗法则,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机体,同时又与自然界保持密切联系,因此,任何局部的病变,往往会影响到全身,治疗时只重视局部是不够的,更应该注意整体,从调理整体达到治疗局部病变之目的,结合天时、地理、体质等因素,全盘考虑,采用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方法,根据疾病的寒热之分,医生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动态的观点进行观查处理,坚持整体论治,治病求本,动中施治的原则,才能达到根除疾病的目的,获得更高,更好的治疗效果。藏医对的特殊疗法藏医妇科学已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四部医典》中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及的病名达数十种之多,如: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不孕症、产后热、难产、胞衣不下、肿瘤等等,同时与胚胎学紧紧联系在一起。藏医认为胎儿是由父精与母血二者结合而成,只要男女一方有病,均无法受孕怀胎,强调胎儿的形成必须具备五源(土、水、火、风、空)条件,与此同时,对胎儿的发育过程有详细的论述,在当时没有显微镜等现代仪器的情况下,如此完美的观察和记载胎休发育程序,完全与现代式管婴儿的发育程序吻合,不差分毫,这在世界胚胎学发展史上首屈一指,为医学界所服。藏医认为产生妇科疾病的诱因是食不洁食物,暴饮暴食,不洁性行为,超负荷劳动,使体内,“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失调,产生疾病。藏医治疗妇科疾病时,注重强调三大因素保持平衡,如:内分泌失调,不孕不育症等方面,首先选用吾斯尼阿,益气活血,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调和气血,同时选用仁青芒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勉疫力,使机体恢复其功能,一般坚持治疗三个疗程,使不孕不育的治愈率达到80%以上。(一)基础理论藏医有自己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三因素理论(又称三因学说)是它的核心内容之一。藏医学认为,隆、赤巴、培根(藏语译音)这三种因素,是构成人体并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及其能量的基础。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三因素在人体内保持着协调和平衡,因而它是生理性的;一旦三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由于某种原因而出现过于亢盛或衰微的情况时,则出现隆的病态、赤巴的病态、培根的病态,它们又变成了病理性的东西,治疗上就需要对三者进行调整,使其恢复到原来的协调状态达到健康的水平。依据三因素不同的生理机能和存在的部位,各自又有五种不同的隆、赤巴和培根。它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既具有各自不同的具体属性,又具有共同的特性。隆:具有糙、轻、寒、微、硬、动这六种性质。“糙”的特点是性情急躁、舌苔厚而明显,皮肤粗糙;“轻”指身轻动作敏捷,性情易变;“寒”指喜欢就火向阳,避寒就温,食物喜热,喜饮温水热水;“微”指随处可到,无孔不入之意;“硬”则指易卷聚成形,如易生痞块,腹硬不易下泻等;“动”是善行而数变、情绪易激动。藏医把人的体质分成三种类型,即隆、赤巴、培根型。凡是隆型的人都有以上的这些性格和脾气特性。赤巴:具有腻、锐、热、轻、臭、泻、湿等七种性质。其中的“腻”指皮肤油腻分泌较多;“锐”指性情暴躁,发病多急,患肿块时一般较易化脓;“热”指发病多为热性,喜凉食冷饮;“轻”是指得病较易治,轻松;“臭”指身体多汗臭,小便多而浓臭;“泻”指食不消化,易发生腹泻;“湿”指常有水湿痰液,易泻泄,易出现肿湿的病症。凡是赤巴型的人,其性格、患病病情多有以上这些特性。培根:其特性为腻、凉、重、钝、稳、柔、粘等。这里的“腻”指粘腻而带有油性,如舌苔腻滑,排泄物也多粘腻而油质之感;“凉”为身常凉。因而喜温食热饮;“重”指身体重浊,行动懒慢,不喜活动,患病病情一般也较重;“钝”指发病一般较慢,不易转成他病;“稳”指病情不易产生突变;“柔”指舌苔较薄,皮肤润而嫩柔,疼痛一般也轻微;“粘”指排泄物一般多有粘腻润滑之感。凡是培根型的人,其性格多具这些特点,其所患病症也多有这类性质。(二)生理和解剖藏医对人体的构造有较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在世界各种传统医学体系之中,可以说是最选进的。藏医认为,人体有七种基础物质和三种秽物。这七种物质为食物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这七种物质都是有形的物质,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三种秽物是指粪便、尿液和汗液。关于人体内的器官,《四部医典》中记述得比较详细。对五脏(心、肝、脾、肾、肺)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精府)、肌肉、脉络(血管和神经)的位置、数目均有描述并绘成图象。在生理方面,主要对月经周期、胚胎发育、、神经和的功能等作了详细论述。如书中指出:妇女十二岁月红来潮。五十岁绝经,每月行经一次。月经来潮时,妇女常有腰部和下腹胀痛、乳房发胀、情绪不稳定等表现。后,胎儿经38周多发育成熟开始分娩,每周的发育情况均有详细记述。同时还指出胚胎发育过程中,要经历鱼期(相当水生动物)、龟期(相当于爬行动物)、猪期(相当于动物)三期,体现了动物进化过程的几个阶段。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动物祖先从虫豸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胎儿之所以发育成熟,是母亲的营养物质通过肌带供养胎儿的结果;关于妇女的月经周期、过程和分娩的记述,与现代医学生理学是基本一致的。在解剖方面,对五脏六腑的位置作了记述,并绘制成图,还采用了比喻说明。如心脏相当于“国王”,肺相当于“大臣”和“王子”。这与中医的“心为君主之宫,肺为相傅之宫”等说法颇为类似。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公元17世纪末叶,藏医兼画家的洛札*丁津诺布从尸体解剖的实际出发,一反传统观念,画出了新的解剖图,正确地把心脏画在胸腔正中偏左的位置,心尖朝左下。纠正了长期以来将心脏的位置画在胸腔正中,而且心尖朝上的错误。对于气管和肺、腹腔内各脏器的解剖位置和形状,也都绘制得更加符合人体实际情况。对人体骨胳的数目也作了记载,如牙有32颗,肋骨14根,四肢大关节12个等等。这在我国人体解剖学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关于神经和血管方面,藏医学认为人体内有各种脉络,其中有些是相互连接的,叫联结脉。联结脉分白脉(即神经)和黑脉(即血管)两种,脑为白脉之海,自脑向脊髓内伸出一支较粗的命脉,再发出若干分支,分布于五脏六腑及四肢和具有知觉功能的无数水脉。如白脉受伤,便丧失司管运动和知觉的功能。黑脉又分跳动的脉(即动脉)和不跳动的脉(即静脉),跳动的脉与心脏相连接。总之,脉络是气血的通道,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根本。早在公元8世纪藏医对神经和血管的功能就有这样深刻的认识,对我国医学也是一大贡献。(三)疾病的诊断方法藏医的疾病诊断方法主要是问、望、切三诊。诊断是为了认识疾病,认识疾病要靠症状。病和症状的关系好比火和烟的关系一样,火是烟的基础,烟是火的表现。所以认识疾病,必先认识症状,这是非常重要的。问诊所包含的内容和中医问诊相同。望诊除与中医相同外,还特别注意尿诊。尿诊是藏医观察疾病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其观察内容包括尿的颜色,蒸汽大小,臭味浓淡,泡沫大小、多少、颜色浓淡、消失快慢,沉淀物的有无和形状,漂浮物等。例如,热性病人的尿呈红黄色,臭味浓,蒸汽维持时间久,泡沫呈黄色,消失快,沉淀物呈乱云状。切诊切脉的部位和方法基本上与中医相同。用寸(食指尖)甘(中指尖)恰(无名指尖)三指切手腕搏动脉。切脉的手法分浮取、中取、沉取三种。寸、甘、恰所代表的脏腑,男女略有区别。男左手的寸、甘、恰脉,分别反映心、脾、肾(左肾)及精府,右手的寸、甘、恰脉分别代表肺、肝、肾(右肾)。女寸脉反映的脏腑,左手为肺,右手为心,其余相同。正常人一息(一呼一吸)脉跳五次,多于五次者有热,少于五次者有寒。脉象因病而异,主要分十二种。热性病的脉象为浮、洪、大、弦、滑、硬;寒性病的脉象为沉、迟、弱、细、浮、虚。藏医诊病除问、望、切外,还有药物试诊法。总之,根据三诊诊断得到的印象,加以综合分析和归纳,从发病原因判断疾病的性质,从症状和体征判断疾病的类型,这些与中医的诊断方法基本相似,从而说明藏医学与中医学具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四)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藏医学理论认为一切疾病的起因有内外两种因素。内因是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失调;外因是起居失常,生活不当及环境变化。疾病种类甚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热性和寒性病两大类。隆病、培根病及慢性病一般属于寒性病;赤巴病、血病及急性病一般属于热性病。因而医生诊病主方时必须根据“寒者温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即寒性病以温或热性药治疗,热性病则以凉或寒性药治疗,这是主要的治病原则。此外,根据不同情况还有具体原则,如单一病种要用主药治疗;两种病并发,要选其主要病治疗;大病或重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小病轻病以调养为主,以药物治疗为辅;久病不愈要考虑诊断是否正确,用药是否有误等等。在治疗方法上,分内治和外治。内治以内服药为主,辅佐以营养。在服用营养药品时,必须根据病情轻重,病的性质,选择相应的滋补药品或食物,其目的是补虚除弱,扶正祛邪。在外治方面,有放血疗法、按摩、擦身、火灸与艾灸、拔罐、敷(热与冷敷)罨、药熏、穿刺、药水浴等多种方法。(五)藏药学理论及用药原则藏药学理论认为药物与五元有关,其性、味、效亦源于五元。五元(土、水、火、气、空)中土元为药物生长之本源;水元为药物生长之汁液;火元为药物生长之势源;气元为药物生长运行之动力;空元为药物生长之空间。五元缺一,药物则不能生长。这就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关系。同时又指出:土水偏盛的药物味甘;火土偏盛的药物味酸;水气偏盛的药物味辛;土气偏盛的药物味涩;火气偏盛的药物味咸;气水偏重的药味苦。藏医在临床上用药是根据药物的六味、八性、十七效辩证主方。六味即甘、酸、苦、涩、辛、咸。甘味具有增强体力,补气固本,荣润肤色,开窍舒胸,生肌愈疮,干黄水(注:除湿之意)的功效。苦味具有清血热、赤巴热,健胃舒胸,增生肤肌的功效。酸味具健胃消渴,增生体温,生培根之效。辛味具有增生胃热,消积化食,镇静催眠,驱除肠胃寄生虫之效。咸味具有熄风镇静,消烦渴,生赤巴,干黄水,增生血压,下死胎之效。涩味具有通淋止泻,复苏开窍,荣润肤色,驱虫之效。八性即寒、热、轻、重;钝、锐;润、糙。药性“重、润、寒、钝”者可治隆病、赤巴病;药性“轻、糙、热、锐”者可治培根病。十七效即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干、稀;润、糙;轻、重;稳、动;钝、锐;柔、燥;软等十七种效能。每种药物都具有固定的性、味、效。必须根据十七效的对治配伍主方。所谓对治,就是采用药性与病性两两相对或相反的方法进行治疗。寒性病用热性药治之,热性病用寒性药治之。同理,温以凉;轻以重;柔以燥等进行对治,这就是用药的指导理论和原则。藏药与中药、蒙药有何区别来源:中国藏医网作者:中国藏医网中药、蒙药和藏药都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理论上讲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中医是二元论,药理是四元五味,而蒙医基本原理是经络学,三元论,药理是五元六味,而藏医与中医、蒙医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藏药也较有独特性。藏医的理论主要讲究药物的生长、性、味、效与五源(水、土、火、风、空),另外,讲性、味、效是临床用药的理论基础。藏药的药味有六种:甘、酸、咸、苦、辛、涩等,其中以苦味为药物效果最佳。如蒂达藏药的独特,一般是全草入药(整个草药入药),而且是阴干,所以它的高效的药物成份没有被破坏。另外由于藏药一般生长在海拔3800多米的雪峰上,所以药物没有被污染,药物的有效成份没有受到其它物质的干扰和破坏,所以它的药效比中药、蒙药还要见效快。另外,藏药治病的最大特点是直入病灶,直接抑制病毒,从机体根本上去治疗。藏药的采集与中药、蒙药也不同。中药、蒙药、是跟着季节去采集,而藏药是在药材有效成份含量最高时采集。全草类一般应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采集,所以在入药时发挥的药效也最高,因此在治疗疾病上有极佳效果。独特的药源来源:中国藏医网作者:中国藏医网藏药材生长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地带,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即南北极之外的第三极。这个生态环境具有强阳光、强紫外线、高寒缺氧、日夜温差大的特点。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生长的植物光能和植物生物能转换好,从而造就了药材高活性、高含量、低污染、药力充沛的特性。很多药物在雪下就开始生长,也有的在雪线上生长,生命力顽强。内地人很少服用藏药,因此,内地人对藏药材没有耐药性。可能也有的患者会说“我不常吃药,刚得病,没有耐药性,吃中药也没有耐药性。”应该告诉患者:不对,虽然你没有吃过药,但是你的父辈和你的祖辈都在服用中药。在人体的基因中都带有了抗药性。而且现在的中医界,尤其是一些老中医老专家都在讲北药南治,南药北治。在他们开方时,如果你是北方人,都开用相同功效的南方药物治疗。还有一个证明就是外国人在使用中藏药时效果明显,而国人疗效就不太明显。如果是长期使用很多种药物的患者,服药效果不明显;而刚得病的患者吃药效果就比较明显。藏医的诊断方法李晓林--------------------------------------------------------------------------------  藏医如何为人看病或者说怎样了解人体自身?  法国的古伯察祖父在1940年代横穿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时,对藏医有过细致的观察。在名著《鞑靼西藏旅行记》中,他这样描述道:“喇嘛医生们非常重视观察病人的尿。他们需要病人在日夜间不同的时辰收集尿的标本。他们非常仔细地检查尿,非常重视其颜色经楞的所有变化。医生们用一根木刮板多次搅拌尿液,然后把尿瓶放到耳朵旁以听其响声。因为他们声称,根据病人的病情,其尿有时是‘哑巴’,有时又会‘讲话’。一名被认为医学高明和极其精通业务的嘛医生应能在不看到病人的情况下,就可以治疗病人并能使他痊愈。查尿就完全可以指导他开药方。”  古伯察说的是藏医的尿诊。  《世界文明史》这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在论述印度吠陀医学时,也提到藏医的尿诊:“尿液分析法在当时是一种受青睐的方法。西藏的医生被认为不用观察病人的其他任何东西,而只须察看病人的尿液便能为病人治病。”这样一些关于藏医学的细节,在西方的此类大部头著作中相当罕见。  望、闻、问、切――中医的诊断疗法早已为我们熟知和体验。除了问诊、脉诊、色诊和望诊,藏医和中医大同小异之外,藏医的尿诊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而尿诊在藏医所有的诊断方法中,又最具特色。世界上已知的其他各种传统医疗体系,对尿的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所探查的内容,都很难与藏医相比。  藏医所掌握的尿液形成知识,符合现代医学的观点。它对验尿所用的标本有严格的要求,如在晨曦初露之时将收集的尿液盛放于白色的瓷器或铁器里,而患者验尿的头天晚上应不饮茶、不饮酒或饮用打酥油剩下的汁液,情绪要安定,心情要愉快,睡眠要充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尿液能够全面反映人体内部的真实情况。藏医善于观察尿液的颜色、气味、蒸汽、泡沫、浮皮、漂浮物和冷却后的尿液,从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中来查寻人体内部的病坊。然后以寒热作为纲要,对尿液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判断和确定病症。我在采访中,无数次目睹藏医们通过观察尿液为病人做出诊断。这虽与我们在现代化的医院里化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仅仅只是从你的尿液中找到你的病症和病根,但藏做到这一切,却不需要任何现代化的设备和仪器。  让我们再来领略藏医脉诊的美妙。  脉诊,也是藏医诊断中重要而有特色的方法老祖宗一。那个流传的故事,一下子把藏医的脉诊与我们知的脉诊区别开来。藏王赤松德赞为考验从四方重金礼聘而来的9位御医的医术,而领导干部有病躲在宫中。智慧的王传下一道奇特的御旨说:“你们都是名医,直接切脉不算稀奇,现在你们通过栓在我手上引强来诊脉。”往下发生的情节则富有戏剧性,充分表现出藏族人的幽默和智慧。  藏王令人将拴在猫爪上的绳子,递给站在宫门外的9名御医。御医们逐一按要求摸了一会儿引绳,都在心里嘀咕道:是藏王病情危急行将去世?还是我们自己的医术失灵?不管怎样说,摸到的脉象,轻按则迟缓,实按似坚冰,实在很像一种最小的食肉野兽―猫的脉象。之后,藏王又第二次令人将绳子拴在公鸡的爪子上,请御医们再行切脉。御医们摸了一会儿后,互相商量说:脉象轻按则颤抖,实按则尖锐,倒很像是一种家禽―鸡的脉搏。第三次,藏王命人将绳子拴在石磨盘之上。而御医们摸过此脉之后又说:脉象轻按则深沉,实按则极坚,好像石头一般……  通过反复数次考验,御医们毫无差错,权高位重的赤松德赞被御医们高深的脉诊术折服,兴奋得当场写下赞美的诗句。  藏医学经典著作《脉这量承记》记录了藏王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内地汉族中医脉学传入之后藏医脉诊的发展。书名体现出“师其长处”的意思。在吸收融合的基础上,藏医根据经验改造了汉族中医和印度呔陀医的脉学。藏医在切脉的准备事项、时间、位置、手法轻重,在脉象、脉诊与脏腑的关系,脉象与五行及季节的关系等各方面,都有独到这处。藏医还把人体的经脉分为白脉和黑脉。白脉泛指,黑脉泛指血液。  按《四部医典》要求,“太阳已经升起,但其放射状光芒尚未落在山顶上”之时,是切脉的最佳时间。脉诊时,藏医都会取每只手腕的桡动脉,即病人手腕上比动脉方位略高一点的寺方来把脉,《四部医典》对此有许多生动比喻:“如同成功的商人在市场上看商品,他能看出商品的产地和产家一样,在桡动脉处摸脉能够揭示空心器官和实心器官的状况。”之所以不取与重要器官相关的动脉切脉,因为“这像是在瀑布附近与人交谈”而无法听清。那为什么不取肢体其他的动脉切脉呢?因为“这像由远方商人带来的信息”一样会被歪曲。桡动脉位于中间位置,切脉时则能“像夏日里在辽阔的田野高声叫喊”,容易清晰听到脉搏。  在今人看来更为玄奥的是,《四部医典》记载了7种奇特的脉象:宾客脉、家族脉、敌脉、朋友脉、鬼神脉、反脉、妊辰脉”如通过检查一个家庭中最年长成员的脉象,来确定这个家庭的命运;要确定宾客身体的动向,必须检查家庭中与他最亲密或最喜欢的成员的脉;重病患者不能送往医生跟前时,可通过给病人家属切脉来为病人诊断和治疗,像父子、母女、夫妻之间。当然,这中间所谓的鬼神脉其实是情绪和精神上的病状,需要的是心理上的治疗。而藏医让患者所做的,无非就是外人都感神秘的祭供、诵经和祝寿祈祷等。  无论病人是还是女性,藏医可任意使用左手或右手的中间3个指头来切脉,手指之间的距离是“一料米”那么宽。由于小臂骨肉很厚,藏医用食指切皮肤,中指切肉,无名指切骨头。两只手的中间6个指头,每一个都被分成“里外”两个部分。这12个部分能够摸到各个器官的状况:手指外部负责空心器官,手指里部负责实体器官。例如,藏医右手食指的外部能感觉到心脏的状况,里部能感觉到小肠的状况;中指外部管脾,里部管胃。  藏医讲脉象与季节的关系,就是根据人体与自然界生物生长规律互相配合及和揩共生的现象。大宇宙,小人体;小宇宙,小人体。人体也和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相对应,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完全融合在藏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由于脉直接与宇宙之气相关联,藏医便能够通过切脉来说明身心健康协调或失调。  如果以四季作比喻,在寂静无声的脉象中其实存在着一幅美妙的图景:  春天,大地回春,生命复苏,它与肝脏和胆腑相应,脉象显紧(中医称之类弦),其声如飞翔的云雀鸣叫;夏天,雨水充沛,万物繁茂,它与心脏和小肠相应,脉象旺盛粗壮而脉势悠长(中医称之为洪),其声如在低空中游弋的杜鹃鸟鸣叫;秋天,万物成熟,果实累累,它与肺脏和大肠相应,脉象跳动短促而粗壮,其声如翱翔着的红头鸟鸣叫;冬天,寒风凛冽,大地冻结,它与肾脏和膀胱相联,脉象搏动迟缓而柔和,其声如展翅高飞的草蝥鸟呜叫。  现在我们还可肯定,藏医的解剖学应当跻身于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先进、最科学之列。根据考古发掘研究,能看出藏族先民具备人体解剖知识已时日漫长,形成系统的学说也有1200年左右。在这一领域,藏医独领风骚。这与藏族先民的丧葬习俗有直接关系;断尸葬和二次葬,以及后来的天葬。这中间,少不了天葬师的功劳。作为藏民里一个特殊的阶层,天葬师对人本解剖学的进步所做的贡献,可能埋没得太久太多。  著名的竹工卡直贡寺天葬台有个天葬师他记得当初提出了3点要求:一不能怕脏,二不能贪财,三要学好医学知识。他专心学医,熟练地掌握人体的解剖知识。他告诉人们,头天天葬的那个年轻人的尸体,肝大、肺呈绿色,内脏有水,说明生前肝和肺均有病;而那个老喇嘛的尸体表明,他患有关节炎。  如此看来,天葬师有点像幽灵和天使的共生体!他们出人意料地在医学方面作出贡献,甚至成为出色的人体解剖学家。西藏大密宗师洛桑?伦巴之所以医术高明,就同年轻时跟天葬师学解剖有很大关系。他在回忆那段和涯时说,这些尸体分解人都是娴于此道的专家,他们不但以此自豪,而且以能检查各种器官确定死因而自得。天长日久已使他们毫不费力地胜任这项工作,要查明导致灵魂脱离躯壳的原因,已成一种传统的习惯。林周县的有位天葬量年老年从医,专治小儿麻痹、半身不遂,每天远道登门求医的人不计其数。还有一种令人吃惊的说法,说很久以前,天葬师有切除癌瘤的技术。由于佛法要求人从善不杀生,更不许在活人身上动刀,致使这种医术被扼制,最终未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对于人体自身这个复杂之极的小宇宙,我们了解得如此之少;对于人体自身的美妙和规律,我们感知到的也如此之贫乏。藏医的诊断方式,能为我们打开另一扇门,找寻到一条认识自我必由之路吗?藏医“唐卡”揭开人体奥秘--------------------------------------------------------------------------------对胚胎学的认识比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还早1000年。用图画形式形象描述人类进化顺序在世界医学史上绝无仅有……参加2000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的中外专家在西藏藏医学院图书馆里看到了一幅数百年以前绘制的描述人体胚胎发育的藏医“唐卡”。藏医院院长占堆说,这是古代藏医为解说2000多年前的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而绘制的80幅彩色挂图之一。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体受孕、妊娠反应、中出现的“鱼期、龟期、猪期”的顺序,与脊椎动物、鱼纲、爬行纲、哺乳纲和人类的进化顺序相一致。“古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1000多年,”占堆说。印度藏医学专家达师博士在观看了这幅绘制精美的“唐卡”后,不由得感叹:“12世纪就用图画形式介绍藏医药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医药史上亦属罕见。”形成于青藏高原独特的藏医藏药,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防病治病知识和用酥油治疗外伤的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公元8世纪藏医鼻祖宇妥?云登贡布在总结藏族本土医疗经验时,广泛吸取和借鉴了当时中医、古阿拉伯医和印度医的发展成果,编著了较为完整的藏医藏药理论巨著《四部医典》。《四部医典》分《总则本》、《论述本》、《秘诀本》、《后续本》,共156章,系统地论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储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种类、服用方法以及饮食起居、卫生保舰行医道德等,首次揭开了雪域高原人体的奥秘和防病治病方法。从公元12世纪到17世纪,一代又一代藏医名家先后绘制了80幅《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成为藏医药学的形象化科教书,使藏医藏药在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的藏区广为流传。根据第36幅彩图中的描绘和西藏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00多件精制的外科手术器械,当时藏医的外科手术十分发达,可以进行刀伤、烧伤、骨折等各种外科治疗。占堆说,有些传统的藏医手术,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还在沿用。他说:“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有名的白内障手术藏医,他们可用一根金针挑拨白内障,使患者重见光明。”这种古老的藏医眼科手术,一直延续到在西藏实施现代医学眼球晶体浑浊摘除手术为止。
更多【】栏目文章推荐
万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内容:病情描述:
曾经治疗情况:
注:您的内容越详细,医生回复就越准确
()()()()()()
快速提交您的问题 专家100%为您解答
健康网微传媒
打开微信扫一扫
关注久久健康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诊断学笔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