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对比较政府与政治期末考试试题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原标题:2017下半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备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3.近代教育
(l)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20世纪后的教育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人口功能
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第二,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第三,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第四,有助于人口迁移。
6.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教育的政治功能
第一,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第二,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三,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宏鹏教育圆你教师梦!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第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第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第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第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第五,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第六,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7.教育与生产力(经济)的关系
(1)教育的经济功能:
第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第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第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第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第五,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教育的科技功能
第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第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第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第四,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第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第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第三,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第四,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9.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文化传递、保存的功能;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第三,教育具有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能;
第四,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
(2)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11.学校文化的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2.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13.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14.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办法。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使用广泛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宏鹏教育圆你教师梦!
(2)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的研究方法。
(3)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4)行动研究法。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5)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简称,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力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
(6)教育叙事研究。叙事研究是以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即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15.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
(1)自我反思;(2)同伴互助;(3)专业引领
16.几种新兴的教育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2)质性方法;(3)教育叙事研究;(4)教育随笔
17.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选择研究课题;(2)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3)制定研究计划;(4)教育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5)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18.教育文献网络检索的方法
(1)顺查法;(2)逆查法;(3)引文查找法;(4)综合查找法
19.教育目的的功能和作用:
(1)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
20.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4)教师的教学目标。
2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第一,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3.德育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德育的基本任务:(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4)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
24.智育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智育的基本任务:(1)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2)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25.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26.素质教育的特点
素质教育的特点有: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和未来性。其中,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
27.素质教育的内涵:
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第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宏鹏教育圆你教师梦!
28.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9.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30.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2)公共性;(3)免费性;(4)基础性;(5)普及性
31.小学教育的特点
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32.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
33.小学教育的具体任务如下
(1)根据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允许他们进行系统的学习,但不应让他们过度疲劳和过度紧张;(2)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3)使小学生了解学习在人一生中的重大价值,培养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的学习品质。(4)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分辨是非的能力。
34.制约课程的因素。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此外,课程理论也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35.学科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学科中心课程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该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教材必须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以便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
36.活动中心课程论基本观点
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发挥协助作用。
37.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主张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改造的目标。要统一于未来的“理想社会”的总目标:各门学科的内容统一于“社会改造”;课程安排统一于解决问题的活动。
(2)课程内容。社会中心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它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3)课程组织。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应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
(4)学习方式。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38.人本主义课程论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人”;(3)主张平行与并行课程;(4)组织意义学习。
39.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教学”。
(2)“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0.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宏鹏教育圆你教师梦!
41.教科书的作用:
第一,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第二,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三,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
第四,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2.教科书编写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教学法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它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4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2)斯克利文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
44.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2)审查社会活动,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3)开发实施条件;(4)研究学生情况;(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6)建立资源数据库;(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45.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1)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时代背景);(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社会背景)。(3)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4)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4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性,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2)重建课程结构和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3)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
47.“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涵义如下:
(1)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2)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3)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4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49.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4)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
50.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则
第一,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第二,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第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第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第五,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第六,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51.新型的教学观
(1)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4)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52.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教师要特别注重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53.新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活动;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都应充满信心;第三,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正在发展与成长,所以学生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成长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应把孩子看成孩子,而不是一个成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主体。
54.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55.新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
(1)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第一、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第二、关注过程性评价;第三、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
(2)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第一、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第三、打破关注教师的行力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考试的改革重点
第一、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二,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第三、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第四、关于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特长、成长记录袋等)宏鹏教育圆你教师梦!
5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趋势;(2)从“双基”到“四基”的趋势;(3)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的趋势;(4)加强课程综合化与实践性的趋势;(5)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6)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57.品德的结构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的目的,积极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以上四种心理成分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开端,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是品德形成的中间环节,不仅影响着道德认识的倾向,而且对道德行为可以起到一种激励和定向的作用;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的指导下,在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推动下,通过训练形成起来的,同时它又对巩固和发展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起到促进作用。
58.良好品德的学习与形成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59.德育的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60.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61.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1)热爱祖国的教育;(2)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3)热爱人民的教育;(4)热爱集体的教育;(5)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6)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7)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8)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9)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10)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62.德育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63.中小学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的含义与要求: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的含义与要求: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含义与要求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宏鹏教育圆你教师梦!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9)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和了解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地展开思想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64.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4)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班主任工作;(6)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5.德育常用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方法,它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明确目的;富有知识性、趣味性;注意时机;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选好学习的榜样;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陶冶教育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通过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景,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运用陶冶教育法的要求:①创设良好的环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良好品德的方法。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运用实际锻炼法的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④适当指导。
(5)品德评价法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运用品德评价法要注意做到目的明确、公正合理,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6)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中小学重要的德育方法之一。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运用合作学习法要求:①要让学生明白合作是一种重要的目标;②要根据学习内容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策略,或者从合作策略出发,安排或设计恰当的学习内容;③要规定一些重要的合作原则;④要指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合作技巧。
66.小学美育的功能
(1)美育的社会功能;(2)美育的个体功能;(3)美育的教育功能
67.小学美育的任务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68.小学美育的内容
(1)艺术美育;(2)自然美育;(三)社会美育;(4)教育美育
69.小学美育实施的原则
(1)美育内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2)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的正确结合;(3)掌握艺术内容和掌握艺术方法相统一;(4)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
70.小学美育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1)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重要途径;(2)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实施美育;(3)积极挖掘环境的美育功能;(4)充分发挥教师角色的示范作用
71.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72.教学工作的意义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的地位)
73.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潜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7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领导性
7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③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④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①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③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
76.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小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加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4)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7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7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一般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评价等环节。
79. 备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80.钻研理解教材的方法:
第一种,整体把握法;第二种,单元教学法。钻研教材,也要一组组(即教学单元)进行;第三种,单篇钻研法;第四种,教例收集法;第五种,专题比较法;第六种,立体展现法。
8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
教师研究学生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性结构,也就是学生基础知识水平;二是学生个体已有的能力性结构,主要是学习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班集体中共同讨论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三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感、信心、毅力、意志、习惯、品质等。
82.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
调查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调查法等等。
83.制订教学进度计划: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2)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
84.综合课的结构
(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4)巩固新教材;(5)布置课外作业。
85.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组织严密;(6)气氛热烈;(7)板书合理;(8)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86.作业的形式
(1)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如复习、预习教科书等;(2)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案,如朗读、阅读、复述等。(3)各种书面作业,如书面练习、演算习题、作文、绘图等。(4)各种实际作业,如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等。
87.布置作业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88.课外辅导的要求
(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3)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5)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89.自我评价的主要方法有
①运用标准答案。②运用核对表。③运用录音机、录像机等。
90.小学常见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语言直观。
直观的方式大致分为三类: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3)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关注微信公众号:教师考试指南
(3)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l)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l)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贯彻的要求: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贯彻的要求: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91.教学方法的意义
(1)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2)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3)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4)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5)教学方法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9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93.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②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③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关注微信公众号:教师考试指南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谈话的方式。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③要善于启发诱导;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③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
演示法是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的基本要求:①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②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④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5)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③严格要求。
(6)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要求所有学生都亲自操作;及时检查结果,要求学生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7)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到校外的一定场所进行直接的观察、调查、研究等,以此获得知识、锻炼能力的方法。
参观法的运用要求:①目标明确,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②制定好参观计划,包括时间、地点、对象、内容等;③正确指导学生参观的过程,启发学生积极思考;④做好参观后的总结,帮助学生整理好参观记录,写好参观报告。
(8)发现法
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的方法。
优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由外部移向内部;使学生学会发现的试探法;有助于学生的记忆。
9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高效率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①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③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④缺乏真正的生生之间的合作。
95.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
96.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2)提倡早期学习;(3)教学原理的四个原则。他提出了教学原理的四个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强化原则。(4)发现学习。
97.掌握学习教学理论
(1)教育目标分类。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并认为教育目标都有外显行为等。
(2)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只要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条件和方法,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所学内容。(3)教学评价理论。布鲁姆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98.“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1)积极的人际关系;(2)教师的角色(3)强调自我评价
99.发展性教学理论主要观点:
(1)强调教学要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能力的发展。(2)要求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3)强调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4)注重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等内部诱因。(5)主张让学生过丰富的精神生活。
100.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五条教学原则是: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克服高难度、高速度对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忽视)。
10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对教学过程的认识。(2)对“最优”的理解;(3)如何实现“最优化”。
102.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1)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103.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评价改革趋势
(1)教学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教学评价的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3)教学评价方法由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方式共同存在。
104.教案的基本内容
(1)教学目标的设计;(2)教学内容的设计;(3)教学措施的设计;(4)教学评价的设计
105.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2)程序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4)反馈性原则;
106.小学教学设计的依据
(1)现代教学理论;(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教学的实际需要;(4)学生的需要和特点;(5)教师的教学经验;
107.小学教学设计的步骤
(1)分析教学内容;(2)确定教学目标;(3)了解学生的特征;(4)了解教师自身的特征;(5)认识教学资源;(6)确定教学组织形式;(7)选择适宜的教学媒体;(8)确定教学的操作步骤;
108.教案的基本内容
(1)课题;(2)教学目标;(3)课型、课时;(4)教学重点和难点;(5)教具;(6)教学方法;(7)教学过程:①导入。②讲授新课。③巩固练习。④归纳小结。(8)板书设计;(9)作业布置;(10)教学反思
109.小学教案设计的要求
(1)端正态度,高度重视;(2)切合实际,坚持“五性”;(3)优选教法,精设课型;(4)重视“正本”,关注“附件”;(5)认真备课,纠正“背课”;(6)内容全面,及时调整。
110.小学教案设计的步骤
(1)教学目标阐述。(2)教学重难点分析。(3)教学准备。(4)教学课时计划。(5)教学过程设计。(6)板书设计。(7)教学反思。
111.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评价改革趋势
(1)教学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教学评价的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3)教学评价方法由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方式共同存在。
112.教学评价的功能
(1)教学评价的导向与激励功能;(2)教学评价的鉴定功能;(3)教学评价的改进提高功能;(4)教学评价的管理功能;(5)教学评价的研究功能。
113.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
(1)超越性(2)实践性(3)过程性(4)主体性(5)发展性
114.教学反思的意义
(1)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2)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3)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4)教学反思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115.教学反思的内容
(1)观念与情感:教育教学观念、专业情感(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自我)
(2)教学行为与过程
116.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师反思实践分为四个循环环节:具体经验阶段→观察分析阶段→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阶段。
117.教学反思的途径
(1)阅读理论文献,在理论解读中反思;(2)撰写教学日志,通过写作进行反思;(3)寻求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对话讨论中反思。(4)征求学生意见,从学生反馈中反思
118.教学反思的方法
(1)教学日志;(2)教学案例;(3)行动研究;(4)教师成长档案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历年真题 > 文学类 >全国2016年10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第一次把经济理论考察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的是(B)A.重商主义B.古典政治经济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现代西方经济学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是(D)A.自然经济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C.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D.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3.当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B)A.得不到任何补偿B.只能得到部分补偿C.能够得到完全补偿D.能够得到更多补偿4.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C)A.两次劳动B.两种劳动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5.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延期付款方式形成的借贷关系属于(A)A.商业信用B.银行信用C,企业信用D.消费信用6.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原因是(C)A.劳动力商品有价值B.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劳动力外一无所有C.劳动力商品的使用能创造更大的价值D.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包含道德因素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C)A.两者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两者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C.两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D.两者在不同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8.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B)A.劳动的价值或价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出卖劳动的收入D.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9.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B)A.随着资本积累而出现的生产技术进步B.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社会两极分化C.资本积累引起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D.资本积累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以缓和10.企业投在厂房上的资本属于(A)A.固定资本B.流动资本C.可变资本D.流通资本11.借贷资本分割剩余价值时采取的形式是(A)A.利息B.地租C.商业利润D.产业利润12.最简单的垄断组织形式是(A)A.短期价格协定B.卡特尔C.混合联合公司D.辛迪加13.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D)A。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B.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4.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的问题是(C)A.人与人的和谐B.人与社会的和谐C.人与自然的和谐D.经济与社会的和谐15.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反映的是(B)A.社会需求过剩B.社会需求不足C.社会生产不足D.社会生产平衡16.社会总需求的组成部分是(A)A.消费、投资、出口B.消费、投资、进口C.收入、消费、投资D.收入、储蓄、进口17.涉及整个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是(B)A.廉租住房B.义务教育C.失业救济D.贫困补贴18.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是(D)A.新兴市场国家B.发展中国家C.转型经济国家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一国贸易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大体相当属于(A)A.贸易平衡B.贸易顺差C.贸易逆差D.贸易收支不确定20.对外资金交流包括(D)A.商品进口和出口B.技术引进和输出C.劳务引进和输出D.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1.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影响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有(ABCDE)A.货币流通速度B.到期支付总额C.待售商品价格总额D.赊售商品价格总额E.彼此抵消支付总额22.剩余价值率的表示方法有(AD)A.剩余价值/可变资本B.剩余价值/不变资本C.剩余价值/预付资本D.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E.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23.公司制企业的主要形式有(CD)A.独资企业B.合伙制企业C.有限责任公司D.股份有限公司E.中外合作经营企业24.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手段主要有(ABCD)A.税收B.价格C.利率D.汇率E.技术标准25.国际金融市场包括(ABCDE)A.国际货币市场B.国际资本市场C.国际外汇市场D.国际黄金市场E.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三、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辨别对错并作简要分析。26.商品的二因素是交换价值和价值。错。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27.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对。只有把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8.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共同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市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29.市场多元化战略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开拓新兴市场,有利于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推进对外开放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0.银行信用有哪些特点?答:(1)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信用关系。(2)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属于间接融资。(3)银行信用扩大了信用的规模和范围。31.简述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答:(1)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2)资本主义竞争是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32.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答:(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2)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3)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33.简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答:(1)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客观要求。(2)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3)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客观要求。34.简述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答:(1)变革现有的国际生产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2)确保发展中国家有效利用本国资源,享有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的权利。(3)使发展中国家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35.怎样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答:(1)生产力高度发展。(2分)(2)资本占有更加社会化。(2分)(3)经济运行相对有序化。(2分)(4)收入分配趋向兼顾公平。(2分)(5)金融资本的统治大大增强。(1分)(6)阶级结构复杂化。36.试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答:(1)对外贸易规模有望扩大,贸易环境有望改善,但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不容忽视。(2)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助于促进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容易造成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依赖。(3)引进外资能够弥补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不足,却影响和限制了国内民族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国自考信息更多
Copyright 2020 百分自考网 All rights resenvedPowered by Www.Exam100.Ne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较政府与政治期末考试试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